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脉经校注 > 脈經卷第一

脈經卷第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朝散大夫守光禄卿直秘閣判登聞檢院上護軍臣林億等類次

    脈形狀指下秘訣第一二十四種

    提要:

    本篇論述了二十四種脈象之名稱及其表現,同時舉出八組類似的脈象,以示比較鑒别。

    浮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浮於手下。

    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一曰手下無,兩傍有。

    洪脈,極大在指下。一曰浮而大。

    滑脈,往來前却〔1〕流利,展轉替替然〔2〕,與數相似。一曰浮中如有力。一曰漉漉如欲脱。

    數脈,去來促急。一曰一息六七至。一曰數者進之名。

    促脈,來去數,時一止復來。

    〔1〕前却 進退也。《吳子·治兵》:“進不可當,退不可追,前却有節,左右應麾。”

    〔2〕替替然 滑動不休貌。

    弦脈,舉之無有,按之如弓弦狀。一曰如張弓弦,按之不移。又曰浮緊爲弦。

    緊脈,數如切繩狀。一曰如轉索之無常。

    沉脈,舉之不足,按之有餘。一曰重按之乃得。

    伏脈,極重指按之,著骨乃得。一曰手下裁動。一曰按之不足,舉之無有。一曰關上〔1〕沉不出名曰伏。

    革脈,有似沉伏,實大而長微弦。《千金翼》以革爲牢。

    實脈,大而長,微强,按之隱指幅幅然〔2〕。一曰沉浮皆得。

    〔1〕上 朱本作“下”,可參。

    〔2〕幅幅(b&igrave; b&igrave;璧璧)然 堅結充實貌。 李時珍《瀕湖脈學》注:“堅實貌。”

    微脈,極細而軟,或欲絶,若有若無。一曰小也。一曰手下快。一曰浮而薄。一曰按之如欲盡。

    濇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1〕也。

    細脈,小〔2〕大於微,常有,但細耳。

    軟脈,極軟而浮細。 一曰按之無有,舉之有餘。一曰細〔3〕小而軟。軟,一作濡。曰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輕手相得。

    弱脈,極軟而沉細,按之欲絶指下。一曰按之乃得,舉之無有。

    虚脈 遲大而軟,按之不足,隱指豁豁然〔4〕空。

    〔1〕曰散 《千金》卷二十八第三作“如散”,可參。

    〔2〕小 朱本作“少”,可參。

    〔3〕細 黄本、周本俱無。

    〔4〕豁豁(hu&ograve; hu&ograve; 霍霍)然 空大無力貌。 豁,《廣雅·釋詁》:“空也。”

    散脈,大而散。散者,氣實血虚,有表無裏。

    緩脈,去來亦遲,小駃〔1〕於遲。 一曰浮大而軟,陰浮〔2〕與陽同等。

    遲脈,呼吸三至,去來極遲。一曰舉之不足,按之盡牢。一曰按之盡牢,舉之無有。

    結脈,往來緩,時一止復來。按之來緩,時一止者名結陽;初來動止,更來小數,不能自還,舉之則動,名結陰。

    代脈,來數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脈結者生〔3〕,代者死。

    動脈,見於關上,無頭尾,大如豆〔4〕,厥厥然〔5〕動摇。《傷寒論》云: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摇者,名曰動。

    〔1〕駃 錢本、周本俱作“駛”。後同。駃,音義同“快”。《酉陽雜俎》:“河水色渾駃流。”

    〔2〕浮 周本及《千金》卷二十八第三俱無,可參。

    〔3〕脈結者生 《千金》卷二十八第三此四字在結脈條末,可參。

    〔4〕大如豆 敦煌殘卷《玄感脈經》作“如大豆”。此承上文“無頭尾”,猶言脈體之短如豆,并非言脈之大小,故“如大豆”似是。

    〔5〕厥厥然 短縮貌。《玉篇·厂部》:“厥,短也。”

    浮與芤相類。與洪相類。弦與緊相類。滑與數相類。革與實相類。《千金翼》云:牢與實相類。沉與伏相類。微與濇相類。軟與弱相類。緩與遲相類。軟與遲相類。

    按語:

    《内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書對脈象雖均有不少記載,但系統地加以總結,從目前所能見到的資料,則是從王叔和始。王氏在前人學術經驗的基礎上,把臨床所見多種多樣的脈象,歸納分類爲二十四種。并對各種脈象作了扼要簡明的叙述,使後學者易於掌握辨認。同時提出八組相互類似的脈象,示人區别對照,不使混淆。王氏二十四脈,基本上概括了人體常見的生理和病理上所能出現的脈象。後人在此基礎上增補成二十七脈、二十八脈、三十脈等。《脈經》的編成使古代診脈方法系統化,奠定了脈學的基礎,對促進中醫脈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平〔1〕脈早晏〔2〕法第二

    提要:

    本篇論述平旦爲診脈最佳時間的道理,同時强調脈診應當與望診等其它診法結合起來,互相參考分析,才能“決死生之分”。

    黄帝問曰:夫診脈〔3〕常以平旦,何也?岐伯對曰:平旦者,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均,《内經》作調匀。氣血未亂,故乃可診。過此非也。《千金》同《素問》,《太素》云:有過之脈。 切脈動靜而視精明〔4〕,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1〕平(bi&agrave;n便) 通“辨”。 《書·堯典》:“平章百姓。”《尚書大傳·唐傳》作“辨章”。

    〔2〕晏 《廣雅·釋詁》:“晚也。”

