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老四咋穿咱的衣服 > 第25章 起兵造反

第25章 起兵造反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34;很好!&34;

    萧然送朱高炽和建文一朝的朱棣回家。

    他打算让朱高炽学习一些东西,将来能协助朱棣治理建文朝廷。毕竟朱棣在这方面是个新手。

    朱元璋当初只会专注于培养朱标治理国家,朱标去世后就轮到朱允炆,其他人根本没机会接手。

    很快,萧然便将二人送回了家。

    &34;国师辛苦了!&34;朱高炽礼貌地向萧然微微鞠躬。

    朱标带着朱高炽前往皇宫的坤宁宫,先去见马皇后。

    &34;母后,你看我给您带来了谁!&34;朱标笑着说道。

    马皇后起身,看见一个略微发福的青年,走路还一瘸一拐。

    &34;孙子,见过奶奶!&34;朱高炽连忙行礼。

    此时的洪武朝朱高炽只有三岁。

    马皇后笑了起来:&34;你是高炽!&34;

    &34;奶奶,是我!&34;

    &34;高炽,快坐下!&34;马皇后拉着朱高炽坐下。

    &34;大哥,其他人没来吗?&34;马皇后问。

    朱标点点头:&34;出发得有些晚,十二弟已经在分封,四弟也起兵造反了。&34;

    &34;或许这就是命运,大哥你别多想了。&34;马皇后安慰道。

    朱标点头:&34;父皇带四弟他们去平叛,以后建文朝皇位直接给四弟,让高炽先熟悉一下,将来帮帮四弟。&34;

    马皇后赞同地点点头:&34;如此最好不过!&34;

    &34;多谢大伯!&34;

    &34;我们是一家人,不必客气。以前我去洪熙朝,还得向你请教很多问题,这叫做……学无先后,达者为师!&34;

    朱元璋、徐达等人也带着北平的军队南下。

    无需在此等待,直接行动就行。北平已经无所谓了,如今跟随朱元璋,整个天下都是建文朱棣的了。

    朱元璋骑马走在前面,萧然和朱棣左右陪伴。

    &34;老四,耿炳文多久能和我们会合?&34;朱元璋问。

    &34;父皇,我们出发的消息他也知道了,所以他停止前进,选择有利地形驻扎了。&34;朱棣说。

    &34;这算是明智之举。&34;朱元璋评价道。

    &34;他有三十万大军,我们这边只有十万,耿炳文太过谨慎了。&34;徐达认为这不是好策略。

    &34;事出反常必有因,耿炳文一贯谨慎,他从我们起兵开始就没有败绩。&34;朱元璋说。

    理论上,朱棣应该坚守北平,但他主动出来,这不是明智之举。耿炳文得知后,认为情况不对,选择了防御,而非主动进攻。

    &34;如果我们都像他那样谨小慎微,现在的蒙古人可能还被困在长城之内呢!&34;徐达对这种战术不以为然。

    &34;他就是这样,开拓疆域可能不行,但让他守城,绝对是把好手。&34;朱元璋对这些老将太了解了。

    &34;确实如此!&34;徐达点头同意。

    很快,大军停下。已能看到不远处耿炳文的营地,还有防御设施。

    &34;老四,我们去见见耿炳文!&34;朱元璋说。

    &34;是,父皇!&34;朱棣转头吩咐张玉和朱能:&34;按兵不动!&34;

    &34;遵命,殿下!&34;

    朱元璋带着朱棣二人,萧然和徐达五人前往耿炳文的营地。

    在大明,朱元璋一人就能抵千军万马。

    看见有人前来,营地附近立刻出现了大量士兵。

    朱棣走上前,靠近营地:&34;燕王朱棣在此!耿炳文出来一见!&34;

    耿炳文站在后面,困惑不解,不知朱棣意欲何为。

    五个人在这里,如果大军出动,他们肯定逃不掉。

    抓住朱棣,这次叛乱就结束了,不流一滴血就能结束!

    耿炳文百思不得其解。事出反常必有妖!

