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姜尚”真的存在吗
周文王姬昌在被囚羑里的七年间,静思默想,参透了天地间运行的道理。获释回到周原后,他开始招贤纳士,扩充军备,为翦除商朝做最后的准备。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在渭水河畔,姬昌遇见了已过古稀之年的姜尚。这一次相遇,犹如风云聚会、龙虎相逢,两位同样年过古稀的智者惺惺相惜,开始了他们一生中最完美的合作。
姜尚,字子牙,吕氏,名望,号飞熊,又称太公望。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文艺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纵观姜尚一生,无论是在军事、政治还是在韬略方面,他都有着卓越的贡献,其中尤以军事和谋略为最。他擅长用兵之道和权谋之术,被誉为兵家之鼻祖、韬略之渊薮。
姬昌与姜尚初次相遇时,对姜尚独特的钓鱼方式感到惊讶。姜尚的鱼钩竟然是直的,这让姬昌十分好奇。姜尚笑着道出了自己一生的追求:“我并不在直中取鱼,而是在曲中求之。我不钓小鱼小虾,只钓大鱼,即王和侯。”这便是那句家喻户晓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名言。
姬昌与姜尚深入交谈后,发现两人在治国安邦方面有着许多相似的见解。
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姜尚,让姬昌大有相见恨晚之感,随即便任命他为首席谋臣,并让他担任姬发的老师。
这个在民间被百姓认为神通广大的神仙异人,正是《封神演义》的主人公,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说法也流传至今。在一般的小说中,主角人物通常在年轻时就会登场,而姜尚却在七十岁时才登上历史舞台,可谓是大器晚成的典范。抛开那些神奇的传说,我们更愿意揭开历史神秘的面纱,从文史残缺的只言片语中,复原一个有血有肉的平凡人的人生。
姜尚是东海上(现今山东莒县,另一说法是河南卫辉市)人,他的前半生浑浑噩噩,虚度光阴,三十岁前一事无成。然而,在三十三岁时,他看破红尘,孤身一人上昆仑山求仙学道,历经四十年的艰苦修行,终于在七十岁时学有所成。他头发花白,步履蹒跚地走下昆仑山,本以为就此可以安享晚年,没想到他却怀着建功立业、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这比绝大多数年轻人的理想都要高远。
姜尚下山后,马不停蹄地赶往朝歌,向帝辛推销自己的经天纬地之才。然而,帝辛最佩服的人就是自己,根本看不上这个年迈的老头儿。他强忍着没有发火,挥手将姜尚打发走了。
姜尚在都城朝歌以卖面为生,后来又做过其他生意,但他实在不是做生意的料,每次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变得一贫如洗,连饭都吃不上。直到有一天,他听说姬昌在周原广招天下有识之士,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离开朝歌,前往周原。
姜尚想到自己虽有一身本领,但唯一的遗憾是年龄偏大,遇见识货的真主还行,或许能受到礼遇破格提拔,要是遇不到,这一生就要白白过了,而后者的概率估计能占到九成九吧。
不愧为韬略大师、谋略鼻祖,想要出奇制胜就不能用平常方法。于是他没有直接去拜见姬昌,而是到渭水垂钓,等待奇迹发生。在河边垂钓,想为自己钓上一个王侯,这不管在哪个时代,都会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吧。
所以姜尚,不要幻想奇迹的发生,你想要彻底翻身,你想要最好的生活,还是先让生活看到最好的你吧!
“好!”姜尚默默地为自己打气:“你的一生要像这样平凡到老吗,如果生活中的苦难将你拦下,你的名字又怎么配让后世敬仰?既然苦难是你灿烂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经历,那你就在苦难坎坷中壮大吧!人啊,有梦想多好,起码你不再是一个只知道吃吃喝喝的动物了。即使你的梦想终生无法实现,但只要努力了,生命也就无憾了吧。努力啊,这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啊,可惜许多人都不知道。有些人还太年轻,不知道什么是努力,浑浑噩噩中吃了玩儿,玩儿了吃;有些人太老了,早已动不了了,就连梦都成了灰色的。而老天还是眷顾刚刚七十来岁的你啊,给你五彩缤纷的梦,给你奔跑追逐的信念和力量,所以,姜尚,请你加油!现在是你正当努力的年龄啊!”