    〔3〕脈 《素問·脈要精微論》作“法”,可參。

    〔4〕精明 指眼睛。《素問·脈要精微論》:“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别黑白,審短長。”

    按:

    本篇出自《素問·脈要精微論》。指出平旦爲診脈的最佳時間。但在實際中診脈不可能都在平旦進行,故對此應着重領會其精神實質,即診脈時注意令病人安静,并排除内外因素對脈診的干擾作用。

    分别三關境界脈候所主第三

    提要:

    本篇論述寸口脈中寸、關、尺三部之位置、定位方法,以及三部脈分别主候三焦等範圍病變的意義。

    從魚際至高骨,其骨自高。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1〕。從寸至尺,名曰尺澤。故曰尺寸。寸後尺前,名曰關。陽出陰入,以關爲界。陽出三分,陰入三分,故曰三陰三陽。陽生於尺動於寸,陰生於寸動於尺。寸主射〔2〕上焦,出〔3〕頭及皮毛竟手;關主射中焦,腹及腰;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

    〔1〕寸口 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卷一百零五所引王叔和《脈經》,此下有“其自高骨”四字,可參。

    〔2〕射 測也。《漢書·東方朔傳》:“上嘗使諸數家射覆。”

    〔3〕出 推也,推而前也。見《釋名·釋言語》。此處有進而推及之意。

    按:

    寸口脈寸關尺三部的劃分始於《難經·二難》。而王叔和更具體地指出,以腕後拇指側高骨處爲關,關前爲寸,關後爲尺。這一定位方法更爲簡便,故爲臨床所習用,沿用至今。

    辨尺寸陰陽榮衛度數第四

    提要:

    本篇首論切脈獨取寸口之原理。然後討論寸口脈中尺與寸名稱之由來,指出尺、寸的診脈位置及其陰陽分治。最後論述太過、不及、覆脈、溢脈的脈象表現及其診斷意義。

    夫十二經皆有動脈〔1〕,獨取寸口,以决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候〔2〕者,何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3〕也。 人一呼脈行〔4〕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漏水下百刻〔5〕,榮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爲一周。晬時也。故五十度而復會於手太陰。太陰者,寸口也,即五臟六腑之所終始〔6〕,故法取於寸口。

    〔1〕十二經皆有動脈 指十二經脈在各自的循行部位上都有搏動應手之處。滑壽《難經本義·一難》:“皆有動脈者,如手太陰脈動中府、雲門、天府、俠白;手陽明脈動合谷、陽谿;手少陰脈動極泉;手太陽脈動天窗;手厥陰脈動勞宫;手少陽脈動禾;足太陽脈動箕門、衝門;足陽明脈動衝陽、大迎、人迎、氣衝;足少陰脈動太谿、陰谷;足太陽脈動委中;足厥陰脈動太冲、五里、陰廉;足少陽脈動下關、聽會之類也。”

    〔2〕候 《難經·一難》作“法”,可參。

    〔3〕動脈 《難經·一難》此二字互乙,可參。

    〔4〕脈行 《靈樞·五十營》作“氣行”,可參。下同。

    〔5〕漏水下百刻 指一整日。古以銅壺滴漏計算時間,其法以銅壺貯水,壺中立一箭,上刻度數作爲計時標凖,水從壺底小孔慢慢下滴於受水壺内,水位下降,箭上刻度以次顯露,以此表示不同時刻。一晝夜合一百刻。

    〔6〕終始 廣本此二字互乙,可參。

    脈有尺寸,何謂也?然:尺寸者,脈之大會要〔1〕也。從關至尺是尺内,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内,陽之所治也。故分寸爲尺,分尺爲寸。故陰得尺内〔2〕一寸,陽得寸内九分〔3〕。尺寸終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1〕會要 《難經·二難》此二字互乙。

    〔2〕内 宛本作“中”,可參。

    〔3〕分寸爲尺至陽得寸内九分 以“同身寸”計,魚際至肘中尺澤穴共長一尺一寸,除去關前一寸,其餘則爲尺部;除去關後一尺,其餘則爲寸部。故曰“分寸爲尺,分尺爲寸”。然而實際切脈時,尺脈僅取尺部一尺之中的一寸,寸脈僅取寸部一寸之中的九分。故曰“陰得尺内一寸,陽得寸内九分”。

    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1〕有溢〔2〕,有關有格,何謂也?然: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减者,法曰不及。遂〔3〕上魚爲溢,爲外關内格,此陰乘之脈也。關之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爲覆,爲内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4〕。故曰覆溢。是真臟之脈也,人不病自死。

    〔1〕覆 覆爲向下。此言脈搏動範圍向下超過一寸,深入至尺部者,有如自上往下傾覆,故謂“覆”。

    〔2〕溢 溢爲上溢。此言脈搏動範圍向上超過九分,直上至魚部者,有如從下向上滿溢,故謂“溢”。

    〔3〕遂 通達也。《淮南子·精神訓》:“何往而不遂。”高誘注:“遂,通也。”

    〔4〕也 原脱,據上文例及《難經·三難》補。

    按:

    本篇出自《難經》一、二、三難。早在《内經》中對寸口脈診就很重視,如《素問·五臟别論》提出氣口“獨爲五臟主”、“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的觀點。《素問·經脈别論》則直接指出:“氣口成寸,以决死生。”《難經》在《内經》的基礎上首倡“獨取寸口”的診脈法,以代替遍身診脈法,大大地簡化了診脈程序,方便於臨床。這一理論後來又得到了王叔和的充分肯定和繼承,一直沿用至今。當然,“獨取寸口”只是多種診病手段之一,要“决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候”,還必須四診合參,全面診察。而且,必要時還要結合三部九候的遍身診法,以協助診斷。