    &34;大将军,燕王只带了四个人,我们出去看看吧!&34;旁边的副将提议。

    如果抓住朱棣,那可是大功一件,无需一兵一卒就能回去领功。

    耿炳文点头:&34;皇上命令,不得伤害燕王殿下,让弓箭手退下,带上骑兵去看看!&34;

    朱允炆说过不能伤,万一朱棣发生意外,主将肯定会被问责。

    这样的事非常棘手。朱允炆要装出仁义,做好人。

    耿炳文并不傻,他知道朱允炆希望朱棣死,但表面上还得说些场面话。

    很快,耿炳文带领几百名精锐骑兵走出营地。

    不远处,张玉和朱能还是有些担忧。

    骑兵包围了朱元璋等人。

    耿炳文慢慢走近:&34;燕王殿下,皇上说,只要你回去,我们还是一家人,有什么事情可以坐下好好谈,别让人看了笑话。&34;

    &34;毕竟,殿下是皇上最尊敬的叔公。&34;

    朱棣没说话,朱元璋带着众人走过来。

    &34;炳文啊!还记得我吗?&34;朱元璋缓缓开口。

    耿炳文忍不住颤抖了一下。

    这个声音他无法忘记,之前他就注意到了朱棣,没想到还有这么可怕的存在。

    耿炳文看到缓缓骑马而来的朱元璋。

    他瞪大了眼睛,一脸难以置信的表情。

    除了年轻,其他都与记忆中无异。

    不仅朱棣这些皇子害怕朱元璋,其他人也同样畏惧。

    &34;上…上位!&34;耿炳文连忙下马,跪在朱元璋面前。

    这就是真正的朱元璋,错不了!

    耿炳文不敢对朱元璋不敬。

    其他士兵也惊呆了,跟着跪下。

    能让大将军下跪的,绝不是他们能得罪的。

    朱元璋等人也下马,朱元璋拉起耿炳文:&34;起来吧!&34;

    耿炳文看着朱元璋:&34;上位,您这是…这是怎么回事?您不是…&34;

    耿炳文不敢说,想不明白朱元璋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34;以后再跟你说,大军出发吧!&34;朱元璋说。

    &34;上位,去哪儿?&34;耿炳文迷茫了。

    &34;回京城,都是一家人,不必刀剑相向,我们都是大明的将士,不应在这些事情上消耗实力。&34;

    &34;是,上位!&34;

    尽管朱允炆是皇帝,但朱元璋出现后,耿炳文用脚趾头想也知道该听谁的。

    &34;老四,让张玉他们先出发,直奔京城。&34;朱元璋看向朱棣。

    &34;是,父皇!&34;

    朱棣从北平带来的十万大军继续南下。

    耿炳文也开始安排人回朝。

    &34;上位,要不要先通知一下皇上?&34;耿炳文问朱元璋。

    也不敢擅自做主。

    朱元璋摆手:&34;不能通知,刚才的人要替我保密,对外什么都不说,只管

    &34;晋升皇上会认为我是叛变的,所以他还会继续派兵过来。&34;耿炳文一脸困惑。

    朱元璋这是在玩什么游戏。

    &34;我们要看看允炆下一步如何应对。&34;朱元璋没有立即揭示身份,而是选择随大军返回,他想看看朱允炆怎样处置这个局面。

    如果朱允炆能妥善应对,朱元璋还是愿意给他机会的。这一点,徐达和朱棣都心知肚明。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几人疾驰回南京,不必劳师动众,朱元璋一人出现就足以震慑。

    然而朱元璋并没有这么做,他选择与大军同行。

    他想观察朱允炆面对这样的状况如何解决。

    &34;是,大人!&34;很快,十万大军变成了四十万。

    消息一出,明朝不仅朝野震动,各藩王也纷纷惊愕。

    先前十万大军或许尚无机会,但现在情况已截然不同。四十万大军足以撼动朝廷根基。

    原先的三十万大军驻扎在南京附近,现在要重新调动各地兵力,所需时间更长。

    朝廷调动军队的时间,四十万大军离京城就不会太远了。

    朝廷反应的时间不多了。

    看见徐达和耿炳文脸上难以置信的表情,朱元璋心中有了数。

    &34;大将军!&34;耿炳文喊道。

    徐达是明朝最强的大将军,是明朝的万里长城,开国六公之首。

    徐达微笑道:&34;我和你一样,别多想。&34;

    &34;是,我明白了!&34;

    几人继续骑马赶路。

    &34;之前你们说允炆用人不当,那人是谁?&34;朱元璋好奇地问。

    &34;黄子澄、齐泰、方孝孺!&34;朱棣回答。

    &34;削藩是谁的主意?&34;这三人朱元璋都熟知。

    &34;黄子澄和齐泰!&34;朱棣心中有些怨气。

    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机智灵敏,成年后师从大儒宋濂,受同辈敬仰。宋濂是洪武一朝的大儒,朱标的老师,地位极高。

