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天桥19号 > 第20章 “四个二”难题怎么成了“鸡肋”?

第20章 “四个二”难题怎么成了“鸡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黎歌这两天为“四个二”的压杆绝缘套头疼,这个问题不解决,图纸就没法画。

    他坐在电脑前,皱着眉头,双手拇指互相掐捏着合谷穴,看着窗台上的君子兰。

    现在还不是君子兰开花的时候,叠长的宽厚碧绿的七八片长叶,两边对称努力向上伸展着,像雄鹰张开了翅膀在跃跃欲飞。

    今天他终于有了些许思路,看着电脑屏幕的cad界面思考着。

    提高测量仪的精度,进而提高测量精度,最后才能提高测量数据值。这是黎歌的判断。

    因为以前测量仪的精度低是肯定的。

    除了他跟丁权、高远指出的几点理由以外,以前只注意了加工零件本身的精度,却忽略了装配的精度,因为装配精度是通过人的手工装配技术实现的。

    这就像攒自行车,但在装配时如果轴承的松紧、辐条的松紧、车轮的正偏等装配不合格,那么零件再合格也没有用。

    也就是说,能否攒出一辆好骑的自行车全靠的是攒车人的手艺。

    要有好的手艺,还要有适合的工具和量具。

    这就是他提出买刮刀、平台、研磨膏的原因。

    工具架上那么多工具,但没有这几样工具,就可以推断以前测量仪的装配精度肯定是差的。

    机械制图是全世界通行的工程语言。

    图纸是黎歌用图形、数字、符号、文字把对“四个二”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就像是给机械厂写的一封信。

    他是从压杆开始画图的。

    压杆-cad

    压杆最简单,不锈钢材质,9毫米直径的光杆,上端面有一螺纹孔,用于连接电线时拧入沉头六角螺栓压紧弹簧垫圈;从下端25毫米处有一凸台,用于承载弹簧。

    画好压杆之后是画压杆绝缘套,这是他没想到的难点:既要绝缘,又要保证套内与压杆的滑动配合,还要保证套外与箱体底板的固定连接。

    什么样的套能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

    这两天黎歌一直琢磨不透。

    他想,只用绝缘材料(如塑料)刚性差,只用钢材料不绝缘,那就把这两种材料复合起来。

    怎么复合呢?他试画了几个方案都不行。

    最后,他画出了最满意的图纸。

    压杆绝缘套-cad

    这是由内套(耐磨铸铁)、外套(45号钢)和夹层套(聚氯乙烯塑料)组成的绝缘套,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分别画出三个法兰套的初加工图纸,注意点:

    1、内套的中心孔直径、盘面厚度和直径、套身高度预留终加工余量2毫米;

    2、夹层套的套身高度、盘面直径预留终加工余量2毫米;

    3、外套的套身高度和直径、盘面厚度和直径预留终加工余量2毫米;

    4、先不加工盘面周围的的四个通孔。

    第二步,三个套的初加工完成后,用302粘接剂把三个套粘接牢固。

    第三步,终加工到成品。

    压杆绝缘套是个重要的零件。

    内套的材质是耐磨铸铁,利用它的无润滑耐磨性能,提高了不锈钢压杆在孔内的上下滑动配合的精度;

    塑料夹层套牢固地粘接在内外套之间只起绝缘作用;

    45号钢的外套起到保护作用。

    压杆箱体-cad

    压杆绝缘套的外形尺寸确定之后,就可以画压杆箱的底板了:

    先把压杆绝缘套的俯视图旋转90度,复制俯视图,然后再水平粘贴四个,使这五个套之间的距离为1毫米;

    再复制这五个套垂直粘贴到上方,使前后两排绝缘套之间的距离为1毫米;

    在前后两排绝缘套两边的中间位置画出扎针器的安装孔;