    本篇指出“覆”、“溢”之脈屬於真臟脈,爲内在陰陽氣血嚴重失調,正氣已經衰敗,縱使暫時外形上未見明顯病象,也會出見“不病自死”的情況。這提示我們臨床診療中不要停留於表面現象,應重視脈證互參,注意“形病”與“脈病”的關係。

    平脈視人大小長短男女逆順法第五

    提要:

    本篇指出脈診應結合人的形體、性情、性别、年齡等多方面情况。凡脈象與之相應者爲順,反之者則爲逆。

    凡診脈當視其人大小、長短及性氣緩急。脈之遲速、大小、長短皆如其人形性者,則吉。反之者,則爲逆也。 脈三部大都欲等,只〔1〕如小人、細人、婦人〔2〕脈小軟。小兒四、五歲,脈呼吸八至,細數者,吉。《千金翼》云:人大而脈細,人細而脈大,人樂而脈實,人苦而脈虚,性急而脈緩,性緩而脈躁,人壯而脈細,人羸而脈大,此皆爲逆,逆則難治。反此爲順,順則易治。凡婦人脈常欲濡弱於丈夫。小兒四、五歲者,脈自駃疾,呼吸八至也。男左大爲順,女右大爲順。肥人脈沉,瘦人脈浮。

    〔1〕只 朱本作“至”,可參。

    〔2〕細人婦人 錢本、周本俱作“婦人細人”。

    持脈輕重法第六

    提要:

    本篇主要討論了切脈的基本指法。指出切脈時指力應由輕漸重,由淺入深,逐次推尋診察。並指出不同深度的脈象分别主候不同的臟腑。

    脈有輕重,何謂也?然: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菽者,小豆。言脈輕如三小豆之重。吕氏作大豆〔1〕。皮毛之間者,肺氣所行,故言肺部也。 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心主血脈,次於肺,如六豆之重。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脾在中央,主肌肉,故次心如九豆之重。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肝主筋,又在脾下,故次之。按之至骨舉之〔2〕來疾者,腎部也。腎主骨,其脈沉至骨。故曰輕重也。

    〔1〕吕氏作大豆 原作“焒作”三字,義不可通,據錢本、周本等改。

    〔2〕之 《難經·五難》作“指”,可參。

    按:

    本篇出自《難經·五難》。根據肺主皮毛,心主血脈,脾主肌肉,肝主筋,腎主骨的原理,説明不同層次的脈象主候相應的臟腑。但在臨床中少有人採取五個層次的切脈指法,而多採用浮、中、沉三個層次的指法。

    兩手六脈所主五臟六腑陰陽逆順第七

    提要:

    本篇主要論述寸口脈寸、關、尺三部與臟腑經脈的配合關係,進而論述臟腑經脈表裏配合關係及其相合的部位。

    《脈法讚》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腎與命門,俱出尺部。魂魄穀神,皆見寸口。左主司官〔1〕,右主司府。左大順男,右大順女。關前一分,人命之主〔2〕。左爲人迎,右爲氣口。神門〔3〕决斷,兩在關後。人無二脈,病死不愈。諸經損减,各隨其部。察按陰陽,誰與先後。《千金》云:三陰三陽,誰先誰後。 陰病治官,陽病治府。 奇邪所舍〔4〕,如何捕取。審而知者,鍼入病愈。

    〔1〕司官 指診察五臟。司,猶察也。《周禮·媒氏》:“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官,此指五臟。《太素》卷三調陰陽:“陰之五官。”楊上善注:“五臟,陰之官也。”

    〔2〕關前一分,人命之主 關前一分,屬寸脈部位,左寸候心,右寸爲肺。心爲君主之官,藏神而主一身血脈;肺爲相傅之官,藏魄而主一身之氣,心肺爲一身性命之主,故寸脈主候人身生命安危,故謂“人命之主”。

    〔3〕神門 指兩尺脈。徐大椿《脈訣啟悟》:“神門屬腎,乃診腎脈部分,兩在關後,關復皆屬尺脈。”

    〔4〕奇邪所舍 指邪氣留居潛藏之處。奇邪,此泛指一切邪氣。舍,寄宿、留居。

    心部在左手關前寸口是也,即手少陰經也,與手太陽爲表裏,以小腸合爲府,合於上焦,名曰神庭,在龜一作鳩。尾下五分。

    肝部在左手關上是也,足厥陰經也,與足少陽爲表裏,以膽合爲府,合於中焦,名曰胞門,一作少陽。在大倉左右三寸。

    腎部在左手關後尺中是也,足少陰經也,與足太陽爲表裏,以膀胱合爲府,合於下焦,在關元左。

    肺部在右手關前寸口是也,手太陰經也,與手陽明爲表裏,以大腸合爲府,合於上焦,名呼吸之府,在雲門。

    脾部在右手關上是也,足太陰經也,與足陽明爲表裏,以胃合爲府,合於中焦,脾胃之間,名曰章門,在季脇前〔1〕一寸半。

    腎部在右手關後尺中是也,足少陰經也,與足太陽爲表裏,以膀胱合爲府,合於下焦,在關元右。左屬腎,右爲子户,名曰三焦。

    〔1〕脇前 錢本、周本俱作“肋前”;朱本作“肋下”,可參。

    按:

    寸口脈寸、關、尺三部與臟腑經脈的配屬關係在《難經·十八難》中已有明確論述。王叔和繼承發展了這一理論。後世在此基礎上有不少發展。在此列舉有代表性的數家,列表於後。

    本篇所引《脈法讚》,《千金》卷二十八第四有引載,并在“鍼入病愈”句下尚有餘文。此處有些内容較費解。如“左大順男,右大順女”,朱丹溪認爲這裏左右是指醫生之手而言,臨床上醫生之左手對病人之右手,右手對病人左手,故對病者言是男人右脈大、女人左脈大爲順。因其左脈主血,右脈主氣,男以氣成胎,故氣爲之主;女以血爲胎,故血爲之主。這雖不無一定道理,但細究之,終覺牽强。因爲一般言“左右”,應是對病者而言,似無指醫生之理。故這裏從陽左陰右解。然而臨床實際中,男女脈差異主要表現爲女脈較男脈略快而稍濡弱,並未見明顯的男女左右差異之特征。又如“關前一分,人命之主”,“關前一分”指何部位,亦有爭議。清·李延昰《脈訣彙辨》云:“關前一分者,寸關尺各得三分,共得九分。今曰關前一分,仍在關上,但在前之一分耳。”此説與臨床實際不甚符合。一般上皆以關前爲寸,關後爲尺,故“關前一分”仍當是指寸部脈而言。

    此外,本篇所提及的神庭、胞門、章門等,本爲穴位名,但原文所述的位置却與現存醫籍所載的穴位位置相去甚遠,可能是原文有訛誤,或是古代對某些部位的特定稱呼。篇末的“三焦”也只是作爲“子户”的别稱,不同於一般概念。

    附表:寸關尺三部配合臟腑對照表

    辨臟腑病脈陰陽大法第八

    提要:

    本篇討論從脈象上辨别疾病在臟在腑及陰陽寒熱屬性的方法。同時指出肺、腎、肝、心的正常脈象。

    脈何以知臟腑之病也?然:數者腑也,遲者臟也。數即有熱,遲即生寒。諸陽爲熱,諸陰爲寒。故〔1〕别知臟腑之病也。腑者陽,故其脈數;臟者陰,故其脈遲。陽行遲,病則數;陰行疾,病則遲。

    脈來浮大者,此爲肺脈也;脈來沉滑如〔2〕石,腎脈也;脈來如弓弦者,肝脈也;脈來疾去遲,心脈也。脈來當見而不見爲病。病有深淺〔3〕,但當知如何受邪。

    〔1〕故 《難經·九難》此下有“以”字,可參。

    〔2〕如 黄本、周本此上有“堅”字,並注云:“案,堅字從袁校本,泰定本空一字,居敬本無。”可參。

    〔3〕深淺 錢本、周本此二字俱互乙,可參。

    按:

    本篇前一段出自《難經·九難》。數脈主腑病,爲有熱;遲脈主臟病,爲有寒。這是指一般規律而言。徐大椿云:“腑病亦有遲脈,臟病亦有數脈。”故不可一概而論,當靈活掌握運用。至於本篇所論及的肺、腎、肝、心的正常脈象,與《内經》、《難經》所述的肺毛、腎石、肝弦、心鈎的脈象相類似,在以下篇章中將有進一步的論述。

    辨脈陰陽大法第九

    提要:

    本篇主要論述辨脈陰陽屬性之大法。以陰陽爲綱,分論五臟之常脈和病脈,列舉了脈證相符和脈證不符的多種現象,闡述了二種及三種脈象同時并見的情况及吉凶順逆。

    脈有陰陽之法,何謂也?然: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穀味〔1〕也,其脈在中。浮者陽也,沉者陰也,故曰陰陽。

    〔1〕受穀味 《難經經釋·四難》:“按:受穀味三字亦屬贅辭。”可參。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 然:浮而大散〔1〕者,心也;浮而短濇〔2〕者,肺也。腎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長者,肝也;按之軟,舉指來實者,腎也。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 《千金翼》云:遲緩而長者脾也。 是陰陽之脈〔3〕也。

    〔1〕散 《千金翼》卷二十五第二無。

    〔2〕濇 《千金翼》卷二十五第二無。

    〔3〕脈 朱本及《難經·四難》俱作“法”,可參。

    脈有陽盛陰虚,陰盛陽虚,何謂也?然: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故曰陰盛陽虚;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故曰陽盛陰虚。是陰陽虚實之意也。陽脈見寸口,浮而實大,今輕手浮之更損减而小,故言陽虚;重手按之反更實大而沉,故言陰實。

    經言:脈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有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如此言之〔1〕,寸口有六脈俱動耶?然:經言如此者,非有六脈俱動也,謂浮、沉、長、短、滑、濇也。浮者陽也,滑者陽也,長者陽也;沉者陰也,濇者陰也,短者陰也。所以言一陰一陽者,謂脈來沉而滑也;一陰二陽者,謂脈來沉滑而長也;一陰三陽者,謂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所以言一陽一陰者,謂脈來浮而濇也;一陽二陰者,謂脈來長而沉濇也;一陽三陰者,謂脈來沉濇而短,時一浮也。各以其經所在,名〔2〕病之逆順也。

    〔1〕言之 《難經·四難》此二字互乙,可參。

    〔2〕名 通“明”。 《釋名·釋言語》:“名,明也,實使分明也。”

    凡脈大爲陽,浮爲陽,數爲陽,動爲陽,長爲陽,滑爲陽;沉爲陰,濇爲陰,弱爲陰,弦爲陰,短爲陰,微爲陰,是爲三陰三陽也〔1〕。 陽病見陰脈者,反〔2〕也,主死;陰病見陽脈者,順也,主生。

