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一家三口 > 第2章 第2章

第2章 第2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路尽秋是骑车上班的,她在这姑塘生活了二十七年,她家面前是一条漫长的水道,水道在艳阳天里荡着波光,点点光斑映在尽秋的脸上,照得她眯眼,沿着水道一直往前骑,没有多久,就能出了古城。古城的尽头是姑塘的市中心,越来越大的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城市的交通不断拓展城的边界与人的界限。

    在尽秋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姑塘的城建轰轰烈烈,拆掉古城建设摩天大楼是那个时期旧改的宗旨。彼时,尽秋的家也曾被划入改造区块,转眼进入二十一世纪,好像前后不过一两年,政策的方向忽然就掉了头,古城是文化,是历史遗产的声音愈演愈烈,于是旧改被搁置了,这一搁置就是二十年。

    在这二十年里,这旧城区不光不拆,还优化改造,一副要把这古城再传给下一代的样子。就这样,姑塘现代化的市中心就这么被安置在千年古城的一侧,未来的发展规划,是往东扩展,联系上海。而靠着市中心西侧的尽秋家,就这么被落下了。

    每次张晓琳念念叨叨她人生的种种不顺,在“死了老公”和“中年下岗”之外,还有一个就是:永远等不到的动迁。

    她从前的同学、同事,从前也在住在这老城里的,陆陆续续都赶上了动迁的好机会,没有赶上的,一家人砸锅卖铁也终于换到了新房。只有她,动迁的东风吹不到她,家里少了顶梁柱,而自己更是拿了一笔杯水车薪的补偿就再也没了饭碗。

    终于,等尽秋有了挣钱养家的能力,自己也拿上了退休金。房子涨了,再也够不上。对于买房,尽秋和张晓琳不同,张晓琳经历过攒钱买房的时代,她体会过时代机遇稍纵即逝的遗憾,那个年代凡是胆子大一点,借钱买房的,现在都舒服了。

    张晓琳不止一次想过如果不是路建国短命,如果不是自己下岗,家里的钱就这么攒着,可能是尽秋大学的时候,自己一家就能住上体面的楼房。

    路尽秋2013年大学毕业的时候,抬头看房价已然是天价,她从没想过靠自己买房,这事在她看,根本不可能。

    对于这局促压抑的居住条件,母女二人心照不宣。路尽秋是个姑娘,终究是要走的,她的未来会有一个亮堂整洁的新家。而张晓琳,她多半要成为在这个古城里老死的老太,和这个该死的古城一样。所以,比起路尽秋,张晓琳更恨这个破房子。

    身边的地铁口里不断涌出人流,信号灯倒数,穿着高跟鞋的都市丽人在奔跑。从路尽秋家出发骑过三个十字路口就是江南广电旗下的江南电视台,国内第一梯队的省级卫视,这是路尽秋的工作单位。骑过第二个路口的时候,她发觉了自己肩膀上的黑纱。下一个红灯,她取下黑纱放在包里。

    抬头已经能看见电视大厦了,早晨的阳光不算浓烈,光照着白色的大楼泛黄,像樟木箱中偶尔翻出的报纸。电视台的主楼估摸二十年未变了,尽秋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电台就是那幢高楼。昔日,那楼是附近最高的一座,那时候白墙高塔还是挺时兴的设计,而今沿街各种被太阳照出金属光泽的写字楼成了这一片的主角。路尽秋将共享单车停在路边,边走边从包里取出门禁卡。

    路尽秋走过门禁,看到前面等电梯的人中有自己直属的领导蔡总,这个人没有名字,记得title就可以了,虽然无人知道他领导了什么,但他是显然享受被周围人如此称呼的。看模样,所有人都会以为蔡总是一个中年人,他日常喜欢拿着一个保温杯,穿着高饱和度的单色体恤衫,还喜欢不经意地立起领子。虽然实际年纪不过刚过三十岁,但他大腹便便,满脸横肉,那毫不起眼的五官挤在其中。他的下嘴唇微翘,不做表情的时候都显出一副不屑傲慢的模样。

    路尽秋有意放慢了脚步,等来来往往的人挤到了她前面,才往前又走了几步。手机响了一下,路尽秋低头一看。

    牛柳汉堡+咖啡薯饼,谢谢

    是蔡总,这人仿佛是没手没脚的残废,明明几步路就能走到的地方,就非得要差遣人摆谱。路尽秋伸头看了看前面拿着公文包与台里制片人谈笑风生的人,她隐约听见,那个大嗓门在谈论:“网络综艺只有烧钱,没有挣钱。”一群男人哈哈哈大笑。

    路尽秋离开排队上电梯的队伍,去电视台边的快餐店。从快餐店里出来,大厦电梯排队的队伍已经短了不少。路尽秋上楼,走进办公室,打开自己的电脑,将早餐放在那人桌上。

    “路老师,这是台里新来的传媒大学的实习生,小朱。”路尽秋从收视报告中抬头,看见一个姑娘,又是一个姑娘,学传媒的女孩多,电视台里女人多。眼前女孩一看就还是个学生,不光是穿着打扮,是神态模样,她太稚嫩了。“嗯嗯,好呀。”路尽秋起身给实习生安排了工位。“你全名叫?”