    朱允炆遵循祖训,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让他担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这是朱元璋让朱允炆做的事,也是他留给朱允炆的人才。

    朱元璋没有亲自授予他官职,让朱允炆去任命,是为了让朱允炆施恩于方孝孺,让方孝孺感激他。

    从方孝孺的结局来看,不论能力如何,他的治学态度和忠诚毋庸置疑。

    黄子澄在洪武十八年考中会试第一,曾任编修、修撰、太常寺卿等职,是太子的伴读。作为洪武十八年会试第一,黄子澄算不上天才。相比那些十几、二十岁就夺魁的人,35岁才考取会试第一,只能说他的学识确实扎实。

    以殿试第三名的成绩步入仕途,从编修到修撰,再到太子伴读,黄子澄的仕途之路比考试之路更为平坦,而这都源于朱元璋对他的赏识。

    将这位老练的黄子澄放在太子伴读的位置,这是朱元璋为未来的储君留下的财富。

    朱允炆即位后,同时担任翰林学士,与齐泰共同提议削藩。

    齐泰是洪武十七年的应天乡试解元,次年成为进士。洪武二十八年晋升为兵部左侍郎。

    朱元璋临终前,齐泰被召来辅佐皇太孙,朱允炆登基后,命他与黄子澄一同参与国政,不久升任兵部尚书。

    齐泰是朱元璋最倚重的人,是朱元璋的托孤大臣。

    朱允炆很听话,这三人都是朱元璋认可并重用的。

    朱元璋沉默了。

    &34;允炆重用的就是他们三个?&34;朱元璋难以置信。

    他只知道建文年间没什么功绩,但并不清楚是这三人被重用。

    &34;是的!&34;朱棣连忙回答。

    &34;老四,奉天靖难,清除君侧针对的就是他们吗?&34;朱元璋问。

    &34;是的!&34;朱棣并不否认。

    &34;姨父有何想法?&34;萧然问道。

    &34;哎!误国误民啊!&34;朱元璋感叹,他没想到这三人的能力如此。

    &34;黄子澄只是一个学识扎实的书生,他从未接触过战争,在军事上也没有天赋,面对靖难时期的复杂局面,他以书生意气妄图助君王削藩成功,这是他最大的误国。&34;萧然淡然道。

    &34;在这方面我也犯了错,这些人是我留下的。&34;这是朱元璋愿给朱允炆机会的原因,朱允炆的大部分人才是朱元璋留下的。

    &34;父亲,这跟你无关,允炆只听这些人的,没有自己的判断力。&34;朱棣认为这与朱元璋无关。

    &34;作为一个帝王,没有识人之能,确实很伤啊!&34;萧然感叹:&34;明朝史书评价这三人:有为国谋划的忠诚,却没有取胜的策略。但他们忠愤激发,视生死如常,百世之后,他们的精神依然令人敬畏。这岂是那些漠视国事只求一死之人所能相提并论的!由此看来,不能仅以成败来评判他们。&34;

    他们有学识,忠诚度没问题,但所作所为却非如此。

    如果教书育人,他们应该能做得不错。但治理国家,他们真的不合适,害人害己!

    &34;有为国谋划的忠诚,却缺乏取胜的策略!&34;朱棣点头道,&34;这两句话说得很准。&34;

    有想法,却无能力实现。

    他们并不适合这样的位置。

    单独看他们俩,都不是平庸之人,只是他们的才能尚未达到辅佐朝政的程度。

    &34;胖虎,如果于谦在会怎样?&34;朱元璋突然问。

    &34;没什么大差别!&34;萧然淡淡回应,&34;于谦能够施展抱负的前提是帝王要有容人之量,显然朱允炆不具备,如果于谦在建文年间,他估计很快就会被贬到边远之地。&34;

    &34;允炆真的这么不堪吗?&34;朱元璋不愿接受自己挑选的继承人毫无优点。

    &34;父亲,你还记得铁铉吧?&34;另一边的朱棣开口。

    铁铉性格刚毅,聪明敏捷,他在太学时熟通经史,成绩斐然,由国子生被选为礼部给事中,后调任都督府断事,他曾审理过悬而未决的案件,立刻做出公正的判决,其才干深受明太祖朱元璋器重,朱元璋赐给他&34;鼎石&34;的字。