    〔1〕是爲三陰三陽也 《千金》卷二十八第八無此七字,可參。

    〔2〕反 《千金》卷二十八第八作“逆”,可參。

    關前爲陽,關後爲陰。陽數〔1〕則吐血,陰微則下利〔2〕;陽弦則頭痛,陰弦則腹痛;陽微則發汗,陰微則自下;陽數口生瘡,陰數加微必惡寒而煩撓不得眠也。陰附陽則狂,陽附陰則癲。得陽屬腑,得陰屬臟。無陽則厥,無陰則嘔。陽微則不能呼,陰微則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短氣。依此陰陽以察病也。

    〔1〕數 《千金》卷二十八第八作“芤”,可參。

    〔2〕陰微則下利 《千金》卷二十八第八原校所引《脈經》作“陰濇即下血”,可參。

    寸口脈浮大而疾者,名曰陽中之陽,病苦煩滿,身熱,頭痛,腹中熱〔1〕。

    寸口脈沉細者,名曰陽中之陰,病苦悲傷不樂,惡聞人聲,少氣,時汗出,陰氣不通,臂不能舉。

    尺脈沉細者,名曰陰中之陰,病苦兩脛酸疼,不能久立,陰氣衰,小便餘瀝,陰下濕癢。

    尺脈滑而浮大者,名曰陰中之陽,病苦小腹痛滿,不能溺,溺即陰中痛,大便亦然。

    〔1〕熱 朱本此下有“痛”字,可參。

    尺脈牢而長,關上無有,此爲陰干〔1〕陽,其人苦兩脛重,少腹引腰痛。

    寸口脈壯大,尺中無有,此爲陽干陰,苦腰背痛,陰中傷,足脛寒。夫風傷陽,寒傷陰。陽病順陰,陰病逆陽。陽病易治,陰病難治。在腸胃之間,以藥和之;若在脛脈之間,鍼灸病已。

    〔1〕干 《説文·干部》:“犯也。”

    按:

    本篇在“名病之逆順也”之前的内容出自《難經·四難》。其餘不知所出,《千金》有引載。有關辨脈之陰陽,在《素問·陰陽别論》等篇中已有論及,後在《難經》、《脈經》中有了進一步的充實發展。本篇以浮、沉作爲辨脈陰陽之總綱,以浮、滑、長、大、數、動爲陽,沉、濇、短、微、弱、弦爲陰。因各陰陽之脈可相兼出現,從而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和“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之分。這提示我們臨床上要詳細分析各種相兼的脈象,切忌簡單粗率。並指出關前之寸部屬陽,關後之尺部屬陰,因而寸脈與尺脈的診斷意義各不相同。總之,辨脈陰陽之大法,主要是從脈象與部位上來分。脈分陰陽的方法,有提綱挈領、執簡馭繁的作用,方便於掌握應用。後世受此啟發,對脈象的分類方法作了更大的改進。

    本篇還指出五臟各有不同的脈象表現。因其是對正常脈象而言,故其所述的大、散、短、濇、牢、長、軟等都是指近似脈象,并非指病脈,應注意加以區别。

    平虚實第十

    提要:

    本篇主要論述疾病虚實的辨證方法。指出三虚三實的概念及臨床表現。闡述重實的概念及經絡俱實的辨證。最後概括虚實辨證皆從其物類始的基本規律。

    人有三虚三實,何謂也?然:有脈之虚實,有病之虚實,有診〔1〕之虚實。脈之虚實者,脈來軟者爲虚,牢者爲實。病之虚實者,出者爲虚,入者爲實;言者爲虚,不言者爲實;緩者爲虚,急者爲實。診之虚實者,癢者爲虚,痛者爲實;外痛内快〔2〕爲外實内虚,内痛外快爲内實外虚。故曰虚實也。

    〔1〕診 指症狀。《素問·風論》:“願聞其診。”王冰注:“診,謂可言之證。”

    〔2〕快 舒暢也。《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行數里,心不快。”

    問曰:何謂虚實?答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虚。何謂重實?所謂重實者,言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

    問曰:經絡俱實如何?何以治之?答曰:經絡皆實是寸脈急而尺緩也,當俱治之。故曰滑則順,濇則逆。夫虚實者,皆從其物類始〔1〕。五臟骨肉滑利,可以長久。

    〔1〕始 始,《甲乙》卷七第一中作“治”;《太素》卷十六虚實脈診作“終始”二字。

    按:

    本篇前一條出自《難經·四十八難》:後二條出《素問·通評虚實論》。“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虚”,精辟地概括了虚、實的基本含義,對後世虚實辨證的理論與臨床有深遠的影响。正如張介賓所説:“愚按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虚二句,爲治病之大綱,其辭似顯,其義甚微,最當詳辨。”臨床中,疾病的虚實表現是很復雜的,除一般情況外,尚有重實、重虚、虚中挾實、實中挾虚等不同表現,必須詳加辨析,才能使之分明。

    從横逆順伏匿脈第十一

    提要:

    本篇主要討論脈互相乘襲的情况。根據五行生克乘侮規律,有從、横、逆、順之不同。指出陰陽之脈有互相乘襲、隱伏的情况,列舉具體脈象以説明之。

    問曰:脈有相乘,有從、仲景從字作縱字。有横,有逆、有順,何謂也?師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從;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順。

    經言:脈有伏匿〔1〕者,伏匿於何臟,而言伏匿也?然:謂陰陽更相乘、更相伏也。脈居陰部反見陽脈者,爲陽乘陰也,脈雖時沉濇而短,此陽中伏陰也〔2〕;脈居陽部反見陰脈者,爲陰乘陽也,脈雖時浮滑而長,此爲陰中伏陽也。重陰者癲,重陽者狂。脱陽者見鬼,脱陰者目盲。

