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六类 服章门
义堂日工集云。本觉庵主曰。日本禅苑。剏於千光。禅僧衣服礼数。始於般若房法印了心。了心亦曾入宋。
●袈裟
释氏要览云。袈裟者。盖从色彰称也。梵音。具云迦罗沙曳。此云不正色。四分律云。一切上色衣。不得畜。当坏作迦沙色。今略梵语也。又名坏色。业疏云。本作迦沙。至梁葛洪。撰字苑。下方添衣。言道服也。
●法衣
敕修清规。受法衣云。专使送法衣至(云云)。词云。某人和尚法衣。表信。专此奉上。
忠曰。禅林所谓法衣者。金襴衣。而以表传法之信也。但说法时。披此衣。故言法衣也。须是大衣。自九条。至二十五条矣。(与传衣交看)
旧说曰。凡法衣。上堂陞座可披之。如小参五参上堂。立地佛事。拈香。皆不可披之。达磨忌。百丈忌。开山忌拈香。犹不可披也。况在家拈香耶。
飜译名义集云。西域记云。僧迦胝。旧讹云僧伽梨。此云合。又云重。谓割之合成。义净云。僧迦胝。唐言重复衣。灵感传云。每转法轮。披僧伽梨。南山云。此三衣名。诸部无正翻。今以义译。大衣名杂碎衣。以条数多故。若从用为名。则曰入王宫聚落时衣。乞食说法时着。
忠曰。禅林金襴大衣。独说法时着之。今灵感传及南山所言。少通之。但我局金襴又金襴。不用於乞食耳。
又曰。凡释法衣。作可通三衣之义者。非禅林所谓法衣义。故今不取之。但暂录之。令识者择焉。
祖庭事苑云。法衣者。如法之衣也。
忠曰。三衣皆如法裁之。睦庵以此释禅宗传法之衣。恐失辞。
释氏要览云。西天出家者衣。律有制度。应法而作。故曰法衣。 又云盖法衣有三也。一僧伽梨(即大衣也)。二欝多罗僧(即七条也)。三安陁会(即五条也。此是三衣也。若呼七条。编衫裙为三衣者。悞之也)。
释门章服仪云。或经云法衣者。谓怀道者服之。名法衣也。 应法记云。此就所学法。立号指经云者。如杂含云。修四无量。服三法衣。业疏云。四分亦名三法衣。法是轨用之名。被则心行正法。颇同此释也。
业疏云。世称福田衣。以法畦畔之相。世田用畦盛水。长嘉苗。养形命也。法衣之田。弥弘四利之益。增三善之心。养法身慧命也。 济缘记云。四利即四等(慈悲喜舍。又名四无量心)。三善。谓无贪瞋痴也。
●传衣
忠曰。即是法衣。谓表传法信之衣也。
最澄将来六祖慧能大师传法宗旨云。忍大师。即将所传袈裟。付能大师。遂顶戴受之。大师问和上曰。法无文字。以心传心。以法传法。用此袈裟何为。忍大师曰。衣为法信。法是衣宗。从上相传。更无别付。非衣不传於法。非法不传於衣。衣是西国师子尊者相传。令佛法不断。法是如来甚深般若。知般若空寂无住。即而了法身。见佛性空寂无住。是真解脱。汝可持衣去。遂则受持不敢违命。然此传法袈裟。是中天布。梵云婆罗那。唐言第一好布。是木绵花作。时人不识。谬云丝布。
旧说曰。达磨大师法衣。以木绵布裁。青黑色。有里。七条也。名屈眴。以传于二祖。又杨岐和尚法衣。青色也。
忠曰。达磨传于二祖。是屈眴。则传衣不必局金襴也。
忠曰。释迦衣传弥勒。
佛说弥勒成佛经云。尔时弥勒佛。与娑婆世界前身。刚强众生。及诸大弟子。俱往耆闍崛山。到山下已。安详徐步。登狼迹山。到山顶已举足大指。蹑於山根。是时大地。十八相动。既至山顶。弥勒以手两向擘山。如转轮王。开大城门。尔时梵王。持天香油。灌摩诃迦叶顶。油灌身已。击大犍椎。吹大法螺。摩诃迦叶。即从灭尽定觉。齐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长跪合掌。持释迦牟尼佛。僧伽梨。授与弥勒。而作是言。大师释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临涅盘时。以此法衣。付嘱於我。令奉世尊。(乃至)尔时弥勒。持释迦牟尼佛僧伽梨。覆右手不徧。才掩两指。复覆左手。亦掩两指。诸人怪叹。先佛卑小。皆由众生。贪浊憍慢之所致耳。
忠曰。迦叶授弥勒。即瞿昙弥。奉释尊。金缕衣也。
●金襴袈裟
传灯录。释迦牟尼佛章云。世尊告迦叶。吾将金缕僧伽棃衣。传付於汝。转授补处。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坏。 又摩诃迦叶章云。迦叶持僧伽棃衣。入鸡足山。俟慈氏下生。
联灯会要二祖阿难尊者章云。祖问迦叶云。师兄世尊传金襴袈裟外。别传个甚麽。迦叶召阿难。祖应诺。迦叶云。倒却门前刹竿着。
忠曰。今禅宗传衣。必用金襴。原于此。
中阿含经云。佛游释羇瘦。在迦鞞罗卫尼拘类树园。尔时摩诃波闍波提瞿昙弥。持新金缕黄色衣。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此新金缕黄色衣。我自为。世尊作慈愍我故。愿埀纳受。世尊告曰。瞿昙弥。持此衣。施比丘众。施比丘众已。便供养我。亦供养大众。大生主瞿昙弥。至再三白(云云)。愿埀纳受。世尊。亦至再三告曰。瞿昙弥。持此衣。施比丘众。施比丘众已。便供养我。亦供养众。
智度论曰。摩诃憍昙弥。以金色上下衣宝。奉佛。佛知众僧堪能受用。告憍昙弥。以此上下衣。与众僧。以是故知。佛宝僧宝。福无多少。
西域记摩揭陀国部云。如来化缘斯毕。埀将涅盘。告迦叶波曰。我於旷劫。勤修苦行。为诸众生。求无上法。昔所愿期。今已果满。我今将欲入大涅盘。以诸法藏。嘱累於汝。住持宣布。勿有失坠。姨母所献金缕袈裟。慈氏成佛。留以传付。(乃至)迦叶承旨。住持正法。结集既已。至第二十年。将入寂灭。乃往鷄足山。(乃至)既入三峯中。捧佛袈裟。而立。以愿力故。三峯敛覆。慈氏世尊兴世。至迦叶所慈氏弹指。山峯自开。时大迦叶。授衣致辞。礼敬已毕。身昇虗空。示神变。化火焚身入寂(畧钞)。
毘柰耶杂事云。大迦摄波。欲涅盘。往鸡足山中。於三峯内。敷草而坐。作如是念。我今宜以世尊所授粪埽纳衣。用覆於身。令身乃至慈氏下生。彼薄伽梵。以我此身。示诸弟子及诸大众。令生厌离。即便入定。三峯覆身。犹如密室不坏而住。
忠曰。释迦传慈氏之衣。西域记。为金缕袈裟。毘柰耶杂事。及付法藏传。为粪埽纳衣。 又毘柰耶杂事。及大毘婆沙论。智度论等。无以释迦衣转付於弥勒之文。但增壹阿含。付法藏传。竝云。弥勒取迦叶僧伽梨着之。
菩萨璎珞经云。菩萨露形。求袈裟。时有天子。名曰福盖。知菩萨所念。奉八万四千金缕织成袈裟。菩萨自念。过去诸佛法服。云何。进趣行来。斯用何法。虗空神天。叉手白言。过去诸佛。皆着织成金缕袈裟。亦如今日诸天所献。菩萨即受八万四千织成金缕袈裟。以道神力。而合为一袈裟。着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尽皆外现。
旧说云。迦叶捧。而入鸡足山。转授于弥勒者。金襴十三条也(下品下衣也)。
忠曰。金襴事。见于西域记。十三条无本据。盖依元照妄说。
元照芝园集。送衣鉢。献净慈圆照本禅师书云。昔者迦叶如来。授我释迦本师。智论所谓。十三条麤布僧伽梨。是也。洎至埀灭。遣饮光尊者持之。於鸡足山。以待弥勒。有以见佛佛之所尊也。(忠检智度论。无十三条麤布僧伽梨文。)
