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知青岁月(1)
1977年7月我高中毕业,当时高考还未恢复,无学可升, 唯一的出路就是上山下乡。8 月份,响应当时“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我与姐姐一同被下放到了步云桥砖塘公社七塘大队插队落户,成为全祁东县最后一批下放知青,体验和见证了这段历史,那年我还不到 18 岁。
我被分配到七塘大队14 生产队,姐姐分到了与我相邻的一个生产队,我们的户口都迁到了这里,是真正的落户农村, 成了名副其实的农民。记得与我们一同下放到砖塘公社的还 有一批祁东县城的知青,加在一起有百十几号人。很快我们 的户口落在了队上,为了对知青进行集中管理,公社组建了知青农场,让知青们集中劳动、生活。初到时,由于农场的知青房还没建好,知青们就分散借住在农户家里,有的搭伙, 有的自己做饭。我们属步云桥下放的当地知青,对我们有所 照顾,让我们先行住进了农场。当时农场的养猪场有几间房, 就安排我与步云桥下放的几名男知青住了进去。姐姐与一同下放的步云桥的几名女知青就分散安置在农场附近的村庄居住。这个农场实际上是砖塘公社的一家社办农场,本身就从 各村抽调了一些社员常驻农场,农场的主要生产项目就是养 猪、护林、种植经济作物。因此农场当时有一个小食堂,我们就临时在这个小食堂就餐。知青们刚来的时候,正值冬春时节,安排的主要农活就是挖山整地,为来年开春种植杉树 苗做准备。
大家每天按时出工,按时收工,农场实行的也是日工分制,女知青一般一个工日记 6 到 8 分,男知青记 8 到 10 分,具体 工值是按每人的劳动能力大小来确定的。姐姐当时的工值是每天 8 分,我的工值是每天 10 分。我能挣这么高的工值,其实是有所照顾的,一来我们是当地知青;二来我与当时农场的一个管理负责人邓前龙的关系很好;三是看我做事还扎实,肯卖力。劳动一天,记一个工值,年终知青们就拿着农场开具的工值证明回落户所在的队上兑换劳动报酬。记得我落户的七塘大队 14 生产队每个工值有七毛钱,这与当时当地其他生产队相比,工值报酬算是很好的。一年下来,能挣个一千 分左右的工值,可以拿到七百多元的工值报酬。
为了尽快将知青房建起来,农场开始组织知青们自烧红砖。于是知青们的劳动就从开荒整地种树转向了制砖。制砖、 搬砖,那时完全靠人工。具体流程与做法是,先将山上的黄泥挖下来堆在一起,浇水用脚踩搅拌至黏稠制成砖泥,再将砖泥放入一个制砖模具里拌实,用钢丝削掉上面多余部分, 一块砖坯就制成了。将砖坯码在一起晾干后用煤按工艺要求进行集中堆窑烧制。当时我没有被分配参加制砖劳动,而是安排我去外地选购建房所需的木材。当时知青建房所需的木材都是国家按计划划拨的,我与一同下放的一名叫高燎原的步云桥知青受农场委派到老家太和堂木材站选购建房木材。 根据建房所需,在木材规格、材质选购上有严格要求,一是材质以杉木为主;二是规格上每根木材径围既不能太粗,也不能过细,长度上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我与高燎原每 天手上拿着皮尺在木材堆里转来转去,挑选符合要求的材料,将选定的木材集中放置堆码,当达到一定数量够装一车时,我们就打电话告诉农场派车来运走。前后在木材站待了两个多月,直到将建房所需的木材全部选定才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