    〔1〕伏匿 隱藏也。《淮南子·主術訓》:“故人主誠正,則直士任事,而姦人伏匿矣。”

    〔2〕也 原脱,據下文例及黄本、《難經·二十難》補。

    按:

    本篇前一條出自《傷寒論·平脈法》,後一條出自《難經·二十難》。脈有陰陽之分,但脈分陰陽并非是絶對的,陽部可見陰脈,陰部可見陽脈,陽脈之中可兼見陰脈,陰脈之中可兼見陽脈。説明陰陽學説在脈診上的應用是靈活的。提示我們臨床切脈診病時,應細心分析脈象的復雜表現,力求深入細致、全面周到,才能正確診斷疾病。

    辨災怪恐怖雜脈第十二

    提要:

    本篇首先論述“脈有殘賊”的含義和“脈有災怪”的變異情况。同時説明人因恐怖、羞愧、不飲等因素可引起不同的脈象與外候變化,并舉例介紹了根據病人語言、動作、體位等以協助診斷疾病的方法。最後闡述如何辨别“詐病”,提出處理辦法。

    問曰:脈有殘賊,何謂?師曰:脈有弦、有緊、有濇、有滑、有浮、有沉,此六脈爲殘賊,能與諸經〔1〕作病。

    問曰:嘗爲人所難,緊脈何所從〔2〕而來?師曰:假令亡汗,若吐,肺中寒,故令緊;假令欬者,坐飲冷水,故令緊;假令下利者,以胃中虚冷,故令緊也。

    〔1〕經 《傷寒》卷一第二作“脈”,可參。

    〔2〕何所從 《傷寒》卷一第二作“從何”二字,可參。

    問曰:翕奄沉〔1〕名曰滑,何謂? 師曰:沉爲純陰,翕爲正陽,陰陽和合,故脈滑也。

    問曰:脈有災怪,何謂?師曰:假令人病,脈得太陽,脈與病形證相應,因爲作湯,比還送湯之時〔2〕,病者因反大吐若下痢、仲景痢字作利。病腹中痛。因問,言我前來脈時不見此證,今反變異,故是名爲災怪。因問何緣作此吐痢?答曰:或有先服藥,今發作,故爲災怪也。

    〔1〕翕(xi吸)奄沉 指脈體來去遽速。翕,《説文·合部》:“起也。”此指脈之搏起。奄,遽也。《文選·馬融〈長笛賦〉》:“奄忽滅没。”李善注引《方言》:“奄,遽也。”沉,没也,此指脈之去。

    〔2〕之時 《傷寒》卷一第二作“如食頃”三字,可參。

    問曰:人病恐怖,其脈何類?師曰:脈形如循絲,累累然〔1〕,其面白脱色。

    問曰:人媿〔2〕者,其脈何等〔3〕類? 師曰:其脈自浮而弱,面形〔4〕乍白乍赤。

    問曰:人不飲,其脈何類? 師曰:其脈自濇〔5〕,而唇口乾燥也。

    〔1〕累累然 連續不斷貌。《禮記·樂記》:“累累乎端如貫珠。”

    〔2〕媿 同“愧”。《漢書·文帝紀十四年》:“朕甚自媿。”

    〔3〕等 《傷寒》卷一第二無。據上下文例,此字疑衍。

    〔4〕形 《傷寒》卷一第二作“色”,可參。

    〔5〕濇 黄本、周本俱作“弦”,可參。

    言遲者,風也;摇頭言者,其裏痛也;行遲者,其表彊也;坐而伏者,短氣也;坐而下一膝〔1〕者,必腰痛;裏實護腹如懷卵〔2〕者,必心痛。師持脈病人欠者,無病也;脈之因〔3〕伸者,無病也〔4〕。 一云伸者病也。 假令何壁卧,聞師到不驚起,而目眄視〔5〕,一云反面仰視。若三言三止,脈之咽唾,此爲詐病。假令脈自和,處〔6〕言此病大重,當須服吐下藥:鍼灸數十百處乃愈〔7〕。

    〔1〕膝 《傷寒》卷一第二作“脚”,可參。

    〔2〕卵 《傷寒》卷一第二此下有“物”字,可參。

    〔3〕因 《傷寒》卷一第二無。據上句文例,此字疑衍。

    〔4〕伸者無病也 錢本伸作“呻”;《傷寒》卷一第二作“呻者病也”四字,可參。

    〔5〕眄(miǎn免)視 斜目以視。 《戰國策·燕策》:“馮几據杖,眄視指使,則什己者至。”

    〔6〕處 斷决也。《漢書·穀永傳》:“臣愚不能處也。”

    〔7〕乃愈 黄本、周本此下有小字注:“案,袁校云:疑有闕文。”可參。

    按:

    本篇出自《傷寒論·平脈法》。弦、緊、濇、滑、浮、沉六種脈象屬於病脈,因其反映人體正氣受到傷殘賊害,故稱爲“殘賊”。所謂“脈有災怪”,是指臨床中出現的一些反常變異情况,其中有些是原先服藥所引起的。提示我們應注意詢問病人服藥治療經過,找出變異發生的原因。本篇還指出,因情志、飲食等改變,可出現不同的脈象和外候;而不同的疾病,病人的語言、體位、動作等也會有相應的變化,據此可以帮助診斷疾病。這些提示我們臨床上要注意病人各方面情况,全面診察,詳細辨析,才能正確診斷疾病。

