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李耳
文青扫了一眼全场的人,这里的人,何止是儒家弟子啊!
一位骑着青牛的老者坐在牛背上远远观望着杏坛之下的那道身影,脸上不悲不喜,似乎没什么表情,但却让人感觉到了他的开心。
“二凤,你猜猜那位是谁?”
文青用手臂碰了李世民一下,瞬间将李世民从沉思之中唤醒,原本正在思考治国思想的李世民顺着文青的眼神看过去,瞬间呼吸都快停滞了。
“他怎么来了!”
朱标也好奇的观望,看到目标后,瞳孔微缩,显得极为震惊。
道家的创始人李耳,尊称为老子。
这位也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道家也是源远流长,其影响力并不比儒家弱。
而历朝历代的皇帝对道家可以说是又爱又恨,敬畏有加的。
后世有人开玩笑说过为什么不把道家思想当作治国思想来用。
他们经常会开玩笑说,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道爷觉得不顺心就会造反。
道家掌握的天文历法,医学武功,兵法思想,各种学问拿出来都是对统治者来说很麻烦的事情。
当然,玩笑就是玩笑,道家讲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一般也不会做这种事情。
有人说,开国不用道家思想,必有亡国之祸,这其实已经证明了道家理念的重要性。
说白了,就是休养生息顺其自然的发展,不过多的进行干预。
比如西汉时期,从刘邦到汉文帝汉景帝这个初期阶段,就是用道家思想恢复国力,这才有了文景之治。
唐太宗至玄宗的统治时期,道家思想同样占据了重要地位。
明朝的朱元璋也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皆属于道家的无为而治。
特别是在明朝,朝廷还大力推广《道德经》。
国力恢复以后,儒家开始发力,所谓的盛世就来了。
秦国重法,未用道家理念,国祚十四年。
西晋统一天下不久,八王之乱,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权也都是同样的短命。
隋朝文帝休养生息,可惜时间太短,隋炀帝登基后穷兵黩武,也很快被改朝换代,这都是可以查阅的例子。
老子提出的很多治国理念其实是非常合理的,但这并不利于国家发展。
就像汉武帝时期,他要对匈奴动手,开启大战,就必须要找一个可以为自己助力的治国理念出来。
“看到自家老祖宗,是不是有点激动?”
文青笑着询问李世民,而李世民呢,脸都有些红了。
正巧,老子转过了头来,与文青对视一眼,随后骑着青牛慢慢来到文青身边。
“若不出所料,先生便是仲尼口中拿出纸张与印刷术的奇人吧,没想到竟是看起来如此年轻。
不过,从先生的眼中,老朽倒是看到了仿佛无尽的岁月流转。
眼神是不会骗人的,先生若不是仙人,就足矣担得起第一奇人这个名号了。”
对方仿佛能看穿文青的内心,文青笑着摇了摇头,读书确实是可以改变一个人,尤其是一直读书,从不间断。
“见过先生,我本是来自两千多年后,也不过是机缘巧合有了一点成就而已。
论起自身修为,晚辈可不敢与先生比较,孔圣曾问学于您,想必先生您是来送他最后一程的?”
“是啊,挚友要走,确实该来,吾虽隐居景室山中,倒也未与外界断了来往。
静极思动,刚刚下山就赶上了这一场杏坛讲学,仲尼此举,怕是太过着急了。
他这一家之说,过于先进,唯恐泄露天机,传人弟子皆遭反噬。”
老子是看得比较清楚的,这个问题,文青同样意识到了。
不过,孔圣之所以选在这个时候讲学,估计也是为了尽可能的替那门人弟子扛下罪责。
今日的言论一旦传播出去,必遭各个诸侯国的敌视,动了他们的利益,那些家伙怎么可能接受。
说起来,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比较乱的,所谓礼乐崩坏,人命犹如草芥,在有人眼中,霸业就是霸业,与人命毫无关系。
死活都是天定。
“希望能扛过去,若是可以,凤凰涅槃就在眼前,不说了,倒是先生,有没有兴趣去我那修道隐居?
我之前已经寻找过先生了,估计先生早就知道,但先生应该在躲着晚辈。”
文青从那一扇门过来之后了解了这个时代,目标当然不可能只盯着孔子一个人啊。
毕竟佛道儒三家的创始人都生活在这个时代,而且,他们出生的时间相差十多岁而已。
老子公元前571年出生,释迦摩尼推断出生年月是公元前565年,孔子则是公元前551出生。
通过了解老子、孔子和释迦牟尼所处的时代和他们一生的成就,其实不难看出问题。
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时候,世界上的大多数较为先进的人类文明都发展进步到了一个“瓶颈期”,由此也引发了社会的剧烈变革。
比如在华夏大地出现了大动荡的春秋战国,在印度出现了极为严苛的种姓制度等等,这些黑暗时刻的到来,正是由于没有一个具有特殊价值的思想作为引导的后果。
在这种社会中,普通大众饱受欺压和各种痛苦,世人渴望出现一位集大智慧者带领人们走出困境。
这是一个时代人类精神世界的寄托,也是这些伟大先贤出现的基本原因和民间基础。
不管是老子、孔子还是释迦牟尼,他们的出身都不错,受过良好的教育,同情人民,并且希望帮助找到救世之道,这是他们身上的共同点。
思想进步,是时代进步下的产物,但有时候又不得不说,世界上的巧合实在是太多了。
就仿佛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
文青寻找了老子很久,一直没有找到,还以为那扇门做了什么手脚,使得他只能接触孔圣。
不过如今老子主动出现,倒是让文青换了一种猜测。
“先生倒是辛苦了,老朽所在的地方,被先生来来回回找了很多遍,老朽当然是知晓的。
但老朽更知道,该做之事还没有完成,我就在山中,与先生错肩而过,是老朽的缘分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