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脉经校注 > 脈經卷第二

脈經卷第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朝散大夫守光禄卿直秘閣判登聞檢院上護軍臣林億等類次

    平三關陰陽二十四氣脈第一

    提要:

    本篇主要討論兩手寸、關、尺六部脈陰陽虚實的脈象及其主病。六部脈中,分别有陽絶、陽實、陰絶、陰實四種脈象,合之共有二十四種脈象表現,分候各臟腑經脈的不同病變,并提出針刺治療的法則。

    左手關前寸口陽絶〔1〕者,無小陽脈也。苦臍痺,小腹中有疝〔2〕瘕,王月〔3〕王字一本作五。 即冷上搶心。 刺手心主經,治陰〔4〕。 心主在掌後横理中〔5〕。 即太陵穴也。

    左手關前寸口陽實〔6〕者,小腸實也。苦心下急痺〔7〕,一作急痛。 小腸有〔8〕熱,小便赤黄。 刺手太陽經,治陽〔9〕。一作手少陽者非。太陽在手小指外側本節陷中。即後谿穴也。

    左手關前寸口陰絶〔10〕者,無心脈也。 苦心下毒〔11〕痛,掌中熱,時時善嘔,口中傷爛。刺手太陽經,治陽。

    左手關前寸口陰實〔12〕者,心實也。苦心下有水氣,憂恚發之。刺手心主經,治陰。

    〔1〕陽絶 此指脈浮取虚弱無力。陽,指浮取之脈;絶,極度貧乏,此指脈之虚弱。下文“陽絶”同此。

    〔2〕疝 黄本、周本等俱作“癥”,可參。

    〔3〕王月 此指夏令三月。據本書卷三述,肝膽王春三月,心小腸王夏三月,肺大腸王秋三月,腎膀胱王冬三月,脾胃王季夏六月。此處論小腸病,故此處之“王月”是指夏令三個月份。王,通“旺”。

    〔4〕治陰 此指針刺取陰經的穴位。下文“治陰”同此。

    〔5〕横理中 《千金》卷十四第一作“横文中入一分”,可參。

    〔6〕陽實 指脈浮取堅實有力。下文“陽實”同此。

    〔7〕痺 《千金》卷十四第一此上有“熱”字,可參。

    〔8〕有 《千金》卷十四第一作“内”,可參。

    〔9〕治陽 此指針刺取陽經的穴位。下文“治陽”同此。

    〔10〕陰絶 此指脈沉取虚弱無力。陰,指沉取之脈;絶,極度貧乏,此指脈之虚弱。下文“陰絶”同此。

    〔11〕毒 劇烈也。《國語·吳語》:“(闔廬)與楚昭王毒逐於中原柏舉。”

    〔12〕陰實 指脈沉取堅實有力。下文“陰實”同此。

    左手關上陽絶者,無膽脈也。苦膝疼,口中苦,眜〔1〕目,善畏如見鬼狀,多驚,少力。刺足厥陰經,治陰。在足大指間,即行間穴也。或刺三毛中。

    左手關上陽實者,膽實也。苦腹中實不安,身軀習習〔2〕也。刺足少陽經,治陽。在足上第二指本節後一寸。第二指當云小指次指,即臨泣穴也。

    左手關上陰絶者,無肝脈也。苦〔3〕,遺溺,難言,脇下有邪氣,善吐。刺足少陽經,治陽。

    左手關上陰實者,肝實也。苦肉中痛,動善轉筋。刺足厥陰經,治陰。

    〔1〕眜(m&ograve;末) 《説文·目部》:“目不明也。”

    〔2〕習習 躁動不安貌。左思《咏史》:“習習籠中鳥,舉翮觸四隅。”

    〔3〕 《集韻》:“同癃。”

    左手關後尺中陽絶者,無膀胱脈也。苦〔1〕逆冷,婦人月使不調,王月則閉,男子失精,尿有餘瀝。刺足少陰經,治陰。在足内踝下動脈。即太谿穴也。

    左手關後尺中陽實者,膀胱實也。苦逆冷,脇下有邪氣相引痛。刺足太陽經,治陽。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即束骨穴也。

    左手關後尺中陰絶者,無腎脈也。苦足下熱,兩髀〔2〕裏急,精氣竭少,勞倦所致。刺足太陽經,治陽。

    左手關後尺中陰實者,腎實也。苦恍惚,健忘,目視〔3〕,耳聾悵悵〔4〕,善鳴。 刺足少陰經,治陰。

    〔1〕苦 《千金》卷二十第一此上有“病”字,可參。

    〔2〕髀(b&igrave;閉) 《説文·骨部》:“股也。”即大腿部。

    〔3〕(huāng huāng 荒荒) 目昏貌。 《靈樞·經脈》;目如無所見。”

