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都市小说 > 导演重回1996 > 第10章 天生的?

第10章 天生的?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如果还是面对学长学姐们,林麦冬肯定不会说实话。

    还会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cpu他们。

    但是面对尊敬的系主任、青影厂厂长,他觉得做人还是要坦诚,便老实答道:“当然考虑好了,应该说,学长学姐们讨论的几个方向,就是我构思这个剧本时故意设置的。”

    “哦?”

    一边回想着面前这位大佬的理论、作品,林麦冬一边说道:“您和您那一代导演提出的创作者概念,我很认同,不过我的观点要浅薄一些,没您那一代宏大,在我看来,一部电影应该分成两个视角,其一是创作者视角,创作者接触了现实的某些事物,产生了些想法,然后把这些事物、想法按照自己的理解制作成电影,传达出去。”

    “至于传播出去后,实际已经不是创作者能控制的了,那是其二的观众视角的事,他们接受了什么,接受了哪些,又因此最终怎么理解、怎么解读,我觉得创作者既控制不了,也不能控制。”

    “思想的传递应该是朦胧的,模糊的,如果创作者对观众说,你这个理解不对,不应该这么想,那么,不就是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别人吗?我不喜欢那样!”

    一通话下来,林麦冬在心里给自己竖起大拇指。

    因为他已经注意到,对面老郑连连点头。

    第四代追求的虚实结合,现实与诗意,不就是描述的这种状态吗?

    摒弃传统电影直白的手法,用朦胧和意象的视听语言,将道理隐藏起来,用人物的情绪表达而非事件安排的结构反映事实。

    这番话就像说进了郑冬天的心坎里。

    待林麦冬说完,他便兴致勃勃地问道:“所以,你在这部短片里,其实是想讨论很多问题?比如高度的社会分化?人人平等?心灵自由?”

    “是的。”林麦冬不动声色,对自己的“创作”理念侃侃而谈:“其实有这部片子的想法,还是我高考复习的时候,课余读康德的书产生的。”

    “唔——伊曼努尔·康德?”

    “对,他在《实践理性批判》里面提到的‘绝对命令’概念说,人非工具……”

    不大的办公室里,回响着少年温文尔雅,不疾不徐的理念陈述,间或夹杂着年老者的询问、讨论、赞同或反驳。

    之前力主要带林麦冬过来的王虹卫,反而没再怎么开口,而是倒了三杯水,干干杂活。

    要不说这位是伯乐呢。

    他很清楚在推荐“千里马”的阶段,自己不能总是强出头,话语权要交在真正的当事人手里,何况,郑冬天的一系列询问,并非真的不懂,而是在考校,通过创作理念判断《雇佣人生》到底是不是林麦冬的作品!

    倒不是心理阴暗,而是影视这一行,冒名顶替实在太多了。

    幸运的是,自从林麦冬决定展示自己导演才(储)华(备)开始,他就有意识,有针对性的补充自己的理论知识。

    前世不管怎么说也算行内人,林麦冬很清楚,随着自己表现出才华,类似创作理念这样的交流,在未来绝对不少。

    文抄归文抄。

    只要没人知道,脸皮厚,倒也影响不了什么,但如果抄了却对自己的“作品”说不出所以然,那问题可就大了。

    面对观众你可以高深莫测,可以cpu,但面对同行呢?面对前辈呢?

    比如现在!

    原版《雇佣人生》的导演,究竟因为什么构思出这个剧本,林麦冬不知道,但现在,在他这里,显然是确定了,灵感来自英格兰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

    没别的,洋气。

    也符合90年代的文艺工作者的内心期待,不跟国外,不跟哲学家思想家沾个边,你怎么好意思?

    至少郑冬天就很喜欢。

    和林麦冬越聊,他越发现,这个才18岁的学生,有着和年龄、面相不相符的阅历和思考。

    原本内心产生的淡淡怀疑,随着聊天,彻底消散了。

    两人谈到太阳西斜,水喝了不知多少杯,办公室的电话铃声也不知响了几次,老郑终于意犹未尽地停下:

    “……最终的结果还要开会决定,不过,你的本子确实优秀,小组那边支持的人很多,理论上来说,是没什么问题的,麦冬啊,回去好好考虑一下策划,做做准备。”

    闻言,林麦冬先是答谢,然后指着那叠装订本说道:“教授,其实我策划已经做完了,就在脚本最后。”

    “嗯?”

    王虹卫和郑冬天赶紧翻了翻,脚本后面确实还有几页,他们之前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脚本上,只顾着构思联想脚本中所描述的镜头、画面,没注意到。

    这时翻开,入目第一眼,两人就知道:

    确实是拍摄策划!

    准确说,应该叫拍摄计划书。

    【一,拍摄机构:青年电影制片厂】

    【二,片名:雇佣人生】

    【三,计划表】

    【片长:8-12分钟,周期:暂定10天】

    条条目目,非常简练清晰。

    扫了两眼计划表里,上面对拍摄设备、辅助器材、灯光、服装、人员划分、取景地等等,都列出了明确的需求描述。

    再往后翻,甚至后面还有简单的费用预算,主要是摄影器材,胶片使用量之类。

    这……

    王虹卫抬起脸,一手推着眼镜,望着“腼腆”的林麦冬,一时间居然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

    郑冬天也是差不多的表情:“你自己做的?”

    林麦冬倒是很虚心的样子,一脸人畜无害,宛如小白花般纯洁:“是,做着玩的,因为我想着,导演要统筹整个幕后工作,在策划方面不能一点不接触,所以斗胆做出来,可能有不少错漏的地方,还请教授和王老师多指点。”

    得亏两人不是重生回来的。

    不知道未来有个著名的梗叫“凡尔赛发言”!

    不过此刻他们内心感想倒是差不多的,手指摩挲着计划书上,钢笔书写留下的凹凸痕迹。

    做着玩的?

    开什么玩笑!

    不说第四代代表人物之一的郑冬天,就说王虹卫吧,91年从北电导演系毕业,虽说蹉跎几年,没在导演本行上面闯出什么名头,却不代表他没有工作经验。

    但这些年,他从来没在哪个影视项目上,看到过这样的计划书。

    为什么呢?

    因为这么多年来,内地影视行业一直像个草台班子,压根不存在预算和成本控制——或者说,国营制片厂制度下,也不需要那东西。

    直到近年部分香江从业人员北上,电影市场化改革逐渐明朗化,这东西才出现,但内地导演普遍不会,连教学中都没人能教的那种!

    两位老师面面相觑。

    这小子,难道真是天生的导演苗子?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