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纸张上的文明(二)
【当然,我觉得始皇也是崩溃的。
秦朝打天下的速度有些太快了,基础人员的培养就没跟上,可打下来那么多地方总是要治理的啊,所以秦朝采用了很多原六国的人。
政令的传达、地方情况的汇总这些东西都是需要靠文字完成的,偏偏这个时候,大秦的土地上有七种不同的字体互相流通——
这还怎么治理国家啊!
始皇顶住了压力命李斯带人改进字体——小篆,将其推广天下,完成了“书同文”的历史成就。
即使后期还有着不同的字体存在,但文字的统一格调就这样定了下来,虽然大秦没能完全享受到这些好处就是了。】
伴随着天音,天幕也放出了排列整齐,线条匀净,结构优美的小篆。
秦朝,府衙
汉朝
刘彻拿起酒樽,将里面的酒水倒到了地上。
汉初郡国并行,若让诸侯用文字把持了国内,中央收回封地之后的处理难度直接翻倍,所以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对于汉家治理天下来说,有着无法衡量的价值,值得一敬!
唐朝
李世民看着天上统一的文字,心生感慨,“始皇,功在千古!”
【始皇是国家的决策者,而决策能够推行下去靠的是基层的小吏,是以竹简作为载体的文字。
在这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中,廉价易得的竹简承担了国家运转的任务,而同时期的其它文明呢?
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人用的是泥板, 和泥、铺平,再用芦苇制成的尖笔书写, 通过暴晒和火烤,成为泥板。
泥板作为书写载体难以运输不说,也不易保存。
希腊的文字载体同样是泥板、陶片、石碑。
而古罗马人发明了蜡板, 就是在平整的木板上刷了一层蜡,用尖金属在上面刻字。
这种书写载体虽然价格低廉,但同样难以保存。
后来欧洲人是用牛羊皮制作纸张,但是这样的造价太过于昂贵, 所以牛羊皮书大部分都被掌握在教会手中。哪怕到了公元九世纪,欧洲那边也只有贵族才能用的起牛羊皮纸。
春秋时期,埃及人莎草茎干压成薄片编织成席,再压扁阴干,这就是传说中的莎草“纸”。它较为廉价、可记载的文字多,所以备受西方国度喜爱,就连罗马教廷也开始使用莎草纸书写圣经。
公元前五世纪,古印度将棕榈叶裁剪整齐,煮透晒干再用铁笔划痕,再用油墨填充,这样抄写的经书被称作贝叶经。
但是这两种书写载体的缺点也很多,莎草纸只能在干燥的环境中长期保存,贝叶同样难以长久保存,并且这两种植物对生长地区的要求也很高。
书写载体的缺乏,限制着不同国家文明的发展。】
伴随着天音,天幕上也出现了这些载体的画面。
唐朝
看着天幕,李世民神情逐渐的严肃起来:“海外居然有这么多国度?可朕却对他们一无所知!”
不行,他得派出使者去更远的地方看看了!
宋朝
看着天幕上展现的莎草纸制作方法,以及最后的成品,赵匡胤抽抽嘴角,“这和席子差不多的东西……是纸?”
下面的大臣也有些沉默:“可能……在西方算吧!”
在他们大宋的话肯定就不算了,这还不如竹简呢!
