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一部短片的争吵(下)
第二天醒来的时候,林麦冬头很痛。
昨天杀青宴上没喝什么酒,都同学,碰两杯啤酒意思意思也就是了,但饭后散场的时候,刚认识的孙宏雷凑过来,邀请林麦冬和李振去旁边nasa玩玩。
nasa是个迪厅,名字颇具这个时代的风格,把西方知名的人名或机构舶来当店名,洋气。
虽说90年代的迪厅一般很混乱,但nasa不一样,它的主要顾客是周边名校的大学生。
是的,北电这片5公里范围内全是名校,南边是北邮、北交和北师大,西南是人大和北理工,北边一点是北航、北科和农业大学。
西北方向则是著名的中关村应用文理学院和五道口职业技术学院。
一圈下来,不是211就是985,当然,现在还没有985的概念,这概念要到98年5月北大校庆的时候才会提出,所以叫985嘛!
林麦冬对这个时代的夜生活没什么兴趣,但他对孙宏雷,还有跟着孙宏雷一起去的那几朵金钗感兴趣。
一个个老漂亮……咳,一个个未来都是大名人,演艺方面的业务能力也不错,提前认识一下,不亏。
也确实就是认识一下而已,大家昨天刚见面,虽然林麦冬能感觉到那几个妹子对自己很好奇,但出于这个时代的风气,还有矜持,大家实际没说几句话。
在nasa的过程,主要还是孙宏雷带林麦冬“玩”。
作为曾经的霹雳小王子,孙宏雷可是迪厅大玩家,93年就能在冰城一天赚500多,腰挎大哥大,比王虹卫有出息多了。
王虹卫:?
关键这家伙不仅会玩,还懂得怎么让林麦冬玩得舒服,即便对迪厅没什么感觉的林麦冬,后来也嗨了,喝了不少酒。
“未来能混出头的,果然都不简单。”坐在床上发了会儿呆,想着昨天孙宏雷全程没有一句暗示,仿佛就是单纯钱多烧的,请他喜欢的导演嗨皮一下。
林麦冬暗暗感叹。
如果他真是一个18岁的毛头小子,就昨天孙宏雷那殷勤伺候的劲儿,多半被捧得五迷三道,一夜之间视其为异父异母的亲兄弟,都不算夸张。
那其实都是交际的套路,孙宏雷人精一样,肯定想通过“玩”之类的活动,先跟他把关系打好,再试探提要求。
昨天一切结束,分别的时候对方就说了,有时间来找他逛逛京城其他迪厅。
林麦冬没有拒绝。
不过,他现在的精力不在吃喝玩乐上,坐在床上发了会呆,等脑袋不那么痛了,林麦冬下床,准备去处理今天的事。
刚刷完牙,寝室的门忽然推开,娄蒿抖着一份报纸,大呼小叫进来:
“麦冬快看,你和《雇佣人生》火了!”
火了是夸张的说法。
娄蒿拿的那份报纸叫《电影学报》,原本是北电主办运营的一档艺术类期刊,这个年代因为国家重视程度滞后,还没开展学术期刊的清理和认证工作,所以学报还没有严格的规范化。
期刊本刊自然是探讨学术的,但它也存在其他栏目,比如电影分析,解读,新锐导演研究等等。
这些栏目对文章收录要求没有学术栏目高,一般也不会收录进学报正刊里,而是以校报的方式进行发行,如果有文章反响好,才会由编辑部或者某些作者以探讨的问题为题,撰写一份更为正式的论文。
《雇佣人生》和林麦冬,就分别出现在校报的电影分析和新锐导演研究栏目。
无视了亢奋的娄蒿,林麦冬接过报纸,摊开,入目便是一行醒目大字:
【雇佣人生?不,它应该叫机器世界,一个理性的、冷漠的、恐怖的社会】
抬头很醒目,撰文作者的笔锋也很醒目:
“……在我看来,《雇佣人生》应该是一部恐怖片,打开衣柜看到一个人,或者在刷牙的时候看见一个人帮你托着镜子,这都是恐怖电影里面常见的桥段。”
“但《雇佣人生》的恐怖不在于此,在这部没有任何背景音乐的短片中,当主人翁打开由人化作的台灯,坐上由人做成的凳子的时候,你会发现,所有这些变成家具的人,全都面无表情,冷若冰霜,也毫无怨言。”
“如果不是他们的眼睛还会偶尔眨一下的话,我甚至认为这些纯粹是道具,林麦冬导演特意安排特写和近景时,影片所有角色都要眨两下眼睛,大概用意便是将其与真正的工具做出区分,但这不妨碍片子带给我一种虚空的恐怖感。”
“前一种恐怖片的常用套路,带给你的恐惧,是让你发现身边的人都是鬼,这是个人观念的破碎;而后一种,《雇佣人生》所营造的恐怖则在于,不仅你身边的人是鬼,最后你发现原来你自己就是一个鬼……”
“旁观者对此感到窒息,而当局者却浑然不觉,这是世界观的破碎乃至虚无,恐惧由此而来!”
“影片的最开始,镜头跟随的主人翁,是无可争议的雇佣者,从起床、刷牙、吃饭、穿衣……他享受着雇工带来的便利,似乎也是个无可争议的特权阶级,我在观看时,除了对影片那个神奇世界,由人代替工具产生的好奇和荒诞之外,最大的期待,就是主人翁的特权身份揭晓,但直到他的身份真正来临,直到他停顿两秒,像条卑微的动物一样,趴在办公室门前充当脚垫,我才陡然清醒……”
“……这不是一个《1984》(一部反乌托邦电影)式的故事,影片里那些台灯、椅子、衣架、出租车,不是因为某个意识形态下的极端集权压迫,才无可奈何以自身作为工具,影片没有那么麻烦,它要描述的世界其实很简单——雇佣与被雇佣。”
“这是影片世界里,每个人都有的两种身份,如同主人翁,他享受着雇工提供的便利,却在最后自己也成为另一个人的雇工,影片所要表达的,其实就是一个逻辑内生,循环高效的社会链条——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零件,链条的一部分,所谓特权只在特定的时间生效,或者人人都有特权,只是这样一来,特权真的还存在吗?”
“乍一听,好像还不错,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社会存在、运转,那么从纯粹理性的角度考虑,各司其职,各在其位的世界,似乎是一个有序、稳定,堪称完美的世界,但……那也是一个机器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