智度论第三云。迦叶。即着从佛所得僧伽梨。持衣鉢。捉杖。如金翅鸟。现上昇虗空。(乃至)与衣鉢俱作是愿言。令我身不坏。弥勒成佛。我是骨身。还出。以此因缘。度众生。如是思惟已。直入耆闍崛山石头中。如入软泥。入已还合。(乃至)弥勒佛。以足指。扣开耆闍崛山。是时长老摩诃迦叶。骨身。着僧伽梨而出。礼弥勒足。上昇虗空。现变。即於空中。灭身。而般涅盘。 又第六十四。略说云。弥勒以足指。开山顶。摩诃迦叶骨身。着僧伽梨。执杖持鉢而出。(并无以释迦衣转付弥勒文)
增壹阿含经云。世尊告大迦叶。不应般涅盘。要须弥勒出世。(乃至)摩竭国界。毗提村中。大迦叶於彼山中住。弥勒如来。将众至此山中。见迦叶禅窟。伸右手。指告人民。过去久远释迦文佛弟子。名曰迦叶。今日现在。人民叹末曾有。诸尘垢尽。得法眼净。(乃至)弥勒当取迦叶僧伽梨着之。是时迦叶身体。奄然星散。弥勒取华香供养。
付法藏传云。迦叶至鸡足山於草敷上。跏趺而坐。作是愿言。今我此身。着佛所与粪扫之衣。自持己鉢。乃至弥勒。令不朽坏。使彼弟子。皆见我身。而生厌恶。(乃至)阿难言。弥勒出时。当将徒众九十六亿。至此山上。见迦叶。时众作是念。释迦如来弟子。身形卑陋若此。彼佛亦当无异。於是迦叶踊身虗空。作十八变。变为大形。充满世界。时弥勒佛即就迦叶取僧伽梨。时大众见神力除憍慢心。成阿罗汉。(上经传并言弥勒取迦叶僧伽棃着之)
祖庭事苑云。如西域记云。商那和修九条衣。绦赤色。入灭时。以智愿力。留待遗法尽方坏。奘云。今已少有损。详此。传法大士。所被绦色衣。乃绍传授之风。 又云。碧色衣者。或谓。则天尝取曹溪衣。入内供养。以碧绢裱之。故後世当位者。尚之。又法眼传通记云。衲衣。或青绢者。或贴相者。始於唐。肃宗诏南阳国师。入内。衲衣损坏。宫嫔以青绢。帮紫绢贴相。国师多着。由此相承矣。(裱篇海音俵领衣也帮六书故裨帖也贴相。於衣上安贴。见释氏要览)
又有留衣非付法者。 备用清规。当代住持涅盘云。先辈迁化。纸袋封留法衣一顶备请住持非付法也。以表世尊付衣。待弥勒应世说法。後之来者审所自也。
●屈眴衣
祖庭事苑云。按宝林传。达磨所传屈眴衣。此云第一布。正青黑色。
义楚六帖云。屈眴。宝林传云。唐言第一布。纺木绵华心。为之。即达磨所传之衣。七条也。碧里。自师子尊者传与。
释门正统。亦作第一布。独名义集云。屈眴音舜。此云大细布。
忠曰。虎关。作屈眴辨以达磨屈眴。为佛衣。引刘眴旧唐书。云达磨自释迦相传有衣鉢。刘禹锡曹溪第二碑云达磨与佛衣来以为证焉。又立总衣别衣说。谓总衣。屈眴。正传表信。别衣。自衣。师子付斯多。斯多不传密多(止此)。噫世尊所传迦叶。国师所谓总衣者。金襴白矣。非屈眴布衣。抑专於成办。偶遗之乎。又凡外俗之叙佛家。多取乎传闻。而言其大畧。虽云通书间有讹谬矣。不足以为凭据。余今於二刘言亦云。
●大衣
释氏要览云。大衣。有三品九种。萨婆多论云。僧伽棃有三品。自九条。十一条。十三条。名下品衣。皆两长一短作。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名中品衣。皆三长一短作。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名上品衣。皆四长一短作。
●九条衣
大衣分三品。下品之一也(大衣处详笺)。名僧伽棃。
翻译名义集云。僧伽梨。西域记云。僧伽胝。旧讹云僧伽梨。此云合又云重。谓割之合成。义净云。僧伽胝。唐言重复衣灵感传云。每转法轮。披僧伽梨。南山云。此三衣名。诸部无正翻。今以义译。大衣名杂碎衣。以条数多故。若从用为名。则曰入王宫聚落时衣。乞食说法时着。(前法衣处引全同)
玄应经音义云。僧伽[月氏]。陟尸切。旧言僧伽梨。此云合。谓割之合成也。又云重。谓重作也。王宫聚落着之伏外道衣。
毘奈耶杂事云。佛言。僧伽胝者。是衣中主。是故不应随处着用作诸事业。苾刍不知。何处应着。佛言。入聚落时。行乞食时。随噉食时。入众食时。礼制底时。听佛法时。昼夜听法时。礼拜二师及同梵行者时。如是等处。可披大衣。嗢多罗僧伽。应於净处披着。及食等事。其安怛婆娑。住於何处。随意着用。悉皆无犯。
●七条衣
翻译名义集云。郁多罗僧。或郁多罗僧。此译上着衣。即七条也。南山云。七条名中价衣。从用云入众时衣。礼诵斋讲时着。
大宝积经。菩萨藏会云。时长老阿难陀。既覩世尊微笑光明。以七条衣。覆左肩已。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礼足。以颂问(云云)。
云门偃禅师录云。上堂。因闻钟鸣。乃云。世界与麽广濶。为什麽钟声披七条。
●五条衣
日用轨范云。开浴以五条。手巾。挂笐竿上。
忠曰。禅家称挂络。是五条衣也。
大慧为政信寺如山主普说云。旧时佛光无碍禅师。一生袈裟。常不离身。若大小二事时。便摺叠放净处。事毕。洗漱了。依前披在身上。睡时也。须披个五条就寝。
空谷尚直编云。宋理宗时。灵隐痴绝冲禅师。令门下之僧。常衣直裰等服。昼夜不释其身。临睡则披五条袈裟。囊佩大衣而卧。
●三事衲(三衣同)
忠曰。五条。七条。九条。三种衲也(或为袈裟鉢拄杖者杜撰)。
传灯录瑞鹿先禅师章。见色便见心。颂云。若是见色便见心。人来问着方难答。更求道理说多般。孤负平生三事衲。
大慧杲禅师录自赞云。身着如来三事衣。口中谤佛法僧宝(云云)。
世尊制但三衣缘。 四分律云。尔时世尊。在净处思惟。心自念言。诸比丘。在道路行。多担衣。有头上戴。有肩上担。有带着腰中。宁可为制衣多少。时世尊。初夜在露地坐。着一衣。至中夜。觉身寒即着第二衣。至後夜觉身寒。着第三衣。世尊念。畜三衣足。夜过已。集比丘僧。告如上缘言。我听诸比丘。畜三衣。不得过畜(略钞)。
忠曰律家有粪扫。一衣三衣诤论。资持记云。欲令节俭少欲省事。一衲之外。更无余物(止此)。三衣师曰。三衣各一衲。故云一衲。亦无相违。悲华经云。当出家时。即得成就粪扫三衣。常在树下。独坐思惟(止此)。故粪扫三衣。不可复疑。
缁门警训载。大智律师三衣赋云。吾有三衣。古圣真规。粗踈麻苎。为其体。兽毛蚕口。害命伤慈。青黑木兰。坏其色。五正五间。涉俗生讥其奉持也。如鸟两翼。其敬护也。如身薄皮。信是恒沙诸佛之标帜。贤圣沙门之轨仪。九十六道。起信之首。二十五有植福之基。是以坚誓兽王。忍死而频加称叹。莲华色女。作戏而尽断贪痴弘誓甚重。至德难思。龙披免金翅之祸。人得息战敌之危。末流浮薄。正教衰迟。竞贸乱朱之服。率遭滥吹之嗤。壮大於贡高我慢。欺压於硕德厖眉。习以成俗。愚不知非。汝当敬遵彝范仰荷恩慈。时时自庆。步步勿离。潜神乐国兮。铢衣自被。埀形忍界兮。报服常随。劫石可销。想斯言而不泯。太空有尽。谅此志以难移。
●挂络
敕修清规日用轨范披五条。注云。即挂络也。
旧说曰。挂络何义。谓挂而络身也。或曰。上中下衣。皆挂而络身。独称此何也。答曰唯络子。通挂左右肩。故言挂络。余衣不然。曰若以通挂左右肩。则须名通络也。若但称挂络。则可三衣通名矣。然今敕修清规。解五条。言挂络也。则不可复名於余衣。可以弭纷说矣。但此注。见于敕修清规。余处未见也。
又旧说曰。律家呵络子曰。禅僧通肩。搭袈裟。此不如法也(通肩者凡袈裟偏披左肩然今通披左右肩故云通肩)。天台遵式曰。此挂络不如法。须焚弃之。
忠曰。昧者字作挂罗。谓以罗纱造。又作挂落。谓挂而落胸前。皆杜说也。