【来到两汉时期,文字的载体终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最早解释“纸”的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纸,絮一笔也”。范晔作了补充:“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纸”在东汉以前,实际上是为制作丝棉时,残留于席箔上的“丝絮纸”。这种纸有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就是把煮过的蚕茧,摊在箔上,放到水里反复捶打,直到捣烂为止,这道工序在我们现在叫做“打浆”,这是纤维纸区别古纸的重要标志之一。
像我们之前说的莎草纸,没有经过打浆,是不能算作纤维纸的。
1933年考古工作者在新疆罗布淖尔首次发现了西汉麻纸;
1957年陕西灞桥又出土于西汉前期以大麻和宁麻为原料制作的纤维纸;
1973至1974年,在甘肃的金关再次发现西汉前期麻纸;
到了东汉,蔡伦首倡将造纸原料由单纯的丝或麻,扩大为树肤麻头,敝布鱼网,经过严格的打浆工序,从而提出纯净的纸。
《后汉书·蔡伦传》:“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虽然蔡伦不是造纸术的发明者,但没有人能否认蔡伦的倡议是一项伟大的革新,也没有人能够否定蔡侯在中国造纸史上的巨大作用。】
秦朝
随着天幕开始讲解起造纸术,嬴政的心中也是松了一口气。
终于说到‘纸’了,有了纸的制造方法,他们大秦也能更好的发展下去!
汉朝
刘彻也是兴致勃勃的看着,这些纸制作出来,不说后续的政治发展,至少他在批阅奏折时,能省不少事!
【纸张的优点有很多,廉价易得、轻便易携带,还突破了材料限制。
聪明的古人通过关键的‘造纸浆’解决了因植物生长方向而产生的问题,利用对植物材料的浸泡,捣碎,煮烂等方式,滤过其它杂质,得到均匀的纸浆,再通过竹帘过滤掉水,得到最终的纸。
这样的工序,让纸张达到了几乎完美的特征。】
随这天幕上放出的制纸过程,秦,汉两朝的匠人站在院子中眼睛都看直了,他们如饥似渴的看着天幕上出现的工序,想要把天幕上的那些工具、工序全部记在心里。
“原来是浆!把什么树皮竹皮破网烂布都变成纸浆!”
“那个竹帘必须得做出来!”
“但是他这个这湿纸是怎么摞在一起的?”
“那池子里面加了什么东西吗?看着黏糊糊的!”
他们看着天幕上的男人,从平整的石壁上撕下一张薄如蝉翼的纸。
那……就是纸吗?
那……就是他们要做出来,可以改变世界的纸吗?!
这纸可真美啊!
【客观地说,文字的发明并没有将把人类社会带入真正的文明世界。
骨刻、碑拓等记录人们思想和生产技艺的简牍文明也没有让所有人得到文明的洗礼,那些都是贵族的消费品。
知识是昂贵的,所以知识是贵族所独有的。
可是随着文字载体的逐渐廉价易得,知识便不再是贵族的独有了,寒门庶族得到了知识得以进入朝堂,就会挤压贵族的生存空间。
那么纸张的出现对于贵族而言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咱也不知道,反正西汉时期出现的麻纸工艺,竟然在两百年间没有什么长足的发展不说,甚至没有详细的记录!】
秦朝
嬴政没什么感觉,他当然听得懂天幕的言外之意,但他并没有那么在意。
时情不同,大秦朝堂上正经的官员不是某位大贤的弟子就是祖辈世代为官,甚至有些人世代为某个官职,还会以这个官职为姓氏。
这些事情都是非常正常的,庶民们接触不到知识,别说想要做官,就是做吏都不可能!
但纸张造出来之后就不一样了,他会让底下的庶民接触到知识,尤其是老秦人!毕竟他手下的小吏是真的不够用!
在这个过程中,谁敢给他捣乱,就让谁去当小吏!不想做世世代代的贵族,那就别做了!
汉朝
刘彻嗤笑,天幕中的那些麻纸但凡有改进的可能,就不可能被贵族公布出来。就像天幕所说的,若是被人轻易接触到知识,最着急的就是那些贵族了!他们还指望着世世代代做人上人呢!
现在这些大臣都是可以用的,他不急着找世家的麻烦,也不急着以此取才,但同样的,谁也不能阻止知识的传播,否则……也别怪他脾气不好了!