    〔4〕悵悵 通“倀倀”,無所見貌。《禮記·仲尼燕居》:“治國而無禮,猶瞽之無相與,倀倀乎何之。”釋文:“倀倀,無見貌。”此指無所聞見之狀。

    右手關前寸口陽絶者,無大腸脈也。苦少氣,心下有水氣,立秋節即欬。刺手太陰經,治陰。在魚際間。即太淵穴也。

    右手關前寸口陽實者,大腸實也。苦腸中切痛,如錐〔1〕刀所刺,無休息時。刺手陽明經,治陽。在手腕中。即陽谿穴也。

    右手關前寸口陰絶者,無肺脈也。苦短氣,欬逆,喉中塞,噫逆。刺手陽明經,治陽。

    右手關前寸口陰實者,肺實也。苦少氣,胸中滿彭彭〔2〕,與肩相引。刺手太陰經,治陰。

    〔1〕錐 《千金》卷十八第一作“針”,可參。

    〔2〕彭彭 滿盛貌。《廣雅·釋訓》:“彭彭,盛也。”

    右手關上陽絶者,無胃脈也。苦吞酸,頭痛,胃中有冷。刺足太陰經,治陰。在足大指本節後一寸。即公孫穴也。

    右手關上陽實者,胃實也。苦腸中伏伏〔1〕,一作愊愊。不思食物,得食不能消。刺足陽明經,治陽。在足上動脈。即衝陽穴也。

    右手關上陰絶者,無脾脈也。苦少氣,下利,腹滿,身重,四肢不欲動,善嘔。刺足陽明經,治陽。

    右手關上陰實者,脾實也,苦腸中伏伏如堅狀,大便難。刺足太陰經,治陰。

    〔1〕伏伏 藏積貌。伏,藏也。《國語·晉語》:“物莫伏於蠱。”

    右手關後尺中陽絶者,無子户脈也。苦足逆寒,絶産,帶下,無子,陰中寒。刺足少陰經,治陰。

    右手關後尺中陽實者,膀胱實也。苦少腹滿,引〔1〕腰痛。刺足太陽經,治陽。

    右手關後尺中陰絶者,無腎脈也。苦足逆冷,上搶胸痛,夢入水見鬼,善厭〔2〕寐,黑色物來掩〔3〕人上。 刺足太陽經,治陽。

    右手關後尺中陰實者,腎實也。苦骨疼,腰脊痛,内寒熱。刺足少陰經,治陰。

    右脈二十四氣事

    〔1〕引 《千金》卷二十第一無,可參。

    〔2〕厭 《千金》卷十九第一作“魘”。 厭,《廣韻》卷五葉:“惡夢。”

    〔3〕掩 乘其不備而襲之。 《禮記·曲禮》:“大夫不掩群。”疏:“禽獸群聚則多不可掩取之。”

    按:

    本篇不知所出,《千金要方》有引載。本書卷第二、第九引《難經·四難》云:“浮者陽也,沉者陰也,故曰陰陽。”确立浮沉爲辨脈陰陽之總綱,故本篇以陰、陽來代表浮、沉脈。脈浮主表,六腑與諸陽經屬表,故浮脈主候腑;脈沉主裏,五臟與諸陰經屬裏,故沉脈主候臟。無論浮取、沉取,皆有“絶”、“實”不同表現。其中絶是指脈來搏動乏力,應指不足,并非是脈絶不至,主正氣虚衰。所謂“無&times;&times;脈也”是指該臟腑之氣虚衰而言。實是指脈來堅實有力,主相應臟腑之實證。對各臟腑之虚實病變,提出針刺治療法則,其一般規律是:凡屬實證,都取病變臟腑本身的經脈;凡屬虚證,都取與病變臟腑互爲表裏的經脈進行針治。這是因爲一般實證較單純,邪壅於該經,即可直接取該經腧穴瀉去其邪;而虚證較復雜,必須遵循《内經》“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的原則,取其互爲表裏的經脈以調之,移氣於不足之處,庶可望正氣恢復。

    至於子户,一般是指婦人前陰,或爲氣穴名,但據本篇上下文義,這裏的“子户”當是指臟腑而言,由於關元之左屬腎,右爲子户,據《難經》左腎右命門之説,子户又當屬命門,故在此作爲命門的代稱。大抵右尺候命門,命門藏腎之真火,右尺脈陽絶,主命門火衰,因而出現足逆寒、陰中寒、絶産、無子等一系列腎陽虚衰的病證。

    平人迎神門氣口前後脈第二

    提要:

    本篇以脈爲綱,分條列述各臟腑的虚實病變及其證候表現。

    心實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實者,手厥陰〔1〕經也。病苦閉,大便不利,腹滿,四肢重,身熱,苦胃脹。刺三里。

    心虚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虚者,手厥陰〔2〕經也。病苦悸恐不樂,心腹痛,難以言,心如寒,壯恍惚。

    〔1〕、〔2〕手厥陰 《千金》卷十三第二作“手少陰”,可參。

    小腸實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實者,手太陽經也。病苦身熱,熱來去〔1〕,汗出〔2〕一作汗不出。 而煩,心中滿〔3〕,身重,口中生瘡。

