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历史上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 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一代枭雄”曹操

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一代枭雄”曹操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在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曹操。很多人认为他生性多疑、残暴不仁,为了成就霸业不择手段,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更是将他的自私展现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救阿斗,刘备却假摔孩子收买人心,一个坦诚直率,一个心机深沉,这两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你知道吗?其实曹操也曾是个满怀赤子之心的热血青年,一心想要匡扶汉室。然而,世事如刀,屠龙者终成恶龙,他最终成为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历史总是扑朔迷离,演义也不能完全代表真相,那么,真实的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底,读懂曹操传奇的一生。

    公元 155 年,一代枭雄曹操在东汉的土地上诞生了,直到 220 年,他才在洛阳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享年 66 岁。在这 40 年的时间里,曹操南征北战,东讨西伐,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出生在一个宦官家庭,《三国志》中有记载,他其实是汉朝丞相曹参的后代,他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东汉时期,宦官的权力非常大,曹腾曾经扶植过 4 位汉朝皇帝,可谓是德高望重。那么,夏侯家为什么对曹家忠心耿耿呢?这就要从曹嵩说起了。

    曹嵩是曹操的父亲,他本来的名字叫夏侯嵩,是夏侯家的人。后来,夏侯嵩被过继给了曹腾做养子,因此改名为曹嵩。虽然曹嵩改了姓,但他的身体里流淌的依然是夏侯家的血液。这样一来,曹嵩和曹操就成了连接夏侯家和曹家的纽带。

    东汉时期还在实行子继父业的世袭制度,曹腾死后,曹嵩继承了他的侯爵,到了汉灵帝时期,曹嵩已经官至太尉了。

    曹腾可不是一般人,他能看中曹嵩,说明曹嵩也绝非等闲之辈。这样一来,曹操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官二代。从古至今,想要开创一番霸业,没有绝对的权力和背景,仅凭真本事白手起家的人屈指可数。曹操幼年时就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和才能,他博览群书,尤其对军事兵法尤为痴迷,随机应变的能力也很强,这些都为他以后开创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汉朝时有一种科目叫“举孝廉”,意思是谁能孝顺长辈、清廉正直,谁就有机会被任命为官员。曹操在 20 岁的时候就被举为“孝廉”,来到京都洛阳担任郎官,不久后又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这与他身在朝廷手握重权的太尉爹有着密切的关系。再加上曹操勤勉好学,平步青云指日可待。

    那么,“北部尉”是干什么的呢?简单来说,就是管理皇亲国戚居住场所的官员,而曹操就是负责管理这些场所的秩序。当时曹操才 20 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上任后他三令五申、严肃法纪,还制定了五色大棒挂在衙门门口,声称“犯禁者,棒杀之”。从这些点点滴滴中可以看出,曹操身在汉室,是想做一个汉朝的好官的。

    初出茅庐的曹操,天不怕地不怕,自认为自己的做法没问题。可那些皇亲国戚才不管什么禁令呢!

    当时,皇帝有个非常宠爱的宦官名叫蹇硕,他的叔父违禁夜行,触犯了曹操制定的“宵禁制度”。在古代,夜行不是去犯罪,就是去捉罪犯,和现在的社会景象截然不同,因此曹操下令以五色棒处死,以明正典型。至此以后,京师敛迹,无人再敢触犯。

    因为政策的施行,曹操也得罪了许多皇室权贵。但曹嵩在朝廷身兼要职,碍于这个关系,皇亲国戚也只敢暗地里说话,但最终曹操被降职为“顿丘令”。这也是现在社会普遍的现象,职场如官场,任何一个政策的出现,都不会被所有人认同。

