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隋末,李氏将兴,刘氏主吉
【在隋朝江河日下的同时,一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人物开始崭露头角,那就是李世民。时势造英雄,如果不是处在隋末这个大变革的时代,李世民也许不会成为皇帝,而依旧是贵族公子中的一员,或者是个将军或臣子。】
嬴政对于李家的发家史挺感兴趣,因为他在统一六国之前就已经是秦国国君了。而这些后世人,不管是什么出身,最后都有可能成为皇帝。他们成为皇帝的过程,对于嬴政有很大启发。毕竟在这个时代,天命论已经深入骨髓了。
【英雄造时势,因为有李世民的出现,隋末的乱世得以快速终结。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乱世后,人们终于又迎来了一个强盛统一的王朝。虽然它不是一直和平安定,但是哪怕只有一百多年的和平与几十年的盛世,也足以慰藉几代人的人心。】
狄仁杰:“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
【动荡才是时代永远的主题,和平只是中间小小的插曲。越是深入学习古代史,越能明白一个和平统一的盛世王朝是多么难得。】
【自西汉以后,“刘氏当为天子”的谶语层出不穷,直到唐朝中后期才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就是因为人们怀念四百年天下的汉朝,虽然它其实没有想的那么好,但是“四百年”就足以令无数人心向往之。】
【隋朝有两个谶言非常有名,就是“李氏将兴”和“刘氏主吉”。正所谓“白杨树下一池水,决之则是刘(流),不决则为李(沥)。”】
【这可不是唐朝统治者为了加强自己统治合法性编的。早在隋朝初建,这两个谶纬就已经有很多人知道,而且不少人对此深信不疑。杨坚和杨广都因此猜忌大臣,有不少人被诛杀。】
杨广怒不可遏,他因为这个谶言诛杀了不少人,比如李浑一家,连自己的外甥女婿都没有放过。只是因为李渊看起来胸无大志,才放过了他们家,没想到最后竟是被他们夺走了天下!
【刘氏将吉是因为人们对汉朝的怀念,比如王莽篡汉后,“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的说法流传甚广,古语中的“刘”写作卯金刀(劉),所以这个谶言也叫金刀之谶。】
【比如宗室刘歆在经学方面有很大贡献,被称为“东汉古文经学之宗师”“孔子之后最大人物”,他为了避讳汉哀帝刘欣而改名刘秀,后来因为刺杀王莽计划泄露而自杀,有一种说法是王莽早就忌惮这个叫刘秀的人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渊刘裕等人都靠着刘姓而得到不少支持。由于金刀之谶,皇帝们连金刀柄都很忌讳,比如取代刘宋的萧齐政权,萧世祖用金柄刀,大臣王晏连忙阻止:“外间有金刀之言,恐不宜用此物。”萧世祖愕然。】
【在杨坚篡周的过程中,刘昉、郑译是最大功臣。杨坚认为其“姓卯金刀,名一万日”,当为万日天子,对他颇为忌惮,后来刘昉以谋反罪伏诛。】
杨坚冷哼一声,刘昉居功自傲、图谋不轨,被告发后依旧不思悔改。在刘昉伏诛后,自己还特意以他为例,告诫臣子。
【哪怕是李家得到江山之后,这个说法依旧存在。窦建德死后,范愿用“刘氏当王”的说法推举刘黑闼。武周时期,有大臣劝谏武皇,说:“伐武者刘。”让武皇杀掉被流放的刘姓大臣。】
李世民目光凝重,刘黑闼在窦建德死后,他收拢其旧部作乱。朝廷为之震动,后来多次出兵才将其彻底剿灭。
金刀之谶过于深入人心,自己曾收到属下刘师立想谋反的谣言,于是忍不住询问刘师立本人。不过因为刘师立应对得体,自己也赐下布帛安慰,这才了却这件事。
显庆年间,李治问武皇后:“关于天幕所提的“武周”,不知媚娘可有什么看法?”
