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老四咋穿咱的衣服 > 第44章 年号成化

第44章 年号成化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万贵妃,其父兄乃天机府指挥使,掌探秘监听,统御禁军,掌控朝廷命脉,更借辅政大臣万安之手,暗操国政。“成化年间,帝朱见深醉心神秘之术,太监梁芳投其所好,每日献奇珍异宝以讨贵妃欢心。”“梁芳先后引荐李孜省、高僧继晓,献神秘法术与灵符,使朱见深沉溺其中,逐渐信赖术士。”听至此处,朱元璋和朱棣面色愈发阴沉。“这昏君,后期竟是糊涂至此!”朱元璋皱眉道。“大姨父,此类情形历史上比比皆是,总体而言,朱见深功绩胜过过失,史书记载对他过于苛刻了。”萧然如是说。

    “苛刻?”朱棣望向萧然,“何以见得?”言谈间,萧然等人已在大殿中落座。“大明的史书乃由后朝所修,这点,大姨父和老爷子您们心知肚明。”后朝修订前朝历史,自古便是常态,大明亦需为元朝修史。“胖虎,你是说后朝刻意抹黑朱见深?”朱元璋问。

    “正是,大明之后乃是清廷,而这清廷本源,便是建州女真,朱见深几乎将其一族彻底消灭。”朱元璋听闻清廷篡夺大明,对其自然无好感。“此事胖虎详细道来。”“土木堡之变,此事如利刺扎在朱见深心中,朱祁镇被俘,朱见深胸中怒火难以平息。”不仅是朱见深,此事令后来的皇帝无法忍受,就连朱元璋、朱棣这些先皇听了亦想除掉朱祁镇。

    非仅想朱祁镇已被朱元璋、朱棣斩杀三次。

    “此时,不识时务的建州女真首领爱新觉罗·董山,撞上了枪口。他以为朱见深初登大宝,民心不稳,欲欺侮幼帝,遂侵袭三道关,直面挑战朱见深的威严。”

    “朱见深如何应对?”朱元璋急问。“朱见深一怒之下,颁下八字圣旨:捣其巢穴,绝其种族。”“成化三年,历经一月围剿,斩首六百三十人,俘虏二百四十人,董山、李满柱及其子皆遭斩杀。”“成化十五年,朱见深再度下令,征伐建州女真

    ”“此役,斩首七百,俘获五百,焚烧建州女真营寨四百五十座。”“真正实现了:捣其巢穴,绝其种族。”“此战影响深远,建州女真安宁百年,直至努尔哈赤崛起。”

    “后世称之为‘成化犁庭’!”“成化犁庭的军事行动,重创建州女真,这场战役为大明带来了短暂的安宁。”“此后近百年,辽东女真各部不敢再挑衅朝廷。”犁庭一词,形容战况惨烈,如同整片土地被彻底翻犁一般。

    语出《汉书·匈奴传下》:固已犁其庭,扫其闾,郡县而置之。朱棣听罢,略感痛快:“可惜未尽全功!”之前萧然与朱棣已对朱瞻基提及清廷所作所为,对清廷恨之入骨。“这清廷似乎颇不受人待见?”朱元璋看出萧然与朱棣对此极度反感。“华夏千年领先世界,即使内乱,游牧民族南下,虽遭屠戮,也不及清廷之屈辱。”萧然稍作解释。

    “看来回去得让小四领兵去一趟建州了!”既篡夺大明,又令华夏蒙辱,朱元璋定不会放过。“朱祁镇之后,朱见深、朱佑樘尚可,二人堪称中兴之主,朱佑樘时期的史称弘治中兴。

    ”“不过这被掩盖了,应称为成弘中兴更为恰当,相较朱见深,朱佑樘逊色许多。”

    “朱见深的庙号是什么?”朱元璋问。

    庙号往往揭示了许多问题。“明宪宗朱见深,年号成化!”宪宗是庙号,通常带有褒奖意味,历史上的大多数庙号皆为赞美之词。

    “宪宗”含金量极高。

    “博学多能曰宪!中兴之主曰宪!”历史上四位皇帝被封为宪宗。

    唐宪宗李纯,大理宪宗段正严,元宪宗孛儿只斤·蒙哥,明宪宗朱见深。

    大理不算,唐宪宗与元宪宗均极强大。唐宪宗李纯开创元和中兴,在唐朝诸帝中堪称翘楚,让安史之乱后的大唐再次复兴。元宪宗孛儿只斤·蒙哥,引领蒙古第三次西征,被誉为西方的“上帝之鞭”。朱见深能与这两人相提并论,岂会平庸!“原来如此,不错,不错!”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朱见深应是土木堡之变后大明最杰出的皇帝,虽不及大姨父和老爷子您的洪武盛世、永乐盛世,亦不及仁宣之治。”

