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给差生补课
朱元璋在思考。
此时的他,脑中的模式是这样:打压商人,抑制地主,给农民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他们丰衣足食……然后一辈子好好种地。
元朝将人按血统分成了四等,其实朱元璋也按社会分工把人分了四等:士、农、工、商。
在他眼里,商人不事生产,篡取社会财富,是最低等的人群。
萧毅知道他的想法,所以要给他科普一下。
思索少倾,萧毅举例说明:“陛下请想,如果一个农民,他今年收的粮食够多,是不是要卖了换钱?但如果身边都是农民,大家都不缺粮食,他卖给谁?”
朱元璋想了想说:“朝廷收,收完了运到缺粮的地方卖。”
萧毅心说你就吹吧,你有钱吗?
你明朝是大,可在大一统王朝中,说是最穷的也不为过,都因为你老朱不懂经济!
这个例子不能理解,那咱换一个。
萧毅继续循循善诱:“再比如,大理产茶,江西产瓷器。大理人想要茶具,而江西人想喝茶。如果没有商人,大理的茶叶就要烂在树上,而江西的瓷器没人买,慢慢也就没有匠人做了。结果就是两个地方都穷。”
朱元璋有点不耐烦了:“那就让大理少种点茶树,鼓励一些人学烧窑,再让江西种点茶树!我也没说不让经商啊,就是看不惯那些商人赚黑心钱。”
萧毅真是被朱元璋的固执弄得无语:你真是国家级抬杠运动员!
还得说点他感兴趣的,萧毅琢磨了一会儿,想到一个例子:
“陛下,上次北伐,往那边运粮几何啊?”
朱元璋想了想:“出兵四十万,战事三月有余,耗粮约五十万石。”
萧毅点头:“嗯,一两银能买八石粮,那边没大河,只能陆运,运粮的民夫没少发动吧?要五十万石粮,刨去运输的消耗,就得运至少八十万石过去,用银子十万两。”
朱元璋点头:“大抵如此。”
萧毅又问:“如果提前一个月,在当地以高出市价两成的价格收购粮食,有商人愿意卖嘛?”
朱元璋好像有点明白了:“肯定愿意,粮食利薄,高于市价两成,打破头也得运过去卖。”
萧毅一副孺子可教的表情:“那就是一百五十文每石,五十万石只用七万五千银。不但比朝廷运省了两万五千银,民夫也不用了,对吧?”
朱元璋掰着手指头算了半天,也没想明白原理。
萧毅见他心动,趁热打铁:“陛下你限制的,应该是胡乱抬价的行为,而不是谋取合理利润的商人。”
“有了商人的串联,大理人能用上瓷器,而江西人能喝上云南的茶,并且两边的人还都赚钱了。比起商人谋取的利益,他们的存在是不是让两边人的日子都过德更好了?”
“商人能促进财货的流通,就像往田里浇水,虽然路上难免损耗一些,但禾苗终究是被灌溉了。”
朱元璋此时已经明白,恐怕自己是一杆子打翻一船的人,有点过于执着了。
接着,萧毅的话让朱元璋出了一身冷汗:
“陛下,大明的国策是士大夫不纳粮,农税是十三税一,对吧?”
这话问到朱元璋的得意之处了,一脸骄傲地道:“我朝定的税率,亘古未有,乃是历朝最低!”
萧毅看似随意地又追问:“官员的俸禄不高哈?”
老朱低下了头——穷啊,多了发不起!
士大夫不交税,农税收的低,那就得节省开支啊。
萧毅问出了那个惊人的问题:“那有没有这么一种可能,官员想赚点外财,百姓想二十税一呢?”
朱元璋一个劲摇头:“那不可能!朝廷也有开销,税率太低难以维持。”
萧毅道:“如果我是农户,我就有办法!朝廷要十三税一,我去找当地的官绅,他们不用纳粮,我把土地挂靠在他们名下,然后交二十税一,你说官绅愿不愿意?”
朱元璋如坠冰窟!
那必然是愿意!啥也没付出,白收农户半成的粮食!
明朝夏麦秋粟,合计亩产两石。
一夫耕田三、五十亩,一年产粮百石。
这么一折腾,农户就少交两石粮的税,是单人一百多天的口粮呢!
而官绅凭白多了五石粮,一百户就是五百石!
用不了多久,整个大明的税慢慢就收不上来了!
朱元璋越想越恐怖,急得起身不停踱步。
后面的话不用萧毅说了,人都是贪婪的,地主们会想尽办法黑了百姓的地。
一旦有个什么灾,百姓就只能卖地。
没了地就会变成流民,吃不上饭就要造反!
转头瞥见萧毅轻松的表情,朱元璋瞬间明白:他一定有办法!
此刻朱元璋脑子里闪过好几个办法,但觉得都有弊端。
于是近乎讨好地问萧毅:“萧先生,看你成竹在胸,一定有办法,还请不吝赐教!”
老朱真不含糊,关系到大事,一点不端着,躬身就是一礼。
萧毅赶紧侧身避让,然后将后世的土地政策大概讲了出来: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陛下先禁止土地买卖,然后以朝廷的名义开办钱庄。”
然后又是熟悉的套路,鼓励工商业,让土地不再是赚钱的工具,只承担保障口粮的职能。
“商税,才应该是朝廷征税的大头。工商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农税甚至可以不收了!只规定农民产出的粮,必须按比例卖给朝廷,以保证朝廷粮食的储备就好。”
朱元璋听完萧毅的一番话,茅塞顿开,实在想不到这位“散仙”居然有如此高妙的治国手段。
难以掩饰激动的心情,快步走到萧毅身旁,一把抓住他的手:
“萧先生,请务必给我讲透,你的一番见解,实在是安邦治国的绝顶手段,闻听先生教诲,胜似读书万卷!”
萧兵忆把生产关系的矛盾解释清楚后,见他这么上道,再次提出了后世那个超级大国的称霸模式——以经济手段控制别国。
在唐朝的时候,因为有一阵皇帝换得频繁,也因为要以滞留人员为主,这个手段没有贯彻,萧兵忆一直有点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