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话 仁者无敌
今天翻到了第12章。
里面夏晓兰的人情世故最是让我受益。
夏晓兰一见到舅妈李凤梅就表忠心,说自己想做点小生意,攒到钱就到县里安家,一是那里机会多,二是免得乡下被有些人嚼舌根。
夏晓兰知道,即使舅舅是真心收留她们,舅妈也不见得就小心眼,但亲戚间住久了难免有误会有摩擦。
其实对这个我是深有感触的。
因为,父母从小做生意,本就起早贪黑,还要常常出差进货,加上各种关系啦朋友啦之间的应酬交际。
我和弟弟可以说是常年辗转于亲戚家生活到大的。
那个时候家家户户人口多,孩子也多,可没有现在孩子这么宝贝金贵。
我印象中,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不怎么管孩子,孩子都是撒欢,小的跟着大的,那是可处乱跑,东家玩到西家,搁谁家吃饭、睡觉都挺随机的。
那时候人都很淳朴,附近经常出没的都是熟人,家家大门都那么随意开着,小孩子们这家玩会儿,再换下一家玩会儿,大人都不怎么在意,什么东西就那么放着,各屋门儿就那么敞着。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在我小时候,是有些这个感觉的。
在街道上、胡同里转上一圈,谁家做什么饭,有几个人在,在干什么,家里啥样子,那是一览无余。
走街串巷过程中,还会被遇到的熟人热情的往自家屋里拽。
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很慢,路上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男女老少,唠嗑的,嗑瓜子的,端着碗吃饭的,遛鸟的,打牌的,下棋的,喝茶的,猜枚喝酒的小孩子们聚集在一起游戏项目就更多了。
很有生活气息的记忆。
可惜,现在很难看到了。
想想,还真挺怀念的。
突然觉醒,钱不也属金。
现在人人都爱财,把赚钱放在生活的第一位。
金,五行属秋,属杀伐、终结、节律、规则
额,突然醒悟现在全球人类有种大踏步作死的节奏。
怎么化解。
金生丽水。水表智慧、沉淀、藏精《素问灵兰密舆论》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水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水横往低处流。
肾也是孕育生命的根基。
所以赚钱也不是坏事,用钱才是智慧。钱要流动起来,大范围的流动起来,就是下一季生机的开始。
我们想想,很多人拼命赚钱,到底是为了什么?
养家糊口。
我想这是最接地气的答案了。
普通人养小家,领导者养大家。
那如果,有一个人他的资产可以养得起全世界,他也认为整个地球是自己的家,那么他是谁?
他就是整个地球的王。
独乐乐哪里比得上众乐乐。
所谓量大福大,宰相肚里能撑船,帝王胸怀纳天下。
嘿嘿,话题一扯就远了。
不过,我真感觉,现在人都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
最近看了不少东西,总感觉跟听绕口令似的,绕的脑袋有点晕。
呵呵,我这人啊,就喜欢一针见血,直来直去。捂脸。
那个时候,要说矛盾
说实话,有矛盾,会吵架的人家真不多。
额,也可能我小时候比较傻,不会察言观色,听话外音儿,所以觉得到处一片和谐,人人都是好人吧。
突然想到一个词:仁者无敌。
我听到过一个非常有智慧的解释:真正仁慈的人是不会与任何人对立为敌的。也可以说仁慈的人没有敌人。
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的傻瓜,把所有人都想的很好,遇到任何事都看好的一面。
所以,我的童年很快乐,感觉就是天堂。
后来我以为自己看懂了,从天堂就落到了地狱。
再后来我知道了原来天堂和地狱其实是在同一个地方,它不止由你的认知来区别,也可以由你的智慧与能力把天堂变成地狱,将地狱变成天堂。
佛法《波若波罗密多心经》第一句就说:
观自在菩萨,行深波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
好,打住打住。
接下来,13、14章都在讲夏晓兰如何发动童工低成本低劳动力,帮助自己收鸡蛋,掏野鸭蛋。
15章,被流氓盯上了。就又来大事儿了,男主周诚要英雄救美登场了。
套路嘛是有点俗,不过好用就行。
其实,我们可以把套路看成是衣服,就算一模一样的衣服被不同的人穿在身上,也是能穿出万种风情,百种味道的。
况且就算同种衣服,它不还有不同颜色、花色、布料、材质不同的区别吗?眨眼。
从这一章作者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没有周诚英雄救美,夏晓兰也有本事挣脱逃走。
女主的冷静、机智、绝不认怂的人设也立了起来。
我看过有一些评论,说夏晓兰靠舅舅,靠周诚,靠汤洪恩,靠于奶奶等。
其实细想一下,就算没有他们,女主也不是就解决不了,也不是束手就擒,自怨自艾的人。
我女儿其实也问过我这个问题,她的态度一开始也很消极。
她认为,像女主夏晓兰这么好运的人有几个。
小说就是小说而已。
我却觉得,不能这么说。
幸运嘛,女主肯定有,也不少。
但我给女儿说,你的一生就没有幸运吗?你身边就没有出现过好人和贵人吗?
你想想你所拥有的也是多少人所羡慕的。
我觉得命运确实不可能什么都给你,但也不可能什么都不给你。
真正聪明有能力的人是努力抓住身边一切机遇、幸运的人。
人最大的遗憾,不是得不到别人有而自己没得,而是自己明明有,就出现在身边,却没有识出,没有抓住。
而且我们看一部小说,看身边一切人事物,不是为了模仿,当个可怜的应声虫。
而是看哪里自己用得上。
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
会学的人天地万物都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哪有什么神仙佛菩萨,哪有什么妖魔鬼怪。
你品你细品。
每话一个儒释道小常识:
【口和无诤】
就是说大家住在一起没有争论,真正能够用功向道。
人与人相处最容易造的就是口业。
古人常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说话多,言多必失,有些时候,讲者无心,听者有意,就产生误会,在无形当中,结了许许多多的怨怼,招得以后的果报。
实在讲,那是非常苦恼的事情!
所以古德常常教训我们,教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
言语越少越好,非必要不说那是顶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