    “朱靖。”小姑娘有点羞涩,低着头不好意思直视眼前的大姐姐看着这张年轻的面庞,路尽秋也回忆起自己几年前刚进台里的场景。看着朱靖,路尽秋只觉得青春刺眼,照得自己黯淡,路尽秋也是新闻系,毕业后招聘进的电视台总编室。总编室是一个清闲衙门,比起风吹日晒的新闻中心和通宵达旦的综艺编导,总编室是电视台严格执行朝九晚五的部门。主要的指责是汇总所有频道所有节目与剧目的收视率,做数据分析,优化频道运营与编排。

    “那我以后叫你靖靖啦。”路尽秋尽力摆出亲和的样子,缓解女孩的局促。女孩带着自己的电脑,路尽秋用微信将收视平台的链接发给她。靖靖是个聪明姑娘,一教就会。

    “走吧,我带你去食堂看看。”路尽秋用自己的饭卡请姑娘吃了饭。这是事业单位的福利,电视台全年无休,电视台的食堂也全年营业,一天三顿,从早到晚,只要你愿意,都可以去吃。

    “你怎么想到来电视台实习?”靖靖太沉默了,只顾着低头吃饭,尽秋替她打开了话匣子。

    “我一个舅舅在台里,我就来了。”女孩还是怯生生的,说话的声音也小小的,说到舅舅,她甚至还红了脸。

    “那你为什么学传媒?也是因为舅舅吗?”尽秋送了一口吃食到自己嘴里,然后笑眯眯地对着女孩问道。

    “那是因为我自己的喜欢。”女孩的眼睛亮了一下,她好像第一次放松了下来,还对着尽秋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

    “那以后呢?”

    “家里说,电视台挺稳定的,算事业单位,所以要能留下的话,最好。”

    路尽秋看着眼前的朱靖,回忆起的,竟是十八岁的自己,在那个填志愿的下午。班主任将自己带到跟前。

    “尽秋,你有什么什么想法?”

    “和老师一样,上师范。”那个扎着马尾的女孩点了点头,期待地看着自己高中三年最喜欢的老师。那个时候的尽秋也好像朱靖一样,天生生了一副白白薄薄的皮肤,但凡有点小情绪,就容易脸红。

    “你为什么想做老师?”老师的镜框后,是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岁月给给眼镜周围的皮肤带来了皱褶,却没有抹去那眼眸之中的光彩。

    “因为稳定,教书育人。”女孩把话说出口,好像是一个背课文的学生,将这个八个字上下连在一起,形成了条件反射一般的答案。

    “尽秋,你能上这个城市最好的文科专业。”眼前女老师循循善诱,她对尽秋有偏爱,尽秋知道。

    “但那不是师范…”十八岁的路尽秋眼界太窄了,从小到大,她认知的行业与工作都太局限了。除了眼前的老师,还有爸爸的公交司机与妈妈的纺织女工,父母的路,她是绝不会再走的。那么,她还能去哪里?还能做什么?十八岁的路尽秋没有答案,也没有一个大人可以给眼前的女孩答案。

    “但那是最好的!”老师给了意见,老师标尺是分数,是成绩,她希望尽秋的大学与专业选择一分也不要浪费。

    “你喜欢做老师吗?比如高中三年,把你学过的东西,用三十年,去重复十遍。”

    “我…”

    太多年过去了,路尽秋只记住了,那个老师眼神中的黯淡,她的视线离开尽秋,从办公室外出去,是学校的花园,花园之外,是这座城市林林总总的写字楼,走出这个街区,公共交通还能把人送往机场、火车站,从那里出发,有更远的未来。

    最终,路尽秋选择了新闻传播,姑塘最好的文科专业之一。因为那是2008年,填志愿前夕汶川地震,中国几乎所有的精锐记者都冲进了灾区,这一份能量感召了十八岁的路尽秋。

    如今,八年过去了。

    尽秋回过头去看,这不是自己当初可以选择的最赚钱的专业。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