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都市小说 > 我的中职 > 第41章 努力只能及格,拼命成优秀

第41章 努力只能及格,拼命成优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今日,依旧是周日,2024 年 6 月 2 日。时光悄然流转,长大后的日子似乎不再如往昔那般热闹。今日,父亲又开始了他的唠叨,只因我洗的衣服碰上这雨天难以晾干。他一边念叨着“让你不洗你非要洗”,一边忙碌地拿着衣服在洗衣机里甩干,又用吹风机使劲地吹。

    待衣服干后,我准备走出村子,竟如此巧合地碰上了出租车司机。他看上去 30 岁左右,身着蔚蓝色的衣裳,头上已有些秃了。生活中的这些点滴,平凡又真实,让人在某个瞬间心生感慨,虽不至于看透一切,但也能体会到岁月的独特韵味与生活的奇妙安排。或许,这就是人生吧,由无数这样看似不起眼的瞬间交织而成。

    在那辆车上,拥挤地坐着五个人,明明知晓这样或许已经属于超载的范畴了,但毕竟其中有个只是年幼的小孩呀。常常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在这种时候似乎就是如此。

    这辆车行驶起来速度快到惊人,仿若一阵狂风呼啸而过,眨眼间就能冲出去老远。可就是这样的急速行驶,却又能保持着不可思议的平稳,像是被施了魔法一般,几乎感觉不到任何晃动和颠簸,就那样一路疾驰向前,让人在惊叹之余又不禁为这惊险的状况而心生担忧。

    那辆汽车快速地行驶着,在蜿蜒的道路上一个又一个弯道接连不断地驶过,车技娴熟得令人惊叹。伴随着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声,其速度丝毫不减,就如同闪电一般,在我们还没完全反应过来的时候,转眼间就已经抵达了目的地,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干脆利落。

    在这世间,似乎存在着一道无形的鸿沟,将不同地域的孩子们残忍地割裂开来。就如同我们所见,那北京海淀的孩子,在小小的年纪,便已在英语的海洋中畅游,ket 对他们而言仅是最低标准,各种英语考试的高分、奖项如繁星般点缀着他们。而那山区的孩子呢,三年级才初识英语,才迎来他们的第一位英语老师,他们眼中的世界,或许仅仅局限于那几个刚认得的“abc”。

    高考,被宣扬为最公平的政策,可真的公平吗?一边是海淀区的孩子,早早见识了广阔的天地,拥有着无数的资源与机会;另一边是贫困地区的孩子,在艰难中摸索前行,努力去追赶那遥不可及的差距。这是怎样的一种讽刺啊!

    那海淀孩子的自信与荣耀,与山区孩子的懵懂与艰难,形成了如此鲜明而又让人痛心的对比。我们总说人人平等,可在这教育的天平上,却倾斜得如此厉害,如此让人无法直视,而我们却又不得不面对这残酷的现实,就如同无法逃避的命运一般。

    那北京四中,拥有着令人惊叹的师资与资源,一个南极留学项目,收费高达十万,却瞬间被一抢而空。而其他地区的孩子,还在艰难地背着那些似乎遥不可及的知识,比如东非大峡谷的特征。

    四中的孩子,已然去尽情探索过了,一个即将参加艺考的学生,轻易就能申请到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甚至是像薛晓璐那样的导演来当校外导师。而大山里的孩子,把去北京看故宫当作人生最大的心愿,北京出生的孩子却把在故宫门口研学当作家常便饭。

    忽然间,就明白了那句“小明去少年宫花了 20 分钟,而我去少年宫,花了 20 年”背后那无尽的心酸。总说穷人家的孩子靠高考改变命运,却不知高考背后也隐藏着资金的门槛。在那个节目中,一位母亲瘫痪在床,父亲艰难地拉扯着三个孩子,女儿成绩差但有提升的可能,老师提议租房供她读书,可那小小的单间就要三千块。父亲每日仅挣一百多,这点钱,如何能维持两个孩子上学和那高昂的三千块房租呢?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与无奈啊!

    那位老父亲还是咬着牙租下房子,把妻子接来照顾孩子,而衡水中学的学生们,捧着书本拼命地背诵,背到头脑昏胀、几欲呕吐,只为了那高考的未来。

    可再看看北京四中的孩子们,他们身着精致的舞裙与西装,在耀眼的灯光下尽情挥洒着青春,那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源自一场迎春舞会,舞会中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而其他绝大多数高考学子,这类事情简直如同天方夜谭,他们争分夺秒备战高考,最多不过拍张照片留念,高中三年必须把时间用在“刀刃”上。然而在北京四中,“快乐教育”四个字被演绎得如此生动。

    曾就读于北京四中而后成为作家的王石欲,在他的书中分享了一段经历,高二的他为拍摄职业病纪录片申请短期假期,他和同学拿着相机走过五个省,成功拍出想要的纪录片。

    回到学校,校方不仅展示他的纪录片,还配合他发动捐款五万块给片中病人治病。试想,若这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许刚有这个想法就被家长以不务正业驳回,即便征得家长同意,也会被老师严厉批评,要求写千字检讨,然后回家反省。

    毕竟,无论是家长的开明程度,还是学校的支持力度,亦或是教育资源,在这件事里都起着关键作用,有资本的家长有太多办法为孩子“镀金”,高考从来不是唯一途径,校方无需将高考成绩放在眼里,因为自身教育资源已远超其他学校太多。恍然间,便明白了,或许快乐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便是那贫富差距的写照啊!

    唐尚珺啊,在高考的道路上竟已跋涉了十五年之久。他一心只为考入清华,可这梦想却似那遥不可及的星辰。他并非成绩不佳,他曾考上过中国政法大学,那可是号称五院四系的名校,亦曾踏入上海交大这等 985 学府。然而,怀揣着清华梦的他,每每仅就读一月便悄然退学,重回高中复读,如此反复,竟达十五次之多。

    二零二三年的高考,他凭借多年备考经验考出 594 分,超出一本线 119 分,虽距清华北大仍有距离,但已能看清现实的他,这次决定放弃梦想去上大学。填报志愿时,特意选了四个师范类学校,却未曾料到,自己这 594 分的高分竟遭所有学校以专业招满为由退档,而他此前亦未选择服从调剂,于是,这十几年的努力再度化为泡影。至此,方知张雪峰老师所言是何其正确,“你敢不服从调剂吗?你敢不服从调剂吗?”明明一只脚已踏入大学之门,却因不服从调剂而被退档。倘若他能将张雪峰老师的忠告听进几分,或许也不会让这寒窗苦读十五载的他落得如此境地。

    今年,他发文道“高考加油!”这已是他的第十六次高考,愿他不忘初心,勇往直前。也祝 2024 年的高考学子们梦想成真,得偿所愿,做的全对,蒙的全对。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