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的性情
孩子不爱劳动,不能自理。这与家长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从小就没有习惯养成。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性情,但也不能完全的不管放手。特别是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好的苗头一定要干预制止。树苗长的直那是因为定期的修剪,同样的道理,孩子也需要修剪。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做到不控制、不溺爱、不攻击、不漠视,也不搞特殊。家长要和孩子处理好关系,父母要处理好家庭中的各种关系,给孩子塑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关键是家庭教育,三四代人对教育的认知和理解是对孩子模仿性的考验。
多数孩子18岁之前几乎就是在模仿,在学习别人的东西。孩子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是比较长的,也是最易受到家人影响和左右的。
孩子的价值观基本上是父母给予的,孩子的规矩意识也多是父母给予建立的。三代人影响不好一个孩子,那这三代人在社会上也没有做什么好的影响。
现在多数家庭都在重视家教,但大多数家庭关注孩子的点还是学业成绩,班级排名。大部分学校和老师关注、关心的也是学科成绩,很多教研教法、学术研究也多与主学科有关,目的性很强,就是如何提高孩子的考试成绩。以成绩为中心,其他都可以给成绩让路,这也是两极思维的一个体现。
现在有关家校结合的微信群,qq群,家委群等等,基本上探讨的都与孩子的学业成绩相关,讲的多是如何学好数理化,布置的作业也多是刷题、练习。老师与家长沟通的多是学业成绩上的问题,家长关心的、想要知道的也是孩子的成绩问题。两者一拍即合,成绩就成了孩子心中的一块石头。
成绩固然重要,但也不能让成绩压垮了孩子。关键还是要让孩子身心健康快乐的成长,让孩子横向纵向全面发展,满足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做好人生职业规划。大多数人一生中“语文学科”是最大的基础,学好语文就能遍布天下。当然如果是学术研究或科研技术那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累积,这种知识的积累具有方向性、关联性、特性。
所以不要太纠结学科成绩,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性情,有的孩子确实不擅长学习,不擅长个别的学科学业,但不代表孩子不聪明,也不代表孩子智商就低。只能说明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在这个方向上,那作为家长的我们就要考虑孩子的兴趣点如何才能够给予满足。激发孩子潜在的能力和能量。
很多学生上学的时候成绩平平,但步入社会以后在各领域却散发着光芒。原因就是孩子长大后找到了他的兴趣爱好点,找到了努力拼搏的方向。例如上学时很多学生偏科,有的是英语不好,有的是化学不好,有的学生很厌烦地理,有的很厌烦生物等等。大部分学生走向社会英语都是用不到的,所以就会出现学生时期成绩平平,走向社会就另一番天地的情景。
当然了这里不是说学习英语没有用,而强调的是不要太应试化教育。大学里的法学教育与数理化就不怎么关联,也不存在什么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只要语文学好,本民族语言学好,我想就能学习法学。不像计算机,还要有数学等很多学科的基础。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点,注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点,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点,只要努力就是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