武皇后猜想可能与自己有关,心脏怦怦地跳,面上一片淡定:“大抵是后世的朝代吧,之前天幕也提过明、宋、元、清等后世王朝。朝代更迭乃是天意,后世子孙的事,也不是你我所能改变的。”
李治淡淡地“嗯”了一声。武皇后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这些年圣人身体越来越不好了,自己也因此得以参与朝政,如果再过几年武皇后将自己的想法暂时压了下去。
【还有一个例子很有名,就是杨国忠本名杨钊,因为“钊”也是金刀,为了讨好唐玄宗,他自请改名“国忠”,以此向李隆基表示自己的忠诚。不过在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后,唐朝的正统性也逐渐稳固,金刀之谶的影响力大不如前,杨国忠改名一事也多有谄媚君王的成分。】
李隆基面无表情,之前天幕讲完安史之乱后,迫于压力他不得不重新开始勤政,向天下人展示自己会做出改变的决心。为了避嫌,这次也没有让寿王娶杨氏女,而是娶了别家的女儿。
不过他也没有对杨家人做什么,若是因为未来之事就随意诛杀臣子,可能会令朝中人人自危。安禄山和史思明除外,此二人包藏祸心,已经伏诛了,过程虽然费了不少心力,但是好在自己现在还没有被酒色彻底泡软骨头。此外,杨家虽无事,但也不可能再被重用了,否则朝中臣子也会阻拦。
【虽然金刀之谶已经是过去式,但是由于汉朝的强盛,很多少数民族也改姓刘,最有名的是匈奴人刘渊,他是刘邦老对手冒顿单于的后裔,由于汉朝与匈奴和亲,刘邦与冒顿单于约为兄弟,所以刘渊自称“汉氏之甥”。】
【八王之乱时期,刘渊自立为汉王,趁机起事。他祭祀汉朝先帝,追封刘禅为“孝怀皇帝”。他的登基诏书很有名,回顾了汉朝创业发展的历史,堪称“精汉落泪”。】
【其中“世宗孝武皇帝拓土攘夷”一句更是为人津津乐道,毕竟刘彻攘的这个“夷”就是匈奴,结果刘渊在追思大汉“拓土攘夷“的强盛。可见只要你足够强大,哪怕是你曾经的对手,也会来跟你攀关系。】
刘邦口中的酒忍不住喷了出来,匈奴一向是汉朝的心腹大患,和亲一事也多有屈辱。没想到几百年后,冒顿的后代会出来认自己为先祖,还来祭祀自己。
刘彻表情古怪,天幕说的强大论,自己也很认同。但是匈奴人来夸赞自己的边功怎么听怎么别扭。算了不管了,大汉威武就完事了。
刘备忍不住看了看阿斗的小脸,从天幕的意思里,自己猜到了最后夺得天下的是曹魏,阿斗可能成为了亡国之君。可是被匈奴人追尊为“孝怀皇帝“越想越怪。
【还有北宋的心腹大患辽国,辽国皇帝姓耶律,汉姓是刘,而且耶律阿保机非常崇拜刘邦。另外在宋人排百家姓的时候,赵姓作为皇姓当然排第一,而作为人口前几的刘姓,却被排到了252名。】
刘邦笑了,想当初自己的姓氏再普通不过,汉王也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封号。但是到了后世,“汉”成为了民族的象征,“刘”也成为了如此重要的姓氏,刘氏子弟遍布天下,这确实值得自己喝一杯。
恍恍惚惚中,刘邦想起自己年轻时想要从信陵君作天下游的梦想,看到始皇帝车驾时发出的“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感叹,不由得恍若隔世。
【还有一件事,耶律阿保机不光非常推崇刘邦,还很钦佩汉朝建立的第一大功臣萧何,于是他给有功的两个大族乙室和拨里氏赐姓萧,并要求皇后必须从这两族里选,所以辽国的皇后都姓萧,辽太祖堪称古代版邦何cp粉了,以自家为代餐那种。】
萧何顶着周围调侃的目光,面无表情。他只是个兢兢业业工作的相国而已,可刘邦是荤素不忌啊,自己一定要守护好自己的一世清名。