    到了公元 178 年,曹操的堂妹夫被宦官诛杀,自己也受到了牵连,因此丢了官职,只能回到老家谯县。到了 180 年曹操又被朝廷征召,又被任命为“议郎”。

    此时东汉朝廷宦官乱政,大将军窦武等人开始谋划除掉某些宦官,奈何计划没有成功引火烧身,被宦官反杀。一个宦官有能力去诛杀一个大将军,试想一下那时的宦官是何等猖狂。曹操刚正不阿多次上书汉灵帝,窦武为官正直,却被奸臣所害,宦官奸逆满朝,正直之人又得不到重用,是汉朝之祸啊!虽然言辞恳切,但汉灵帝并没有理会。随着东汉朝政日益腐败,曹操深知此时的汉室已无法匡扶。

    公元 184 年张角率领的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进攻颍川的黄巾军,曹操自幼就研习军事兵法,凭借出色的指挥能力大破黄巾军,因此功劳被晋升为“济南相”。曹操依旧不忘初心,对贪赃枉法者毫不容情,以正朝纲。虽然曹操把济南治理的繁荣稳定,但这时候是朝廷最为黑暗的时刻,买官卖官都有明码标价,曹操不肯迎合权贵便假装生病回故里隐居。

    汉灵帝此时也感受到了危机,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接连调整了多位朝廷重臣的爵位,之中就包含一位外戚大将军何进。又在洛阳招募壮丁成立“西园八校尉”,此时曹操被任命为“八校尉”之中的“典校尉”。似乎这时候汉灵帝感受到曹操当时上书,的确是为了大汉社稷着想。

    仅过了一年,汉灵帝驾崩,只有 14 岁的太子刘辩登基,太后临朝听政。话说两头,此时何进大将军不顾曹操等人的劝阻,执意征召董卓率军入京都,而何进此举的目的就是为了诛杀朝廷恣意妄为的宦官。不曾想董卓还没有入京,何进就被宦官所谋害。

    而后董卓入京,拉开了董卓乱政的序幕。废少帝,立刘协,自封太师专擅朝政,此时的刘协只不过是董卓的傀儡而已,实权都掌握在了董卓的手中。演义中所说的曹操刺董在历史中是不存在的,现在的曹操不愿与董卓同流合污,改名换姓回陈留,散尽家财招义兵。

    如今的汉室王朝已大不如前,虽然名义上仍是刘家的天下,但也只是个空壳子罢了。于是,曹操开启了他的讨伐董卓、匡扶汉室之旅,并号召天下群雄一起讨伐董卓。公元 190 年,袁术等人推举袁绍为盟主,举兵伐董。董卓被击败后,带着汉献帝迁都长安。在董卓迁都长安的这段时间,他真是坏事做尽,焚烧宫室、屠戮百姓、掘王陵,一度导致洛阳 200 里内荒无人烟。

    关东联军又惧怕董卓的西凉军,不敢向关西推进,于是屯兵与酸枣地区隔岸观火。只有曹操认为董卓焚宫殿、劫天子,罪恶深重,不可饶恕,独自率军西征。一直到荥阳时,被董卓大将徐荣打得溃不成军,曹操自己也身负箭伤。万幸的是堂弟曹洪赶来支援,救下了兵败的曹操。

    而关东诸军名为讨伐董卓,实际是心怀鬼胎,等鹬蚌相争才能渔翁得利。袁绍身为盟主却迟迟没有动作,因此诸军之间发生了摩擦,自相残杀,最终联军解散。

    之前被曹操击溃的黄巾军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渐壮大起来,破兖州斩刘岱。此时 38 岁的曹操被众人迎为兖州牧,曹操再次击败了黄巾军,获降军 30 余万。这个时期曹操拥兵接近 50 万,像开挂一般开启了自己的称霸之旅。

    公元 193 年,曹操大败袁术、黑山军、南匈奴,又率军征讨陶谦,进兵徐州向东南推进,这一路百战百胜,最后因粮草不足而撤军。

    公元 194 年,曹操的父亲曹嵩和弟弟曹德在投奔曹操的路上被陶谦派兵杀害。为报杀父之仇,曹操再次发兵徐州。攻下徐州后,徐州男女老少都成了他父亲的陪葬品,数十万百姓都成了曹军刃下的亡魂。此时东郡守备陈宫对曹操的做法很是不满,拜吕布为兖州牧,偷了曹操的大本营。

