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开局天幕直播历史,古人都震惊了 > 第64章 明十三陵,郑和下西洋

第64章 明十三陵,郑和下西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孙先生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官员也拜谒了孝陵,还拟了祭文。后来孙先生“愿向国民乞此一抔土”,中山陵就在孝陵旁边。】

    【因为南京市政府对明孝陵的规划,这里成为了五a级景区,还申遗成功了。现在的明孝陵风景秀美,景点繁多。】

    朱元璋半天没反应过来:“她说啥?”

    古代还是尊重帝王陵寝的,听起来后世也很尊重他的陵寝,改朝换代了还不忘拜谒和保护。但是景区?难道这里是可以进来游玩参观的吗?

    【紫金山确实是风水宝地,还有一个人在这,就是孙权的蒋陵。当初修建孝陵时,本来是要把孙权墓迁走的,但是朱元璋说孙权是个好汉,就把他留下守门吧。】

    【他没破坏孙权的陵墓,神道也绕过了孙陵岗。就是不知道假如吴大帝得知,自己死后千年变成给别人守门的了,是何想法?】

    孙权忍不住拍了一下案几:“这明朝皇帝欺人太甚!”若真尊重,当初选址时就该避开自己的陵寝。

    他也知道,自己的陵墓和真正的帝陵有差距。但是这还不如迁走呢!和另一个皇帝葬在一起,自己算什么?

    【还有就是,建文帝为了打燕王掏空了家底,连孝陵卫都调动了。被朱棣俘虏之后,燕王就赐粮食让他们回去了。明末时还有砍孝陵的木头出去卖的。天下大乱时军队也拿孝陵当据点。】

    朱元璋忍无可忍,起身暴呵:“不孝子孙!连咱的守陵卫都要动!而且砍伐树木贩卖,居然没人惩治?”

    【说到明陵,还有一桩故事。为了研究明史,考古学家们曾经想要发掘朱棣的长陵。长陵规模大,史料价值高,人们猜测也许会有完整版的《永乐大典》在里面。】

    【但是学者们在长陵找了好久也没找到地宫入口,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万历的定陵。作为规模仅次于长陵的北京明陵,它光荣地为祖宗挡灾了。巧合的是,居然有一个工人找到了“隧道门”的牌子。】

    【只发现了隧道,寻找地宫又陷入了困境。巧合又来了,考古队员发现了一块石头,上书“此石距金刚墙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好像有人指引着似的,金刚墙后面就是地宫,万历的陵寝就这样被发掘出来了。】

    朱棣瞠目结舌:“后世竟然还主动挖掘帝王的陵寝?他们不是会保护吗?”

    朱棣不知是该后怕,还是庆幸自己逃过一劫。

    幼年的朱翊钧如遭雷劈,听到自己陵墓被挖掘的过程,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过于刺激了。

    刘彻皱眉:“居然留下这么明显的标识,修陵的工匠是干什么的?”

    【定陵的发掘使我们对明陵有了深入的认识,也出土了不少珍贵文物。比如万历的金冠,光龙鳞就用了8400片。】

    【这里插一句,明朝皇帝的翼善冠真的很像兔耳朵!明初的翼善冠还挺简单的,之后越来越华丽,尤其是隆庆开海之后。】

    【可惜的是,由于技术水平的不足,墓中的丝织品和纸质书籍很快就氧化变黑了,甚至变成了碎片。】

    【更不幸的是,因为赶上了特殊时期,万历的骸骨匆匆化验之后,就被砸烂焚毁。金丝楠木棺材被丢进小山沟,被人捡回去做了家具。】

    朱翊钧手指天幕:“你你们!”没等说完,直接眼睛一闭晕了过去。

    无论什么朝代哪种身份,一股寒意萦绕在人们心里。这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围,天幕语气平静得让他们害怕,她是如何将这件事平淡地讲出来的?