    小腸虚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虚者,手太陽經也。病苦顱際偏頭痛,耳頰痛。

    〔1〕熱來去 《千金》卷十四第二無“熱”字,連上讀,義勝。此熱字疑涉上文而衍。

    〔2〕汗出 《千金》卷十四第二作“汗不出”三字,可參。

    〔3〕而煩,心中滿 《千金》卷十四第二作“心中煩滿”四字,可參。

    心小腸俱實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陽俱實者,手少陰與太陽經俱實也。病苦頭痛,身熱,大便難,心腹煩滿,不得卧,以胃氣不轉,水穀實也。

    心小腸俱虚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陽俱虚者,手少陰與太陽經俱虚也。病苦洞泄,苦寒,少氣,四肢寒〔1〕,腸澼。

    〔1〕寒 《千金》卷十三第二作“厥”,可參。

    肝實

    左手關上脈陰實者,足厥陰經也。病苦心下堅滿,常兩脇痛,自〔1〕忿忿如怒狀。

    肝虚

    左手關上脈陰虚者,足厥陰經也。病苦脇下堅,寒熱,腹滿,不欲飲食,腹脹,悒悒〔2〕不樂,婦人月經不利,腰腹痛。

    〔1〕自 《千金》卷十一第二作“息”,可參。

    〔2〕悒悒(y&igrave; y&igrave; 易易) 憂悶不歡貌。《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君子悒悒於貧,無勿勿於賤。”

    膽實

    左手關上脈陽實者,足少陽經也。病苦腹中氣滿,飲食不下,咽乾,頭重痛,洒洒惡寒,脇痛。

    膽虚

    左手關上脈陽虚者,足少陽經也,病苦眩、厥、痿,足指不能摇,躄〔1〕坐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

    〔1〕躄(b&igrave;壁) 足痿弱不能行走。 《玉篇·足部》:“躄,不能行也。”

    肝膽俱實

    左手關上脈陰陽俱實者,足厥陰與少陽經俱實也。病苦胃脹,嘔逆,食不消。

    肝膽俱虚

    左手關上脈陰陽俱虚者,足厥陰與少陽經俱虚也。病苦恍惚,尸厥〔1〕不知人,妄見,少氣,不能言,時時自驚。

    〔1〕尸厥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狀如昏死的病證。

    腎實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實者,足少陰經也。病苦膀胱脹閉,少腹與腰脊相引痛。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實者,足少陰經也。病苦舌燥,咽腫,心煩,嗌〔1〕乾,胸脇時痛,喘欬,汗出,小腹脹滿,腰背彊急,體重骨熱,小便赤黄,好怒好忘,足下熱疼,四肢黑,耳聾。

    腎虚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虚者,足少陰經也。病苦心中悶,下重〔2〕,足腫不可以按地。

    〔1〕嗌 《説文·口部》:“咽也。”

    〔2〕下重 此指兩足沉重。《素問·厥論》:“陽氣衰於下,則爲寒厥。”王冰注:“下,謂足也。”

    膀胱實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陽實者,足太陽經也。病苦逆滿,腰中痛,不可俛〔1〕仰,勞也。

    膀胱虚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陽虚者,足太陽經也。病苦脚中筋急,腹中痛,引腰背,不可屈伸,轉筋,惡風,偏枯,腰痛,外踝後痛。

    〔1〕俛 同“俯”。 《漢書·東方朔傳》:“鶴俛啄也。”注:“俛,即俯字。”

    腎膀胱俱實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陽俱實者,足少陰與太陽經俱實也。病苦脊彊反折,戴眼〔1〕,氣上搶心,脊痛,不能自反側。

    腎膀胱俱虚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陽俱虚者,足少陰與太陽經俱虚也。病苦小便利,心痛,背寒,時時少腹滿。

    〔1〕戴眼 雙目上視,不能轉動。《素問·診要經终論》:“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瘲。”王冰注:“戴眼,謂睛不轉而仰視也。”

    肺實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實者,手太陰經也。病苦肺脹,汗出若露,上氣喘逆,咽中塞,如欲嘔狀。

    肺虚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虚者,手太陰經也。病苦少氣不足以息,嗌乾,不朝津液。

    大腸實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陽實者,手陽明經也。病苦腹滿,善喘欬,面赤身熱,喉咽一本作咽喉。中如核狀。

    大腸虚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陽虚者,手陽明經也。病苦胸中喘,腸鳴,虚渴,唇口乾,目急,善驚,泄白。

    肺大腸俱實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陽俱實者,手太陰與陽明經俱實也。病苦頭痛,目眩,驚狂,喉痺痛,手臂捲,唇吻不收〔1〕。

    肺大腸俱虚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陽俱虚者,手太陰與陽明經俱虚也。病苦耳鳴嘈嘈,時妄見光明,情中不樂,或如恐怖。