    所謂“詐病”,相當於現代所稱的“僞造病情”。臨床上應注意識别和妥善處理。本篇所述的處理方法,現在已不足取。應當以嚴肅的態度對這些人做認真細致的教育工作,以達到治病治人的目的。

    遲疾短長雜脈法第十三

    提要:

    本篇首先論述實邪、虚邪、賊邪、微邪、正邪的概念,從而説明五邪傳變的基本規律,進而分論多種脈象的診斷意義,説明根據不同脈象可以幫助分析判斷疾病在臟在腑、屬寒屬熱、血氣虚實、病程久暫、預後良惡及所主病證等。

    黄帝問曰:余聞胃氣、手少陽三焦、四時五行脈法。夫人〔1〕言脈有三陰三陽,知病存亡,脈外以知内,尺寸大小,願聞之。岐伯曰:寸口之中,外别浮沉,前後左右,虚實死生之要,皆見寸口之中。脈從前來者爲實邪,從後來者爲虚邪,從所不勝來者爲賊邪,從所勝來者爲微邪,自病一作得。者爲正邪。外結者病癰腫,内結者病疝瘕也。間來而急者,病正在心,癥氣也。脈來疾者,爲風也;脈來滑者,爲病食也;脈來滑躁者,病有熱也;脈來濇者,爲病寒濕也。脈逆順之道,不與衆謀。

    〔1〕人 黄本、周本作“子”,可參。

    師曰:夫呼吸〔1〕者,脈之頭〔2〕也。 初持脈〔3〕來疾去遲,此爲出疾入遲,爲内虚外實;初持脈來遲去疾,此爲出遲入疾,爲内實外虚也。

    〔1〕吸 原脱,據《傷寒》卷一第二補。

    〔2〕呼吸者脈之頭 言脈氣隨呼吸而行,根據呼吸可以計脈息之遲疾,即呼吸爲脈之頭緒。成無己《注解傷寒論》卷一第二注:“《難經》曰: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以脈隨呼吸而行,故言脈之頭也。”

    〔3〕脈 原作“之”,《傷寒》卷一第二作“脈”,本篇下文亦作“初持脈”,據改。

    脈數則在腑,遲則在臟。脈長而弦病在肝,扁鵲云:病出於肝。脈小血少病在心,扁鵲云:脈大而洪病出於心。 脈下堅上虚病在脾胃,扁鵲云:病出於脾胃。脈滑一作濇。而微浮病在肺,扁鵲云:病出於肺。 脈大而堅病在腎。扁鵲云:小而緊。脈滑者多血少氣,脈濇者少血多氣,脈大者血氣俱多。又云:脈來大而堅者血氣俱實,脈小者血氣俱少。又云:脈來細而微者血氣俱虚。沉細滑疾者熱,遲緊爲寒。 又云:洪數滑疾爲熱,濇遲沉細爲寒〔1〕。 脈盛滑緊者病在外熱,脈小實而緊者病在内冷。脈小弱而濇者〔2〕謂之久病,脈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脈浮滑,其人外熱,風走刺〔3〕,有飲,難治。 脈沉而緊,上焦有熱,下寒,得冷即便下。脈沉而細,下焦有寒,小便數,時苦絞痛,下利重。脈浮緊且滑直者,外熱内冷,不得大小便。

    〔1〕又云洪數滑疾爲熱,濇遲沉細爲寒 黄本、周本此下注云:“案:些十四字泰定本作正文。”依上文例,此説似是。

    〔2〕者 原脱,據廣本、周本及上下文例補。

    〔3〕風走刺 指風邪遊走於體表,皮膚刺痛的病證。

    脈洪大緊急,病速進在外,苦頭發熱、癰腫;脈細小緊急,病速進在中,寒爲疝瘕、積聚,腹中刺痛。脈沉重〔1〕而直前絶者,病血在腸間;脈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癥〔2〕。 脈直前而中散絶者,病消渴;一云病浸淫痛〔3〕。脈沉重,前不至寸口,徘徊絶者,病在肌肉,遁尸〔4〕。脈左轉而沉重者,氣癥陽〔5〕在胸中,脈右轉出不至寸口者,内有肉癥。脈累累如貫珠,不前至,有風寒在大腸,伏留不去;脈累累中止不至,寸口軟者,結熱在小腸膜中,伏留不去。脈直前左右彈者,病在血脈中,肧血〔6〕也;脈後而左右彈者,病在筋骨中也。脈前大後小,即頭痛目眩;脈前小後大,即胸滿短氣。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所苦。

    〔1〕重 猶甚也。《戰國策》:“今當摯能而公重不相善也。”

    〔2〕癥 錢本、周本作“瘕”,可參。

    〔3〕痛 《千金》卷二十八第五作“瘡”,義長。

    〔4〕遁尸 《病源·遁尸候》:“遁尸者,言其停遁在人肌肉血脈之間,若卒有犯觸,即發動。亦令人心腹脹滿刺痛,氣息喘急,傍攻兩脇,上衝心胸,瘥後復發,停遁不消,故謂之遁尸也。

    〔5〕癥陽 《千金》卷二十八第五作“微傷”,可參。

    〔6〕肧(pēi胚)血 凝結之死血。肧,通“衃”。《素問·五臟生成》:“赤如衃血者死。”王冰注:“衃血,謂敗惡凝聚之血,色赤黑也。”