【说回李氏将兴的谶言,陈寅恪先生说“大约周、隋,李贤、李穆族最盛,所以当时有‘李氏将兴’之说”,西魏北周八柱国里就有两个姓李的,一个是李渊的爷爷李虎,另一个是李密的曾祖李弼。而李贤李穆兄弟出自陇西李氏,也是有名的望族。】
【“李氏将兴”的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的道教,一些道书中记载“真君者,木子弓口,王治天下,天下大乐。”,木子弓口为真君,也就是李弘。因为李敏小名洪儿,所以被隋炀帝忌惮诛杀。】
【而杨玄感起兵叛乱后,李密跟随他起事,为杨玄感出谋划策。杨玄感兵败后,李密逃脱,壮大发展势力,动了逐鹿中原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李密没少通过这个谶言为自己造势。】
【虽然“李氏将兴”的谶言一直都有,但是这个谶言发展壮大也离不开李渊的宣传,大业十三年,李渊决定在太原起兵反隋,这个谶言自然也被拿来宣传,李唐建国后也成了其正统性的证明,而谶纬的应验,自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关于李渊起兵的经过,根据《大唐创业起居注》,李渊是早就有了反隋的想法,太原起兵也是他主动的,而非李世民等人的推动。这个说法确实更合理,毕竟当时是否起兵,李渊是有绝对的话语权的。而且隋炀帝对李渊的猜忌也有了解释。】
杨广愤怒不已:“我早知李渊狼子野心,果真如此!”
【《大唐创业起居注》的作者是温大雅,他是李渊的记室参军,亲身经历了李渊起兵的全过程,并将其记录下来。这本书中不乏有关李渊为起兵做的准备,以及李渊李建成父子在大唐创业过程做出的贡献,可信性还是挺高的。】
【不过毕竟是一家之言,很多人觉得这种秘史肯定就是真的。还是那句话,个人写的东西肯定是有私货的。这本书中不乏温大雅对李渊的过度吹捧,还有一些被验证了的错误。】
【而新旧唐书中,李渊起兵的原因变成了李世民和裴寂的推动。于是有学者认为是李世民在抹黑李渊,想将其塑造成一个懦弱无能的形象。其实在儒家文化中,抹黑李渊并不能增加李世民的正统性。而且新旧唐书对于李渊的塑造也不算抹黑,只是与现在的价值观不同罢了。】
【在新旧唐书中,李渊的形象是一个忠心于隋朝的臣子,面对战乱与手下儿子的逼迫,才不得已起兵。毕竟李渊作为杨广的表哥,又身负太原留守的重任,若是早有反心,难免有乱臣贼子之嫌。他后来还立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帝,之后又接受了杨侑的禅位,这些都是很敏感的事。所以新旧唐书中,李渊的形象更符合传统道德一些。】
武德年间,李渊与几个儿子面面相觑。李渊有些尴尬,对于史书上自己的形象变化,他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之前天幕提到二郎,言语中多是溢美之词。自己也不由得产生了换太子的念头。
那可是堪比强汉的盛唐啊!经历了几百年乱世,隋朝又在兴盛之后轰然倒塌,谁敢奢望再出现一个如汉朝一样的盛世!李渊纠结万分,担心如果不换太子,唐朝无法达到原本的成就。但是如果换了太子,自古废太子鲜有善终,毗沙门(李建成)又该如何自处!
【当然,有人不由得产生联想,认为李建成也是很有能力的,要是他顺利继位,做得肯定不比李世民差!更有甚者,认为大唐创业中李建成也立了很大功劳,只是被李世民抢去了。】
贞观朝,房玄龄作为太宗粉忍不了了,就算隐太子也有功劳,但是他们陛下才是第一大功臣啊,不然太上皇为什么要使劲封赏陛下?都到了封无可封的程度了。
更何况统一国家的战争这种大事,岂是史官动动笔就能修改的?这后世人真是爱脑补,只要发现了一点不一样的东西,就恨不得把事情直接颠倒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