    再留出两边侧板厚度12毫米。

    这样底板的正面长度和侧面宽度就确定了。

    底板的厚度是20毫米,这样可使压杆在套内的接触长度是压杆直径的三倍,保证压杆上下运动的精度。

    压杆箱的侧板高度参照原来的尺寸,顶板的厚度是12毫米。这样压杆箱就画出来了。

    他用盒尺测量了前四台压杆箱的正面长度,比他画的包括左右侧板厚度的总长度还要长5毫米。

    他深呼了口气,点击了“保存”按钮。

    放置被测样片的测试板也是要求绝缘的,结构像肉夹馍,上、下为不锈钢板,中间夹层是厚一毫米的聚氯乙烯塑料片,也像绝缘套一样粘接,经过两次加工而成。

    成品尺寸:长300毫米,宽100毫米,厚20毫米,上、下钢板内部铣槽减重。

    都说“万事开头难”,但是“四个二”是个例外。

    “四个二”是开头容易,收尾难,难到历经十八年这个尾还都没收好。

    黎歌喝了口茶,合上眼,双手揉捏着合谷穴,稍事休息。

    此时万泉敲门进来了。

    他,二十岁出头,一米七的个头,宽厚的身板有点儿胖,黑里透红的脸庞,浓眉大眼,厚嘴唇,一笑就露出洁白的牙齿。

    黎歌听珍珠介绍过,他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毕业,校园招聘而来,论学历、论岁数在天桥19号都是最小的。他在302室,跟祁泰是隔壁。

    “我想跟您学机械制图,学cad。”万泉开门见山,“我听祁工说,您的cad功夫厉害。”

    “好呀。我就喜欢好学的年轻人。不过,比我cad厉害的人多了去了。”黎歌痛快地说,“等我把‘四个二’的图纸画好了,就开始。”

    “您有过发明专利吗?”

    “没有。”黎歌说,“我前几年曾在农业智能机械研究所和在蓝天科技公司干过,研发的仪器设备都有专利。这些专利的所有权都是属于研究所或公司和项目负责人的,跟我这样外聘的无关。”

    “那是您没争取一下。”

    “争取也没用。”

    “为什么?”

    “一是在招聘录用时就签了合同,合同里有相关的条款。二是项目的原创是人家的,人家只是利用我的机械技术专长把项目实现。这很像祁工的处境,连发明人的末位署名权都没用。”黎歌思考着停顿了一下,又说:

    “还有一类项目,本来就是仿制,就算仿制成功了,谁也得不到专利,因为这仪器的原创者早就把专利取得完了。这很像我们现在仿制的‘四个二’。”

    “怨不得人们都说‘四个二’是‘鸡肋’呢?”

    “鸡肋?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吗?”

    “正是。您看干一回光耗费时间差不多就得两年,既发表不了论文又得不到专利,还要冒失败的风险,乌云龙和李严就是现成的例子。要是干别的,起码两篇论文都出来了,还能有专利。这个‘四个二’以前还有抢着干的,现在你让他干都不干啦。”

    “看起来,‘四个二’要不是鸡肋,还轮不着我呢?”又说:

    “可以想象,在科研领域应该还有很多这样的‘鸡肋’,需要‘送死者’们锲而不舍地去啃。”

    “现在就剩下徐明没干过‘四个二’了。他幸亏没干,干也成……”万泉把后面的两个字咽了回去,又笑着说:

    “我看您成功的可能性最大。”

    “我也是这么想的。”

    “我有个问题想请教您。”

    “说。”

    “如果,我说的是如果,”他边想边说:

    “如果您在这次研发‘四个二’的过程当中发现了新的技术窍门或专利,您会保密吗?”

    “不会。”黎歌回答得干脆。

    “为什么?”

    “一是我和公司事先有合同,我必须要遵守。二是我觉得日本和德国都研发三十年了,不可能还有什么留给我们捡漏。”

    “如果要是真有呢?”

    “那我就向尹航如实报告,至于下一步是否保密,保密到什么程度,让领导决定。从我个人角度不会保密。为什么?我们之所以研发了十八年还摸不着头脑,就是因为人家跟我们保密。现在我们再自己跟自己人保密,那‘四个二’就永远干不成了。”

    “我想跟您学cad。”

    “你主要是缺少实践经验和画图机会。”又说,“你现在手头的工作是什么?”

    “我的本职工作是负责公司研制的仪器设备的检验测试。这个工作需要熟悉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相应的国家标准。好在这些仪器设备的检测都是计算机自动控制的,在检测过程中很多时间用不着固守在仪器设备旁边。所以我才有时间去帮助别人搬运。这些打杂的活儿都由我和张自然包了。”又说,“您这儿有什么需要搬搬弄弄的,叫我就行了,保证随叫随到。”

    “那你也应该测试过测量仪喽?”黎歌指着旁边的测量仪说。

    “只测过最后两台……”

    “怎么样?”

    “怎么说呢?”万泉皱着眉头说,“忽好忽坏,不可琢磨……”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