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的教育和驯化
家长不要把最丑的一面展示给孩子。家长之间、老人之间、亲属之间,不要在孩子面前相互攻击对方,说对方的种种不是,把对方丑的一面说的是有滋有味,结果就是遗传给了孩子,孩子基因也就随之突变了。
很多人讲智商,其实智商基因相互间不差什么,差的就是德基因,品基因,行基因,性基因,善基因。这些基因都是受到外因而突变重新结构形成的。所以人的种种是后天教育和驯化而来的。
家庭教育重在父母的认识和认知,环境氛围的打造很是关键。父母的习惯决定着孩子的修养,父母的教育决定着孩子的教育,父母的学习力决定着孩子的学习力。
现实生活中父母有差距这是一个事实,不同的圈层决定着父母的思想、思维。父母考虑的问题比较多,上有老下有小,方方面面都需要照顾,这样的压力情况下有些父母就失去了理性,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就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疏忽大意,导致孩子长大后出现了一些不良行为和爱好,甚至走向歧途。
因为家长的不重视,家长对孩子教育理解的不深刻,导致孩子问题频发,这在现实生活中是比较普遍的。特别是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紧张,不和谐因素时有发生,这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水平。孩子的智商大多是没有大的差别,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因为家庭的不同孩子的受教育程度自然而然的就会不同。
很多孩子都是老人带大的,老人自身受教育的程度就不高,特别是农村、城乡结合部的孩子,他们所接受的日常教育要与大城市的孩子必然要有差距。这种差距不仅是地域上的差距,教育资源上的差距,最重要的是来自家庭上的差距,父母认知上的差距。
既然有差距,作为父母的我们就要认识差距的存在,认识自我改变给孩子带来教育方面上的重要性。我们改变不了地域,改变不了教育资源,更改变不了社会。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思想,改变自己的行动。
我们可以给孩子温馨和谐的家园,我们可以陪伴孩子自然的成长,我们可以给孩子做好孝善的榜样,我们可以给孩子塑造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各种环境,我们还可以扮演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各种角色。父母,老师,朋友,闺蜜,同学,伙伴,教练等等,类似于这些角色,作为父母的我们都要用心的去建设,与孩子共情,把家庭教育最大化,把家庭教育深入化。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要输在起跑线上,有没有这种可能呢?有,但不是绝对的,也没有大数据上的论证。关键还是看父母的思想,父母的选择。父母要奉献,要取舍,要共情。例如现在的父母要放下手机,放下无意义的社交,放下面子,陪孩子走进大自然,陪孩子搞学术研究,陪孩子科研探险。做孩子善的榜样,爱的榜样,孝的榜样,学的榜样,活的榜样。
现在社会教育资源相对比较公平,这就更需要家庭教育的关键性的提升。家庭教育在家校社教育中占有主要的地位,没有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和再好的社会教育,都不会让孩子思德善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