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万历,朱翊钧
万历年间,也就是明神宗朱翊钧在位期间,好事做了,糊涂事也是一点没有落下。
朱翊钧6岁被立为太子,并于隆庆六年六月即位,当时的他只有十岁。
因明王朝政治腐败,财政枯竭,危机四伏,朝事主要依靠内阁大学士张居正。
其在内政方面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饬,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练兵。
朱翊钧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
后因国本之争等问题而倦于朝政,自此不上朝。
万历四十四年正月,后金政权建立,并于万历四十六年攻占抚顺,挑起后金与明之间的战争。
朱翊钧力主挞伐,次年明军在萨尔浒惨败,此后明对后金取守势,无力进攻。
万历四十八年朱翊钧病死,葬定陵。
朱翊钧在继位的前十年,奋发图强,使明王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促使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中间十年其由勤变懒,加之沉溺酒色、财货的病态心理,非但未能使明朝中兴,相反却把明朝推向绝境。
后人评论朱翊钧“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不过朱翊钧也并非一无是处,其在骨干朝臣的辅助下,明朝并没有显现出明显的颓态。
且明朝万历年间先后进行的三次大规模战役,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万历中期后虽然不上朝,但是不上朝之后并没有宦官之乱,也没有外戚干政,也没有严嵩这样的奸臣,朝内党争也有所控制,这是后世对他本人能力最难评价的一点。
但在朱标看来,近三十年不上朝,这样的子孙,要不请自己老爹动用家法,实在是说不过去。
朱元璋勤快,朱标自己也不差,结果呢,后世出了这么一个玩意,虽然这不算是他的直系子孙,但他可忍不了。
自家老四不在,那他就有资格帮忙教训一下。
文青也是知道朱标的想法的,但他还是摇了摇头。
“带不了其他人,不过,家法是可以带的,不过嘛,现在神宗也活不了多久了,年岁不小,不一定能撑得住一顿毒打。
况且,我们要去那边,也不是为了他,这个时间段,我想到的一个人物便是宋应星,写出天工开物的那个人。”
“是宋公?老师,您似乎说过,这扇门是为了给我们邀请先生。
为何师兄是孔圣这样的人,而我却只对应宋公呢?就算再不行,也得是王守仁先生吧!”
李世民这个时候皱着眉,他觉得他比朱标可厉害多了,怎么不得对应一个圣人。
结果孔子之后就是轮到他了,只是宋应星,他没听文青提起过,自然有些不满意。
“小瞧人了不是?宋应星可不简单。
他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他把中国几千年来出现过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方面的知识作了一个总结性的工作。
同时也对技术经验作了总结性的概括,使它们系统化、条理化,然后著述成书使之能够流传下来。
宋应星所著书籍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在农业方面宋应星对水稻浸种、育种、擂秧、耘草等生产全过程作了详尽的记载。
他在《天工开物》中记录了农民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
又注意到不同品种蚕蛾杂交引起变异的情况,说明通过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动植物的品种特性,得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
把中国古代科学家关于生态变异的认识推进了一步,为人工培育新品种提出了理论根据。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进化论思想的集大成者达尔文把《天工开物》中的有关论述作为他论证物种变异、进化的重要例证。
在物理学方面,宋应星通过对各种声音的具体分析,研究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规律,并提出了声是气传播的概念。
在化学方面,宋应星分析了金、银、铜、锡、铅和锌等多种有色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它们的活泼程度,提出了利用它们之间的差异分离或检验有关金属的方法。
宋应星对大量的化学反应已十分关注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各种物质成份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化学反应前后各种物质成份之间的关系,具有“质量守恒”的思想。
在科学的历史上,人们对质量守恒的认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后由法国著名化学家拉瓦锡在研究燃烧过程中确立下来,这已经是18世纪下半叶的事情。
然而,宋应星最早在对金银分离方法的分析中,在硫化汞的制取中,就窥测到了这种物质运动的深邃奥秘,虽然其认识程度不及后者,但毕竟比后者早了一百多年。
他是真正的学者,但是苦于时代的局限性和当时的背景,若是放在一个更加开放的时代,他或许会成为一名更为伟大的科学家。
论及身份,不比孔圣差劲,甚至更强一些,一直以来,被儒家影响,我们的思维有些偏感性了,而他是难得的有理性思维并且发扬光大的人。
呵,奇淫巧技,重视自身修行发展而忽略外物的帮助,想想都觉得有点可笑了。”
文青仔细的介绍了一番后,周围众人都不说话了,不过文青看李世民还有些不满意,便继续开口。
“朱标的老师是孔圣,说明在大明存在的问题与思想有关,这点你应该认同,因为大明的思想太过固化了。
你对应的是宋公,那说明,你的大唐现在正好适合建立科学的基础。
如果单论老师的社会地位,嚯,你们是不是在暗指我没有资格教你们什么?
毕竟我也就是个普通人罢了!”
“不不不!达者为师!我知错!”
李世民连忙收敛起不满,低头认错,意识到自己不应该在这种时候钻牛角尖。
“老师,师弟不想跟着宋公交流学问,我想啊,正好雄英也喜欢科学那一套,那宋师正好就可以教教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