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伏龙觉醒,崇祯年间天崩地裂!
&34;大帝父,先祖您恐怕无法想象,这片古老的土地曾遭受过何等恐怖的天劫。”
朱元璋和朱棣眉头紧锁。
“在这灾厄之下,民众生活犹如置身炼狱,朝中官员更是贪腐横行,赋税如山,不少百姓被迫起义。”
朱元璋握拳低语,“那种情境下还要增税,简直是疯狂!”
其他帝王或许不知,朱元璋深谙民间疾苦,清楚底层百姓的苦难。
“无计可施,贪腐太过猖獗,蛀虫般的官吏太多,国库空虚,军队需财,除了增税还能如何?”
“增税的结果便是官员更加搜刮民膏,逼迫更多百姓揭竿而起,需更多兵马镇压叛乱恶性循环就此开启。”
“这些狼心狗肺之辈,真是罪有应得!”朱元璋想起了王朝末期的腐败景象,那是他曾亲身经历的痛。
父母早年的离世,正是因这腐败所致,他对贪腐的憎恶刻骨铭心。
杀伐决断,他从不留情。
正如朱元璋所言,一家哀鸿总胜过千里荒芜,百官哀痛,总好过黎民悲歌。
“崇祯帝如何?”朱棣询问。
“非常勤勉,立志拯救大明,要做中兴之主,然而才干实属不足。”
朱元璋听前半句还心生欣慰,听到后半句顿感不妙。
才干不足却勤勉,岂不是徒增困扰?
“勤勉无能?这可糟糕了!”朱元璋感叹道。
“确实,他一心救国,自身勤勉,节俭克己,但能力欠佳,且多疑,经他一番折腾,大明灭亡的速度更快了!”
听完萧然的话语,朱元璋和朱棣捂额,深知这类人最是致命。
若像朱厚熜那样不理朝政,朱元璋还可责怪,而朱由检这般,真是无从说起。
他初心可贵,努力不懈,只可惜才干匮乏。
“你说说看!”朱元璋颇感无奈。
朱厚熜若是这般勤勉,大明必定中兴无疑。
无能的勤勉,却是个大问题。
“朱由检勤于政事,批阅奏章夜以继日,近乎竭尽全力。”
“与大帝父相比,也不逊色多少。”
“他极其节俭,用的器皿皆是铁质或木质,不见金银之物。”
“朱由检行走极缓,生怕步速太快,衣内破损的絮片飘出,有损天子尊严。”
朱元璋和朱棣震惊不已。
他们夫妇也崇尚节俭,但未至如此境地。
“毕竟是帝王这未免过于俭朴了!”朱元璋说道。
帝王应当带头节俭,但也别过于寒酸。
毕竟是一国之君。
“史书记载便是如此。”
“讲官为朱由检授课,他不停将露出来的破旧袖口塞回,这些都被史官一一记载。”
朱元璋和朱棣瞠目结舌,心情复杂。
此人加速了大明的覆灭,却节俭勤劳。
朱由检初衷是好的,也算有所抱负。
只是才干不足,这也不怪他。
“唉!”朱元璋无言以对。
“朱由检志大才疏,还稍显好大喜功。”萧然继续讲述。
雄主的成功,不仅在于雄心壮志,更在于雄才伟略,志向与才能相匹配才能成就伟业。
不然,还不如志向小些,如天启和万历,无大志向,以享受人生为重。
放手让臣子按规矩处理国事。
国家虽无大发展,却也不会崩溃,安稳度日。
但朱由检不同,复兴大明王朝是他的人生追求和肩负的责任。
可惜他的才能配不上野心,朱由检是历史上典型的志大才疏,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
朱由检并非嫡长子,本无继承皇位的希望。
加上万历帝本身对帝国并无治理之心,故朱由检从小缺乏良好教育。
虽能吟诗作文,但治国之道、帝王之术,对他而言犹如白纸。
这导致他面对内外众多重大问题时,举措连连失误,应对混乱不堪,彻底失败。
那时的大明面临内外双重困境。
国内,土地高度集中,赋税繁重,加之旱涝、虫灾等天灾。
农民生活极度贫困,连基本的生存都无法维系,起义之风愈演愈烈。
国外,后金崛起,对大明构成严重威胁,与后金的战事加剧了明朝的财政压力和国力消耗。
让才干匮乏的朱由检解决这类世纪难题,实在是强人所难,根本无从做起。
他采取的一些措施,如废除工商税、增设“三饷”、裁撤驿站,非但未能化解社会矛盾,反而使问题愈发严重。
对外战争上,朱由检未曾经历过真正的战场,也没受过军事训练。
如何判断战争形势、制定战略,如何组织和部署军事力量,原本一无所知。
军事上,他连半桶水都算不上,还自以为是天才。
随意指挥军事,几场关键战役中犯下致命错误,耗尽了明朝的精锐,再无翻身之机。
在他在位的17年间,口号和想法皆是复兴大明,拿出的却都是空洞无物,从未提出过真正意义的治国理政战略规划。
执政期间,他凭感觉行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摇摆不定、进退失据,朝令夕改,无所适从。
一切源于他自身的不足。
现实中,越是平庸之人,越想通过大事来证明自己。
朱由检亦如此,才能平庸,却好大喜功。
作为帝王,想成为千古一帝可理解,但不应脱离实际去追求个人声名。
朱由检背负复兴大明的重任,是典型的力不从心,没有实力,终是吃力不讨好。
若他能学学历史上的某些帝王,如刘禅,哪怕是效仿祖先天启、
当萧然的话语落下,朱元璋与朱棣皆是神色愕然,仿佛置身于奇幻的迷雾之中。
“糊涂至极,愚蠢之辈!”朱元璋抚额低叹,“皆违吾愿矣!”
在朱元璋看来,接下来的几位帝王皆不如意。自朱瞻基之后,明朝的衰败已显端倪。
“大明的陨落是诸多因素交织的结果,不能将责任全推于朱由检一人。然而,雄心壮志、勤勉有加的他并未阻止,反而加速了帝国的瓦解,这同样是事实。”萧然继续说道。
“尽管大明的末日由朱由检一手促成,但他个人的品性直至最后,始终未失其尊。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京都时,朱由检并未像宋徽宗、宋钦宗般屈膝投降,未曾被囚禁在北方冰雪之地,更未被如牲畜般牵引。”
“朱由检选择了与国同尽,以身殉国,同江山共存亡。他在逼死皇后,杀死公主后,来到煤山寿皇亭——那个他曾经发号施令、演练禁军之处,选了一株倾斜的槐树,自尽而终。世人在他身上找到遗书,上面写道:‘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
朱元璋深深叹息,心中五味杂陈。
“朱由检至死坚守荣辱,不失尊严与骨气,这点许多帝王难及,值得称颂。”他评价道。
实则,朱由检是一个被命运误置于王座的悲剧人物。他具备诸多美德,但能力有限,非帝王之才。假若他是个醉心科举的文人,或是地方小吏,或许人生将截然不同。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南唐后主李煜的诗词才情无双,宋徽宗赵佶的书画世间罕见,都因生于帝王家,最终沦为亡国之君,死于非命。若他们得以在擅长的领域施展,无论是国家还是自身,许多悲剧或许就能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