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公司化
刘思甫作为人老成精的代表,自然知道怀璧其罪的道理,也对古代商人的道德水平没什么太大的期望。
刘思甫对于各种情况都做了预测和解决方法的预案,但具体情况还是要等到田季澜他们汇报刘思甫才会给出具体解决办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还是很重要的。
但在刘思甫预计少则半月,多则两月,必然会有人坐不住要动手动脚,但直到时间都快进入七月份了连半点问题都没听田季澜提起,刘思甫也是十分纳闷,钱是一分不少,甚至在扩大生产后还有店铺提价进货,目前一块压缩饼干的价格已经稳定在二十三文上下,数量多的有时范老四一个月得拉五六次!
对于扩大生产问题刘思甫经过一阵的规划和实践也搞的差不多了,最终的生产模式已经基本形成。
刘思甫在仔细分析并计算后得出,自己最耗费时间的还是在捡拾柴火和吹气通二氧化碳上,由于需要大量柴火,刘思甫不得不吧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上面,而且捡回来的柴火还经常出现各种问题,甚至有一次带回来的虫子吃掉了刘思甫的产品,刘思甫不得不通过断水食、熏艾草才解决了。
也正因此,刘思甫又花费时间搭了个额外的棚子,专门用来处理柴禾,并且加强了食物的储存,弄来了好几个粮簸箕,又放了不少的除虫植物,隔几天熏一次。
而二氧化碳也是个重大问题,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的二氧化碳实在太少,导致制取烧碱的时间大幅拉长,从而导致精盐生产速度低下。
这两个问题经过刘思甫一个多月的处理都得到了完美解决。
木柴问题由刘思甫直接向几户佃农家的小孩子购买,但必须按照刘思甫的标准来处理木材,刘思甫只购买处理好的木材,其他不付钱。
开始几个佃农家的孩子还很不习惯,毕竟柴火只是烧饭的还用得着处理吗?但为了从刘思甫手中赚到那一斤柴火三个铜子的小费,他们还是老老实实的学了起来。
仅仅只过了几天,刘思甫就稳定的得到了处理后木柴的供应链,刘思甫只需不断将新来的木柴晾干,同时使用已经晾干的木柴,解决了燃料来源问题。
另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就十分简单粗暴,刘思甫用捡来的碎砖和上石灰沙子形成类似水泥的材料搭建了一个炉灶,顺带一提,刘思甫本来也认为可以靠卖水泥来为自己提供资金。
但刘思甫经过实际考察后才发现,第一是自己用土办法制造的水泥质量堪忧,不知是不是少加了什么,自己的土制水泥无论坚固还是可塑性和后世的水泥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第二是水泥市场太小,经过刘思甫调查,由于贫富差距太大的问题,穷人大多都是使用泥胚房,黄土加稻草、石块的质量竟然意外不赖,而富贵人家大多都是砖墙,以石灰砂浆为粘合剂,在耐造程度上竟然超过刘思甫的土制水泥,而且建造周期也比刘思甫的土制水泥短。
很显然刘思甫的土制水泥在两者间都吃不开,连刘思甫要不是因为嫌弃材料太贵恐怕也不会搞土制水泥。
不过即使没法搞水泥赚钱刘思甫也不遗憾,刘思甫的主要目标就是搭建的那个炉灶。
这个炉灶整体成方形,一边是风箱,另一边是一个接上的弯铁管。
几颗煤球被碾碎铺在底下面,三个大大的通风口正对煤渣上方,煤渣放在一个碟子状铁制容器内燃烧。
这就是刘思甫想到的办法,人力搞实在太费时费力,还不如搞一套自动二氧化碳制造机。
基本原理是,将碱液和铁管相连接,中间有个气阀控制气流强度风箱既保证煤渣充分燃烧又能吹起沉积在底部的二氧化碳气体上升进入气管口。
当然,为了安全起见,刘思甫没将炉灶建在地洞里,而是在外面并做了一定的隐藏,虽然仍有可能暴露,但至少总比哪一天刘思甫在地洞里煤气中毒强的多。
有了这套装置,刘思甫制造烧碱和精盐的效率大幅提高,也不必费尽心思最大限度利用所有材料,仅仅五月下半个月刘思甫制造的精盐数量就超过了此前的总和!限制刘思甫大批量生产的绊脚石总算被清理掉了。
最后是关于如何生产的问题,刘思甫觉得这件事还得和田季澜他们合作,仅凭自己一人制造效率实在太过低下,想要做大做强还是要搞分工。
具体的做法是刘思甫出资建一个木棚子作为生产基地,将村中的一间小土屋经过一番装修后作为员工宿舍,田季澜的三个可靠的小弟坐着范老四的木板车押送着刘思甫采购的各种东西过来。
他们每天的任务也很简单,那就是得到刘思甫拌好的材料后将材料装进模具里压实,放进蒸笼里蒸,然后在刘思甫的监督下分割、包装最后刘思甫一个人运走一天生产的压缩饼干到地洞中,等到要交货再分批次搬回来放到范老四车上并写上数字,以便田季澜比对。
这就不得不提刘思甫的另一项作为——教数学!
