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两个聪明人
朱元璋向来勤政,今天奏章也不批了,专门听萧兵忆讲课。
甚至嫌用膳繁琐,专门叫人拿到书房来吃。
萧兵忆也很满意——资质差没关系,人家肯学啊。
再次讲解的“羊吃人”的故事,清清楚楚地解释了如何用先进的工商业,去奠定经济中心的地位,又如何以巧妙的手段薅别国的羊毛。
“陛下,元朝行政混乱的原因,在于疆域太大,无法有效掌控。所以不得不分成若干个汗国。即便这样,对于许多遥远地区,元朝也只能采取羁縻州的手段。”
“即便你再怎么加强中央集权,因为信息传递不便,也无法有效掌控地方。所以,国土扩张到一定程度,即便军事实力够,行政管理也跟不上。”
“当然,武力还是基础,那时候朝廷有钱了,兵员素质、武器装备都远胜对手,也就不怕别人不服。”
朱元璋满脑子都是日后的盛况:
游牧民族放下马刀,拿起了羊毛剪。
大明的百姓想种地就种地,想多赚钱还可以在农闲的时候进作坊帮工。
……
次日早朝,朱元璋将萧毅提出的策略,拿出来跟众臣讨论。
李善长不时看一眼这位散仙,心里忽然有了个想法。
何不让他来当这个宰相?
开国以后,李善长时刻不忘历史上那些开国功臣的遭遇,一直谨小慎微。
以至于还被朱元璋批评过,说他管的中书省暮气沉沉。
他和刘基算是少有的聪明人,明白一个道理:立国之前的功劳越大,开国以后的处境越危险。
他是文官,无法像武将那样自污以图自保。
那就只能制造几个假想敌了。
聪明人不只他一个,刘基也没闲着。
俩人甚至一起配合着演戏,经常在朝堂上吵架,装出一副两人不对付的假象。
其实他们二人根本没什么冲突,而且地位也没法比。
李善长是公爵,刘基只是个伯爵!
一直以来,后世的人们因为受演义小说的影响,都特别崇拜那些有奇谋妙计的军师。
实际在君主的心目中,治国安邦的王佐之才,才是他们心目中份量最重的文臣。
汉朝的萧何,蜀国的诸葛亮,魏国是荀彧,吴国有顾雍。
张良都称为谋圣了,还是不及萧何的地位,统筹全局的人才份量可见一斑。
李善长深知,论表忠心,自己做不到徐达那个地步。
于是趁着这次生病,他已经有了急流勇退的打算。
刘基也同样有此打算,他们俩人都看出来一件事——朱老板可能不是那么宽宏大量。
这一年,朱元璋打天下的班底中,最具智慧的两个人同时辞官。
对刘基的辞官,朱元璋乐见其成,李善长他还是有点舍不得的。
后来见李善长实在“病”的厉害,无奈让他交接一下工作。
交接工作就得找接班人,萧兵忆此时找到了李善长,提醒他跟胡惟庸保持距离。
而且对胡惟庸此人的评价极低——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还说他的面相是鹰视狼顾。
李善长自己就找萧毅卜过卦,对他在看相方面十分信服。
他说胡惟庸这两点,都让李善长心里打鼓,意思很明显了:胡惟庸不会跟你讲政治人情,你就算推他上位,以后他也不会念你的情分。而且他还有谋反的可能!
不信吧,以前萧毅算的是真准。
信吧,安排的政治遗产就没了。
李善长还在犹豫的时候,萧毅一句话让他彻底放弃推荐:
“你觉得如果陛下想做点什么,跟谁当丞相有关系吗?”
结果李善长第二天推荐的人选变成了刘基。
刘基一听,心中有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李善长你个老六!这马上要打雷了,你特么往我头上插避雷针!
他寻思着跟李善长一样,也说自己身体不好,不等开口,李善长特么就把锅扔过来了!
刘基一琢磨,事后就找朱元璋说:我其实喜欢男人……不是,我想家了!
君臣之间来回客气了三次,李善长和刘伯温都回家了。
朱元璋到底什么心情,不得而知。
但结果表明:这俩人离开朝堂,对他来说影响不大。
老朱又开始琢磨北伐的事了。
转年还没开春,明朝第二次北伐又开始了。
这次徐达都不积极了。
上一次北伐,明朝确实赢了,但辉煌的胜利背后,是看不见的巨大消耗。
钱粮先不说,马匹损失就受不了!
上次打仗总共调用了十七万匹马,打完就回来四万匹!
攒了几年,好容易又接近上次的总数,徐达认为准备不够充分。
但这个时候谁能拦住朱元璋啊?
况且年轻一辈的将领还等着立功呢!
蓝玉就是中生代将领的代表。
朱元璋制定的作战策略是:
分三路各五万人,以中路为正,东、西两路为奇,奇正并用,三路合击。
带队的自然是最能打的徐达,他自己把最难的部分扛了——他带领中路军出雁门关,号称急攻和林。
但实际上却缓慢进军,诱使北元军南下作战以便歼灭。
对,是歼灭!
经过长期的学习,又加上朱元璋的重视,明朝已经可以和蒙古进行骑兵对决了。
东路由曹国公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出居庸关、经应昌府攻和林,打北元个措手不及,顺便等北元军南下的时候,从后面爆他们菊。
西路宋国公冯胜为右副将军,从金兰攻打西夏故地,作为疑兵诱使北元军分散兵力。
徐达的中路军于二月底进入山西境内,其先锋、都督佥事蓝玉出雁门关,在野马川击败王保保,并一路追击。
三月二十日,蓝玉又于土剌河再败王保保。
但是这样一来,明中路军孤军深入,没有按照原作战策略行事。
朱元璋不是一直把王保保当成最后的对手吗?看样子王保保也不行啊?
不对!王保保在军事上已经十分成熟,这次他看透了中路徐达的计划,佯装失败,反而将明军领进了埋伏圈。
徐达起初是谨慎的,后来两次小胜,觉得是自己太过小心。
加上对王保保有心理优势,他大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