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为红颜高慎投敌
高慎原来一直是外放到兖州任刺史,为了不想和小娇妻分隔两地,他特意向高欢上表,请求将他调回邺城任职,高欢于是将他从兖州调回邺城,担任御史中尉,高慎因为这个职务就有了选拔举荐官员的职权。
他选拔手下御史的时候,往往喜欢用自己的亲戚乡党。人选报上去之后,掌握终审大权的高澄发觉他这种结党营私的行为之后立即阻止,大笔一挥,奏令他重新改选。
高慎知道崔暹是高澄的心腹重臣,之前他抛弃的原配就是崔暹的亲妹妹,因此他怀疑高澄驳回他的奏疏是因为听信了崔暹的谗言,后来又发生高澄调戏自己的小娇妻事件后,就将这两人一道恨上了。
高慎因为休妻的事令到两大门阀家族变成对头人,高慎因为有着两位兄弟(兄长高乾和弟弟高敖曹)的功绩,在朝中势力很大。而崔暹作为高欢的心腹,又得到了高澄的支持,所以内斗越来越激烈了。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高欢治下的东魏政治背景,南北朝是门阀政治的时代,北魏自从孝文帝拓跋宏汉化改革后,也走上门阀政治的路线。
渤海高氏和博陵崔氏都是北方的汉族大门阀,在北魏和东魏的朝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门阀内斗是一直存在的,他们利用自己是高门大户的优势,为自己的家族谋取利益。
甚至把自己的家族利益看得比国家的利益还要重。从门阀士族的利益关系来看,高欢偏重于博陵崔氏也是有政治考量的。
高欢将北魏的都城从洛阳迁到邺城,分裂出了东西两魏的格局。而河北山东一带门阀士族便成为东魏的国家根基,也成了高欢权力的来源。
高欢虽然也是渤海高氏,但由于祖父获罪被发配到北方六镇,是在鲜卑族的地域中长大的,所以他本身难以被渤海高氏接受。
赵郡李氏虽然也是高门大阀,但论势力和影响力远不及博陵崔氏,所以高欢及其家族更倾向于博陵崔氏。在这场门阀内斗中高慎落了下风。
由于这种内斗的事情越来越多,火药味越来越大,高欢对他们的这种内斗也非常厌恶。有一次,他看到高慎怠慢公务,无心理事,借口说崔暹经常排挤污蔑自己,整天玩忽职守。
高欢看到他这般怠慢,非常生气,当着大臣的面责备他说:“高中尉,最近办理公务时心思都去哪里了,做事一塌糊涂,如何配得起这个官职?”
高慎听后心中顿生怨气,他反驳道:“回大丞相,卑职一向处理政务都是恭敬谨慎的,一定是有人在背后中伤下官,请您勿误听馋言。”
高欢一听就更加生气了,他怒喝道:“你为官不思进取,还诸多借口,这个御史中尉就不要当了,回家反省去吧!”
高欢于是免去了高慎御史中尉的职务,将他外放到两魏边境的北豫州去担任刺史。
高慎被外放为北豫州刺史后,他越想越愤懑,认为高欢偏帮崔暹,包庇、纵容长子高澄的行为,因此对高欢也生了外心。
高慎左思右想,一是担心高欢对自己不再看重,二是认为高澄觊觎自己小娇妻的美色,留在东魏日子将会越来越不好过;三是崔暹对自己的报复行为,而且他又是高欢和高澄父子的心腹重臣,也令高慎觉得继续留在东魏,前途也只会变得暗淡无光。
经过深思熟虑后,高慎决定背叛东魏,转投西魏宇文泰的怀抱。于是他就派出心腹,将想要投诚的密信送去给西魏的宇文泰。
宇文泰看了密信后大感高兴,回信表示会亲自带兵去接应高慎。高慎被外放到边境的北豫州后,高欢旋即担心高慎会不会产生不满情绪,因为边关大将一旦有异心,对国家将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所以高欢也因此开始怀疑高慎是否还会继续效忠自己,于是派人前去他的属地探察。高慎知道后先下手为强,设埋伏擒拿了高欢派去的官员,随即突然攻占了东魏的边关重要军事关隘虎牢关。
高慎占领了虎牢关后,以这个东魏重要军事据点作为投名状向西魏投诚,东魏的战略要地虎牢关也因此落入西魏的宇文泰之手。
宇文泰依约亲率诸军接应高慎,军至洛阳,包围河桥南城策应。高慎得到宇文泰的厚待,自感决定正确。
对李昌仪说:“阿仪,为夫这次向宇文泰投诚,他并没有嫌弃我弟弟高敖曹曾打败过他,对为夫也是以礼相待的,这回,我心爱的阿仪就再也不用担心被高澄这个鲜卑小儿欺负了。”
“郎君愿意为了妾身另投明主,真是可喜可贺了,以后妾就一心一意好好地伺候郎君,郎君以后就好好效忠宇文王爷,为自身谋一个远大前程吧。”说着还不忘亲上一口,让高慎心花怒放。
高慎以虎牢关这个重要军事基地向西魏宇文泰投诚,高欢知道感到十分震惊,因为高慎的弟弟高敖曹就是被宇文泰的追兵杀害的,还被割去了首级,这本是杀弟之仇,不共戴天的,真没有想到这个高慎竟然会认贼作父,调转枪头来对付自己。
当他了解到高慎竟然因为一个女子而背叛自己,起因竟然是高澄为了帮崔暹出气,又扮演了不恰当的角色,让他大为恼火,把高澄狠狠地教训一番后,还不解气。
因为他了解到是崔暹在挑拨和撺掇高澄为自己报私仇引起的,就更为恼火,他下令亲卫去崔暹府中拿人,准备杀了崔暹以警效犹。
高澄知道父亲要杀崔暹后,连忙派人去崔暹府中将他带了出来,藏身在自己的府中,高欢得知崔暹不见了,他马上想到一定是高澄在搞鬼,于是就唤了他来质问。
高澄就说:“启禀父王,请父王先息怒,容儿子说话。此事,儿子确实有做得不妥当的地方,但如今高仲密已经投敌,即使杀了崔暹,事情也是无法挽回。再说我朝已失去了一名大将,如果再失去崔暹这个治国良才,对我朝的损失将会更大。此外,杀了崔暹就等于失去整个博陵崔氏家族的支持,这对我们就更为不利了。
事已至此,儿子恳请父王三思。相反,这次,儿子救了崔暹的性命,同时赢得崔暹及其家族的效忠,何乐而不为呢?儿子求父王掂量掂量。”
高欢听后也冷静了下来,他细心一想也觉得儿子的话说得在理,于是要杀崔暹的事就此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