释氏要览云。络子或呼挂子盖此先辈僧创之。後僧効之。又亡衣名。见挂络在身。故因之称也。今南方禅僧。一切作务皆服。以相不如法。诸律无名。几为讲流非之。予因读根本百一羯磨第十卷云。五条有三品上者竖三肘横五肘。下者减半。二内名中。又佛言。安陀会有二种。一者竖三肘横五肘。二者竖二肘横四肘。此谓守持衣。最後之量。限盖三轮(上盖脐下掩膝)。因详。颇是今络子之量也。若作之。但五幅一长一短。或襵或贴。呼安陀会。即免谤。一切处着。合律。无过。实胜空身矣(今详律言肘但用自肘盖度身而衣也若用尺八之肘者下文即无臂短不及之言也)。
祖庭事苑引之云。予每观此说。益见法师之公议。而嗟乎丛林禅人。凡所制作未尝取此为则。而又不更挂络之名。复何意邪。世典尚云。必也正名。况释氏乎。
●挂子
挂络也。见挂络处。
传灯录慧日大师章云。姓黄氏。生而有异。及长名文矩。谒万岁塔谭空禅师。落发不披袈裟。不受具戒。唯以杂彩为挂子。
忠曰。慧日嗣长庆大安。唐乾宁中示灭。乾宁唐十九主。昭宗历号。可知彼时。已有挂络。
●钩纽
忠曰。今时禅林。例代钩。以环。代纽以绦。
释氏要览云。钩纽。僧只云纽緤。集要云。前面为钩。背上名纽。先无此物。因佛制尼师坛。安左臂衣下。则肩上无镇。衣不整齐。乞食时被风吹落。佛遂许安钩纽。佛制一切金银宝物。不得安钩纽上。惟许牙骨香木之属。
四分律云。舍利弗入白衣舍。患风吹割截衣堕肩。诸比丘白佛。佛言。听角头安钩纽。
毘奈耶杂事云。佛在室罗伐城。时有苾刍。入城乞食。上衣堕落。置鉢于地。整理上衣。居士婆罗门。见已生嫌。佛言。为护衣。应安[巾句]纽於肩上。安[巾句]胸前缀纽。纽有三种。一如蘡薁子。二如葵子。三如棠棃子应於缘後四指安[巾句]应重作帖。以锥钻穴。[巾句]出其内系作双[巾句]。其纽可在胸前缘边缀之。叠衣三襵。是安[巾句]纽处(音释。蘡。伊盈切。薁於六切。蘡薁草名)。
旧说曰。观唐王摩诘。画僧形。其袈裟无绦环。盖唐时僧。犹不用绦环。绦者五代时。始有。环者宋朝始有。
●袈裟袋
毘奈耶杂事云。苾刍作三衣。在肩上。路行污沾。佛言。应以袋盛置肩而去。袋可长三肘。阔一肘半其一肘半。中叠缝之。当中开口。安钩纽。常用者。在上。非常用者在下(畧钞)。
●帽子
敕修清规圣节云。钦遇圣节。粥罢上堂。(乃至)住持至法座前。行者趱近。知事後立。冬月则众去帽问讯。四分律云。世尊。在舍卫国。尔时比丘。裹头。至佛所。白言。大德。此是头陀端严法。愿佛听。佛言。比丘不得裹头。是白衣法。若裹头。如法治。时诸比丘。头冷痛。白佛。佛言。听以毳若结贝。作帽裹头。
西域亦脱帽为礼。 大比丘三千威仪云。有五事。应相入室。一者当於外弹指。二者入当脱帽三者当作礼。四者当正住人教坐。乃坐。五者不得妄持经入。 又云。事师有五事。一者朝暮往问讯安否。二者往当着袈裟脱帽。三者。往至户当三弹指。不得纵横入。四者当头面着地作礼。前长跪。问消息。五者若师言。贤者某人来说。卿所作不如法。汝自知犯过不。设有。即当悔过言。某实愚痴。若无有。不得还语(云云)。
忠曰。着帽时。随山有别。如南禅自十月五日着。相国。自九月晦日(梦窓忌)着。大德。有四重。前住自九月九日着。前堂自九月廿一日(大灯宿忌)着。後堂藏主。自十月朔日着。侍者自十月四日(达磨宿忌)着。妙心。前住自十月朔日着。前堂已下。自十月四日(达磨宿忌)着。至大清僧。黄檗派下。常时着之。无复脱着之礼。大违清规。如清规。则夏月不着帽。故无脱着礼。冬月着帽。有敬住持而脱去帽之礼矣。
虎关济北集帽子颂云。六棱一贯一丝通。机事机心本不同。可惜眼中罗縠隔。又安头上几重重。
●头巾
日本洞家帽子。名头巾。其制异于济家(如济家行者所披者忠谓。相传。济家六棱帽者。自梦窓国师始焉。然则梦窓已前。济家帽。亦同今洞家帽而已)。
传灯录。疎山仁禅师章云。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尺五头巾。曰如何是尺五头巾。师曰圆中取不得。
●头袖
敕修清规。大坐参云。四鼓鸣。住持出。钟鸣。首座出。以次头首与大众。暂从後门出。换衣换头袖。抽解即归守被位。
禅苑清规。上堂云。大众赴参。不得戴帽子头袖(住持人同)。
备用清规。圣节陞座云。行者列知事後。众去头袖问讯。
忠曰。头巾形。似衣袖。故言头袖也。盖即是帽子。故备用清规。圣节头袖。敕修清规。作帽。或曰。与帽子别。故禅苑清规。帽子头袖并呼。余谓。头袖之目。本国一乎。
径山无准范禅师录。入内引对陞座云。唐代宗。尝宣召本山国一祖师。每加礼敬。适遇天寒。代宗以销金龙袖。覆其顶。後竟以龙袖为帽。至今祖师遗像。俨然犹存。
西岩惠禅师录。国一见代宗来。起立。颂云。立在威仪外。全身在裹头。重重赐龙袖。难掩面门羞。无门开禅师录。头袖颂云。四海英灵俱套下。铜头铁额总兜来。莫怪无门施毒手。揭翻脑盖顶门开。
教家有缥帽子。 燕南纪谈云。台家密家。有缥帽子。又名裹头。宗凤杂集云。隋炀帝请天台(智顗)大师。受菩萨戒。时祁寒。帝解御衣缥袖。令裹大师头。又日本桓武帝请叡山传教大师。受圆顿菩萨戒。帝准隋帝故事。赐缥帽。自此台家得其位者披之。未得位。则不得着之。
忠曰炀帝解衣袖。裹智者头。中华记传。未见所载。
●禅巾
忠曰。亦是头巾。畵维摩所被者。
大休念禅师录。送禅巾越後守殿。仍举文殊问疾话。偈云。头载禅巾居丈室。当机一默坐千差。文殊举众同声赞。天女空中雨宝花。
●菩萨巾
忠曰。菩萨巾。俗谓观音帽子。
法苑珠林云。慧振法师。於寺後山上。起头陀屋二间。恒有善神卫护。(乃至)中大同元年。二月五日。摄山神现形。着菩萨巾。披袈裟。形貌极端正。
●偏衫
忠曰。合只支覆肩二物。名偏衫。资持记作褊衫。说文褊衣小也。
释氏要览云。偏衫古僧。依律制。只有僧只支(此名覆膊亦名掩腋衣)。此长覆左膊。及掩右掖。盖衬三衣。故即天竺之仪也。竺道祖魏录云。魏宫人。见僧袒一肘。不以为善。乃作偏袒。缝於僧只支上。相从。因名偏衫(今开脊接领者。盖遗魏制也)。
忠曰。偏袒。疑字讹。当作偏袖。
六物图云。此方往古并服只支。至後魏时。始加右袖。两边缝合。谓之偏衫。截领开裾。犹存本相。故知偏衫左肩。即本只支。右边即覆肩也。
賛宁僧史略云。後魏宫人。见僧自恣。偏袒右肩。乃一施肩衣。号曰偏衫。全其两扇衿袖。失只支之体。自魏始也。
忠曰。诸文说偏衫。有缪戾。惑人者。余试论辨如下文。
西域记云。沙门法服。唯有三衣。及僧却崎。泥缚些(桑个反)那。三衣裁制。部执不同。或缘有宽狭。或叶有小大。僧却崎(唐言掩腋旧曰僧只支讹也)覆左肩。掩两腋。左开右合。长裁过腰。泥缚些那(唐言裙。旧曰涅盘。僧讹也)。既无带襻。其将服也。集衣为襵。束带以绦。襵则诸部右异。色乃黄赤不同。(忠曰。法苑珠林法服篇。出五部服色 襻正字通俗[樊/衣]字。[樊/衣]普玩切。音盼。衣[樊/衣]衣下系也。)
唐义净南海寄归传云。其僧脚崎衣。即是覆膊。更加一肘。始合本仪。其披着法。应出右肩。交搭左膊。房中恒着。唯此与裙。出外礼尊。任加余服。 又云。准检梵本。无覆肩衣名。即是僧脚崎衣。此乃只支之本号。既不道裙。多是传译参差。