    在土木堡异变之后,成化年间,堪称大明的辉煌纪元。

    朱元璋与朱棣微微颔首。

    朱元璋开口道:“朱高燧已收拾残局,如今朱见深尚幼,朝廷大致稳定后,便将帝位传给他吧!”

    萧然提及之事,对朱见深的评价甚高。

    “如此甚好。”朱棣表示赞同。

    朱见深文才武略均有过人之处。

    萧然与朱元璋、朱棣闲谈之际,朱瞻基与朱高燧也相继到来。

    朱高燧已晋升至高位,此刻身披龙袍。

    永乐时期的五人,如今竟同朝共政,五龙并立。

    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本是帝王,如今朱高煦与朱高燧亦登基为帝。

    “祖父,父亲,国师!”朱高煦行礼。

    “不错!”朱元璋审视着朱高燧,“天顺一朝,就交给你了。”

    “祖父,朱见深年纪尚小,我暂时代理,日后还给他吧!”朱高燧无意久居帝位。

    如今的帝位大不相同,朱元璋与朱棣会考核政绩,无法肆意妄为,压力重重。

    对朱高炽与朱瞻基而言,这并无影响,二人治理得宜。

    朱元璋与朱棣均甚感满意。

    但对朱祁镇、朱允炆这类帝王而言,此乃灾难降临。

    朱允炆未酿大祸,仍遭废黜。

    朱祁镇前后三次面临生死劫难。

    “可行!暂稳局势,若不愿,可禅让帝位。”朱元璋应允,对他而言并无差别。

    只要是朱氏子孙,有能力者皆可为帝。

    “国师,正统一朝草原百年无忧,景泰一朝亦有援手,那天顺一朝是否需援助?”朱高燧不了解草原状况。

    “此事你不必担忧,这段时间草原各部内乱不断,他们自顾不暇。”萧然答道。

    “安心吧,实在不行,让建文一朝前来,他们已开始整军备战。”朱棣打算让建文朱棣出手。

    建文朱棣遵循永乐一朝三大营模式整编军队,令建文一朝的军队达到永乐一朝的战斗力。

    “高燧啊!你自己看着办,朱见深也能复兴大明,我相信你也能做到。”

    朱元璋开始给朱高燧打气,画大饼。

    无人愿承认自己无能。

    “是,祖父,我先试试。”朱高燧立即表态。

    “高炽所著之书,你可有?”朱元璋询问。

    朱高燧连忙取出朱高炽撰写的洪熙仁政治理之道,“祖父,有的有的,我早已研读。”

    “不错,用心了,肯定没问题。”朱元璋笑道。

    朱高燧开始飘飘然。

    稍显经不起夸赞!

    萧然取出一份名单,“这些都是可用之人,你自行安排吧!”

    朱高燧双手接过,“多谢国师。”

