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密谋
“贾诩终究还是太小看我了。”此刻的司马懿并不在冀州,也不在任何的军队之中,而是在洛阳的一个府邸之中,和一个中年人在一起。
面前的中年人的脸色却非常的郑重,完全没有司马懿这样的轻松。
“仲达,现在整个天下的人都在找你,你不要留在洛阳了,这样太危险了。”那个中年人劝说道。
“越是危险的地方,就越是安全,没有人可以想到我没有躲在冀州,而是在洛阳。”司马懿说道,“即使贾诩也不会想到。”
“贾文和虽然名声不彰,但是他面慈心狠,心思细腻,不要小看于他。”那个中年人提醒道,“我和他打过好几次的交道,贾文和不是好糊弄的。”
司马懿笑着说:“一个人的精力终归是有限的,智慧的人也会因为过于忙碌的事务而有所忽略,这样的教训我已经尝到了,现在轮到贾诩了。”
“他现在所关心的是如何将天命转移到董仲颖身上,担心刘家的那些忠臣的反对,这样的事情需要牵扯掉他很多的精力。”
“可是你在洛阳筹划了这么多的事情,你的所作所为肯定会有引起注意,这些小事情很难逃过贾诩的眼睛。”那个中年人担忧的说道。
的确司马懿在洛阳做了很多的事情,这些事情总是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的。
“这就是韦晃和卫仲道这两个人的作用,我的一些行动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只不过他们认为这只是韦晃和卫仲道这两个人叛乱的余波罢了。”司马懿说道。
“皇宫的事情都安排妥当了吗?”司马懿又问道。
“两个人,这已经是我能力的极限了。”中年人说道,“不是我的身份特殊,或许连两个人都安排不进去。”
“两个人足够了。”司马懿回答,“昔日孙策的勇武天下闻名,时人称之为小霸王,最终仅仅三个许贡的门徒,就将他杀死。董仲颖此人想要篡夺大汉的天运筹谋许久,他进入皇宫之时,就是他志得意满之刻,这时候的他必然会有所松懈。”
“更何况,他绝对没有想到,他最为信赖的亲卫会想办法谋刺于他,这样他敢于进入皇宫,那么董仲颖的死期就到了。”
听到司马懿的这句话,那个中年人的脸色有些难看。
“昔日石碏以国家大义灭父子之私亲,杀死自己作恶多端的儿子石厚,现在你为了大汉的正朔,不让大汉落入董仲颖这样的恶贼手上,不顾董仲颖和你有亲戚之谊,而帮助天下的正直之士诛灭董仲颖,您的品德直追石碏,称得上是大汉的纯臣了。”司马懿继续劝解说。
中年人的脸色稍微好了一些,似乎司马懿的劝解发挥了很大的用处。
随后,他又想起了一件事情问道:“我近日看军报得知,杨阜已经平定了益州,张白骑围困黎阳而袁绍的大军却拿她没有办法,段煨威震荆州,刘表瑟瑟于襄阳之中而没有任何可以做的,即使我们诛灭了董仲颖,董仲颖的爪牙依然在外,我们又有什么好办法呢?”
“首恶伏诛,剩余的爪牙自然瑟瑟发抖,天下人之事在天下人,天下间的正直之士自然会群起而攻之,那些爪牙自然不足为虑。到时候你作为首功之人,大汉的中兴必然将以你为第一。”司马懿的话语让那个中年人松了一口气。
只不过他并不知道司马懿心中在骂他蠢货。
“我只要董仲颖死,董仲颖一死,他的手下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服众,必然会相互攻伐,这时候我的机会就来了,至于首功之人,自然第一个成为被报复的对象。”司马懿想道,他用温和的眼神看着中年人,犹如在看一个死人。
中年人的心中有很多的不安,只不过司马懿的口才很好,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被他所解答。
他们的谈话被打断了,原来中年人派出去的探子有了新的回报。
中年人打开了字条,他惊讶的叫道:“为什么会如此。”
司马懿有些奇怪,他接过了纸条,发现上面只写了一行字,“董未入宫而夜宿于白马寺。”
“现在我们该怎么办?”中年人急躁的问道,他发现司马懿的计划有些失控了,董仲颖没有入宫,他们所有的谋划都变成了一场空。
“白马寺吗?”司马懿思考了起来,很长时间没有说话。
中年人没有打断他,现在他一点主意都没有。
“白马寺并不大,董仲颖的身边应该没有多少人,如果能够调遣足够的军队,说不定我们可以将董仲颖杀死在白马寺之中。”过了许久,司马懿的口中说出了一个计谋。
中年人的脸色变了。
“那可是大汉战神,这怎么可能?”中年人说道。
“作为名义上的董家的远支,你受到信任,已经是洛阳军队的二号人物了。张济的心思现在也全部都在帮董仲颖篡位上,不会防备你的。你在军中的亲信至少有数百人,再裹挟一些不明真相的军队,用护卫董仲颖的名义进入白马寺,董仲颖必然不会有疑心。”
“此时,你用有心算无心,不要说是董仲颖了,就算是姜尚复生,也没有任何的办法。”
“可是。”中年人还是有些犹豫。
“自从你决定匡扶汉室的时候,你就只能继续做下去了,不然董仲颖和贾诩不会放过你的,这是你唯一的机会了。做这件事情,你可能会失败,也可能会死,但是如果你不做这件事情,你一定会死的。”
中年人咬了咬牙,依然没有答应下来,但是脸上的神色却有些动摇了。
司马懿又说:“这件事情的成败就看你与我是否同心了!而且昔日吕不韦依靠子楚之后得以富贵,如今你我也是这个情况。”
中年人连忙推辞:“我惊恐而不敢当,且兵力不足,董仲颖是天下的豪杰,我没有杀他成功的把握。”
“你还有退路吗?董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