    对于这种“陌生感”的恐惧,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

    古人:欢乐豆效应犯了。

    【这场考古的重大损失,令我们不再主动开发皇陵,只会对其进行保护性发掘,这也是摆子帮我们涨的教训吧。我们有生之年是看不到一些皇陵打开了,感觉既放心又遗憾是怎么回事?】

    历代皇帝们:好消息,逃过一劫。坏消息,是暂时的。

    张居正:这个“摆子”是何意?思来想去,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当今陛下。

    【扯远了,说回朱棣。朱棣在京城组建了三大营,分别是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增加了京军的战斗力,他们的前身就是朱棣的靖难燕军,妥妥的精锐部队。】

    【朱棣强大的指挥能力很重要,但他们跟着朱棣长途奔袭、夜战野战,打出以一胜十的出色战绩,这支军队无疑是相当出色的。五军营就是他们的主力,由步兵骑兵相互配合。】

    【三千营是少数民族军队,朱棣靖难时有三千蒙古人来投,朱棣就为他们设了个营。最具开创性的当属神机营,有枪炮两种火器武装的机械兵种。】

    【我们都知道,武器的迭代对于战争方式的影响是革命性的。明朝就处于这么个过渡的时代,之后随着火器发展,盔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

    朱元璋思考:“难道未来的火器能够洞穿盔甲?既然火器变强了,盔甲为什么没发展起来?”

    朱棣道:“想让盔甲防住火器,要么改变材质,要么更坚更厚。盔甲的上限就在那里,恐怕赶不上火器的发展了。爹,既然火器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如把这件事交给儿子?”

    朱元璋看了他一眼,最终还是点了头。这小子未来组建了神机营,交给他确实是合适的。

    【永乐年间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俗称“三保太监”。他的本名有争议,郑和是朱棣赐的名字。他本是燕王的内官,在靖难中立下战功,后来作为朱棣的使者远洋航行。】

    【郑和身材魁梧,军事才能出众。毕竟在那个年代远洋出海,总得需要一些“自保”能力。郑和带着浩浩荡荡的船队出发,经过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朝贡体系,寻找建文帝这种说法当个轶事听就行。外国商人可以直接交易船上丰富的货物,甚至可以搭郑和的船来中国贸易。】

    【当时的海上,海商和海盗只是一念之间。郑和带那么多士兵出海,也不是为了摆出来好看的。郑和将大明的文化和秩序带到海外,靠的可不是嘴皮子。】

    朱元璋不禁思索:大明建立以来,人口稀疏,百业凋敝,南北又有战事,他才设了海禁。但等沿海居住的人口多了,难免政策也要变化。

    【明清帝王实行海禁的原因,本质是对海外未知的恐惧。身处一个农业国家,统治者们更重视开疆拓土,忽视了对海洋的探索。】

    【但这是航海的时代,海权是国家重要的主权。你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倭患屡禁不绝,也和海禁有一定关系。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在沿海地区开展商贸活动,自有地方政府、商人、当地百姓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这有些超出朱元璋的认知了。农民出身的他,最信任的只有土地,用耕作换取粮食,是最可靠的交易。面对倭患,禁海剿匪是最直接的手段。但天幕说可以不费力气,自有人去解决。

    “海外啊”看着天幕上巍峨浩荡的船队,刘彻很是羡慕。只是以现在的造船技术,还造不了这么大的船。

    【海禁的另一个原因是担忧人口和财富的流失。不过古代君臣很多都是经济和商业上的小白,他们算不明白这笔账。堵不如疏,只要妥善管理,贸易不仅能赚钱,还能赚很多。宋朝繁华的海外贸易和商税养活了半片江山。】

    【海禁只能防住小喽啰,真正强大的敌人,会用坚船利炮轰开你的大门。我们存在世界上,就是要与世界紧密相连的,斩断所有根系只会枯萎。因此,如今我们重建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积极投身到新的世界当中。】

    “坚船利炮?”朱棣眯起了眼,“未来的敌人,是从海上打过来的?”

