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八宝门硬气功阐秘 > 第26章 流星穿宫击桩法+十二经及家人八脉循行路线

第26章 流星穿宫击桩法+十二经及家人八脉循行路线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一)流星穿宫击桩法

    1九宫八卦方位正面图

    八卦图共有九个基本图形,即:==(坎)、=(离)、≤(震)、=(兑)、≡(巽)、=(艮)、=(乾)、=≡(坤)、(阴阳鱼)。坎、离、震、兑分居四正方(即北、南、东、西),巽、艮、乾、坤分居四隅角(即东南、东北、西北、西南),阴阳鱼居于中央(如图a一1)。这四正四隅加上中央,就合称为九官。前人根据传统的“太一行九宫之法”,再将九官按顺序用数字代表描绘出“戴九履一图”的平面图(如图a-2)。此图左为东,右为西,上为南,下为北,其配合数字是:东为三,南为九,西为七,北为一,西南为二,东南为四,东北为八,西北为六,中央为五。八宝拳门在技击锻炼中将此图称之为“流星穿宫图”。

    2流星穿宫击桩法

    练功前,先用九根长3米的木棍按九宫的分布分别埋于地内,使之直立。初时各根木棍的间距可以宽些,一般间距约5尺,以后再逐渐减少间距,直至仅能容身体拧转侧身绕行其间时,遂将九根木棍易为九根长3米,直径在30厘米以上的木桩。练习时,习者将九宫方位上的九根木桩视为九个敌手,身体在九宫中间如流星飞行似地快速穿绕并换势行走,除了以掌、指击打木桩以外,身体的其它部位均不能触及任何一根木桩,这种锻炼的方法即称之为流星穿宫击桩法。

    练习时有正穿法与反穿法之分。正穿时,练功者按图(b-1)路线,以身体左侧对着正北方的“坎一宫”,

    图b-1 图b-2

    然后以“坎一官”为圆心向左旋绕(称为左旋)至身体正对西南方向的“坤二宫”时,即向“坤二宫”穿行,当穿行至身体正对“坤二宫”时,便以“坤二宫&34;为圆心向右旋绕(称为右转)。如此按“左旋”、“右转”交替向正东方的“震三宫”、东南方的“巽四宫”、正中央(阴阳鱼)的“五宫”、西北方的“乾六官”,正西方的“兑七宫”,东北方的“艮八宫”直至正南方的“离九宫”穿绕击桩;反穿时,按图(b-2)从“离九宫”返回至“坎一宫”的穿宫方法即是反穿官。

    不论是正穿宫或反穿宫,在旋绕每根木桩之末时,即以双掌、指向木桩闪电般地进行排打,然后再穿行旋绕下一官木桩。旋绕时,手、眼、身法、步的要求均与八卦掌的“飞九宫”相同。流星穿宫击桩法是一项将气功应用到攻防躲闪,进退自如的临阵之中,实战价值颇高。

    (二)十二经及八脉的循行路线

    1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通过横膈膜,属肺,至喉部,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至腕八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之端(少商)。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直行至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2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经七颈椎棘突(大椎),下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通过膈膜下行,属大肠。

    分支:由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进入下齿中,还出口角和上唇,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旁(迎香)。交于足阳明胃经。

    3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旁(迎香),挟鼻上行,相交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脉相会,下行沿鼻外入上齿中,还出,环绕口唇,下交承浆,分别沿下颔的后下方,经大迎,过耳前,沿发际至于前额。

    分支:从大迎前下至人迎,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穴。

    分支:从胃下口分出,经腹部深层,下行至气冲穴,与直行之脉相会合,而后下行大腿前侧,至膝膑,沿足胫外侧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

    分支:从足三里穴起,下行入中趾外侧端。

    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交于足太阴脾经

    4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之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缘,经腹至腹哀穴处入腹,属脾,络胃。

    分支:从腹哀穴处分出,向外上方行至腋,再折向后下方至腋下大包穴,再折向上前方,经中府入里,上行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分支:从胃直上过横膈,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5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

    直行者:从心系直行上肺,出腋下(极泉),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经掌后锐骨,至小指内侧端(少冲),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6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手小指外侧端(少泽),沿手背、上肢外侧后缘,过肘,上行绕肩胛,交肩上(大椎),前行入缺盆,络心,沿食道下膈至胃,下行,属小肠。