资持记云。僧只支经音义翻为掩腋衣。谓覆左腋。着带系右腋下。长七尺二。广四尺五。次加覆肩。(忠曰。覆右肩也。次文谓。褊衫右边即是覆肩是。)又云。但世人。不识褊衫即是只支覆肩二物。故复於其上。重更覆耳。当知褊衫右边。即是覆肩。但顺此方。缝合两袖。截领开裙。犹存本相。
道宣律师章服仪云。大圣本制三衣。西方但有此衣。余无别服。故文云但三衣也。後有覆肩。裿支之服。相亦畟方。故僧只云长四肘。广二肘。是也。元制所兴。本唯尼众。今僧服着。僭通下位。而裿支上狭下广。坏绝淳源。 元照应法记云。覆肩。覆右膊也。裿支梵语。上有僧字。正云僧却踦此飜掩腋衣掩左腋以衬袈裟。只律约量。可验畟方元下。示本制尼弱故须。僧非所用。阿难美貌。女见心迷。故独开耳。住法图賛云。今僧服者。滥矣。即今褊袖。左是裿支右是覆肩。二衣缀合。非本制耳。而下。别点裿支。相本畟方。而世谓是上狭下广。故坏淳源也。然律云。得上狭下广。听作裿支。谓裁作耳。
忠曰。元照在资持应法中。辨只支覆肩。如此详悉矣。 或曰。元照云僧只支覆左腋。着带系右腋下。以衬袈裟。语路未明。若言覆左腋又系右腋。则衣总不在左右肩上。岂得衬袈裟耶。故疑谓。左腋之腋字。恐膊字乎。膊音博。肩膊(篇海)。乃是僧只支覆左膊。着带系右腋下。则方得衬袈裟耳。余曰。不然。只支覆左肩。则左腋亦隐。亦应言覆左腋也。非衣不在左肩之上也。只支梵言翻云掩腋。故元照言覆左腋。而解掩腋之义也。又按西域记僧却崎。覆左肩。掩两腋。左开右合(止此)。其制可知。先覆左肩。出右肩。而绕掩右腋着之则自左腋亦掩。其开处。在左也。
忠又曰。要览云只支覆左膊。掩右腋。足以大显衬袈裟之义。或疑资持应法左腋。为左膊者盖自此来矣。但要览以覆膊。为僧只支飜名。者讹矣西域记及应法师音义。僧只支。唯翻掩腋衣事钞从相。翻上狭下广衣耳。六物图云。覆肩华语未详梵言(止此)。夫覆膊。即覆肩也。而覆肩是别物。非掩腋衣矣。
忠又按。古有谬为僧只支名覆膊。而搭右肩。覆右臂之说者。要览不正此滥名。却随同於其讹谬矣。 根本百一羯磨。唐义净三藏注云。僧脚欹迦。即是掩腋衣也。古名覆膊长盖右臂。定匪真仪。向使掩右腋。而交搭左臂。即是全同佛制。
虎关和尚直裰辨云。律者来谒曰。禅拒律。律拒禅。如枘凿之不相入。是大患也。予曰。相拒者。庸流也。真僧不尔。曰律家屡言形服。曰形服何异之有。夫三衣者两家皆同。直裰偏衫。虽似异。亦一物耳。曰忌其连缀而不合梵裁。曰子惑也。今之偏衫不必梵制矣。我今详说所由。梵语僧只支。此云覆腋衣。用覆右肩。右开左合。(忠曰。西域记云。僧却崎。左开右合与此反。)是梵制也。然魏时。请梵僧。自恣於宫内。宫人。见僧偏袒体露。不以为善。遂作此衣。(忠曰。宫人所作。覆肩衣。非僧只支。)施僧。覆肩。通着两袖。是偏衫之起也。梵语涅盘僧。此云裙。衫裙亦二物也。连缀而称直裰焉。变制相同。何赞彼毁此。
忠曰。济北只支之翻。云覆腋衣。覆亦掩也。同西域记资持应法翻掩腋衣。但其云用覆右肩者。谬矣。覆右肩者。覆肩衣也。非僧只支。僧只支。实覆左肩耳(辨寄归传如下)。盖济北卒见资持应法等。只支覆左腋之文。以为衣覆左腋。则其掩肩之宜右也。终曰用覆右肩。不知陷以只支覆肩。混为一物之谬矣。又或见要览以覆膊掩腋。同为只支翻名。遂从其错欤。又按。济北语。自矛盾。夫梵僧偏袒者。左肩有袈裟。而偏露右肩耳。若只支素覆右肩。则两肩皆掩。宫人见何体露。而丑焉。故济北语。自不成义。或曰。覆肩衣。若已在竺制。则魏宫梵僧。何不着之。而招露裸之恶耶。答。覆肩虽已在梵制。本是为尼众制。是故梵来比丘。不服也已。
或救要览云。僧只支。此名覆膊衣者。依寄归传传云。其僧脚崎衣。即是覆膊。更加一肘。始合本仪。其披着法。应出右肩。交搭左膊(止此)。所谓覆膊即覆肩也。何谬之有。忠曰。寄归云僧脚崎衣。即是覆膊者。谓覆左肩而已。故寄归次文云。披着法。应出右肩。交搭左膊。又寄归。云即是覆膊者。非以覆膊。为僧脚崎翻语。故寄归传言。准检梵本无覆肩衣名(止此)。言未见有覆肩衣之梵语。如僧只支。泥洹僧等。定称呼也。非谓未翻梵本中。不言覆肩衣事也。今已翻诸律中。皆有覆肩衣事。岂谓诸律中。无覆肩衣事耶。僧脚崎。已翻掩腋衣。非翻覆肩矣。元照六物图。亦云。覆肩华语。未详梵言(止此)。若复覆膊。是僧脚崎翻名。则是为覆肩衣有梵语也。义净元照。岂浪言妄说哉。故要览僧只支。此名覆膊之[亿-音+(天天)]。不可救焉。直裰辩只支覆右肩之谬。不费弹斥而自破。
昔教者难虎关曰。律谈五衣。只支。覆肩。五条。七条。九条也。然师直裰辩云。梵语僧只支。此云覆腋衣。盖只支。覆腋二也。而今合为一。如何。(忠曰。尝时早有疑僧只支。覆右肩者但难问。误以覆腋为覆肩而诘其二物为一。盖僧只支翻掩腋衣掩亦覆也。故此翻语未必讹只支。覆腋名分梵汉元是一物。是故教家唯可难他言僧只支覆右肩耳。)关答曰。凡四分五分十诵摩诃僧只诸律。其说非一途。或以只支覆腋为一。或以为二。吾辩。只取大意。为一物。(忠曰。答话迂濶。欠分晓只支。覆腋。是一物。何律。以为二耶。盖问者答者。皆以覆腋衣谬为覆肩衣而交辊相难酬。若其覆肩衣。则何律。以只支覆肩为一物耶。正须明文引证。以斥他疑难焉。然但言诸律异说。吾取大意为一。岂莫不饰过遁辞耶。四分律僧只律等。皆僧只支。覆肩衣。为二物如余所引证。)
四分律比丘尼戒中云。彼人当往受戒人所语言。妹此是安陁会。此是欝多罗僧。此是僧伽梨。此是僧只支。此是覆肩衣。
忠尝访宗觉律师於久修园。质僧只支。觉曰。僧只支。三衣之衬也。先着之左肩。如着袈裟法。次加覆肩衣於右肩。为左腋有僧只支。不可遶着。故只支左腋处。穿穴而覆肩衣施纽。贯其穴。而结定。次着袈裟焉。觉又曰。有左衽右袵异义。先着僧只支。後着覆肩。则为左袵。左袵天竺仪相也。其右袵师。先着覆肩。後披僧只支。右袵义。不过言顺中华风俗耳矣。
六物图云。尼女报弱。故制只支。披於左肩。以衬袈裟又制覆肩。掩於右膊用遮形丑。是故尼众必持五衣。(忠前後引四分僧只皆明五衣。)
南海寄归传云。东夏诸尼。衣皆涉俗。所有着用。多并乖仪。(乃至)南海诸国尼众。别着一衣。虽复制匪西方。共名僧脚崎服长二肘。宽二肘。两头缝合。留一尺许。角头刺着一寸。举上穿膊贯头。拔右肩。更无腰带。掩腋盖乳。下齐过膝。若欲此服。着亦无伤。线则唯费两绦。弥堪掩障形丑。若不乐者。即可。还须同大苾刍。着僧脚崎服其寺内房中。俱苏洛迦。及僧脚崎。两事便足(准检梵本无覆肩衣名即是僧脚崎衣。此乃只支之本号。既不道裙多是传译参差)。应舍违法之服。着顺教之衣。僧脚崎。取一幅半。或绢或布。可长四肘五肘。如披五条反搭肩上。即其仪也。
尼众露丑。佛制僧只支。覆肩衣缘。 僧只律云。佛住舍卫城。比丘尼。年少端正。着衣道行。时两乳现出。男子笑之。佛言。从今已後。比丘尼。应作僧只支。(乃至)长四修伽陀磔手。广两磔手。 又云。佛住舍卫城。尔时偷兰难陀比丘尼。大乳。着一僧只支。於阁上经行。俗人遥见言。是似如水上浮瓠。佛言。从今日後。当作覆肩衣。覆肩衣者。襞叠他。覆肩上。若不作不着。越毘尼罪。
五分律云。有诸贵姓女。出家。不着覆肩衣。诸白衣。见其肩臂。共调弄之。皆怀惭耻。诸比丘尼。以是白佛。佛言。听着覆肩衣。
忠曰。章服仪所谓。元制所兴。本唯尼众(前引)。者。是也。
十诵律比丘尼坛文。受持三衣。次云。覆肩衣长四肘。广二肘半。是覆肩衣持。 又云。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覆右肩衣。俱修罗。(此文加右字)