    曹操屠城显然做得太过分,只因为陶谦杀害了他的父亲和弟弟。尽管如此,全城百姓都是无辜的啊!陈宫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怂恿吕布偷兖州,这种做法是间接的制裁曹操。陈宫认为,这样心狠手辣的主,不跟也罢。这时曹操的根据地只剩下两个县,守城人分别是夏侯惇与荀彧。

    曹操见状,马上回救,吕布也不是等闲之辈,这场战斗持续了数百日。因蝗灾肆虐,引发粮草不济,双方才肯罢兵。曹操先后经历了父亲兄弟被杀害,后又被吕布偷了兖州,又与吕布僵持了数百日损兵折将,这是曹操人生中最不得意的时刻了。

    这时盟主袁绍势力很强,于是曹操就有了投靠袁绍的想法。后来因程昱冒死阻拦,这才没能投靠到袁绍的麾下。

    公元 195 年,曹操养精蓄锐,再战吕布,前后进攻了三次,终于收复了兖州。吕布则前往徐州投靠了刘备。因为曹操攻打徐州屠城后,见兖州被偷,回兵救兖州的时候,刘备占据了徐州这座空城。现在曹操收复了兖州,这贼吕布又投靠了徐州刘备,像老鼠一样和曹操周旋了好几个回合,可笑可笑。

    在这个时候,还出现了一个插曲。因李傕、郭汜的火拼,汉献帝刘协竟然瞅准时机从长安城逃了出来。因为汉献帝此时最能信任的就只有曹操了。一来从曹腾、曹嵩、曹操几代人都在为汉室工作,再加上曹操讨伐董卓的事实摆在眼前,所以直奔曹操而来。

    这样曹操如虎添翼,“挟天子以令群臣”。之后又用了 4 年时间破袁术、灭吕布、降陈秀、逐刘备,势力一度扩张到了黄河以北,这是曹操最得意的时刻了。

    公元 199 年,曹操和袁绍这两个老冤家终于开战了。曹操亲自在官渡屯兵,还派刘备去截杀袁术。可刘备这家伙不厚道啊,他和董承等人密谋着要诛杀曹操。期间,刘备还突袭杀害了徐州刺史车胄。这就让人纳闷了,徐州不是曹操的吗?既然刘备投靠了曹操,为何还要杀害徐州刺史呢?

    原来,刘备和董承的阴谋是要把曹操给做了。刘备先是投靠曹操,然后又要诛杀他,这哪里是正义之士所为呢?

    曹操听闻消息后,那叫一个气啊,心想:“好你个刘备,竟敢在我背后捅刀子!”他马上动身,一并击溃了身在徐州的刘备。如果此时袁绍发兵攻打曹操的话,曹操就会陷入前有迎敌,后有追兵的境地,那可就惨了。刘备与袁绍两股势力加起来,曹操腹背受敌肯定溃不成军。幸运的是袁绍并没有发兵攻打曹操,其实袁绍也害怕其中有诈,不敢贸然行动。

    一年后,袁绍命大将颜良进兵白马,自己则率兵屯于黎阳,开启了大战的篇章。按实力来看,曹操的实力明显弱于袁绍。此时,曹操总兵力不过几万多,而且他占据的位置可谓是四面楚歌,无论怎么看都是不利于曹操的。但曹操这人有个优点,就是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扬长避短,依靠正确的战略战术大败袁绍,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击败了一股最大势力后,曹操统一北方已经是大势所趋。公元 202 年,袁绍因病去世,他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为了争夺权力发生火拼。袁谭战败向曹操求救,曹操借机会击败了袁尚,将老巢迁到了邺城,后又击败了袁谭,冀州、青州平定,曹操心腹大患告一段落。