    朱允炆即位后,铁铉升任山东参政。

    &34;自然记得。&34;朱元璋印象深刻,这是一

    &34;卓敬!&34;萧然与朱棣同时开口。

    &34;黄子澄和齐泰虽都主张削弱地方势力,但他们的策略各异,都不太理想。&34;萧然分析道。

    &34;卓敬则有独特的见解。他上书朱允炆,言燕王智勇超群,才略出众,酷似高祖。北平地理位置优越,兵马精良,历来是兴盛之地。如今应改封燕王于南昌,万一发生变故,也便于掌控。萌芽状态的态势需及时把握,形势所趋,非果断者不能断,微妙之处,非洞察者不能察。&34;

    卓敬提出削藩之策,主张在和平状态下以迁移方式消除潜在危机,实属高明之举。此策略光明磊落,燕王即便有千般理由,亦无法反对,更无法以祖制为由推脱。

    然而,如此&34;天下至计&34;却未能引起朱允炆的共鸣。卓敬博学多才,通晓天文地理、律历兵刑,是当时难得的奇才。朱棣杀害卓敬时,也不得不承认&34;国家养士三十年,仅得一卓敬&34;的事实。朱元璋生前对卓敬寄予厚望,可惜朱允炆未能充分重用。

    后人评价,朱允炆缺乏朱棣的深思熟虑,识人眼光不及朱元璋,此论点已被普遍认可。建文朝武将纷纷投降,而文臣坚守节操,事迹感人,流传至今。史书称赞他们忠贞激昂,视生死如常,千百年后仍充满生机。自宋代以来,士大夫的气节在此达到巅峰。可惜,他们遇到了果断决绝的永乐大帝,一挥屠刀,这些人才悉数陨落,令人惋惜。卓敬、铁铉、徐辉祖等人,因反对朱棣,宁死不屈。

    这场惨烈的斗争持续许久,朱棣亲自导演的悲剧比朱元璋对功臣的屠杀更为残酷。对大明而言,失去这些忠臣是巨大损失。他们坚守节操,秉承南宋以来的理学精神,宁折不弯,赢得了世人的敬仰。其中虽有愚忠成分,但这种不屈服于暴力的精神始终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肯定。

    朱元璋点头道:&34;这孩子,真不知该如何评价。说他不听劝吧,他重用我们留下的人;说他听话吧,他又&34;朱元璋一时语塞。

    &34;闲散的王爷或许更适合他,皇帝的宝座并不适合他。&34;萧然直言,耿炳文瞥了他一眼,这样的言论连徐达和朱棣都不敢说。质疑朱允炆,即是质疑朱元璋的选择。

    挑战朱允炆的权威,等于打朱元璋的脸。

    京都市

    皇宫书房

    &34;岂有此理!耿炳文竟不战而降燕王!&34;朱允炆怒不可遏。

    黄子澄、齐泰、方孝孺跪在下方,不敢出声。

    朱允炆长舒一口气,&34;三位大人,起来吧。&34;他靠在龙椅上。

    &34;谢陛下!&34;三人起身。

    &34;朕这位四叔究竟有何神机妙算,竟让耿炳文不战而降?&34;朱允炆看向他们。

    黄子澄等人面面相觑,无法回应。

    &34;这位四叔真是不简单啊!&34;朱允炆后悔当初没直接除掉朱棣,现在显然成了大麻烦。

    四十万大军逼近京都,谁能不惧?

    &34;陛下,当前首要之事是调集附近军队北上,否则燕军很快就会兵临城下。&34;齐泰焦急地说。

    方孝孺、黄子澄等人深知,朱棣以&34;奉天靖难,清君侧&34;为旗号,一旦他进入南京,他们的下场将极为悲惨。

    他们都明白。

    &34;齐卿速办!&34;朱允炆也急了,之前没觉得,现在慌了。

    四十万大军。

    &34;陛下,谁适合挂帅呢?&34;方孝孺问。

    &34;曹国公与魏国公!&34;齐泰提议:&34;魏国公在军事谋略上远胜曹国公,但他&34;魏国公姓徐,这是他不受信任的原因。

    朱允炆沉吟片刻,&34;封曹国公为征虏大将军,率军北上抵御燕军!&34;

    朱允炆害怕,若魏国公徐辉祖像耿炳文那样投降,皇位将不保。不仅是朱允炆,黄子澄、齐泰等人也不信任魏国公。

    &34;遵命,陛下!&34;