过好今天,明天才是希望;为了明天,一定要活好当下。
所以在渭水边枯燥无聊的日子里,他始终不放弃对理想信念的坚持,不放弃对天文地理、军事谋略,治国安邦的专研。打气是打气,但他确实不知道自己未来会成为震铄古今的一代名家。
然而奇迹还是发生了,就在默默无闻的一生将要结束的刹那,回光返照般的幸运,他如愿钓上了自己生命中的贵人,人生际遇彻底改变,而上了钩的姬昌也得此人全力相助,为周王朝的兴起奠下牢固的基础。
姜尚积攒了七十多年的智慧和谋略如大江之水倾泻而出,他献给姬昌治理天下的各种策略,更是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经过了休养生息之后的周国,在姬昌去世时,已经拥有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国的合作和联盟,这样的丰功伟绩,都是姜尚的策略产生的巨大影响。
姜尚为周国制定了一系列内政外交策略,对内奉行德治,倡导休养生息。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助耕公田制度,农民只需缴纳九分之一的赋税,其余皆归自己所有,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姜尚高度重视商业发展,对往来经商之人一律免征关税,以鼓励商业活动,使商人得以积累财富。这些举措表面上并未增加政府收入,但实际上却使百姓富裕起来,一旦国家遭遇战争,这些民间资源便能迅速转化为强大的军事实力。
此外,姜尚还改革了当时的连坐制度,规定一人犯罪,其妻子儿女不受牵连,仅由犯罪者本人承担责任。这一改革极大地保护了周国的人口,避免了因一人犯罪而导致整个家庭甚至部落逃亡反叛的情况发生。
为了争取更多的政治盟友,姜尚针对商末时期奴隶大量逃亡的现象,采取了一项惊人的措施。他在国内大规模清查逃亡奴隶,并调查这些奴隶的来源。无论奴隶来自哪个国家,他都下令将其无条件地归还原主。这项政策与商纣王的政策截然相反,商纣王将所有外来奴隶都收归己有,而姜尚则将别人的奴隶统统归还,这一举动立刻赢得了诸侯们的强烈拥护。于是,许多诸侯暗中纷纷背叛商纣王,转而臣服于姬昌。
如果说一系列富国强民的措施是姜尚的阳谋,那么面对实力强大的殷商,姜尚的阴谋也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派遣胶鬲前往朝歌卧底,搜集情报,并与被商纣王孤立的殷商旧贵族秘密结盟,其中包括商纣王的叔叔比干、箕子,以及哥哥微子启、微仲衍等人。比干表示,即使死也要劝说商纣王改过自新,箕子也曾打算与商纣王分道扬镳,而微子启则直言愿意借助外甥姬发的力量,推翻商纣王的残暴统治。
姜尚一方面迷惑着殷商,另一方面则打着殷商的旗号征伐了犬戎、密须、耆国、邗、崇国等一些不听话的诸侯,并将征伐所得全部献给商纣王。姜尚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方面增加了殷商对周国的信任,另一方面将征伐的罪名嫁祸给殷商,让诸侯们对殷商更加仇恨,而对周国更加依赖和敬畏。
在姜尚的精心策划和稳步推进下,周国的势力逐渐壮大,而殷商却逐渐走向孤立和衰败。
然而,不幸的是,姬昌不久后便去世了,他将未竟的大业和心愿交给了另一位同样伟大的人物,即他的儿子周武王姬发。
姬发即位后,任命姜尚为国师,任命弟弟姬旦为辅相,并在兄弟姬奭和姬高的共同辅佐下积蓄力量。周国人才济济,灿若群星,这四位杰出人物的能力在当时的中国都是首屈一指的,他们为周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姬发继位后,商纣王日益昏庸暴虐,他杀死了自己的叔叔比干,囚禁了叔叔箕子,大哥微子启和二哥微仲衍则装疯卖傻,偷偷逃到周原投奔外甥姬发。
见到大舅二舅的到来,姬发知道商纣王已经众叛亲离,认为攻打商纣王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他登上灵台,带着两位舅舅拜祭天神和外祖父帝乙。在祭祀中,姬发向天下宣告:“商纣王犯下了十恶不赦的大罪,迫害帝族,重用小人,商室已被妖魔占据。神灵托梦于我姬发,要我为商室扫除奸恶,我不得不遵从。今日在此,我奉我祖帝乙之命,号令天下诸侯合力讨伐。”
祭天之后,姬发率领会盟的八百诸侯渡过黄河,开始讨伐商纣王。他亲自率领三百辆战车、三千名精锐战士和四万五千名穿戴甲胄的战士,向东挺进殷商境内。灭商联军迅速向朝歌进发,并在牧野(今河南新乡北部)摆下战场,列阵待敌。
商纣王得知姬发来伐,怒不可遏,但此时他已顾不得恼怒,匆忙率领十七万奴隶和降兵进行抵御。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场战役就这样打响了,《诗经·大雅·大明》中这样描述这场决定两个帝国命运的战斗: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姬发在战场上举行了最后的冲锋动员,他声音洪亮,响彻整个战场。他向全体将士宣布了战场纪律:勇猛者赏,畏惧者罚!他勉励大家要勇往无前,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荣誉而战。
誓师完毕,姜尚一马当先,率领着三千名精锐从中间突击。排在最前方的三百辆战车呼啸着冲向帝辛的军队,气势如虹。
然而,商军最前列的军队竟然调转矛头向后冲杀。原来,这支军队原本是被帝室旧贵族控制的势力,此时已经和帝辛分道扬镳。在逃亡的殷商贵族和微子启的暗中串联下,他们临阵倒戈。
商军最前列的军队突然倒戈,让帝辛的十七万奴隶军队陷入混乱状态,溃不成军,四散逃窜。
帝辛被眼前的景象吓傻了,他匆忙逃进朝歌,妄图做最后的抵抗。然而,当他进入朝歌城时,却发现自己已经成为孤家寡人。城池四周已经被如洪水般的敌人围得水泄不通,再也无路可逃。这个狂傲一世的君王,在最后的时刻还是选择有尊严地死去。他登上鹿台,把最华丽贵重的宝玉都穿戴在身上,带着自己最喜欢的妃子妲己举火自焚。
姬发终于实现了复仇的心愿,家仇国恨一朝得报。然而,他心中的愤怒和仇恨并没有因此而平息。他来到死去的帝辛身前,看着已经僵硬的尸体,仍然无法抑制住心中的怒火。他连射三箭,发泄着自己的愤怒。随后,他用黄钺砍下了帝辛的头,挂在旗杆上,让所有人都看到这个暴君的下场。
至此,姬发成功推翻了存在近六百年的殷商王朝,建立了周朝。这个王朝共存在约八百年,传位三十七王,成为中国历史上享国最久远的一个朝代。同时,周朝也是一个伟大、辉煌灿烂的新时代,它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