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不像高三的高三
r市一中有八个理科班,文科班只有三个,其中还混杂着美术、音乐、体育等特长生。
都说高三是紧张奋进的一年,可乔安在文科班里丝毫没感受到。
平常,任课老师们无不以一种悠闲的姿态授课,他们波澜不惊地照本宣科,底下的学生也波澜不惊地干自己的事。到了理科班最重视的月考,文科班老师依旧表现得包容体贴(没有期待)。成绩出来后,除了例行公事般贴一张排名表在公告栏,便再无半点关于成绩的言语。
乔安的班主任新婚不久,高三下学期初便怀孕了。从那时起,她就坐到了讲台前上课,讲台上也永远搁着她的粉红陶瓷杯、软麦面包和一大包抽纸。
她的讲课模式形成了一串固定的节奏:讲课打呕嗝吃面包抽纸擦嘴讲课打呕嗝
班主任的身体实在不好,孕吐反应从学期初到高考,也没见停过。
她讲的政治学科,在她怀孕前,乔安就没听明白过。迫于日益逼近的高考,她努力让自己沉进知识点学习,可那串节奏总让她走神。
松软的面包融化在班主任的嘴里,及时抽回了欲将溢出嘴角的口水,孕妇的口水多到让乔安吃惊。她的皮肤看不出多大变化,底子挺好,只是额头多了些痘。身体稍稍肿了些,最明显的是头发,不知是她是懒于洗头,还是啥原因,怎么每天油腻腻的。
乔安身不由己地朝着节奏卡点的方向神游,精准掌握了女性孕期的每种变化,可惜文科里没有生物学科。
她始终游不回课本上,注意力难以集中,爱幻想,这是她的老毛病了。
由于这些林林种种,乔安干脆放弃了听课,全凭自己看书自学。
她唯一能听进去的,只有一门地理课。地理老师“斌哥”是个身高一米九的大汉,洋葱型的脑袋上闪耀着一对活泼的小缝眼。他总是一副轻松快活的表情,与魁梧的身材格格不入,但在学生眼里更添了喜感。
乔安最喜欢他讲中国地理,讲的时候有一句固定的开场白:“这个地方我去过!”
这个开场白像个按钮,一按就能启动乔安的神髓,不自觉就乘上“斌哥”的语音语调,随他踏上神州大地之旅。
“斌哥”简直就是“r市徐霞客”,去过的地方真多!
从东部的繁华都市到西部的壮美高原,从南方的热带雨林到北方的雪域高原,横跨万里江山,绵延不绝。他口中的广袤世界,如诗如画,令乔安无限神往。
大约他也觉得纯粹上课枯燥,以至于讲到一个知识点,就要扯上一个去过的地方,知识点讲十分钟,旅行记事至少讲二十分钟。
糊涂长大的乔安,第一次萌发了去外面看看的想法,此前她从未走出过r市。
与其他老师不同,“斌哥”还喜欢表达个人观点。当讲到人见人爱的国宝大熊猫时,他却不以为然。
“大熊猫这物种太矫情,每天除了吃就是睡。吃饭还挑食,除了竹子其他都不吃,这要把它们放回大自然,很快就得灭绝”
乔安喜欢听“斌哥”讲些独特的言论,他让她感受到,原来老师不都是一个模子的。
后来,乔安的地理成绩次次接近满分。多年后,她依然感恩高三时出现了个地理老师,他就像命运的金手指一样,点开了她的好奇心和求知心。
高三下学期,发生了件全国性的大事,r市虽不是事件的中心城市,但也有些风波影响。
一个周日下午,乔母突然提早收摊回家。
进门时,她手里提着一包刚买的板蓝根冲剂。气喘未定,她迫不及待地说:“有瘟疫!不得了了!早知道上午就去药店了,这才抢到一包板蓝根。”
乔安姐弟听得云里雾里,乔铭问:“什么瘟疫?天花?疟疾?霍乱?”
乔母愣了一秒,捡了个她比较熟悉的词,说:“霍乱?有可能是霍乱!听说很严重,传染地很快,广州那边已经死了很多人。先不说了,乔安,你跟我分头去买,多买些盐和白醋回来!”
“盐?为什么要买盐?”乔安问。
“嗯呐,还有白醋。你快点,晚了就买不到了。”乔母说完,率先出去了。
嗯呐?这叫什么解释?
乔铭扑哧一笑:“老妈真有意思,每次问她为什么,就说嗯呐。我打电话问问同学家什么情况。”
乔铭问了一圈,没人说清楚具体发生了什么,只知道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不过,家家户户整齐划一,都抢购了板蓝根、盐和醋。
听风就是雨,行动力之迅猛,符合r市人民一贯的做派。
至于为什么要备这三样呢?板蓝根倒好理解,老一辈人常用来预防感冒,盐和醋又怎么解释呢?
乔母那坚定不移的态度,显然不足以解开乔家姐弟的疑惑。随后,她又干了件看似符合逻辑的事情,用来解释白醋的作用。
当晚,她关上家里的所有门窗,将抢购到的两瓶白醋倒进锅里,开上小火慢慢熬煮。五分钟后,酸溜溜的味道飘散到了家里的每个角落,萦绕到每个人的周围。
整个过程持续一小时,乔母说,熏醋可以消毒杀菌。
乔安不晓得熏醋是否可以杀菌,只知道熏醋对人类的支气管很不友好。次日,她和乔铭双双咳嗽起来。
乔安带病上了两天课。
她咳嗽一声,班主任就要瞅她一眼。有时候,班主任的脸都来不及转向她,目光已斜射而来,那目光充满了迷离、疑惑、不安、忧惧。
乔安倒很想把那复杂的目光理解为关心,可惜她未能愚钝至此。她明白,班主任的的反应,很符合这时期r市人民对那传染病的理解。
到了第三天,学校收到了确切消息,广东省出现了一种新型肺炎,传染性极强,已扩散到很多城市,典型症状为发热、咳嗽、心悸、呼吸困难。
乔安终于被劝回家了,那时,距离高考还剩三个月。
一个高三,上得稀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