    分支:从缺盆沿颈上颊,至自外眦,转入耳中(听宫)。

    分支:从颊分出,经眼眶下缘至目内眦(睛明),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7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目内眦(睛明),经额上行,交会于头顶部(百会)。

    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向两侧下行至耳上角。

    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内,络于脑,复出于外,分别下项(天柱),下行会于大椎,再分左右挟脊(一寸五分),抵腰(肾俞),络肾,属膀胱。

    分支:从腰分出,挟脊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

    分支:从后项分出,下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三寸)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下至腓肠肌中(承山),向外下至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交于足少阴肾经。

    8 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至内踝后(太溪),下入足跟,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贯脊至腰,属肾,络膀胱。

    分支:从脊内分出,由会阴上经腹(正中线旁开五分),走胸(正中线旁开二寸),止于俞府穴。

    直行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沿喉咙,挟舌根部。

    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9手厥阴心包经

    起于胸中,属心包,下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

    分支:从胸中分出,横行至腋下三寸处(天池),又上抵腋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至掌中(劳宫),循中指出其端(中冲)。

    分支:从掌中分出后,沿无名指出其尺侧端(关冲),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10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经前臂外侧中线,过肘,

    上肩,向前行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过膈膜,依次属于上、中、下三焦。

    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大椎),上项,沿耳后(翳风),直上出耳上角,前行经额至目眶下。

    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外眦(瞳子髎)交于足少阳胆经。

    11,足少阳胆经

    起于目外呲(瞳子髎),过听会,上至头角(颔厌),下耳后(完骨),折回上行,经头额至眉上(阳白),又向后折至风池穴,下行至肩(大椎),前行入缺盆。

    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于耳前,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大迎,折行至目眶下,又折向后下方,过颊,下颈,与前脉合于缺盆,入里下行至胸中,贯膈,络肝,属胆,沿胁内下出气街,绕毛际横行至环跳穴处。

    直行者:从缺盆下腋,沿胸侧,过季肋,下行于环跳穴处与前脉会合,再下行,沿下肢外侧中线,过股、膝、胫至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第四趾外侧端(窍阴)。

    分支:从足背(临泣)分出,前行出于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

    12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下至大趾外侧端(大敦),向上沿足背内踝前缘上行,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沿股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向外上方行至十一肋端,入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分布于胁肋,沿喉咙,进入鼻之内窍,上行连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

    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于颊部之里,环绕口唇。

    分支:从肝分出,上贯膈,注肺中,交于手太阴肺经。

    13督脉

    督,有总督的意思。督脉行于背正中,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又称“阳脉之海”。

    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经项部,进入脑内,属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并有支脉络肾、贯心。

    14任脉

    任,即担任。任脉行于胸腹部的正中,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有“阴脉之海”的称号。任,还有“妊养”的意思,其脉起于胞中,在女子具有妊育胎儿的作用,所以又有“任主胞胎”的说法。

    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通过胸部、颈部,到达下唇内,环绕口唇,上至龈交,分行至两目下。

    15冲脉

    冲脉,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其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冲脉有“十二经之海”和“血海”之称。

    循行部位:起于胞中,并在此分为三支:一支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一支沿腹腔前壁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一支下出会阴,分别沿股内侧下行到大趾间。

    16带脉

    带脉围腰一周,有如束带,能约束诸脉,所以有“诸脉皆属于带”的说法。

    循行部位: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髂骨上缘斜行到少腹。

    17、阴跷脉、阳跷脉

    跷,有轻健跷捷的意思。跷脉的生理功能主要是: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同时还有濡养眼目,司眼睑的开合和下肢运动的作用。

    循行部位:跷脉左右成对。阴阳跷脉均起于足跟。阴跷脉经内踝,沿下肢内侧后方上行,经前阴,上沿腹胸进入缺盆,出结喉旁,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

    阳跷脉经外踝,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再沿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项后。

    18、阴维脉、阳维脉

    维,有维系的意思。阴维脉系三阴经,阳维脉系三阳经。

    循行部位:阴维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之处,沿下肢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然后上行至咽喉,与任脉相会。

    阳维脉起于外踝下,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向上,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颊部到前额,再由前额经头顶折向项后,与督脉会合。在循行过程中,先后与手足太阳、手足少阳、阳跷等经脉交会。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