    &34;三位大人,四叔的旗号是&39;奉天靖难,清君侧&39;,你们应明白这对你们意味着什么。&34;朱允炆提醒道。

    黄子澄、齐泰三人心里咯噔一下。朱允炆的意思很明确,四叔若真打过来,他的皇位岌岌可危,他们也将面临惨境。

    &34;微臣明白!&34;三人连忙应道。

    朱允炆挥手,&34;退下吧。&34;

    &34;臣告退!&34;

    朱允炆闭上眼睛,身心疲惫,心烦意乱。从八百亲兵到四十万大军,变化太快,他一时难以接受。

    派出的大军仿佛是送给敌人的,他心中难免郁闷。

    曹国公府

    李景隆收到圣旨,看着手中的诏书,心情丝毫未见喜悦。他很清楚自己的能力,才会在之前表示不知详情。

    李景隆了解燕王朱棣的实力。同辈中能与朱棣匹敌的将领屈指可数,显然没有他。

    如今圣旨下达,李景隆无法拒绝,只能硬着头皮上阵。

    耿炳文的事很快在京都传开,朝廷调集大军,任命李景隆的消息也随之泄露。

    魏国公府

    徐辉祖听到消息,无奈地叹了口气,&34;李景隆是征虏大将军。&34;

    作为同辈,徐辉祖很清楚李景隆的水平。

    &34;大哥,这不是好事吗?你还希望朝廷派你去啊!&34;徐增寿在一旁说道。

    &34;徐家世代蒙受皇恩,当为陛下分忧,这是义不容辞的。&34;徐辉祖拱手道。

    徐辉祖有自信,也想领军出征,无奈朱允炆和黄子澄等人不信任。

    &34;大哥,这样不是挺好,你去了若败了会被追责,别人还会怀疑你故意不尽全力。你若赢了,姐姐和姐夫怎么办?&34;徐妙锦看着徐辉祖。

    &34;哼!这不是我该考虑的!徐家受皇恩,理应为朝廷效力。&34;

    徐辉祖说完便离开了。

    如今的徐家处境艰难,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34;现在的情况是,皇上身处险境了!&34;

    徐增寿看向自己的妹妹,&34;你是说姐夫会胜利?&34;

    &34;耿炳文没开打就投降了,这本身就反常。&34;徐妙锦分析道,&34;像他这样的老将尚且如此,曹国公去了,岂不是白白送死?&34;

    &34;皇上是不是担心大哥一去就会投靠对方呢?&34;徐增寿猜测。

    &34;大哥这样,以后徐家的日子会很难过。&34;徐妙锦深知徐辉祖的性格。

    &34;听天由命吧。如果姐夫真的来,看在大姐和父亲的面子上,应该不会对我们徐家太过为难。&34;

    朱棣的为人,徐妙锦和徐增寿还算了解。

    否则,光凭徐家其他人的面子,徐辉祖只怕难逃一死。

    不仅是徐辉祖,整个徐家也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那些建文帝的忠臣,结局大多悲惨。黄子澄、齐泰这样的,都被灭了九族,方孝孺更是被灭了十族。

    建文帝的妻女也都被充入教坊司,受尽折磨。朱棣丝毫没有手软,若是靖难之役失败,朱棣一家及忠于他的人,也将面临同样的命运。

    在军营中,建文帝朱棣找到了朱元璋。

    &34;爹,南京那边有消息了。&34;

    朱元璋抱起朱瞻基,&34;怎么说?&34;

    他对朱允炆的应对感到好奇。

    &34;迅速集结大军,准备北上,领军出征的是曹国公李景隆。&34;建文帝朱棣说道。

    &34;李景隆!&34;朱元璋失望地叹了口气,&34;果然是李景隆。&34;

    原本按照萧然所述的历史,领军的是李景隆。但现在不同了,朱元璋等人的出现已改变了许多事情。

    朱元璋本以为会有不同,没想到朱允炆派出的仍是李景隆。

    &34;除了李景隆,还能是谁呢!&34;萧然说,&34;现在京城里能领军出征的只有李景隆和徐辉祖。三十万大军不战而降,朱允炆害怕,徐辉祖也来这一手。&34;