    “好了,这里的事交给你,我也该回去了。”朱元璋不愿在此久留。

    朱祁镇所在的世界,朱元璋与朱棣都有所抵触。

    闲暇时,朱棣更愿待在洪熙与宣德一朝。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他不愿逗留。

    萧然带着众人离开天顺一朝,先送朱瞻基、樊忠等人回去。

    随后,带朱棣、朱元璋返回洪武一朝。

    洪武一朝

    朱元璋的丧事已准备妥当。

    各朝继位程序各异,多数朝代视太子为“国本”,不容动摇。

    帝王去世后,皇权能平稳过渡至太子,大致流程为:帝王崩逝——太子继位——颁布遗诏——守孝——晋升——即皇帝位——尊两宫皇太后——昭告天下。

    宣布朱元璋逝世的瞬间,朱元璋的权力便归于朱标。

    一般在灵前即位。

    虽未正式晋升,但太子朱标已开始行使朱元璋的皇权。

    明朝因祖制,帝王生前册立太子,甚至预定了皇太孙。

    帝王崩逝后,帝国权力核心立即转向东宫与文华殿,太子可凭皇太子或皇太孙身份立即继位。

    主持丧礼,百官三劝,太子三让,随后举行登基大典,即皇帝位。

    尊两宫皇太后。

    如今,守孝期已过。

    百官领军民三次劝进,太子朱标以“遗命在躬,不敢固逊,勉从所请”,同意即皇帝位。

    朱标在奉天殿正式晋升为帝。

    首要之事,自然是大赦天下。

    见朱标身着龙袍,在奉天殿登基,文武百官喜不自胜,仿佛自家儿子登基。

    唯有历经洪武一朝的人,方知这份幸福感何等强烈。

    朱标监国多年,能力毋庸置疑。

    文武百官欣喜的是朱元璋不再为帝。

    新帝登基,定会加官进爵笼络人心。

    东宫旧臣受益最大,许多都是朱标之师……

    如今,朱标已登基为帝,他们便成为了帝师,即便实权微乎其微,但尊号至高无上。许多人都已晋升至三公之列。初建大明,帝王之下设有三大要枢:中书省主政、大都督府主军、御史台主监察与司法。然而,朱元璋察觉此架构可能威胁皇权,于洪武十三年间废除三大要枢,构建全新体制。

    行政体系中,中书省解体后,其职掌由六部接掌。六部理论上地位平等,实际则公认吏部为六部之首,彼此独立,以尚书为最高长官,品秩为正二品。现如洪熙、宣德两朝,朱标着手组建内阁,凌驾于六部之上,如同昔日的宰相。

    军事方面,原大都督府一分为五,即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军都督府。各都督府的最高将领为左都督与右都督,皆为正一品。五军都督府掌握天下兵马大权,主导军事发展,每府均管辖数个都指挥使司。其余人事调动虽有更迭,但属正常范畴,多数官员仍为朱标选拔,职位调整幅度不大,尚在可控范围内。

    唯独小朱棣令人惊讶,直接晋升为中军都督府左都督,超越他人,成为五军之首。这意味着小朱棣未来将全面掌控大明军事。原本以为他会成为六部之一的尚书,未料竟为五军都督府左都督。淮西一脉的武将闻此消息,心神不宁。此前五军都督府的职位均为淮西一派,如今小朱棣的加入,无疑打破了原有格局。原本握有实权的淮西武将被明升暗降,委以闲职。

    李善长面露不悦,淮西武将因五军都督府的崇高地位而显特殊,如今朱标欲令小朱棣接手,无疑动摇了根基。朱标察言观色,看穿李善长等人的不满,但他并未理会。太监王景宏宣读完圣旨,小朱棣立刻谢恩。“微臣领旨,谢主隆恩!”小朱棣跪地。 “平身!”朱标抬手示意。“谢陛下!”小朱棣起身,归位行列。

    “即日起,废除锦衣卫!”朱标的命令响彻奉天殿。文武百官纷纷以为听错,难以置信地望着朱标。洪武一朝,锦衣卫最为可怕,许多人因违法乱纪被其查处,如今朱标竟要废止。百官又惊又喜,无人愿见锦衣卫重现。“陛下英明!”李善长率先下跪。“陛下英明!”其余人激动地跟随跪拜。

    锦衣卫本是帝王出行的仪仗,服饰华美,故有此名。大明立国后,朱元璋对臣子极度不信任,害怕信息被篡改,便利用并扩展锦衣卫,使之成为遍布各地的情报网,直接向帝王负责。如此,朱元璋得以通过锦衣卫获取第一手情报,监控百官。搜集情报本无大碍,毕竟帝王不能事事亲躬,准确信息是决策的关键。但锦衣卫逐渐扩权,除了情报刺探,还设立审讯拘押体系,此事意义深远。自古以来,刑法皆有,历代均有司法机构。但朱元璋设立的锦衣卫,相当于在国家司法体系外另立一套,绕过了常规制度,隐患极大。

    朱元璋作为开国帝王,威望极高,若换他人设此机构,必遭百官反对。朱元璋临终裁撤锦衣卫,然永乐大帝朱棣即位,再度恢复,使之沿袭至今。永乐大帝与洪武大帝一般,若有异议,必严惩不贷。朱元璋创设,朱棣承袭,而身为太子的朱标坚决反对,誓言继位后必将解散锦衣卫。朱元璋随即展示了通过锦衣卫获取的情报。锦衣卫虽有用,但其危害巨大,朱元璋深知此点。他极其重视大明法制建设,尤其是《大明律》的制定,耗费无数心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