【造纸术发明之后, 人们用来记录自身生产和思想的载体容量得到了极大限度的提高, 这同时也给古代社会的人们生活带来了创新。
首先便是书籍,造纸术发明之前, 人们主要把文字刻录在兽骨、石碑或是书写在布帛或竹简之上。
抛开难得、昂贵等问题,这些东西最显而易见的就是这些载体的内容量小。
据说在汉武帝时期, 有位大臣向天子进谏, 三千字的谏言居然用了重达四百多斤的竹简, 须得两个大力之人才能够抬进宫廷。
这个问题给书籍的翻阅和收藏都带来极大的不便, 而且记录的文字内容少,就不利于知识的传播与扩散。
所以同样规模的信息量, 用竹简所需要的材料的重量、篆刻和装订乃至收藏都极为不便,但纸质图书却与其不同,这些都不是问题。】
汉朝
刘彻看着天幕说道:“其实也不只这一点,这些书所占的地方也很大。”
他下令搜集、整理和编纂了大量的古代典籍,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整理这些典籍,还特意派遣使臣设立了史馆。
馆内藏书主要以简为主,但简牍藏书最大的一个弊病, 就是需要的储存空间大的惊人。三五万册书籍, 可能需要几千平米的“书库”才能收藏,书籍的查阅和管理也不容易。
而由于竹简等物易于被蠹虫和恶劣的气候所腐化和侵蚀, 所以有要求书库建造的要求很高,而这就得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物力。
可这些在造纸术出现之后, 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刘彻想着又高兴了起来,希望那些工匠不是什么废物才好!
【由于造纸术的发明, 其低廉的造价使得知识可以向寻常百姓家普及,由于载体的原因而被社会较高阶层垄断的知识文化的思想也开始逐步向民间普及开来。
之前,藏书主要是官方以及世家大族所进行,而民间基本上没有藏书,所以并未得到先进知识和思想的洗礼,这就是为什么古代社会阶层间的垂直流动性如此之低的缘故。
但造纸术发明之后, 其低廉的价格使得民间藏书成为可能,使得藏书的主体有了大规模的扩大。
当然了,任何一门技术和发明都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做到尽善尽美,都是在不断的修正和革新中不断进步的。
造纸术当然也不能逾越这条规律,宋代苏易简的《纸谱》记载,从汉开始到作者所生活的南宋,造纸术总共经历了不下于十次大规模的革新。也就是说,每一个朝代更替, 造纸术都会有一次质的提高。
而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因为各种原因在当时没有迅速推广开来,一直在改革之中。】
宋朝
赵匡胤倒是看得开,和左右的大臣说道:“毕竟那时候纸刚刚生产出来,还不熟练,工匠们又得研究纸的材料和配比,外面还有世家的不支持,推广不起来也是正常的!”
【到了公元四五世纪也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纸张充足,各类的艺术也迅猛发展起来。
魏晋往后的文人墨客,便开始探究文字更多的表现形式,于是我们有了更多的字体。
比如由汉隶书演变而来的楷书,行书,草书,这不仅仅是字体上的改变,更是作者本人独特精神内涵的体现!】
随着讲解的声音,天幕上出现了一份王羲之的《兰亭序》(冯承素版)
“《兰亭序》居然也流传到后世了!”
李世民笑着仔细看着天幕上的《兰亭序》,看着看着,突然就觉得有点不对,“咦?”
唐 冯承素 临?
哦,这原来是临摹本,不是真迹!
真迹呢?真迹呢?
没有人理会李世民的想法,天幕放起了其他大家的书法作品。
东晋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唐朝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唐朝张旭的《古诗四帖》;唐朝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北宋米芾的《天马赋》……
秦朝
“看来后世纸的产量很大。”
嬴政对书法并不感冒,天幕上展出的这些书法字体的确很赏心悦目,但他想到的是练出来这样优美的字体,恐怕得用很多很多的纸。
不过实用主义的嬴政看到天幕上那方方正正, 颇好辨识的楷体, 疯狂心动。
“等纸张的产量提高了,就让官员们上奏都写这种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