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知青岁月(2)
从木材站回到农场惊喜地发现,知青的宿舍已经拔地而起了。后来不到两个月,宿舍竣工,祁东县城下放来的知青都迁居到了新落成的知青宿舍,完全实现了对知青们的集中统一管理。
我们步云桥本地下放的知青还是分散住在农场附近的村庄里,我继续睡在农场养猪场的宿舍里。回到农场后给我另行分配到了种植组,主要负责对杉树苗的看护与养殖。 劳动强度相对比较轻松。三十年后的2007 年,我与部分知青重返农场时,我们亲手栽下的杉树,已经长成了一片参天森林。
知青们集中以后,就统一开办了知青食堂。开始一段时间我与姐姐都在知青食堂吃,后来感觉伙食不合口味,姐姐就开始自己做饭吃,我就随姐姐一起吃了。因为随姐姐一起下放,得到了姐姐很多照顾,生活上的事情我都不用操心。 为了强化知青们的落户归属感,双抢时节,知青们都要回到 各自落户的生产队参加双抢劳动,待双抢结束后再回到农场。
回生产队参加双抢期间,要求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同吃实际上就是安排我们吃派饭,也就是生产队每家每户派吃一顿,轮流转。当时村里的老百姓自己生活还相当困难,半年吃不上一顿荤,炒菜没有油,平时基本上是用水炒菜, 俗称“红锅菜”,但轮到给我们派饭,村里老百姓都非常客气, 都会提前到镇上买些荤菜或者煎几个鸡蛋招待我们。可见当地老百姓是多么善良、纯朴,此情此景,至今都难以忘怀。
下放不到 3 个月,即1977 年 11 月左右就传来了恢复高考的消息。消息一传到农场,大家都跃跃欲试,想参加高考的知青不在少数。有的知青为此迅速作出反应,有的就想直接请假回家复习应考。但让大家扫兴的是,农场不予批假。 因此,想参加高考的知青们只好让家里寄来复习资料,边参 加生产劳动边复习应考。在形势的感召下,我也加入了知青高考大军。考虑自己数理化基础不好,我决定报考文科。于是叫父亲弄来了一些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文科类的复 习资料开始复习自学。
由于初、高中阶段根本没系统学习过这些知识,因此复习起来非常困难,加上复习资料匮乏,备考时间又不足两个月,难度可想而知。白天要参加农场的劳动生产,只有晚上才有时间翻翻复习资料。短时间内要对所 有知识点进行系统学习是不可能的。说是复习,实际上所有的资料都是第一次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按照复习大纲的要点,蜻蜓点水跳跃式的进行复习,其效果之差,可想而知。本人参加的 1977 年 12 月恢复高考的首次考试就这样以 落榜而告终,当年农场知青一个都没有考上。
次年 3 月份,即 1978 年的暑期高考又开始报名。尽管 1977 年都名落孙山,但大家并没有气馁,于是我们又投入了新一轮复习。此次高考结束后,本人倒是等来了初选上线入围的好消息,考了 3015 分。当年的初选分数线文科为 300 分, 本人以高出 15 分胜出。因为还是基础太差,考的不理想。然而,兴奋没持续多久,就传来了不好的消息,我的试卷在衡阳市招生办抽查审核中总分核减了65 分,其中,数学核减了 35 分, 历史核减了 1 分,语文核减了 2 分。核减后总分只有 295 分了, 离 300 分的初选线差了 5 分,再次落选。其实,有一道现在看来非常简单的历史题目,我就是解答不上来。这道题是一 个名词解释,分值是 10 分,就是解释什么是“官渡之战”, 这道题在复习时我看都没看到过,无法解答,白白丢了10 分。 这道题取自三国的一段历史,就是三国时曹操为了统一北方, 在官渡以少胜多,战胜了袁绍,由此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如此简单的一道题,倘若当时我能答上来,那么也许我的人生就改写了。此轮高考,农场只有刘向红一人最终被 湖南师院中文系录取。此次高考失利,是最终促成我参军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