    他不是坐以待毙的人,他有爹留下来的水军基础,既然如此,操练海军也该提上日程。正好开放海禁之后能用得上。

    李世民感慨:“没想到海洋竟是这般重要,虽然有使者从海上来到大唐,但是向外探索之事,我们倒是疏忽了。礼尚往来,那些派人来大唐的国家,我们也该派人过去看看。”

    唐朝的船不及后世,但有熟悉路线的人引领,安全性自然大大提高。

    【郑和带回来了不少奇珍异宝,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长颈鹿。明人叫它麒麟,真的是弄错了吗?博览群书的文人怎么可能不知道,书里“真正”的麒麟应该长什么样子呢?只不过当成祥瑞、图个吉利罢了。】

    【孔子听说麒麟被狩感慨“吾道穷矣!”。汉武帝得到麒麟作歌改元,筑“麒麟阁”。赵光义也得到过麒麟。他们难道没发现这麒麟和记载的不同吗?只是愿意把奇异的动物当成祥瑞罢了。】

    刘彻还没见到自己的麒麟长什么样,先看到了天幕所说的长颈鹿。

    嗯,脖子确实很长。但是一点没有神异的感觉。刘彻大失所望。难怪天幕认为明人是故意称其为祥瑞的。

    【关于朱棣五征漠北,军事上是胜利了。有人觉得朱棣的战略目标完成了,有人觉得没有用。】

    【明史就是这样,正史不太靠谱,又有那么多野史笔记,他们还互相抄。因此,采信的史料不同,得到的结论可能截然相反。】

    【我认为积极防御的目的达到了,解除了北方边境的威胁,缓解了边军戍守的压力。朱棣出征一次的粮草,不够辽东守军吃一年的。合下来似乎主动出征更划算,嗯我是支持积极防御的,不把敌人打跑,边境就要承受他们南下骚扰。】

    【永乐之后北方边境没有什么军事冲突。有人认为朱棣破坏了漠北均势,造成瓦剌崛起。他这是给堡宗背锅了,也先也没想过打个秋风而已,居然把大明的皇帝带回来了啊!】

    【为什么徽钦二宗在金国倍受折磨?朱祁镇却能在瓦剌好吃好喝?因为国力不同啊,朱祁镇是个烫手山芋,也先多次联系大明把堡宗接回去,奈何大明朝廷怀疑有诈。】

    【就这朱祁镇还是一年就回去了,然后也先和脱脱不花就斗起来了。也先没有黄金家族血统,却自立为汗,众叛亲离,最终为部下所杀。他死后瓦剌逐渐衰微,直到分裂。】

    朱棣的拳头硬了:“也就是说,只要大明处理得当,瓦剌自己就会陷入内乱。可朱祁镇却把事情弄成了这个样子”

    嬴政听得头疼,知道朱祁镇能力不行,但没想到这么不行。

    【关于朱棣的生母,史学界也是争论不休。从高丽人到元主妃子,朱棣的亲妈安排了个遍。】

    【我是认为朱棣是马皇后生的,因为皇帝的出身有无数人关注,马皇后还很有名。明朝的野史那么野,可明人质疑朱棣不是嫡子的还真不多。】

    【当然怎么看是每个人的自由,我也不跟他们吵,你论证朱棣不是朱元璋亲生的,或者朱棣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都行。】

    朱元璋受不了了,如何证明我儿子是我儿子?他体会到了什么叫自证的痛苦。

    【我觉得朱棣还是别修改实录了,越修可信度越低。话语权被野史掌控是非常可怕的,毕竟野史不一定野,但是真的史。】

    负责实录的官员试探性地问道:“陛下,这”

    朱棣摆摆手:“没听到天幕说吗?不用弄了。”

    【史学界先射箭后画靶的现象一直都有,为了自己的论点而寻找史料。尤其是明朝史料这么多,总有一款适合你,连《明史》自己都自相矛盾,不怕找不到符合你观点的论据。】

    【再离谱的观点也能条条是道,所以明粉清粉大战的归宿是沟子史学。大家不用吵了,反正最后都是my go的,从此我对“xx为什么保留xx的经历”这个句式ptsd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