这固然有被逼无奈的原因,但也是刘思甫的重要尝试,刘思甫知道田季澜的小弟很可能不老实,因此为了自己的钱包,刘思甫便教田季澜和他的小弟们算数,至少也要会数数才行。
但刘思甫显然不是个合格的老师,两个月下来也只有田季澜一人学会了数数,基本的加减法也会一点,其他的只能说认识了数,这也不奇怪,在他们眼中学这东西也没什么用,自然不肯好好学,而且刘思甫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和耐心去讲。
不过刘思甫也并不是要他们一定学会,而是要让他们产生畏惧感,让他们知道刘思甫知道数目有多少田季澜也知道有多少,一旦发现少了一定会找他们的事,让他们知道时刻都受到监督,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老老实实的把货送到田季澜的手中。
当然,对田季澜的小弟们刘思甫也有优待的,每天都白吃饭住屋不说,每个月还有一钱银子可以拿!这可是直接发给他们的,一钱银子那也是很宝贵的,尤其是他们还包吃包住,等于这一钱银子就是纯利润!
不过他们当然想不到,他们每天加工出来的压缩饼干的利润都远远不止一钱银子,做为幕后老板的刘思甫早就赚的盆满钵满……万恶的资本主义啊!
无论如何,刘思甫的生意做的非常顺利,而且似乎还有点顺利过头了,现在在胶县几乎谁都知道便宜又好吃的奇味饼的名声,许多不是苦力,但囊中羞涩的各色人等都来抢购奇味饼,毕竟在这么个经济严重不景气的时代,如何能多省一个子都是很重要的经济问题!
这也是刘思甫不走高端路线而是走最底层路线的原因,这么个经济状态下,你卖贵的中下层人民没人买得起,做的菜和最优秀的厨子相比就是个辣鸡,想蹭高端局基本没戏唱,因此刘思甫选择了攻占最底层市场,薄利多销、抓住大众生活水平下降的风口推出便宜且价格实惠的优质产品。
事实证明刘思甫的眼光是正确的奇味饼的确大获成功,已经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架势,连外地人都知道了胶县出了个做奇味饼的。
但工作量的大增和销量增加又让刘思甫头疼起来,毕竟现在人手不多,每个月经计算最多只能生产八千块压缩饼干,而且目前也出现了别的问题,而且问题很大——原材料不够了。
尽管一个月几千块压缩饼干需要的淀粉不过几百公斤,一天最多也只用掉三十公斤,但无奈双河村人口实在太少,存粮也很有限,几个月的嚯嚯下农户家的面粉基本都被刘思甫弄走了。
尽管已经快到秋收的时节了,但考虑的自己以后每天生产三十公斤的数量刘思甫还是很肯定的算出,仅凭农户们的储量,最多只能生产四个月,然后就得停产大半年,更何况很多农户并不会全部出售存粮,最近两次收购刘思甫就碰了好几次壁。
这个问题不能不解决,刘思甫也为此难得的和田季澜以及田季澜两个还算聪明的小弟开了个小会。
田季澜自然十分乐意,刘思甫的生意稳赚不赔,虽然现在因为刘思甫为了扩张产能搞了一系列操作使奇味饼的造价从十五个铜子飙升到十九个多,但奇味饼的数量弥补了增加的成本,上个月就整出六千多块奇味饼,现在胶县各个酒肆茶楼都能看到奇味饼的身影,银子自然也是如流水般进账——然后被刘思甫花掉一大半,剩下的大都归田季澜和他的小弟们。
现在的田季澜在跟了刘思甫做生意后,口袋也鼓起来了,每天也不用乞讨剩菜残渣了,身体也壮实不少,看着虽然稍显稚嫩但也是孔武有力,英气不凡,和之前的面有菜色完全是两个人。
