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支教
张亦安家里是做码头生意的,私底下的营生却远远不止这些,他们什么都做,业务线繁琐,遍布城市各地。
他如今是家中独子,大哥在除旧迎新的时候被奸人所害。父亲积劳成疾后病重,母亲成日郁郁寡欢,当时年仅16岁的他只能接手家中生意,奋斗了十年,一步步做到如今,十分不易…
吴秋容是书香世家,父亲以前是汉官,后来大清灭亡,做起了小本生意。
她被张亦轩送回了家。
这一路上,我发现这两个大人有些奇怪,哥哥总是时不时地偷看姐姐,却又在姐姐发现时慌忙挪开眼;姐姐亦是如此,每次被发现脸都红成了柿子。
我端着下巴,这两人该不会是有意思吧?电视里好像都是这么演的。
大人的世界还真是复杂,喜欢就说出来啊,就像我喜欢数码宝贝一样,逢人就说。
而且阿婆的孙子就姓张,不出意外的话,他们会在一起,有什么好别扭的。
姐姐的父母朝张亦轩道了谢,二人离别的时候,我看出了姐姐的不舍。
可她还是眼睁睁看着哥哥上了车,而后又一直在房间里后悔,后悔自己刚才怎么不留下联系方式,又在离开他家前太过于紧张,以至于忘记了看地址。
懊恼之际,姐姐身上的外套滑落,她这才注意到衣服没有还给张亦安。
她想,他应该会回来取吧?
她忽觉有些开心,准备亲自将衣服拿去洗了,却在清理口袋的时候发现了一张纸,上面有公馆的电话和地址。
原来他…
姐姐笑了,像个小傻子。
我还想在旁边吃瓜,却忽地感觉有一股力道将我再次拖进旋涡里,就如同我才来这个世界那般,天旋地转。
我想我大概是可以回去了。
一睁眼,却又来到了一处陌生环境。
姐姐看起来年长许多,身边人不再叫她小姐,唤秋容,或者太太。
她身侧跟着一个两三岁的男孩儿,怀里还抱了个婴儿,几个月的样子,很是可爱。
我听秋容叫她“囡囡”,看来是个女儿。
一家三口在门口等人,旁边跟了名保姆:“太太,咱们先回去吃点东西吧,孩子也该饿了。”
秋容摇头,一双眼睛始终不离远方。
保姆叹了口气,忙家务去了。
小男孩睁着天真的眼睛:“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他不是说今晚一定回来过生日吗?”
秋容眼中湿润,抚摸了下小男孩的头,她说,“爸爸一定会回来的,他答应过妈妈。”
等的啊,日落到黄昏,黄昏到深夜…
外面淅淅沥沥的下起了小雨,有些凉。
襁褓中的婴儿已经熟睡,小男孩的眼皮也开始耷拉,头一歪,倒在了阿姨的腿旁。
保姆将两个孩子给抱了进去,又来劝:“太太,夜凉了。”
秋容不语。
保姆叹气:“您可得当心身子啊,老爷说了会回来就一定会回来,莫等他回来后看见您再病倒了…”
秋容是被保姆奶奶扶着进卧室的。
脸颊上还隐约挂着些泪痕。
我变成魂魄后,可以不用睡觉,就那么守了她一个晚上。
她睡的并不安稳,一会儿就会被噩梦惊醒,然后跟着哭,哭累了又睡,如此反复,到了第二天,脸上挂着两团黑眼圈,眼睛都肿成了核桃。
然而幸运却并未照顾这个家庭。
早上七点,雨后的清晨空气格外清新,朝日的阳光微暖,窗外的麻雀叽叽喳喳,一切都那么朝气蓬勃。
门铃响了,保姆急忙从厨房跑出来准备开门。
秋容却比她先行一步,她已经等了一个晚上。
外面是个身穿风衣、头戴黑色大檐礼帽的男人,他左右看了看,表情有些紧张,喊了声嫂子后,又塞给她一张带血的纸条,匆忙离去。
秋容的手在颤抖,心中已有不祥预感。
这张纸条是张亦安留给她的遗书,他为保护重要人员信息,昨夜被用了一晚的酷刑,壮烈牺牲。
这封信是他的朋冒着生命危险传回的,里面只简单的交代了家中的资产信息…
秋容的天塌了,她又哭了,可哭着哭着就笑了,只是那笑声凄凉,状似疯魔。
保姆以为她疯了,可她却清醒得很,张亦安是为了万千百姓而牺牲的,他是光荣的。
这件事后,秋容带着两个孩子搬了家,又大部分数资产都捐给了吃不起饭的穷苦老百姓,自己做起了人民教师。
那时候因战乱失去伴侣的男男女女数不胜数,很多人放下传统观念再娶或再嫁,因此身边有很多人给她介绍,说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生活会很辛苦,可她全都拒绝了,她说自己一个人也可以活得很充实。
我想,阿姨不选择再嫁,一定是因为后面的那些男人没有张叔叔帅吧,嗯,一定是这样的了…
时间如白驹过隙,老百姓也得到了解放,生活日渐变好,城市发展迅速,她的儿子已经成年,女儿十五岁。
两个孩子都很成材,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几乎不需要她再操心。
那时候国家需要知识分子去建设西部地区,特别是藏区刚解放不久,教育人才紧缺,但大都不愿意去那寒苦之地。
吴秋容是留过学的,又从事教育行业多年,自告奋勇去了藏区。
她的父母很是支持,让她放心去,老两口照顾孩子。
秋容很感动父母支持,其实她也只是想延续丈夫的梦想,亦是她的一颗爱国情怀。
然而,现实比想象中的更难。
那时候连铁路都没有通,更别说机场了,要过去只能靠汽车,有时候还要开路、徒步,连个休息站都没有。
除此之外,气候也十分恶劣,紫外线很强,氧气稀薄,稍不注意就会缺氧晕倒。
秋容和其他人一样,有严重的高原反应,要不是有氧气瓶吊着,她可能根本坚持不到目的地。
她被分到一处刚修建好的小学做校长,配了三名老师,两男一女。
小学里一栋平房,十几间教室,一个操场,连个食堂都没有,学生们吃饭都是自己带来。
她的住宿是和三名老师分到一起的,是一处居民房,条件简陋,厕所也是那种临时搭建的旱厕,卫生设施很差。
原本那三名年轻人雄心壮志的来到这里,想要一展宏图,却在上这样的极端艰苦环境下,有两名打起了退堂鼓,连夜偷偷回了老家。
他们给出的原因,“留在这里以后年纪大了不好找老婆。”
说的也是事实。
秋容写了情况说明书邮递给上级领导,那二人也没有受到处罚。
相反的,那个看起来最是柔弱的女孩子却留了下来。
女孩叫小丽,如今家里也没其他人了,没什么可留恋的,这里虽然条件艰苦了点,但风景很美。
就这样,两人留了下来,互相扶持。
她们为了早日融入,很早之前就在学习这里的语言和文化,所以到了这里后,已经可以和当地人正常交流。
当时的藏区刚解放不久,人们思想还很封建保守,大部分人觉得小孩读书无用,还不如在家放牛干活儿。
不出意外的,开学第一天,只有三名孩子来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