智度论云。阿难端正清净。如好明镜。老少好丑容貌颜状。皆於身中现。其身明净。女人见之。欲心即动。是故佛听阿难。着覆肩衣。
赵州谂禅师录十二时歌云。鷄鸣丑。愁见起来还漏逗。裙子褊衫个也无。袈裟形相些些有。裩无腰袴无口。头上青灰三五斗。比望修行利济人。谁知变作不唧溜。
●裙子
释氏要览云。裙此方之名。周文王制也。西域记云。泥缚些那。唐言裙(些字桑个切)。根本百一羯磨云。梵语泥伐散那。唐言裙。诸律旧译。或云涅盘僧或云泥洹僧或译为内衣或云圌衣(圌音船即贮米圆器似圌而无盖盖取圆义)。
西域记说。详偏衫处。
行事钞二衣总别篇云。十诵。作时。着小泥洹僧。三千云。泥洹着法。一不持下着上。二使四边等。三襞头近左面。四结带於右面。五当三绕不埀两头。
南海寄归传云。准如律说。尼有五衣。一僧伽知。二嗢呾罗僧伽。三安呾婆娑。四僧脚崎。五裙。四衣仪轨。与大僧不殊。唯裙。片有别处。梵云俱苏洛迦。译为篅衣。以其两头缝合。形如小篅也。长四肘。宽二肘。上可盖脐。下至踝上四指。着时入内。擡使过脐。各蹙两边。双排擪脊。系绦之法。量与僧同。胸腋之间。迥无击抹。
行事钞云。十诵云。泥洹僧破。应权作俱修罗。若软体比丘。揩[跳-兆+尃]。破下开五寸许。应受之(此似裙周缝合)。五分有着俱修罗衣者。俗人诃言。何异我等着贯头衣。便不许着之。 资持记云。俱修罗。经。音义云。此翻为圌。像其衣形。而立名也(谓如圌鄣)。若准注文。即周圆缝合。而无两头。名俱修罗耳。五分俗呵。则知俱修。本同俗服。故并权开。贯头衣。古云。南海人。开衫窦着之。穿头先出。次出两袖。谓之贯头。
●直裰
忠曰。以偏衫与裙子。直缀合。故曰直裰。
敕修清规云。直裰。相传前辈。见僧有偏衫。而无裙。有裙而无偏衫。遂合二衣。为直裰。然普化索本直裰。大阳传革履布裰。古亦有矣。
虎关和尚直裰辨。见偏衫处。
忠曰。敕修清规。尊宿迁化。孝服云。方丈行者。麻布巾裰(止此)。巾裰二物。头巾直裰也。余谓。行者虽亦着直裰。其相须与僧直裰有异焉。何以知之。沙弥得度章云。圣僧案前。置袈裟直裰度牒於上。又云。拜父母。即更僧衣(止此)。此时未及披袈裟。故知僧衣。僧之直裰。而初置案上者。今脱行者裰。而更僧裰也。故余谓。行者裰相。须异僧裰焉。
临济玄禅师录云。普化一日。於街市中。就人乞直裰。人皆与之。普化俱不要。师令院主。买棺一具。普化归来。师云。我与汝做得个直裰了也。普化便自担去。绕街市叫云。临济与我。做直裰了也。我往东门迁化去(云云)。
僧宝传。浮山远禅师传云。至大阳机语与明安延公相契。延叹曰。吾老矣。洞上一宗。遂竟无人耶。以平生所着直裰皮履。示之。远曰。当为持此衣履。求人付之。如何。延许之曰。他日果得人。出吾偈为证。偈曰。杨广山前草。凭君待价焞。异苗翻茂处。深密固灵根。其尾云。得法者。潜众十年。方可阐扬。远拜受辞去。
在家有着直裰者。 谈宝云。富郑公致政。归西都。尝着布直裰。跨驴出郊。
琅邪代醉编云。至如上衣下衣。各为长短之制。衣才至膝。裳乃裙也。今之祭服是也。後魏胡服。便於鞍马。遂施裙於衣。为横幅。而缀於下。谓之栏。今之公裳。是也。则戎狄之服也。
忠曰。今时明僧。裙下。横缀一幅。左右作斜摺。此所谓。栏乎。
●汗衫
日用轨范。开浴云。取出浴具。放一边。解上衣。
忠曰。中华人。上下二衣。上衣如此方羽蔽。为汗衫。又名中单下衣如此方前埀。是名裙也。
慈受深禅师慧林录。寿春府檀越。就天清寺。散千僧汗衫。陞座云。娘生袴子。脱体皆空。逍州布衫。更无样度。袖头打领。腋下剜襟。自然缝罅难寻。直是针锋不露。然虽如是。说食终不饱。着衣方免寒。争似者个衫子。是檀越段时升。向清净心中。流出布施。诸人正当恁麽时。一句作麽生。道良久云。一片信心清似水。满天和气暖如春。
广灯录林谿彻禅师章云。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着体汗衫。
事文类聚。引炙毂子云。燕朝。兖冕有白纱。中单有明衣。皆汗衫之象。以行祭接神。至汉与项羽交战。汗透中单。改名汗衫。贵贱通服。
●衲衣
忠曰。文字。虽出经论。禅僧常着之。故称有衲僧。问有衲衣下事。
类书纂要云。衲补缝也。
衲。本作纳。 佛祖统记慧思尊者传云。平昔御寒唯一艾纳。 注法华经。纳衣在空闲。律文。谓之五纳衣。谓纳受五种旧弊。以为衣也。俗作衲字。失义。
五纳衣者。释氏要览云。粪扫衣有五种。一道路弃衣(脱厄衣也)。二粪扫处衣。三河边弃衣。四蚁穿破衣。五破碎衣。又有五种。一火烧衣。二水渍衣。三鼠咬衣。四牛嚼衣。五你母弃衣。已上衣。天竺人。讳忌故。弃之。以不任用。义同粪扫。故共纳成衣。名粪扫衣也。
又应法记云。五纳。谓五色鬬成也(止此)。此亦一解异要览。
智度论云。佛意。欲令弟子随道行。舍世乐故。赞十二头陁。如转法轮时。五比丘。初得道。白佛言。我等着何等衣。佛言。应着纳衣。
释氏要览云。十诵云。若纳衣。不贴田相。不许披入聚落。此衣有十利。一在麤衣数。二少所求索。三随意可坐。四随意可卧。五浣濯易。六少虫坏。七染易。八难坏。九更不余衣。十不失求道。又云。体是贱物。离自贪故。不为盗所贪。常得资身故。少欲者。须济形苦。故上士着之。
诸善根经云。世尊。告诸比丘。大迦叶。常修阿兰若。行乞食。衲衣麤弊三衣。边外远住。少欲知足。乐远离行。於一切法。心不与合。声闻功德。皆悉具足。
传灯录多福和尚章云。问如何是衲衣下事。师曰。大有人疑在。曰为什麽如此。师曰月里藏头。
●粪扫衣
即衲衣也(又见衲衣处)。
行事钞云。纳衣者。四分云。舍檀越施衣。着粪扫衣。十住婆沙云。以有十利故。一慙愧。二障寒热毒虫。三表示沙门仪法。四一切天人。见法衣。尊敬如塔。五厌离心。着染衣非贪好。六随顺寂灭。非为炽然烦恼。七由着法衣。有恶易见。八更不须余物庄严故。九随八圣道故。十我当精进行道。不以染污心。於须臾间。
四分律云。世尊在波罗奈国鹿野苑中。时五比丘白佛。我等当持何等衣。佛言。听持粪扫衣。及十种衣。拘舍衣。劫贝衣。钦跋罗衣。刍摩衣。叉摩衣。舍[少/(兔-、)]衣。麻衣。翅夷罗衣。拘摄罗衣。嚫罗鉢尼衣。如是十种衣。应染作袈裟色持。 又云。粪埽衣。有十种。牛嚼衣。鼠啮衣。火烧衣。月水衣。产妇衣。神庙中衣。若鸟衔风吹杂处者得取。冢间衣。求愿衣。受王职衣。往还衣。是谓十种粪埽衣。
●磨衲
六祖法宝坛经云。神龙元年。九月三日。有诏曰。朕积善余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顶戴无已。并奉磨衲袈裟。及水晶鉢。
东坡全集。磨衲赞。并序云。长老佛印大师了元。游京师。天子闻其名。以高丽所贡。磨衲。赐之。客有见。而叹曰。呜呼善哉。未曾有也。尝试与子。摄其斋袵。循其鈎络。举而振之。则东尽嵎夷。西及昧谷。南被交趾。北属幽都。纷然在吾箴孔綫蹊之中矣。佛印听然而笑曰。甚矣。子言之陋也。吾以法眼视之。一一箴孔。有无量世界。一一世界。满中众生。所有毛窍。所衣之衣。箴孔綫蹊。悉为世界。如是展转。经八十反。吾佛光明之所照。与吾君圣德之所被。如以大海注一毛窍。如以大地。塞一箴孔。曾何嵎夷昧谷交趾幽都之足云乎。当知此衲。非大非小。非短非长。非重非轻。非薄非厚。非色非空。一切世间。折胶堕指。此衲不寒。烁石流金。此衲不热。五浊流浪。此衲不垢。劫火洞然。此衲不坏。云何以有思惟心。生下劣想。於是蜀人苏轼。闻而赞之曰。匣而藏之。见衲而不见师。衣而不匣。见师而不见衲。惟师与衲。非一非两。眇而视之。虮蝨龙象(别本。斋。作被。斋。作放)。