    从公元 205 年开始到 208 年,曹操收复了黑山军,消灭了高干(袁绍的外甥),平定了并州,远征乌桓俘获俘虏 20 余万,袁氏族的势力被彻底击溃。这时北方被统一,曹操现在已经 54 岁了。

    曹操开始训练水军,后将兵锋转而向南,进军荆州的刘表。曹军还未发兵,刘表就病逝了,他的儿子刘琮举兵归降曹操。东吴见状大事不妙,转而与刘备结盟,这样曹操就有所顾忌,不敢冒然进攻,由此天下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启了。

    周瑜率军三万与刘备联盟共同抵御曹操,周瑜诈降大破曹军于赤壁,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曹操兵败,只能率军从华容道撤军北还。演义上说关羽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这都是罗贯中先生妙笔生花的结果。而真实的情况是曹操撤军非常顺利,不曾有半点阻隔。

    公元 211 年,曹操南下受挫,剑锋所指西北,下达招募令。无论人格品行如何,唯才是举,各路人才尽收囊中,大败关中联军。先后消灭了十一部、张鲁割据等势力,占有了陇西,凉州地区基本得到平定。

    公元 213 年,59 岁的曹操率军 40 万再次南征,孙权率军 7 万抵御曹军。眼看春雨连绵不断,江水上涨,曹操难以取胜,再一次率军北还。此时汉献帝加封曹操为魏公,九锡建魏国,国都定于邺城。

    公元 216 年,汉献帝再次加封曹操为魏王,位居所有诸侯之上。并可以奏事不称臣,受召不拜,出行待遇皆如汉制。曹操虽然没有登天子之位,却有天子之实。之所以汉献帝重封曹操也属无奈之举。当初汉献帝逃出长安投靠曹操之际,就已经注定了自己再次被做傀儡的命运。如果没有逃出董卓的魔掌,恐怕性命不保,岂能活到今日?曹操有恩于自己,况且曹操又聪明过人,肯定不会图一时之爽,讨天下人唾弃。

    一年后,63 岁的曹操再次南征,率军猛攻濡须口,终于击败了孙权。孙权遣使者请降,并想与曹操联姻,曹操果断答应了要求。东吴与魏国联姻后,刘备势力将会被孤立,三足鼎立,刘备仅靠一只脚是绝对站不住的。此时曹操马不停蹄赶往关中坐镇长安,以迎刘备的进攻。与此同时,边塞狼烟四起,曹操只得命曹洪北征乌桓,大破鲜卑。

    公元 219 年,刘备驻军定军山,夏侯渊出兵与刘备争夺有利地势,但被黄忠斩杀。曹操知情后,亲率大军夺取汉中,但刘备坚守不出,僵持数月,曹操放弃进攻,撤往长安。

    话说曹操这日到了长安,屁股还没坐热,关羽就看准了樊城和襄阳兵力空虚的时机,果断出手,擒于禁、斩庞德,将樊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曹操得知后,那叫一个急啊,赶忙从关中赶到洛阳,亲自指挥救援樊城。最后,曹操还联合孙权,给关羽来了个背后偷袭,荆州就这么落入了孙权的手中。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意失荆州”,襄樊之战也就此结束。最终,孙权也向曹操称臣了。

    公元 220 年,曹操已经 66 岁了,他人老心不老,还在为国家大事操劳。这不,刚打完襄樊之战,他就班师回朝,回到了洛阳。可惜啊,曹操的身体终究是熬不住了,回到洛阳没多久,他就病逝了。不过,曹操在世时施行了一系列政策来恢复生产力,稳定了东汉末年军阀间混乱的局面,推行农业与水利的建设,实行盐铁官卖的制度,对当时社会“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的悲惨景象起到了积极的整顿作用。

    要说曹操被冤枉了一千多年,那可真是比窦娥还冤啊!他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其实是被演义夸张了尺度,原话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而且,这句话是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之后说的,针对的是个人之间,可不是针对全天下的人啊!仔细品味曹操的品行和智慧,他怎么可能说出这么不负责任的话呢?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