    〔1〕唇吻不收 口唇松弛,不能歛合。吻,嘴唇也。《説文·口部》:“吻,口邊也。”

    脾實

    右手關上脈陰實者,足手太陰經也。病苦足寒脛熱,腹脹滿,煩擾不得卧。

    脾虚

    右手關上脈陰虚者,足太陰經也。病苦泄注,腹滿,氣逆,霍亂嘔吐,黄疸,心煩不得卧,腸鳴。

    胃實

    右手關上脈陽實者,足陽明經也。病苦腹中堅痛而熱,《千金》作病苦頭痛。 汗不出,如温瘧〔1〕,唇口乾,善噦,乳癰,缺盆腋下腫痛。

    胃虚

    右手關上脈陽虚者,足陽明經也。病苦脛寒,不得卧,惡寒洒洒,目急,腹中痛,虚鳴,《外臺》作耳虚鳴。時寒時熱,唇口乾,面目浮肿。

    〔1〕汗不出如温瘧 黄本、周本此下有小字注:“案,六字居敬本亦旁注。”可參。

    脾胃俱實

    右手關上脈陰陽俱實者,足太陰與陽明經俱實也。病苦脾脹腹堅,搶〔1〕脇下痛,胃氣不轉,大便難,時反泄利,腹中痛,上衝肺肝,動五臟,立〔2〕喘鳴,多驚,身熱,汗不出,喉痺,精少。

    脾胃俱虚

    右手關上脈陰陽俱虚者,足太陰與陽明經俱虚也。病苦胃中如空狀,少氣不足以息,四逆寒,泄注不已。

    〔1〕搶 黄本、周本等俱作“痛”,連上讀,可參。

    〔2〕立 黄本、周本等俱作“並”,可參。

    腎實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實者,足少陰經也。痛苦痺,身熱,心痛,脊脇相引痛,足逆熱煩。

    腎虚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虚者,足少陰經也。病苦足脛小弱,惡風寒,脈代絶,時不至,足寒,上重下輕,行不可以按地,少腹脹滿,上搶胸脇,痛引肋〔1〕下。

    〔1〕肋 周本及《千金》卷十九第二俱作“脇”,可參。

    膀胱實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陽實者,足太陽經也。病苦轉胞,不得小便,頭眩痛,煩滿,脊背彊。

    膀胱虚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陽虚者,足太陽經也。病苦肌肉振動,脚中筋急,耳聾忽忽不聞,惡風,颼颼作聲。

    腎膀胱俱實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陽俱實者,足少陰與太陽經俱實也。病苦癲疾,頭重,與目相引痛厥,欲起走,反眼〔1〕,大風〔2〕,多汗。

    腎膀胱俱虚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陽俱虚者,足少陰與太陽經俱虚也。病苦心痛,若下重不自收,篡反出〔3〕,時時苦洞泄,寒中泄,腎心俱痛。

    一説云:腎有左右,而膀胱無二,今用當以左腎合膀胱,右腎合三焦〔4〕。

    〔1〕反眼 眼睛上翻,爲凶險之候。反,翻也。《漢書·張安世傳》:“反水漿。”集注:“反,讀曰翻。”

    〔2〕大風 《素問·長刺節論》:“骨節重,須眉堕,名曰大風。”

    〔3〕簒(cu&agrave;n窜)反出 指肛門重墜,以致會陰部有翻出感。簒,同“篡”,此指會陰部。《素問·骨空論》:“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甲乙》卷二第二、《太素》卷十一骨空“篡”均作“纂”。丹波元簡《素問識》注云:“按,李時珍《八脈考》釋音:篡,初患切,陰下縫間也。蓋篡,當作纂,《甲乙》爲是。《説文》:纂,似組而赤。蓋兩陰之間,有一道縫處,其狀如纂相組,故謂之纂。

    〔4〕一説云至右腎合三焦 錢本、周本等此二十六字俱作小字注。

    按:

    本篇不知所出,《千金要方》有引載。本篇亦以浮取之脈爲陽,候腑之病變;沉取之脈爲陰,候臟之病變。關於臟腑虚實辨證,《内經》、《難經》等均有不少論述,但較零碎散在。本篇首次較爲全面系統地論述各臟腑及臟腑相合的虚實辨證,無疑是一大發展和進步,對後世臟腑辨證學説的創立與發展有不少啟發。

    平三關病候并治宜第三

    提要:

    本篇主要論述寸、關、尺三部各種脈象所主的病候,及其所宜的治則、治法。

    寸口脈浮,中風,發熱,頭痛。宜服桂枝湯、葛根湯,針風池、風府,向火灸〔1〕身,摩治風膏,覆令汗出。

    寸口脈緊,苦頭痛,骨肉疼,是傷寒。宜服麻黄湯發汗,針眉衝、顳顬〔2〕,摩治傷寒膏。

    寸口脈微,苦寒,爲衂。宜服五味子湯,摩〔3〕茱萸膏,令汗出。

    〔1〕灸 錢本、朱本俱作“炙”,可參。

    〔2〕顳顬(ni&egrave; r&uacute;聶如) 腦空穴之别名,位於風池穴上一寸半,屬足少陽經。

    〔3〕摩 《千金》卷二十八第六作“麻黄”二字,可參。

    寸口脈數,即爲吐,以有熱在胃管〔1〕,熏胸中。 宜服藥吐之,及針胃管,服除熱湯。若是傷寒七八日至十日,熱在中,煩滿渴者,宜服知母湯。

    寸口脈緩,皮膚不仁,風寒在肌肉。宜服防風湯,以藥薄熨之,摩以風膏,灸諸治風穴。

    寸口脈滑,陽實,胸中壅滿,吐逆。宜服前胡湯,針太陽、巨闕,瀉之。

    〔1〕管 通“脘”。《靈樞·上膈》:“蟲寒則積聚,守於下管。”

    寸口脈弦,心下愊愊〔1〕,微頭痛,心下有水氣。 宜服甘遂圓〔2〕,針期門,瀉之。

    寸口脈弱,陽氣虚,自汗出而短氣。宜服茯苓湯、内補散,適飲食消息〔3〕,勿極勞。針胃管,補之。

    寸口脈濇,是胃氣不足。宜服乾地黄湯,自養,調和飲食,針三里,補之。三里一作胃管。

    〔1〕愊愊(b&igrave; b&igrave;璧璧) 滿貌。 《方言·六》:“腹滿曰幅。”錢繹箋疏:“畐與愊通。又云:,飽也。稫稫,稷滿貌,義亦與愊同也。”

    〔2〕圓 錢本、周本及《千金》卷二十八第六俱作“丸”,下同。《經籍訪古志》卷七醫家類脈書云:“然丸字一用圓字,則其爲南渡以後物,益可徵焉。”注云:“丸字避欽宗諱,見《百一選方》。”

    〔3〕消息 增减。《金匱·瘧病脈證并治》:“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寸口脈芤,吐血;微芤者,衂血。空虚,去血故也。宜服竹皮湯、黄土〔1〕湯,灸膻中。