鸡林志云。高丽僧衣磨衲者。为禅法师。衲甚精好。
●紫衣
忠曰。僧赐紫服。中华以唐法朗等为始。日本以建仁寺荣西。永平寺道元。为始。
僧史略云。古之所贵。名与器焉。赐人服章。极则朱紫绿皂黄绶。乃为降次。故曰。加紫绶必得金章。今僧但受其紫。而不金也(方袍非绶)。寻诸史。僧衣赤黄黑青等色。不闻朱紫。案唐书则天朝。有僧法朗等。重译大云经陈符命言。则天是弥勒下生。为阎浮提主。唐氏合微。故由之。革命称周(新大云经曰。终後生弥勒宫不言则天是弥勒)。法朗薛怀义九人。并封县公。赐物有差。皆赐紫袈裟。银龟袋。其大云经。颁於天下寺。各藏一本。令高座讲说。赐紫自此始也。
延宝传灯录建仁寺明庵荣西禅师章曰。建仁二年。金吾大将军赖家源公。施地於洛东。营大禅刹。先是平侍郎。奏赐紫衣。
永平道元和尚行状云。後嵯峨帝。听师道誉。赐紫方袍号佛法上人禅师。师力辞不许。作偈奉谢曰。永平虽山浅。敕命重重重。却被猿鹤笑。紫衣一老翁。
僧史略云。东观奏记曰。大中中。大安国寺。释修会能诗。尝应制。才思清拔。一日闻帝。乞紫衣。帝曰不。於汝吝耶。观若相有缺然。故未赐也。及赐归寺。暴疾而卒。
资持记云。今时沙门。多尚紫服。按唐纪。则天朝。薛怀义乱於宫庭。则天宠用。令参朝议。以僧衣色异。因令服紫袈裟。带金龟袋。後伪撰大云经。结十僧。作疏进上。复赐十僧紫衣龟袋。由此弊源一泄。于今不返。无知俗子。滥迹释门。不务内修。唯夸外饰。矧乃辄预耆年之上。僭称大圣之名。国家之所未详。僧门之所不举。致使贪婪啬恡之辈。各逞奢华。少欲清净之风。於兹坠灭。且儒宗人伦之教。则五正为衣。释门出世之仪。则正间俱离。故论语云。红紫不以为亵服。文中子云。君子非黄白不衣。尚非俗礼所许。岂是出世正仪。况律论明文。判为非法。苟不信受。安则为之。
六物图云。轻纱紫染。体色俱非。佛判俗服全乖道相何善之有。或云分宗途者。佛教但以三学分宗。而谓形服异者。未之闻矣。
忠曰。则天何因以紫服为贵。而赐法朗耶。杜预注在传曰。紫衣君服(止此)。即以君服色。宠之也。杜预注。见哀公十七年。而僧赐紫以此发挥者少。又僧殊意痴撰白河燕谈云。日本玄昉道镜。净家然阿。赐紫始也。(盖言教家赐紫耳)
●黄衣
僧史畧云。後周忌闻黑衣之谶。悉屏黑色。着黄色衣。起於周也。
山堂肆考云。僧旧着黑衣。元文宗宠爱僧欣笑隐。赐以黄衣。其徒。後皆衣黄。故欧阳原元。题僧墨菊诗。苾刍元是黑衣郎。当代深仁始赐黄。今日黄花翻泼墨。本来面目见馨香。按今制。禅僧衣褐。讲僧衣红。瑜伽僧衣葱白。瑜伽。今应赴僧也。
忠曰。羣谈采余尧山堂外纪亦载此事。然予按龙源清禅师录。有谢杭州赐黄衣师号上堂。源则元成宗(第六主)大德年中人。此时已有赐黄衣。非始於文宗(第十二主)也。又天隐筠溪牧潜集。初改黄衣诗云。宣诏亭前受牒还。御黄新赐满城看。臣僧记得沙弥日。齐着青衣上戒坛(止此)。至公亦元世祖(第五主)成宗间人也。又按僧史畧云。寻诸史。僧衣赤黄黑青等色(止此)。可知黄衣。非始於元朝。但元朝盛赐之耳。
续文献通考云。洪武十四年令。凡僧道服色禅僧。茶褐常服。青绦。玉色袈裟。讲僧。玉色常服。绿绦。浅红袈裟。教僧。皂常服。黑绦。浅红袈裟。僧官皆如之。道士常服青。法服朝服。皆用赤色。道官亦如之。惟僧录司官袈裟。道录司官法服朝服。皆绿纹。饰以金。(忠曰。教僧恐当作律僧。)
云栖竹窓二笔云。如吾郡则净慈虎跑铁佛等禅寺也。三天竺灵隐普福等讲寺也。昭庆灵芝菩提六通等律寺也。衣则禅者褐色。讲者蓝色。律者黑色。(字汇褐黄黑色。今俗谓之茶褐色。)
●禅带
忠曰。修禅定时。以带绕束腰。便於澄虑矣。
五分律云。诸比丘。广作禅带。以是白佛。佛言。不应过人八指。诸比丘。复狭作禅带。以是白佛。佛言。不应减五指。诸比丘。复作杂色禅带。以是白佛。佛言。应一种色作。若杂种色。应浣坏色。然後听畜。
●平江绦
日用轨范。抽脱法云。解绦。系笐竿上。
解者曰。绦者。平江绦也。
篇海类编云。绦他刀切。香滔。缨饰编丝绳。亦作绦縧。
忠曰。绦两头有总。绕绦束腰。而总下乘右左腋下。名平江绦。然支那书。未见平江绦名。方舆胜览。潼川府有平江县。湖北岳州有平江。大明一统志南京苏州平江。岳州平江县。并无出绦之说。
忠按。临安。亦有平江。见湖海新闻。余谓。禅林平江绦。恐出於此。且何以言之。彼土五山。多在临安府。府中平江。出此绦。而日本渡唐禅人。取其样式。而传於斯乎。
卧云日件录云。永安和尚。住相国寺时。胜定相公。赐金襴袈裟。平江绦。及钱贰百贯。以助开堂之仪也。
彻书记纪谈云。前探题了俊。岁八十余。尝着墨色无裳衣。以平江带总长者。束腰矣。
有悬平江带。以装宾席者。 太平记云。佐佐木道誉。拉众客。游大原野。赏花。挂平江带於紫藤枝。炷鸡舌香於螭头炉。
忠曰。曾观相国寺。修梦窻国师三百五十年忌。方丈室中。北壁。左右柱上。悬同心结两条矣。
毘奈耶杂事云。佛在室罗伐城。苾刍乞食之时。下衣堕地。置鉢于地。整理下裙。(乃至)佛言。应用腰绦。绦有三种。一匾。二方。三圆。
●坐具
释氏要览云。梵云尼师坛。此云随坐衣。根本毗柰耶云。尼师但那。唐言坐具。净法师注云。文言坐具此乃敷具坐卧皆得。佛制者。本为儭。替卧具。恐有所损不拟余用也。五分律云。为护身护衣。护僧床褥。故蓄坐具。僧只云。若在道行。得长叠中叠。安衣囊中。至本处。当敷而坐。律应量作。长佛二搩手。广一搩手半(佛一搩手长二尺四寸此合长四尺八寸广三尺六寸)。律云。更增者。即向四边各益。如今坐具。四缘有贴。即象也。不许单作。若新物作。当用故物贴中。盖坏其好也。若自无故物。又无求处。不贴无过。记云。佛先许安左肩上镇衣。因有外道。问一比丘曰。汝肩上片布。何名。何用。比丘答云。名尼师坛。是坐具。又问。汝所披衣何名。有何功德。答忍辱衣。三宝之相。上制天魔。下降外道。又问。此衣。既有是功德可贵。岂得以所坐之布。居其上若汝自为。师何不教。若师教者。此法不足可尊。比丘白佛。佛因制移安左臂衣下(衣即三衣也。以此证是触不得净用)。
慧琳一切经音义云。尼师坛。梵语略也。正梵音具足。应云[宁页]史娜曩唐译为敷具。今之坐具也。[宁页]音宁顶反。
四分律云。世尊听诸比丘。作新坐具。取故者。纵广一磔手。贴新者上。以坏色故。 又云。若故坐具未坏。未有穿穴。当取浣染治。牵挽令舒。裁割取纵广一磔手。贴新者上。若贴边若中央。坏色故。
忠曰。今於坐具四边。别贴布或绢纱者。所谓贴边之象乎。
南山感通传云。天人黄琼云。元佛初度五人。及迦叶兄弟。并制袈裟左臂。坐具在袈裟下。後度诸众。徒侣渐多。年少比丘。仪容端美。入城乞食。多为女爱。由是制衣角。在左肩。後为风飘。听以尼师坛镇上。後外道达摩多。问比丘。肩上片布。持将何用。答曰。拟将坐之。达摩多云。此衣既为可贵。有大威灵岂得以所坐之布。而居其上比丘白佛。由此佛制。还以衣角。居于左臂。坐具还在衣下。但不得埀尖角。如象鼻羊耳等相。
