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东林书院
时光悄然流逝,四月的微风轻抚着大地,带来了春天的气息。在如烟的多次劝说下,我决定将小兰纳入门下。如烟常说:“你都二十多岁了,还没有孩子,这可是大不孝啊。我们得赶紧为老张家开枝散叶。”
就如郭德纲老师所言:“干点正事吧!”
在这个风和日丽的四月天,阳光如金色的细沙般洒落在庭院里,映照出斑驳的树影。我悠然地坐在院子中,提笔挥毫,专心致志地书写着刘禹锡的《陋室铭》,准备将它装裱起来。正当我沉浸在书法的世界中时,那个熟悉的牙行老伙计来到了院子。
“您怎么来了?”我放下笔,微笑着起身,迎上去客气地问道。
“这不,北方的朋友传来了一些消息,我特地赶来跟张大官人分享一下。”老伙计笑着说道,此时他的口音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微微一怔,好奇地问道:“哦?是什么消息呀?”
“听说最近东林书院要招收新人,好像和您关系不错的王永积也会去呢。所以我特地来跟大官人说一声。”老伙计的语气中带着几分神秘。
“鸡龟骨梗更。”我轻声说道。
老伙计立刻心领神会,接道:“咚咚咚咚咚。”
我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原来是自己人啊。这个暗号是我与田尔耕约定好的,代表着彼此的信任。
老伙计说完便转身离去,我望着他离去的背影,若有所思。嗯,确实好久没有见到王永积了,今天就去找他看看吧。
我登上龙儿驾驶的马车,向着惠山的方向驶去。王永积住在惠山脚下的一个宁静小镇里,那里聚居着不少文人雅士。
一路上,春风拂面,带着些许花香。龙儿熟练地驾驭着马车,车轮滚滚,发出清脆的声响。我静静地坐在车厢里,思绪万千。想起与王永积的过往,心中不由得涌起一股亲切之感。
终于,马车抵达了小镇。我下了车,漫步在石板路上,感受着小镇的宁静与古朴。不多时,我来到王永积的家门口,轻叩门扉。
“来了来了!”门内传来王永积的声音,随即门被轻轻推开,他的身影出现在眼前。
“永积,好久不见!”我满脸笑容地说道。
“哎呀,真是好久不见啊!快进来坐。”王永积热情地将我迎进屋里,一边引我入座,一边笑着说道。
我们相对而坐,畅谈着近来的生活。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桌上,照亮了我们的脸庞,也照亮了彼此眼中的喜悦。
“王兄,最近都在忙些什么呢?怎不见你来我那儿了。”我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然后放下说道。
“近来有不少学识渊博的老先生打算增设学堂,我正琢磨着准备些束脩,去拜师学艺呢。”王永积语气中透着兴奋。
“哦?是何学堂?若是不错,可否带我一个?”我饶有兴致地问道。
“就怕启山兄你不敢去啊。”王永积卖起了关子,神秘地笑了笑。
“堂堂七尺男儿,有何不敢?永积兄能去,我自然也去得。”我拍了拍胸脯,自信地说道。
“东林书院。”王永积轻声说道,目光中闪过一丝狡黠。
“呃……”我微微一愣,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
“就说启山兄不敢吧。”王永积似笑非笑地看着我,还挑衅地挑了挑眉。
“去就去,谁怕了!”我扬起下巴,不甘示弱地回应道。
“哈哈,好!相信以启山兄的学识,必定会得到老先生们的赏识。你先去准备束脩之礼,后天早上,咱们在东林书院门口见面。”王永积满意地点点头,然后端起茶杯,一饮而尽。
“好,不见不散!”我也端起茶杯,与他对饮一杯。
回到家中,我走到如烟身边,轻轻地拉着她的手,将去东林书院的事情告诉了她。如烟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强烈的抵触情绪。
“如烟,你别急着生气呀。”我轻声说道,试图安抚她的情绪。
“你要去那虎狼之地,我能不气吗?”如烟甩开我的手,激动地说道。
“现在的情况是,有人对陛下不利,而且已经开始行动了。”我严肃地说。
“那又怎么样?锦衣卫那么多人,要你去出什么风头?”如烟有些无理取闹地喊道。
“咱们为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为了天下,为了黎民百姓。”我握着如烟的肩膀,认真地看着她的眼睛,“咱们不能否认东林党人中没有好人,像你爷爷,他其实就是一个好人。但是,很多坏人混进了东林党,我们只有把这些坏人伪善的外皮扒掉,才能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也才能还咱们爷爷一个公道。”
如烟听了我的话,沉默了一会儿,她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犹豫。
“这……好吧,你自己多加小心。明天我陪你去挑选束脩之礼。”如烟终于缓缓说道。