    &34;辉祖这性格绝不可能,之前没有,以后也不会。&34;徐达很清楚他儿子的脾性。

    &34;朱允炆不信任,黄子澄等人也不信,所以即使徐辉祖有真才实学,一腔忠心报国,也无用武之地。&34;萧然明白有些历史无法改变。

    做决定的人性格如此,变化不会太大。

    很多时候,性格和局势的影响使得他们不得不做出看似不合常理的决定。

    &34;随他去吧!&34;朱元璋看着怀里的朱瞻基。

    他对朱允炆已经不抱太大期望了。

    反正无论多少,朱元璋都能照单全收。

    等朱元璋进入南京,使朱棣正名,建文帝的忠臣就能过渡到永乐一朝。

    很多人都看重这一点。

    正名很重要。

    &34;叔,我想起来了,你是洪武十四年来这里的,那时候你的身体似乎已经不太好了。&34;建文帝朱棣忽然问。

    &34;你这小子,现在才发现?&34;朱元璋没好气地说。

    徐达站起身伸了个懒腰,&34;是啊!按正常来说,我现在应该快病入膏肓了,但国师有仙人之术,妙手回春。&34;

    &34;原来如此!&34;建文帝朱棣点点头。

    &34;可惜了,在这里不方便啊!&34;徐达不再多说。

    建文帝很快明白了,转身离开了营帐,去找徐妙云。

    &34;殿下!&34;徐妙云身边还有张氏。

    &34;王妃,现在方便做烧鹅吗?&34;建文帝朱棣问。

    &34;烧鹅?&34;徐妙云看向他,&34;殿下要吃?&34;

    &34;是叔,你没发现叔的身体很不正常吗?洪武十四年,他不应该是这样的。&34;

    徐妙云想了想,&34;那时候我父亲因病重已从北平回到京城修养。&34;

    &34;是,现在叔身体很好,像没事人一样。之前我才知道他病好了。&34;

    徐妙云惊喜:&34;好了?怎么回事?&34;

    &34;国师出手相助了,之前和其他人聊天我也知道,母后的病也差不多了。&34;建文帝朱棣说。

    &34;原来是这样,我去准备!做烧鹅没问题。&34;

    &34;我也来帮你。&34;建文帝朱棣连忙跟上。

    &34;不用!&34;

    &34;我还想和你说很多事呢!&34;建文帝朱棣说。

    &34;什么事?&34;

    &34;大哥说,老大腿的病也能治好,以后要注意他的饮食,因为这个,他的身体会不太好……&34;

    建文帝兴奋地向徐妙云分享了许多从别人那里听到的消息。

    不久,建文帝朱棣端着烧鹅回到了营帐。

    徐达一喜:&34;这味道!&34;

    &34;叔,尝尝吧!&34;建文帝朱棣笑着说。

    徐达闻了闻,&34;这是我家大丫头做的,这感觉别人做不出来。&34;

    徐达一闻就知道是不是徐妙云做的。

    朱元璋无奈了:&34;你这病也好一段时间了,这么久还没吃腻吗?&34;

    &34;腻是不可能的,天天吃也没问题。&34;徐达表示。

    &34;大家尝尝!&34;

    朱棣是大明朝身份最高贵的。

    往上,老爹是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母亲是孝慈高皇后。

    他自己是永乐大帝,还有一位贤后徐氏。

    往下则是朱高炽和张皇后。

    再往下还有全能的好圣孙朱瞻基。

    李景隆的大军距离朱元璋等人不远,也选择了安营扎寨。

    历史上,李景隆拥有五十万大军,但这次太过仓促。

    朝廷准备了二十万兵马给李景隆,还在征召中。

    考虑到燕军逼近,让李景隆拖延时间。

    远远地,朱元璋等人看到了李景隆的大营。

    &34;走吧!去看看李景隆,让大家都出发。&34;朱元璋说。

    依旧是原来的几个人,这次多了耿炳文。

    远远地,他们看到了李景隆营地的防御工事。

    &34;这个跟炳文比差得不止一星半点啊!&34;朱元璋忍不住评论。

    &34;防御方面,没人能和侯爷比!&34;徐达也承认,长兴侯耿炳文在这方面确实出色。

    &34;您过奖了,跟你们比,我差远了。&34;耿炳文说。

    &34;不必谦虚,你在防御上确实不错。&34;朱元璋说。

    &34;这个位置真打起来,李景隆手握二十万大军,必全军覆没!&34;朱棣环顾四周地形,说。

    萧然不懂,但觉得朱棣说得很有道理。

    &34;真打起来,二十万大军在这种地形安营扎寨,不需要四十万,十五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