南海寄归传云。礼拜敷其坐具。五天所不见行。致敬起为三礼。四部罔窥其事。凡为礼者。拜数法式。如别章所陈。其坐具法。割截为之。必须复作。制令安叶。度量不暇详悉。其所须者但拟眠卧之时。护他毡席。若用他物。新故并须安替。如其己物。故则不须。勿令污染。亏损信施。非为礼拜。南海诸僧人。持一布巾。长三五尺。叠若食巾。礼拜用替膝头。行时搭在肩上。西国苾蒭。来见。咸皆莞尔而笑也。
湛堂律师。六物图依释坐具下云。问。今每作礼。必敷者何。答坛经明。阿难结集时。迦叶敷尼师坛。礼阿难等。则知。为法中定式耳。
关中创立戒坛图经(南山道宜撰)。云。案别传云。迦叶结集。来戒坛上。使小目连鸣钟。召百亿四天下。凡圣众(乃至)大迦叶从座而起。披麤布僧伽棃。捉尼师坛。至阿难前。敷尼师坛。礼阿难已。右遶三帀。大梵天王。执大宝盖。覆阿难上。忉利天主。进七宝案。置阿难前。(乃至)迦叶礼拜已至阿难前。问讯起居。如世尊在时不异(广说如彼)。
忠曰只园图经(亦是南山感灵出)之说。大同此。 法苑珠林七百结集部。所说亦同。
忠又按。僧史略云。昔梵僧到此。皆展舒尼师坛就上作礼(礼拜部两展三礼处详引)。乃合大迦叶礼阿难旧轨。然南海寄归传云。礼拜敷其坐具。五天所不见行(止此)。大不与上所援数说同。恐义净疎漏耳。已下。录坐具搭臂。及展开法。
大监小清规云。坐具搭手。须在袈裟之下。坐具开展处。向外搭之。多见。误以坐具背向外。又妄言。前辈。一大尊宿。以坐具背向外。坚执此说。殊不知。初与客人相见时。便相背也。又展时。亦颠倒反逆。大非礼法。前辈。岂不知礼法如此。乃知作此说者。齐东之人也。坐具展时。须从衣袖内边。拈起坐具角。展开。此为顺也。今时多从衣袖外边倒拈坐具。展开。此为逆也。顺则吉。逆则凶。知礼人。皆从吉也。
村寺清规云。礼佛。披大袈裟。展坐具。不得不具威仪搭坐具摺口向外。拜则先以右手。拈起向里一头略侧身牵开。展拜。
忠曰。观自大清来僧。皆坐具背向外。日本从他者。例学之。可谓愚矣。
已下。录坐具不得令他人展开。
释氏要览云。凡礼佛。须自展尼师坛。不得令他人展。或至塔殿上。先有地蓆。便就上礼。先无。不得立伫布席。不得於低床上礼。须脱屣履勿以无仪。自招深罪矣。
释门归敬仪云。行事之时。既脱足已。可践土地。应在坐具。寻讨经律。无敷坐具之文。但云脱屣礼足。今据事用。理须坐具故制坐具缘云。为身为衣。为僧卧具。既为身衣。明知前设。又坐具之目。本是坐时之具所以礼拜之中。无文敷者。故如来将坐。如常自敷。准此比丘。自敷而坐。不合余人为敷今见梵僧来至佛前礼者。必先褰裙。以膝拄地。合掌长跪口赞於佛。然後顶礼。此乃遗风犹在。可准用之。无坐具明矣。比有行敬。在佛僧前。仍令侍者为敷坐具。此乃行憍。未是致敬。又有要待设席。方始礼者。亦不可也。如见尊长。即须下拜。安待觅席耶。以事详准。随时设礼。不可待席。有则从席。无则从地。可也。如在清庙阙庭。公衙之所。何有设席。以此准例。则敬慢两分。(忠按寻讨经律已下。全依法苑珠林致敬篇敷座部。)
忠曰。此中如来自敷者。大般若经第一。第四百一。第四百七十九。皆云。尔时世尊。於师子座上。自敷尼师坛。结跏趺坐(止此)。夫三界独尊。尚自敷矣然今观清国僧规主者跨立佛前。令侍者展具。敢乃作礼。日本僧出於其下者。亦效尤矣。夫佛之所为。而尚不为憍高自大。亦极焉。
缁门警训载。大智律师坐具赋云。吾有坐具。裁量有据。其色相。则一类袈裟。其物体。则两重踈布。长四广三。坏新揲故。彼形之大者。可用开增。吾身之小兮。从初制度。好大恶小但责他非。反制为开。焉知自误。尝闻比丘身者。五分之塔也。尼师坛者。四方之基也。是则道者所资。岂宜身之为护。安禅讲法敷之喜失於威仪。入聚游方。持之勿离於跬步。不然诸律有违制刑科。一生无如法坐处。
●袜
释名云。袜末也。在脚末也。
释氏要览云。钞云。袜亦是衣。四分律云。寒听着袜。
敕修清规。装包云。下裳鞋袜有袋系於後。
日用轨范云。不得赤脚着僧鞋。
忠曰。言须着袜。而方着皮鞋也。
解者曰。清规言可着袜之义唯在此耳。凡着袜者。非为礼也。盖僧鞋皮造。若跣而着。则具腻污脚。故诫赤脚着鞋而已。非赤脚为无礼。如天竺风俗。皆赤脚也但日本国。以赤脚为失礼。支那国。则士庶皆着袜褁足盖其俗据床埀足故血下。令足大。故褁之。防其鄙丑。复非为礼也。
旧说曰。佛通寺愚中和尚。不带坐具。不着袜子。
马缟中华古今注云。三代及周。着角袜。以带系於踝。至魏文帝。吴妃乃改样。以罗为之。後加以彩绣画。至今不易。至隋炀帝。宫人织成五色立凤朱锦袜靿。
羣谈采余云。袜实录曰。自三代有之。谓之角袜。魏文帝吴妃。裁缝。以绫罗紬绢为之。洛神赋云。罗袜生尘。是也。
後汉崔駰集。袜铭云。袜衡建子。万物含滋。黄锺育化。以养元基。长履景福。至于亿年。皇灵既佑祉禄来臻。本枝万世。子子孙孙。
●脚絣
入众日用云。寒月向火。不得炙鞋臭。焙脚絣衣裳等。
敕修清规。亡僧云。须留装亡衣服。直裰挂络。内外衣裳。数珠香合。脚絣鞋袜。净发巾。收骨绵子等。
篇海类编云。絣补绯切。音崩。布名。
祖庭事苑云。脚絣律所谓护腨衣也。僧只云。我弟子。着三衣。足遮寒苦。若性不忍寒者。弊故衣。随意重着。五分云。三衣。儭身衣。被衣。雨浴衣。护髀衣。护踝护腨衣等。皆御寒。故许畜之。然此衣。最为凡下。趣得不破足矣。今见禅人。行界细刺。动废时序。而又烦暑如焚。高裙紧礼。自谓雅合禅规岂知佛为御寒而设。(忠曰。紧礼之礼。必字讹。 字典肉部云。腨。市兖切。音踹。正字通俗曰脚肚 篇海云。腨。又柱兖切。音篆。又胫腨也。足肘也。 忠曰。腨和训。古武罗。)
●行缠
忠曰。亦名行滕。礼记内则名偪。日本俗曰脚绊。
联灯会要。云居舜禅师章云。夜间脱袜打睡。早朝旋系行缠。
东坡诗集。答宝觉诗云。芒鞵竹杖布行缠。 又寄吴德仁诗云。我游兰溪访清泉。已办布袜青行缠。
●打眠衣
旧说曰。夜间须着打眠衣。到天晓。方换好衣。
永平清规辨道法云。若换直裰莫离被位在位而换。先将日里者。先盖身上。潜解打眠直裰之两带。脱肩袖而落于背後之与膝边譬如遶蒲团。次结日里者之两带。着定了。收打眠直裰窖在于被位之後。脱日里者。着打眠衣。须准之而知。
东福清规正月忏法云。期日维那者。先着打眠衣。赴方丈。请导师等诸职。大悲咒毕。至一心时。归寮改威仪。至观音经。更赴方丈。
●被
忠曰。卧息以葢身。章服仪。所谓被单。是也。
马缟中华古今注云。被。语云。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
日用轨范云。摺被之法。先寻两角。以手理伸。向前先摺一半。次摺身前一半。不得横占隣单。亦不得抖擞作声。不得以被扇风。
永平清规辨道法云。摺被之法。因闻开大静。以两手。执被两角而把合。纵折而作两重。次又纵折。而作四重。次向内横折。而作四重。都计十六重也。以安眠单之奥头。次叠敛眠单於被下。插枕子於被里。安被之时。有重之头。向身以安之。
●纸被
希叟昙禅师广录。禅房十事。纸被颂云。通身不挂寸丝。单明一色边事。要知结角罗纹。径问床子枕子。
●眠单
旧说曰。卧时铺之。或谓坐时铺之。本是坐具也。
忠曰。或以眠单。为章服仪被单。非也。又和俗以眠单。称蒲团。讹。蒲团以蒲造。与眠单不涉
日用轨范云。上被位。眠单。收一半坐定。