    寸口脈伏,胸中逆氣,噎塞不通,是胃中冷氣上衝心胸。宜服前胡湯、大三建圓,針巨闕、上管,灸膻中。

    寸口脈沉,胸中引脇痛,胸中有水氣。宜服澤漆湯,針巨闕,瀉之。

    〔1〕土 黄本、周本俱作“耆”,可參。

    寸口脈濡,陽氣弱,自汗出,是虚損病。宜服乾地黄湯、薯蕷圓、内補散、牡蠣散,并粉〔1〕,針大衝,補之。

    寸口脈遲,上焦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湯、生薑湯、茱萸圓,調和飲食以暖之。

    寸口脈實,即生熱在脾肺,嘔逆氣塞;虚,即生寒在脾胃,食不消化。有熱,即宜服竹葉湯、葛根湯;有寒,宜服茱萸圓、生薑湯。

    〔1〕粉 以藥粉撲治。

    寸口脈細,發熱,嘔〔1〕吐。宜服黄芩龍膽湯。吐不止,宜服橘皮桔梗湯,灸中府。

    寸口脈洪大,胸脇滿。宜服生薑湯、白薇圓,亦可紫菀湯下之,針上管、期門、章門。

    右上部寸口十七條。

    〔1〕嘔 原作“吸”,於義不合,據錢本、黄本改,與《千金》卷二十八第六相合。

    關脈浮,腹滿不欲食。浮爲虚滿,宜服平胃圓、茯苓湯、生薑前胡湯,針胃管,先瀉後補之。

    關脈緊,心下苦滿急痛。脈緊者爲實,宜服茱萸當歸湯,又大黄湯,兩治之,良〔1〕。 針巨闕〔2〕、下管,瀉之。《千金》云:服茱萸當歸湯,又加大黄二兩,佳。

    關脈微,胃中冷,心下拘急。宜服附子湯、生薑湯、附子圓,針巨闕,補之。

    〔1〕又大黄湯兩治之良 《千金》卷二十八第六作“又加大黄二兩佳”七字,此下原校注引《脈經》文“良”作“佳”,可參。

    〔2〕闕 原作“關”,無“巨關”穴名,當爲“闕”字之誤,據廣本、錢本及上下文改。

    關脈數,胃中有客熱。 宜服知母圓〔1〕、除熱湯,針巨闕、上管,瀉之。

    關脈緩,其人不欲食,此胃氣不調,脾氣不足。宜服平胃圓、補脾〔2〕湯,針章門,補之。

    關脈滑,胃中有熱。滑爲熱實,以氣滿故不欲食,食即吐逆。宜服紫菀湯下之,大平胃圓〔3〕,針胃管,瀉之。《千金》云:宜服朴消麻黄湯、平胃圆。

    〔1〕圓 《千金》卷二十八第六作“湯”,可參。

    〔2〕脾 錢本、黄本等俱作“肺”,可參。

    〔3〕紫菀湯下之,大平胃圓 《千金》卷二十八第六作“朴消麻黄湯、平胃丸”八字,此下并有校注云:“一作宜服紫菀湯、人參大平胃丸。”可參。

    關脈弦,胃中有寒,心下厥逆,此以胃氣虚故爾。宜服茱萸湯,温調飲食,針胃管,補之。

    關脈弱,胃氣虚,胃中有客熱。脈弱爲虚熱作病。其説云:有熱不可大攻之,熱去則寒起。正宜服竹葉湯,針胃管,補之。

    關脈濇,血氣逆冷。脈濇爲血虚,以中焦有微熱。宜服乾地黄湯、内〔1〕補散,針足太衝上補之。

    〔1〕内 《千金》卷二十八第六作“四”,可參。

    關脈芤,大便去血數斗〔1〕者,以膈俞傷故也。宜服生地黄并生竹皮湯,灸膈俞。若重下去血者,針關元;甚者,宜服龍骨圓,必愈。

    關脈伏,中焦有水氣,溏泄。宜服水銀圓,針關元,利小便,溏泄便止。

    關脈沉,心下有冷氣,苦滿吞酸。宜服白薇〔2〕茯苓圓,附子湯,針胃管,補之。

    〔1〕斗 錢本、周本等俱作“升”,可參。

    〔2〕白薇 《千金》卷二十八第六此下有“丸”字,可參。

    關脈濡,苦虚冷,脾氣弱,重下病〔1〕。 宜服赤石脂湯、女萎圓,針關元,補之。

    關脈遲,胃中寒。宜服桂枝圓、茱萸湯,針胃管,補之。

    關脈實,胃中痛。宜服梔子湯、茱萸烏頭圓,針胃管,補之。

    〔1〕重下病 此指頻繁泄瀉之病證。重,數也。《左傳·襄公傳四年》:“武不可重,用不恢於夏家。”注:“重,猶數也。”下,指下利。

    關脈牢,脾胃氣塞,盛熱,即腹滿響響。宜服紫菀圓、瀉脾圓,針灸胃管,瀉之。

    關脈細虚〔1〕,腹滿。 宜服生薑〔2〕茱萸蜀椒湯、白薇圓,針灸三管〔3〕。

    關脈洪,胃中熱,必煩滿。宜服平胃圓,針胃管,先瀉後補之。

    右中部關脈十八條。

    〔1〕虚 錢本、周本等此上有“脾胃”二字,據上下文例,疑是。

    〔2〕生薑 《千金》卷二十八第六此下有“湯”字,可參。

    〔3〕三管 指上脘、中脘、下脘三個俞穴。

    尺脈浮,下熱風,小便難。宜服瞿麥湯、滑石散,針横骨、關元,瀉之。

    尺脈緊,臍下痛。宜服當歸湯,灸天樞,針關元,補之。

    尺脈微,厥逆,小腹中拘急,有寒氣。宜服小建中湯。一本更有四順湯。針氣海。

    尺脈數,惡寒,臍下熱痛,小便赤黄。宜服雞子湯、白魚散,針横骨,瀉之。

    尺脈緩,脚弱下腫,小便難,有餘瀝。宜服滑石湯、瞿麥散〔1〕,針横骨,瀉之。

    尺脈滑,血氣實,婦人經脈不利,男子尿血。宜服朴消煎、大黄湯,下去經血,針關元,瀉之。

    〔1〕滑石湯、瞿麥散 周本作“滑石散瞿麥湯”,可參。

    尺脈弦,小腹疼,小腹及脚中拘急。宜服建中湯、當歸湯,針氣〔1〕海,瀉之。

    尺脈弱,陽氣少,發熱骨煩。宜服前胡湯、乾地黄湯、茯苓湯,針關元,補之。

    尺脈濇,足脛逆冷,小便赤。宜服附子四逆湯,針足大衝,補之。

    〔1〕氣 廣本作“血”,可參。

    尺脈芤,下焦虚,小便去血。宜服竹皮生地黄湯,灸丹田、關元,亦針補之。

    尺脈伏,小腹痛,癥疝,水穀不化。宜服大平胃圓、桔梗圓,針關元,補之。桔梗圓一云結腸圓。

    尺脈沉,腰背痛。宜服腎氣圓,針京門,補之。

    尺脈濡,苦〔1〕小便難。 《千金》云:脚不收風痺。 宜服瞿麥湯、白魚散,針關元,瀉之。

    〔1〕苦 《千金》卷二十八第六作“脚不收風痺”五字,可參。

    尺脈遲,下焦有寒。宜服桂枝圓,針氣海、關元,補〔1〕之。

    尺脈實,小腹痛,小便不禁。宜服當歸湯,加大黄一兩,以利大便;針關元,補之,止小便。

    尺脈牢,腹滿,陰中急。宜服葶藶子茱萸圓,針丹田、關元、中極。

    右下部尺脈十六條。

    〔1〕補 《千金》卷二十八第六作“寫”,可參。

    按:

    本篇不知所出,《千金要方》中有引載。全篇以憑脈辨證、據證論治爲中心,將脈診、辨證、治療緊密結合起來,做到脈、證、治三者統一。這種論脈方法有其獨到之處,值得借鑒。本篇還介紹了豐富多采的治法,如服藥法、針刺法、火灸法、藥膏摩治法、熨法、粉劑撲法、飲食調養法等。并敍述了不少方劑名稱,其中有些與《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的方名完全相同,顯係王叔和從張仲景遺著中所引録。但是,亦有不少方名出處未詳,對此有待進一步考證。

    平奇經八脈病第四

    提要:

    本篇首先論述奇經八脈的含義、循行、生理及病理,進而闡述奇經八脈病變的診斷,分述八脈之脈候及病證。

    脈有奇經八脈者,何謂也?然:有陽維、陰維,有陽蹻、陰蹻,有衝、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於經,故曰奇經八脈也。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何獨不拘於經也?然:聖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虞。天雨降下,溝渠溢滿,霶霈〔1〕妄行,當此之時,聖人不能復圖也。 此絡脈〔2〕流〔3〕溢,諸經不能復拘也。

    〔1〕霶霈(pāng p&egrave;i滂沛) 廣本作“滂沛”。 霶霈,雨大貌。 揚雄《甘泉賦》:“雲飛揚兮雨霶霈。”

    〔2〕此絡脈 此指奇經八脈而言。滑壽《難經本義·二十七難》注:“此絡脈三字,越人正指奇經而言也。既不拘於經,直謂之絡脈亦可也。”

    〔3〕流 《難經·二十七難》作“滿”,可參。

    奇經八脈者,既不拘於十二經,皆何起何繫〔1〕也?然:陽維者,起於諸陽之會〔2〕;陰維者,起於諸陰之交〔3〕。陽維、陰維者,维絡於身,溢畜不能環流溉灌諸經者也。陽蹻者,起於跟中,循外踝而上行,入風池。陰蹻者,亦起於跟中,循内踝而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衝脈者,起於關元,循腹裏直上,至咽喉中。一云:衝脈者,起於氣衝,並陽明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也。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4〕,並於脊裏,循背上,至風府〔5〕。 衝脈者,陰脈之海也;督脈者,陽脈之海也。任脈者,起於胞門、子户、夾臍上行,至胸中。一云: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裏,上關元,至喉咽。 帶脈者,起於季肋,《難經》作季脇。 迴身一周。此八者,皆不繫於十二經,故曰奇經八脈者。

    〔1〕繫 《難經·二十八難》作“繼”。

    〔2〕諸陽之會 此指足太陽膀胱經的金門穴。滑壽《難經本義·二十八難》注:“陽維所發,别於金門,以陽交爲郄……此陽維之起於諸陽之會也。”

    〔3〕諸陰之交 此指足少陰腎經的築賓穴。滑壽《難經本義·二十八難》注:“陰維之郄曰築賓……此陰維之起於諸陰之交也。”

    〔4〕下極之俞 指身軀最下部、前後陰之間的會陰穴。滑壽《難經本義·二十八難》:“(督脈)其脈起下極之俞,由會陰歷長强……

    〔5〕風府 《難經·二十八難》此下有“入屬於腦”四字,可參。

    奇經之爲病何如?然: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相維,悵然失志,容容〔1〕《難經》作溶溶。 不能自收持。悵然者,其人驚,則維脈緩,緩即令身不能自收持,即失志善志恍惚也。陽維爲病,苦寒熱;陰維爲病,苦心痛。陽維爲衛,衛爲寒熱。陰維爲榮,榮爲血,血者主心,故心痛也。陰蹻爲病,陽緩而陰急。陰蹻在内踝,病即其脈急,當從内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緩。陽蹻爲病,陰緩而陽急。陽蹻在外踝,病即其脈急,其人當從外踝以上急,内踝以上緩。衝之爲病,逆氣而裏急。衝脈從關元至喉咽,故其爲病逆氣而裏急。督之爲病,脊彊而厥。督脈在背,病即其脈急,故令脊彊也。任之爲病,其内苦結,男子爲七疝,女子爲瘕聚。任脈起於胞門、子户,故其病結爲七疝瘕聚。帶之爲病,苦腹滿,腰容容,《難經》作溶溶。若坐水中狀。帶脈者,迴帶人之身體,病即其脈緩,故令腰容容也。此奇經八脈之爲病也。

    〔1〕容容 通“溶溶”,疲乏無力貌。《漢書·揚雄傳·羽獵賦》:“沇沇溶溶。”《文選·羽獵賦》作“沇沇容容。”滑壽《難經本義·二十九難》注:“溶溶,無力貌。”

