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视频穿越时空后,我粉丝破亿! > 第160章 雍和宫(二)

第160章 雍和宫(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雍正即位之后可能也是感觉自己的年纪大了,或者是清朝的问题的确是迫在眉睫了,所以他是选择一上来就同时展开了多个大型的改革工作。

    康熙六十一年的十二月,雍正先是宣布了追缴亏空,截止到雍正二年三月推行“官绅一体纳粮制”,十六个月的时间里,他居然在追缴亏空和筹备军务的情况下,一口气推进了八项改革。

    不只是成立会考府、废除贱籍、秘密立储、台省合一、改革旗务这种小事,还有“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养廉银”“官绅一体当差纳粮”这种完全要命式的改革。】

    “老四这么莽的吗”

    汉朝

    刘彻瞪大了眼睛,满脸都是难以置信的神色,忍不住惊呼出声:“竟然有这么多!”

    按照常理来说,改革应该是循序渐进,按部就班,一项一项的推进才对呀!

    毕竟改革这种事是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操之过急的话很容易出问题,甚至可能会影响到整个朝廷的稳定。

    这个雍正怎么会在短短十六个月内,同时进行如此众多大型项目的改革呢?

    他真的很想知道,这人到底是哪里来的自信和勇气,难道他就一点也不担心朝廷会因此而陷入混乱吗?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种“雍正不是满人的皇帝而是华夏的皇帝”的说法,这个说法就是来自他的改革。

    当然了,这话也就是大家的一说,在改革的核心目的上,还是要巩固清王朝统治,延续清王朝寿命的。】

    “文字狱警告”

    清朝

    雍正有些不解:“不然呢?”

    虽然他的行为也有实现自己理想的意思,但是他作为大清的皇帝,爱新觉罗的大宗,肯定是要为大清、为爱新觉罗负责啊!

    康熙时期

    胤禟用着看似很小但实际上屋子里的人都能听到的声音说道:“也不知道老……四哥做了什么,竟然被人认为是华夏的皇帝,而不是满人的皇帝。”

    言外之意便是他肯定是做了很多损害满人的事情。

    大家都不是傻子,自然是明白他的意思,但是谁也没有多说什么,免得之后被天幕打脸。

    【在改革的问题上,拿着权贵们开刀的或许不是什么好办法,但是不拿权贵们开刀,那这所谓的改革就和改革者与贵族一起分赃没什么两样。

    想要巩固王朝的统治,那就保证财政收入,缓解社会矛盾呗!

    那么谁会影响国家的财政呢?】

    康熙时期的大臣们面面相觑,疯狂的用脸打着信号。

    “四爷不会是疯了吧!”

    “四爷上位还能有好?”

    “可不能让四爷上位啊!”

    【那自然是贪污成性的官员和不需要交税的乡绅了,他们完全属于趴在国家身上吸血的蠡虫了。

    雍正和官员之间的对打,那是真的打出了火星子啊。

    大家都知道雍正是很刻苦,很多人说他是被累死的,这一点真不夸张了,造成这一点的主要原因就是“密折专奏”。

    古代的这个奏折是需要层层递交的,这样的话一些下级官员即使发现了什么问题,也是不敢说些什么,毕竟都怕得罪人嘛。

    到了康熙时期,康熙就允许一些亲近的大臣们,可以直接在给内廷送的请安折子里汇报公事。】

    康熙微微一笑,面上露出一丝自得之色,轻轻捻动着自己的胡须。

    没错,他确实是真心实意地想要了解政令下达的真实情况,才会采用这样的制度去掌握各地的问题。

    唯一的问题就是要处理的折子太多了,这实在是太过费神费力!

    听到老四能够坚持并推行这项制度时,他还是很欣慰的,老四能够明白这其中的重要性并且付诸实践,实属难得。

    想到这里,康熙的脸上也浮现出略微满意的神情。

    【但是这个权力给出去,他需要看的奏折就会变多。

    所以康熙很少会给人这个权力,在这个制度出来之后,大概有四十多年的时间里,能够这么上奏的也就是两百多人。

    而雍正为了加强对官员的控制,在位期间拥有这份权力的大臣高达1300多人。

    虽然这么做,的确是让他累得够呛,还有点自讨苦吃的意味。

    但是密折制度的确帮他实现了对官场的高度控制,确保了他的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要死了,这些人加上常规奏折的确是很要命”

    “现存的雍正奏折就有四万多件,奏折里批语最长的有一千多字”

    明朝

    朱元璋微微颔首,表示认同。

    尽管对于这位异族的皇帝,他并无太多好感,但对方如此勤勉政事,他内心还是颇为赞赏的。

    身为一国之君,理当如此!

    清朝

    康熙很想说一句“治大国若烹小鲜”,但是想着老四这么做多多少少和他有些关系,强忍着说教的欲望。

    胤禛身边的兄弟们也是一副敬佩的模样,就这股子吃苦劲,他们还真是做不到。

    胤禛:嘁!区区四万奏章而已,他啊,可是强的可怕!

    【而另外一点,就是“火耗归公”。

    古代地方收税时,收到的税银都是比较散碎了,所以需要地方官府将这些碎银子重新炼制成官银,再上交给国库。而在炼制这一步上,就会自然产生一些损耗。

    这损耗一旦产生,收到的税银就会不够了,为了上交足够的税银,地方官员就会相应的多征收一些税银来弥补这里的损耗。】

    宋朝

    赵匡胤点点头说道:“这金银赋税的确会有这种问题。”

    不过他们大宋没有那么多的白银流通,直接用金银交税的人也不多,基本没有火耗的问题,所以这方面他还真的没注意过。

    【但是火耗从出现开始,就没有正经的规定,火耗到底是多少那都是地方官员说了算的,若是征税时加征的\"火耗\"多于实际的\"火耗\",那这之间的差额就归官员所有了,这种做法从明朝一直传到了清朝。

    这种将定火耗权力放在官员手中的行为,就像是让耗子睡在米缸里一样,官员们也纷纷秀出了自己的下限。

    有些州县每两火耗二三钱、甚至达到了四五钱,而一些偏僻赋税少的州县,火耗是要比正经的赋税还要多的。

    虽然顺治、康熙年间都发过禁令,但是基本没什么作用,随后就默认了这件事。】

    此话一出,明清时期需要缴纳“火耗”的百姓们群情激愤,毕竟除了粮食,就是这赋税和徭役最是重要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