祖庭事苑云。时佛在给孤园。有一比丘。赤体而睡。不护旃褥卧具。人皆讥嫌。佛言。宜令着卧具。即今禅家所用眠单。是矣。寄归传云。礼拜敷坐具。五天所不见行。其所须者。但拟眠护它旃席也。若用它物。新故并须安替。不令污染亏损信施
禅苑清规首座云。堂司行者。打放参钟。展单下帐罢。归寮问讯吃汤。随意如遇念诵。归寮问讯吃汤罢。然後入堂。展单下帐昏钟下窓帘。明即卷之。堂中大众。未开静前。不得令卷单叠被上帐。恐喧大众。
敕修清规。念诵云。堂司行者。往首座前。覆云。放参。(乃至)供头鸣堂前钟三下。众普同和南。各出全单而散。 又坐参云。堂司行者。候晚粥熟。覆首座云。放参。(乃至)众下床。各出半单。
忠曰。此中言单。皆眠单也。
旧说曰。凡出半单。为坐禅矣。日用轨范。云眠单收一半坐定。是也。初夜坐禅毕。出全单。为偃息也。所谓单者可铺而坐卧之物。要不损坏常住床席也。
传灯录。白水仁禅师章云。镜清行脚到。师谓之曰时寒。道者清曰。不敢。师曰。还有卧单得盖否。曰设有。亦无展底功夫。师曰直饶道者。滴水滴冻。亦不干他事。曰滴水冰生。不相涉。师曰是。
●浴具
日用轨范云。如开浴。浴具携右手。入下间门内。
忠曰。浴裙脚布等。总称浴具也。
●浴裙
日用轨范云。以脚布围身。方可系浴裙。
忠曰。虽言裙。而非脚布类。但是浴衣耳。故轨范又云。以脚布。摺浴裙内。恐湿浴袱(止此)。依此知。浴裙非湿水物也。系者。挂之笐竿也。
旧说曰。浴裙。以单绵布造。浴衣也。
●脚布
见浴裙处。入众日用作脚巾。
忠曰。脚布围肚腰。入浴之具。与备用清规云知浴铺脚布者。别物也(见器物门脚布处)。故日用轨范云。以脚布摺浴裙内(止此)可知。浴众随身者。而非浴主所铺设矣。
忠曰。此脚布。律称洗裙者。 毘奈耶杂事云。苾刍洗已。湿体披衣。佛言。应畜拭身巾。无巾可得。洗已片时蹲地。以洗裙。拭体。然後披衣。 义净注。言洗裙者。可用绢布一幅半。长六尺许。横绕腰髁。[打-丁+猒]勿令脱。更不安带。是西国法也。
●履
日用轨范。抽脱云。古云。入厕用筹分触净。出时脱履忌纵横。
行事钞二衣总别篇云。五百问云。净洁靴鞋履。得着礼拜四分听为护身护衣。护卧具故。在寺内。着一重革屣。
归敬仪云。此土羣臣。朝谒之仪。皆在殿庭。故履屣不脱。有时上殿。则剑履皆舍此古法也。天竺国中。地多湿热。以革为屣。制令服之。如见上尊。即令脱却。自余寒国。随有履之。行事之时。既脱足已。可践土地。应在坐具。
羣谈采余云。履屦舃履者礼也。饰足以为礼。屦拘也。所以拘足也。草履曰扉。单底曰履。复底曰舃。麻履谓之不借。言贱者易有。不相假借也。舃以木置履下言乾腊。不畏泥湿也。黄帝臣于则作扉屦。鲁国孔民。尚有仲尼车舆冠履。狼跋美周公曰。赤舃几几。
●鞋
日用轨范云。不得拖鞋。咳嗽作声。
敕修清规装包云。下裳鞋袜。有袋系於後。
羣谈采余云。鞋实录曰。夏商皆以草为之。周以麻。晋永嘉中。以丝。或云。唐马周。始以麻为之。名鞋也。
马缟古今注云。麻鞋起自伊尹。以草为之。草屩。周文王。以麻为之。名曰麻鞋。至秦以丝为之。令宫人侍从着之。庶人不可。至东晋又加其好。公主及宫贵。皆丝为之。
祖庭事苑云。皮鞋。央掘经云。施主买施。不见杀故。如有施主。牛死。卖与屠生。转买皮。令人作革屣。施。许受用着。
●拖鞋
旧说曰。拖鞋。木鞋也。浴室及西净。用之。
忠曰。拖鞋。鞋名。鞋首植一小椿。上开下狭。用将指第二指。插持之。拖曳而得步。故言拖鞋。
敕修清规知浴云。出面盆拖鞋脚布。
日用轨范开浴云。其所脱衣。作一袱。覆转。方换拖鞋。
拖鞋。又名木舃(见殿堂门浴室处)。
●衩衣
诸祖偈颂。慈受深禅师示众云。衩衣登殿。草履游山。莫践法堂。回互耆旧。(忠曰。殿字恐讹。当作厕。○入众日用全引此。)
永平众寮清规云。寮中兄弟。在案头之时。见他人来。先下床立地。或着衣或衩衣。须随来者之仪。或问讯。或触礼。
永平清规辨道法云。後夜晡时。不挂袈裟。但坐禅耳。晡时衩衣入室。就单位。出蒲团。而用坐禅。未展单矣。或者有半展单之古法。脱衩衣叠安被上。而坐禅矣。
篇海类编云。衩楚懈切。音瘥。衣衩也。博雅[袖-由+肖]结[袖-由+登]。谓之褛衩。又丑亚切。音詑。注同([袖-由+肖]篇海音梢衣袵。[袖-由+登]音登。毛带也。褛音娄。裳际也)。
正字通云。衩旧注。楚懈切。音瘥。引博雅。[袖-由+肖]结衽。谓之褛衩。又衣袒也。按亵服。谓之衩衣。唐僖宗乾符元年。王凝崔彦昭。同擧进士。凝先及第。尝衩衣见彦昭。宋太祖。召窦仪。入禁闱问事。仪行至屏障间觇见上衩衣。因却退。中宫趣出见仪曰。圣上衩衣。必未知仪来。但奏云。宣到翰林学士窦仪。太祖闻之。起索衫带着。後方召见之。据此说。衩在[袖-由+马]韵。读若咤。旧本音训。竝非。
忠曰。衩衣义。自古欠分晓。近及正字通来。一埽旧滞矣(窦仪事见代醉编)。
康熙字典云。衩唐韵集韵韵会。竝楚懈切。差去声。玉篇衣衩也。又篇海衣袒也。又类篇楚嫁切。音汊。义同。
山堂肆考云。宋帐文定公安道。平生未尝不衣冠而食。尝暑月。与其壻王巩同饭。命巩褫带。而已衫帽自如。巩不敢。公曰吾自布衣诸生。遭遇。至此一饭。皆君赐也。享君之赐。敢不敬乎。子自食某之食。虽衩衣可也(衩音瘥)。
●衩袒
衩衣。又言衩袒。
康熙字典云。袒音但。仪礼注。袒左免衣也。
备用清规日用清规云。古云。衩袒不许登殿。草履莫践法堂。
日用轨范云。古云。衩袒登溷。草履游山。莫践法堂。回互耆旧。
羣谈采余清逸类云。清晨烧香。食罢便可岸巾衩袒。
旧说曰。义堂信和尚。曾观唐畵人形。屏开衣衿於背後。曰。此所谓衩袒也。谓胸前襟迫吭。似叉字。亦有袒容。故曰衩袒。乃懒放之貌。俗言钱持颈。盖悬钱於颈者。屏襟以肤受。防损衣也。
●卸衣
忠曰。日本禅林僧。摺敛七条九条等。挂在左臂。此言卸衣。盖卸下在肩衣也。或作叉衣者非也。又与衩衣。义不涉。
杨慎千里面谭云。诗有出于率易。而神妙者。如西子洗籹。巫娥卸服。固胜于罗纨绮缋也。
字汇云。卸。司夜切。写去声。舍车解马。脱衣解甲。皆曰卸。
●孝服
忠曰。尊宿迁化。法眷会里。着凶服也。
敕修清规。尊宿迁化。孝服云。侍者小师。麻布裰。两序。苎布裰。主丧。及法眷尊长。生绢裰。勤旧办事。乡人法眷。诸山。生绢腰帛。檀越。生绢巾腰帛。方丈行者。麻布巾裰。众行者。苎布巾。方丈人仆。作头。麻布巾衫。甲干庄客。诸仆。麻布巾。
六祖坛经云。师曰。吾灭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着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六物图云。今时纵怠。加复无知。反以如来正制之衣。用为孝服。且僧无服制。何得妄行。释氏要览辅教孝论。相循讹说。慎勿凭之。近见白布。为头经者。斯又可怪。法灭之相。代渐多。有识者。宜为革之。则法得少留矣。
●腰帛
忠曰。尊宿迁化。孝服者。白带围腰。言腰帛(见孝服处)或作腰白。
枯崖漫录岊翁淳禅师语云。二月初一。好个消息。桃花煞红。李花煞白。剑池边杨大伯。笑中打失拦腰白。直至如今寻不得。喝云。有甚交涉。
三才图会文公家礼。有腰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