第二天,清晨的阳光洒在大地上,给人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感觉。我和如烟一同出门,前往集市挑选束脩之礼。
集市上热闹非凡,人来人往,各种摊位琳琅满目。我们沿着街道漫步,仔细地挑选着适合的礼物。
如烟专注地看着摊位上的物品,不时拿起一件仔细端详。她的目光中透露出认真和细腻,似乎在寻找着最完美的束脩之礼。
我则在一旁耐心地等待,偶尔给出一些建议。我们之间的交流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关心和默契。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一个卖文具的摊位前。如烟被一支精美的毛笔吸引了目光。
“这支毛笔的笔头看起来很不错,书写起来应该会很流畅。”如烟拿起毛笔,在空中轻轻比划着。
“确实,而且这支毛笔的做工也很精细。”我点头表示赞同。
如烟微笑着将毛笔放入购物篮中,接着我们又挑选了一些优质的纸张和墨汁。每一件物品都经过了我们的精心挑选,力求做到最好。
在挑选束脩之礼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物品的质量,更注重它们所代表的意义。这些礼物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呈现,更是我们对老先生们的敬意和对知识的追求。
当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家时,如烟的心情似乎也变得轻松了一些。
清晨,阳光洒在无锡的东门,我早早地让龙一套好马车,准备前往东林书院。
一路上,街道两旁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水面上,小船悠然穿梭,船夫们熟练地划动着桨,与粼粼波光相映成趣。
不多时,东林书院的身影出现在眼前。这座建筑风格典雅古朴,彰显着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书院的正门是一座三间四柱五楼的石牌坊,坊额正面题有“东林旧迹”四个大字,笔迹苍劲有力;背面则题有“后学津梁”,寓意着这里是后辈学子成长的桥梁。
此时,状元桥前聚集了许多人。我四周打量了一番,发现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其中还有不少外地的学子。这时,王永积匆匆跑来。
“启山兄,你可算来了!”他一脸兴奋地说道。
“王兄,早啊!”我微笑着回应道。
“你看,大家都在这儿等候,知道是为何吗?”王永积指了指前方的状元桥。
我摇摇头,疑惑地问道:“不知,还请王兄解惑。”
王永积笑了笑,解释道:“启山兄有所不知,这前面的桥叫做状元桥,据说走过这座桥的人,都有状元之资呢!”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这座桥的崇敬之情。
“哦,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不禁对这座桥多了几分好奇
这时,一位气度不凡的老者从里面走了出来,他的步伐稳健,神情自若。身后紧跟着两个书童,一个手里拿着竹竿,一个手里托着一幅红绫做的卷轴。
“各位,今天是我们东林书院纳生之日。凡有志于学之士,皆可报名。但录取条件就是可以对上这副对联。”老者的声音洪亮而清晰,他边说边向童子手上的卷轴指了一下。
然后说道:“童子,出题”说完只见那个拿着竹竿的童子把卷轴的一头挂绳顶起,一下挂在的石牌坊的左侧石柱上 整个卷轴一下子就完全展开了。
众人的目光纷纷聚集在那幅卷轴上,只见上面写着一行龙飞凤舞的大字:“清风有意拂明镜。”字迹苍劲有力,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
在场的学子们开始低声议论起来,有的沉思不语,有的则露出自信的笑容。
我凝视着那副对联,心中暗自思索。突然,一个灵感涌上心头,我不禁脱口而出:“劲竹无声挺脊梁。”
老者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他微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好对!好对!这位公子可谓才思敏捷。里面请”
周围的人纷纷投来赞赏的目光,我感到一阵自豪。此时,王永积也在一旁笑着对我说:“启山兄,果然厉害!”
我谦虚地笑了笑,心中明白,这只是一个开始。在东林书院,我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走过状元桥,便是东林书院的主体建筑——丽泽堂。丽泽堂是书院的讲学场所,堂内宽敞明亮,布置典雅。堂前有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东林书院的精神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