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青州之围”与杭青天
上一世,宁昭儿在长姐去世后,凭那枚青铜虎钮钥匙,暗中接管了宁家军残存的旧将士,也包括了宁家仅剩的谍报网。
因为某个人的原因,关于“青州之围”的所有信息,她都了解的很详细,记得也很清楚,自然也包括了,后面被牵扯出的魏季渊。
魏季渊出身松江魏氏,少有才名,先帝永兴十五年中进士,位列二甲三十五名,后领了青州府治下蒙山县县令的职务。
三年后,魏大人考核中上,改任同样归属于青州府的东莱县县令。
又三年,魏大人再次考核中上,仍领任东莱县县令。
先孝宗帝永兴二十四年春,天道反常,青州府辖下多个郡县,突发洪涝,数万亩良田被淹没,流民遍地,发生了罕见饥荒。
东莱县靠海很近,受灾最为严重,魏季渊身先士卒,带人守在防洪堤坝一线。
朝廷连下数道圣旨,下令青州知府谢鸿豫开仓放粮,青州府衙收到圣旨,却毫无动作。
后,京城发出的第三道圣旨刚送进青州府地界,蒙阳大堤被倒灌的海水冲垮,死伤无数。
当夜,青州数县民变,暴乱的百姓冲进青州城外的州府粮仓,却发现里面空旷一片,一粒粮食也无。
数万愤怒地灾民,转而围堵住了青州府衙。
青州知府谢鸿豫,通判王道和,下令州府所有官兵退守城内,紧闭城门,城墙上架火烹油,长弓上弦,对准城门下闹事的灾民,双方一时形成对峙。
彼时,先孝宗皇帝身体每况愈下,几位皇子对那九五之位,虎视眈眈,朝中党争日益激烈,青州洪灾受此牵延。
直到青州围城第三日,先孝宗皇帝心腹,时任左都御史的杭敏正,带一队禁军,六百里加急,疾驰至青州城。
当时城外,有奋力一搏,准备爬墙而上的饥民;
城内,有火球被成串地从城墙上扔下来,场面已经混乱。
杭敏正在青州城东门,翻身下马后,弃剑卸甲,手持圣旨,喝令站在城墙上的王道和开城门,他要入城。
后来,从青州流出了这样的传说,杭大人一身白衣,飘逸出尘,孤身入城后,直接爬上城楼,当着城内城外所有的官吏百姓,打开了圣旨。
那一刻的杭大人,宛如天神降临,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
先孝宗皇帝素来仁善,不止赦免了青州百姓围城之罪,同时减了青州境内,受灾各县三年赋税。
先孝宗帝还承诺,青州府内,有余粮的州府大户们先腾出余粮,朝廷以高出市价一成来收购,用以救济灾民。
同时,朝廷救济的粮食,也正在送来的路上,大顺上下誓与青州百姓一起,共度难关。
楼下万民三呼“万岁”,叩首谢恩。
杭敏正合上圣旨,立刻命左右侍卫拿下青州知府谢鸿豫、青州通判王道和以及其他数位官员。
不料,谢鸿豫似早有准备,他身旁跟着的是谢府私卫,只听命于他本人。
而杭大人孤身入城,禁军还在城下。
青州府衙的官兵与谢府私卫,兵戎相见后,被完全困牢,处于下风。
危急关头,杭大人拔下头上束发铜簪,兔起鹘落,一个转身就站到了谢鸿豫身旁,他手中铜簪的簪尖,也正好横在了谢鸿豫的喉头。
谢家私卫的长剑短匕,转而对准了杭敏正。
场中一时哗然,双方几乎就要贴身肉搏,厮杀迫在眉头。
杭大人当场大喝,“蓄养私军可是抄家灭族的大罪,若立刻缴械投降,谢家上折陈情谢罪,不过是丢他谢五一条命;若还执迷不悟,我杭敏正无父无母无妻无子无牵无挂,用一条命,换他兰陵谢家九族陪葬,可是不亏。”
谢鸿豫气的面色青紫,千钧一发之际,是站在二人最近前的王道和,一柄袖中短剑,扎进了谢鸿豫后背心。
谢家那个出彩的五郎君谢鸿豫,当即毙命。禁军奔上城楼,很快制服了谢家私卫。
数日后,洪水褪去,杭敏正暂领青州知府一职。
此后两月,杭敏正衣不解带,寝不安枕,查处各处贪吏,又亲下各郡各县,探访民情,安顿民生。
先帝朝永兴二十四年五月,青州计仓失粮大案发后,朝野一片震惊。
当时还是佑王的当今圣人,带人亲自审结此案。
青州前知州谢鸿豫身死,挞尸身三百,以儆效尤。
谢鸿豫府邸被抄没,抄出白银数万两,各色珍宝无数,悉数充公,妻妾子女判流放。
青州前通判王道和,因以戴罪之身诛杀谢鸿豫,判流放西北三千里。
其余涉此案者十余人,均判即刻斩首。
可被谢鸿豫搬空的那些粮食,最后却还是没有找到。
兰陵谢姓氏很快上陈情折请罪,并悉数售卖族中田地商铺,凑足了三十万两白银敬献朝廷,以补青州计仓之缺。
兰陵谢姓族中,为官者数人,均于当月递交还乡书,先帝御笔朱批了一个“准”字。
当年,及至夏中,青州一地,情况终于得到缓解。
史称“青州之围”的一场动乱,就此平息。
先孝宗朝左都御史杭敏正,自此得了大顺“杭青天”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