    診得陽維脈浮者,蹔〔1〕起目眩,陽盛實,苦肩息〔2〕洒洒如寒。

    診得陰維脈沉大而實者,苦胸中痛,脇下支滿,心痛。

    診得陰維〔3〕如貫珠者,男子兩脇實,腰中痛;女子陰中痛,如有瘡狀。

    診得帶脈〔4〕,左右繞臍腹腰脊痛,衝陰股〔5〕也。

    〔1〕蹔 同“暫”,突然也。 《玉篇·日部》:“暫,或作蹔。”《史記·李將軍列傳》:“廣(李廣)暫騰上胡兒馬。”

    〔2〕肩息 呼吸喘促時張口抬肩。《靈樞·本臟》:“肺高則上氣,肩息欬。”

    〔3〕陰維 依上文例,此下疑脱“脈”字。

    〔4〕帶脈 依上文例,此下疑有脱文。

    〔5〕陰股 即“股陰”,指大腿内側。《靈樞·經脈》:“肝足厥陰之脈……上膕内廉,循股陰,入毛中。”

    兩手脈浮之俱有陽,沉之俱有陰,陰陽皆實盛者,此爲衝、督之脈也。衝、督之脈者,十二經之道路也。衝、督用事〔1〕則十二經不復朝於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癡,不者,必當由豫〔2〕,有兩心也。兩手陽脈浮而細微,綿綿不可知,俱有陰脈,亦復細綿綿,此爲陰蹻、陽蹻之脈也。此家曾有病鬼魅風死,苦恍惚,亡人爲禍也〔3〕。

    診得陽蹻,病拘急;陰蹻,病緩。

    〔1〕用事 當權。《戰國策·趙策》:“趙太后新用事。”此爲“太過”之意。

    〔2〕由豫 同“猶豫”。

    〔3〕此家曾有病鬼魅風死苦恍惚亡人爲禍也 黄本、周本此下有小字注云:“案,袁校本云:此家以下十七字疑衍,一本無。”可參。

    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爲督脈。腰背强痛,不得俛仰,大人癲病,小人風癎疾。

    脈來中央浮;直上下痛者〔1〕,督脈也。動苦腰背膝寒,大人癲,小兒癎也。 灸頂上三圓〔2〕,正當頂上〔3〕。

    尺寸脈俱牢,一作芤。直上直下,此爲衝脈。胸中有寒疝也。

    脈來中央堅實,徑至關者,衝脈也。動苦少腹痛,上搶心,有瘕疝,絶孕,遺矢〔4〕、溺,脇支滿煩也。横寸口邊丸丸〔5〕,此爲任脈。苦腹中有氣如指,上搶心,不得俛仰,拘急。

    脈來緊細實長至關者,任脈也。動苦少腹繞臍,下引横骨、陰中切痛。取臍下三寸。

    〔1〕痛者 錢本此下有小字注云:“按,痛字未詳,《奇經考》引作動,蓋以意改。”據上下文義,“痛”字疑誤。

    〔2〕三圓 三壯。圓,丸也。古時一個艾炷稱爲一丸,灸一個艾炷稱爲一壯。李時珍《奇經八脈考》引作“三壯”。

    〔3〕正當頂上 此四字錢本引作小字傍注,可參。

    〔4〕矢 宛本、廣本、錢本等俱作“失”,可參。

    〔5〕丸丸 圓滑端直貌。《詩·商頌·殷武》:“陟彼景山,松柏丸丸。”毛傳:“丸丸,易直也。”陳奐曰:“《説文》:丸,圓也。 易直者,圜之意。”

    按:

    本篇前半部分出自《難經》二十七難、二十八難、二十九難。其中與今本《難經》二十八難文字出入較大,不但條文先後次序不同,且衝、任二脈的循行起止亦互異。此外,“二十八難”的末段還續有一段文字:“比於聖人圖設溝渠,溝渠滿溢,流於深湖,故聖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脈隆盛,入於八脈,而不環同,故十二經亦不能拘之。”通過生動的比喻,概括了奇經八脈蓄藏氣血的功能,解釋了奇經八脈“不拘於十二經”的道理。言簡意明,確切精要。本篇失於引載,今録之以參考。篇中以衝脈爲“陰脈之海”,與後世認識有區别。後世一般認爲任脈是“陰脈之海”,而衝脈爲十二經之海”,又爲“血海”。後半部分不知所出,專論奇經八脈的脈候及其病證。但這部分原文次序凌亂,互不聯貫,當脱誤不少。朱氏《脈經真本》於篇末注云:“自診得陽維脈浮以下序次凌亂,詳略互殊,似尚多有闕佚,不僅此也。”似是。

    本篇是奇經學説的重要篇章,是王叔和在《内經》、《難經》基礎上對奇經學説的進一步充實、發展,對後世有一定影響。如李時珍《奇經八脈考》就引載了本篇條文。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