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徐科升结识流民 穷百姓逃荒禹昌
当朝的科举制下,中秀才后可以再到本州州府考试,是为“州举人”。而后,倘使州政府有官位空缺,则由州举人担任。
假若希望更进一步,则可以再到首都中京,参加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殿试。取得功名者,将有机会立侍君侧、封妻荫子。
徐科升此行,正是要去往禹州首府禹昌城,参与州一级的科举考试。
这几日同赵显盛的相处,深刻改变了他对当朝的看法。
对于农民起义军这样的存在,他最开始也曾同其他读书人一样,斥为流贼。
可真正见到了陈汉霄的部队后,他不得不承认:义军的作风比地方官府宣传的好得多。当陪着赵显盛参观义军演兵时,他曾忍不住感叹地叫出了声。
原来这才是真正有纪律的队伍。
由于家住禹州南部,官军借除匪的名义,经常会经过他的村子。
他是个秀才,所以得以不被那些老兵油子勒索敲诈。
每当官兵经过时,往往要敲锣打鼓,闹得声势浩大,向过往村庄“征用”物资。村中的老百姓,听到军队的鼓声就吓的发抖,赶忙将家里的食物藏起来。
甚至出现过地方乡绅自己组织民团,驱赶官军的怪事。
现在见到义军,他虽然嘴上没有过多表示,但心中隐隐认为:这才是王者之师的气象。
饱读史书的他,不禁想到,几百年前建立当朝的军队,以及曾几何时推翻任何一个王朝的军队,哪一支不是像这样严肃军纪、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呢?结合本朝的种种乱象,他开始产生一个疑问:陈王的旗帜究竟能打多久?
他离开山寨,一路北上,总算回到了平坦地带。
沿着官道走,可见到的除了偶尔掠过一匹传递政令的马外,更多的还是商队。
由于远行风险很大,商人们往往结伴而行,雇佣护卫,形成商队。只要付上一点钱,就能得到很好的保护。
除非是遇到实在不讲理的亡命之徒。
徐科升正是跟随一支江州来的商队,不想半路被土匪劫了。
好在他假借禹州刺史的名号,才没有死于土匪刀下。
这次,他选择跟随一支流民的队伍走。
这支队伍的头头,一个中年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赶路的徐科升。
由于科举考试马上要开始了,像他这样赶路的读书人并不少见,因此流民们并不感到惊讶。
徐科升注意到了周边面如菜色的流民,便取了不少赵显盛赠给他随身携带的干粮,递给了他们。
感到有些惊讶,那个中年人拍了拍他的肩,沉声道:“伙计,别让好心害了你。”
徐科升转过头,礼貌询问他何出此言。
中年人解释说,并不是所有流民都像他们这样“温顺”。
“我们都是同乡的穷苦人,都是同一片黏土地上长出来的人,彼此热络,有的还是胞弟胞姐,因此不至于闹得人人相互提防,”中年人解释道,“有的团伙可不像我们这样,一些甚至会像强盗一样四处抢劫。”
据说,在一些相当困难的地区,甚至有易子而食的情况,流民们四处流窜,打家劫舍,人人自危。
中年人叹一口气,继续劝道:“所以,小伙子有好心是好事,可得防坏人啊。”
徐科升笑了:“多谢这位兄弟提醒。但我徐科升并非一般读书人,也并非拘泥经书、苦读书斋、不解外世民俗之辈。”
“与其说‘好人’‘坏人’,谁不都是被逼出来的?再坏的人也有好的一面,俗话说,‘穷山恶水出刁民’。倘若不是日子过不下去了,又怎么会选择流浪?倘若不是为了可以继续活下去,谁宁愿铤而走险、行为人诟病之恶举?”
“是啊,正是这个道理!”“就是说,谁愿意到处流浪呢!”流民们纷纷停止脚步,原本木然的目光陡然燃起一丝激动。
“徐某原先也不过一位平平凡凡的田舍郎,在亲父亲母的全力支持下,侥幸中了秀才。期间我为了赶考,也算是独自走过一段路程。我看你们个个面黄肌瘦,连赶路都不愿走官道,遇到来往驿马主动退避,便知道你们都是良善农民,只是迫不得已才远走他乡。”
“多谢徐大人!”“谢徐爷!”
一位母亲接过徐科升的粗面饼,颤抖着手递给孩子:“小霞,快给这位徐爷下跪!”
一个瘦弱的小女孩流着鼻涕,闻言便要弯腰下跪。
“不用跪,不用跪!”徐科升慌忙扶起小女孩,说道,“再怎么说,我也不过一介草民,并非朝廷官员,只是分了你们一些粮食而已。”
“徐爷有这番心思,日后一定能做为民的好官、大官!”“徐哥一定能做我们庄稼人的活青天呐!”
一些流民攥着手上的面团、面饼,甚至开始默默祈祷徐科升这次顺利中举。
徐科升有些感动,正欲道谢,不想听得一个年纪略小的矮个子冷不丁来了一句:“当大官有什么用?在这康朝,为民的可当不了大官!假如当了大官,怕是好处就没我们的份了!”
“说什么呢?不许对徐先生无礼!”中年人一改温和的脸色,厉声呵斥道。
“徐先生,这位是我的小侄子,由于他家里确实困难,养不了那么多张嘴,他决定独自跟着我出来闯一闯。孩子年纪小了,说话没分寸,您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