    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1〕,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太素》細作滑。 濇則心痛。 渾渾革革〔2〕,至如湧泉,病進而危〔3〕;弊弊綽綽〔4〕,其去如弦絶者,死。 短而急者病在上,長而緩者病在下;沉而弦急者病在内,浮而洪大者病在外;脈實者病在内,脈虚者病在外。在上爲表,在下爲裏;浮爲在表,沉爲在裏。

    〔1〕治 安也。《易經·繫辭下》:“黄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2〕渾渾(gun gun 滾滾) 革革(j&iacute; j&iacute;急急)  盛大急速貌。 渾,通“滾”。《集韻》卷五混:“滾,大水流貌,或作渾。”渾渾,盛大貌。 革,《集韻》卷十職:“急也。”革革,急速貌。

    〔3〕危 《素問·脈要精微論》作“色弊”二字,可參。

    〔4〕弊弊綽綽(chu&ograve; chu&ograve;輟輟) 《素問·脈要精微論》作“緜緜”二字,可參。弊,通“蔽”。弊弊,隱蔽貌。綽綽,緩慢貌。《爾雅·釋訓》:“綽綽、爰爰,緩也。”總言沉隱而緩慢。

    按:

    本篇部分内容出自《素問·脈要精微論》、《難經·五十難》及《傷寒論·平脈法》。其中“五邪”是根據五行生克乘侮規律得出的概念,揭示了疾病傳變的基本規律。此外,本篇有些地方的解釋應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如“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是出自《内經》的,因此這裏的“上”“下”就不能從寸關尺解,正如丹波元簡《素問識》所説:“諸家以上下爲寸尺義,而《内經》有寸口之稱,無分三部而爲寸關尺之説。乃以《難經》以降之見讀斯經,并不可從。此言上下者,指上部下部之諸脈,詳見《三部九候論》。”至於“下堅上虚”、“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則不見於《内經》,可能出自後世,故這裏的“上”、“下”可從關尺解。

    平人得病所起脈第十四

    提要:

    本篇用五行學説把五臟之脈與得病季節,五臟疾病與五季、五方、五畜等聯繫起來討論。同時闡述得到王脈、相脈、胎脈、囚脈、休脈、死脈的原因。最後指出夏月得病與飲食中毒的脈象表現。

    何以知春得病?無肝脈也。無心脈,夏得病;無肺脈,秋得病;無腎脈,冬得病;無脾脈,四季之月〔1〕得病。

    假令肝病者〔2〕,西行,若食雞肉得之,當以秋時發,得病以庚辛日也。家有腥〔3〕死,女子見之以明要〔4〕爲災。不者,若感金銀物得之。

    假令脾病,東行,若食雉〔5〕兔肉及諸木果實得之。不者,當以春時發,得病以甲乙日也。

    假令心病,北行,若食豚、魚得之。不者,當以冬時發,得病以壬癸日也。

    假令肺病,南行,若食馬肉及麞鹿肉得之。不者,當以夏時發,得病以丙丁日也。

    假令腎病,中央,若食牛肉及諸土中物得之。不者,當以長夏時發,得病以戊己日也。

    〔1〕四季之月 此指四時的最後一個月份,即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屬於脾土主治之時。《國語·晉語》:“雖當三季之王。”注:“季,末也。”

    〔2〕者 《千金》卷十一第一無。據下文例,此字疑衍。

    〔3〕腥 《千金》卷十一第一此上有“血”字,可參。

    〔4〕明要 錢本、周本俱有小字注云:“袁校本云:明要二字疑誤。”依文義此二字疑衍。

    〔5〕雉(zh&igrave;制) 《玉篇·佳部》:“野雞也。”

    假令得王脈,當於縣官家得之。

    假令得相脈,當於嫁娶家得之,或相慶賀家得之。

    假令得胎脈,當於産乳家得之。

    假令得囚脈,當於囚徒家得之。

    假令得休脈,其人素有宿疾,不治自愈。

    假令得死脈,當於死家感傷得之。

    何以知人露卧得病?陽中有陰也。

    何以知人夏月得病?諸陽入陰也。

    何以知人食飲中毒?浮之無陽,微細之不可知也,但有陰脈。來疾去疾,此相爲水氣之毒也;脈遲者,食乾物得之。

    按:

    本篇不知所出,《千金要方》有引載。對本篇理論應重在領會其精神,説明發病與時令季節、地方環境、飲食因素等有密切關係。而不可拘執條文。文中所述的王脈、相脈、胎脈、囚脈、休脈,頗爲抽象費解,所述其産生之原因,亦嫌流於機械和神秘。其精神是説明某種環境氣氛感應下,可能産生某種脈象,應注意加以分析辨别。

    診病將差難已脈第十五

    提要:

    本篇主要論述脈診在辨别疾病預後轉歸方面的意義。

    問曰:假令病人欲差,脈而知愈〔1〕,何以别之? 師曰:寸關尺大小遲疾浮沉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爲平復,當自愈。人病,其寸口之脈與人迎之脈小大及浮沉等者,病難已。

    〔1〕假令病人欲差,脈而知愈 《傷寒》卷一第一作“病脈欲知愈未愈者”八字,可參。

    按:

    本篇出自《靈樞·論疾診尺》及《傷寒論·辨脈法》。寸口部的寸、關、尺三部脈應當表現爲均匀一致,表明陰陽氣血平調,正氣恢復,故目前雖有寒熱不解,也會随着正氣恢復、餘邪袪除而痊癒。而寸口脈與人迎脈,由於它們候陰候陽、候表候裏之不同,因而正常情况下其脈象表現就應有一定差異,反之,則表明陰陽之氣混亂不清,其病難愈。故臨床上應當把寸口脈與人迎脈結合起來,互相參照分析。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