四个都还未成年的小屁孩坐在一起吃着自家的压缩饼干,整整讨论了一下午,刘思甫充分吸收田季澜等人的意见并结合自己的想法做了规划。
实际上并不复杂,其实就是公司化。
由田季澜做为明面代表也就是公司形象大使和法人成立一家饼坊,然后利用饼坊的名义直接向刘思甫家购买熟面粉,之后得到原料后交给实际控制者刘思甫制成半成品,然后由田季澜小弟做为员工进行生产加工,最后以饼坊的名义卖给茶楼酒肆,然后得来的利润交公一部分,购买化学材料一部分,完成完美闭环。
实际上刘思甫建立的一套生产方式完全没有任何变化,唯一的变化是披上了商业公司的外皮,从而解决原料采购问题,毕竟有这么一层身份,无论是采购化学原料还是从刘思甫自家薅羊毛都会又一个合法的名义,不会随着生产扩大出现各种问题,也能更好的避开自己老爹——上次买面粉的事就有人告诉了刘园普,刘思甫好不容易才糊弄过去,有了饼坊的外皮后再加上自己这个内应,薅点自家的羊毛不成问题,而且自己家那么多粮食,堆着也不会变成现银,还不如左手倒右手变成现银到刘思甫手中。
经商议,最终决定公司名字就叫田氏饼坊,具体的各项细节还需要拟订和实验,这些要慢慢来,包括进一步扩充人手、解决运输问题、如何筛选可靠员工等等。
不过现在最要紧的事就是赶快和自家搞个协议,以解决原材料问题的燃眉之急……
……
“嘎吱嘎吱~”一阵酸涩的木轮声响过后,一辆骡子拉马车停在了刘思甫家门口。
田季澜穿着一身干净整齐的新衣走下马车,可以看出田季澜明显有些不适应当前的人设,贴着小胡子,点了几个老斑,手里握着一把折扇,那姿势要多别扭有多别扭,走个两步路都差点踩到长褂。
刘园普听说有个商人要来买自家的粮食也是很高兴毕竟粮食还是比不上现银,而且听说这位老板会高价收购,相当豪气,这让刘园普乐得满面红光,刘思甫憋的紧咬牙关。
“哎呦,田老板屈尊来我这山坳坳里,实在有失远迎,失敬!失敬!”刘园普迎上去拱手道。
田季澜清了清嗓子,用练习了半个月的嗓子回道:“刘大哥何须多礼,俺自是有求于刘大哥才不得不上门求货,不知刘大哥,俺要的货……”
刘园普立马摆手向里道:“田老板放一百个心,俺家的东西真材实料,保管您满意。快进来看看。”
“那就多有打扰了!”田季澜也是一拱手踏步进入,门边的刘思甫不着痕迹的点了一下头示意田季澜货没问题,田季澜心领神会的移开视线跟着刘园普进去。
“这都是俺们村妇人蒸的熟红薯粉,真材实料!俺们家的红薯粉那是绝对让田老板放心买。”刘园普抓起一把熟红薯粉围着田季澜展示道。
“俺看得,都是好货,顶好,就汝家的了!”田季澜装作随意的道。
“哎呦!田老板眼光真好,俺家这货啊,不但比别人家的好,还便宜咧!十斤熟红薯粉三钱银子您拿走,十斤麦子粉五钱就可,您在别处买可就没有俺家这个价钱了。”刘园普赶忙就是一顿推销,两只手抓着田季澜的手让刘思甫一阵惊呼。
刘思甫当然知道自己老爹抬价了,但刘思甫本来也没打算在价钱上讨价还价。
于是在双方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情况下,一份采购协议成功出炉,刘园普还以为自己赚了大便宜,但刘思甫在背后看着高兴的老爹自言自语了一句:我这是为了你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