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朕给他想个美谥!
如果说,从前在弘治皇帝的眼中,刘吉为人处事没有原则,像个墙头草,只知道阿谀奉承,他比较厌恶刘吉。
而他刚登基时,要组建自己的班子,首当其冲的就是内阁大换血,但是为了平稳过渡,弘治皇帝必须留下一个内阁旧臣,以维护内阁的稳定。
所以刘吉这个前朝老臣担任了内阁首辅。
至于后来,让刘吉担任吏部尚书,主持京察,不过是利益的交换。
刘吉可以利用吏部尚书的身份,对科道言官进行打击。而代价就是致仕,把手中的权力过渡给皇帝。
可是现在……弘治皇帝于心不忍,这位老臣用各种手段打击科道言官,所为的竟然是巩固他的皇权……这份苦心,真是让他受宠若惊啊。
这么忠君爱国的首辅,就这样致仕,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况且,弘治皇帝已经感受到朝堂的变化了。
往日,那些言官纷纷上书弹劾,不光是朝堂的官员,还有各种事项……可谓是无事不喷,无人不骂。
弘治皇帝虽然很不满,但是为了弘扬垂拱而治的优良传统,所以很多事情捏着鼻子忍了下来。
现在可就不同了,御史言官们惶惶不安,根本不敢大声说话,对于朝廷的诸多决议,他们也不敢大肆批判。
朝堂风气为之一肃!
弘治皇帝充分感受到了皇权的威严!
这些都是刘吉的功劳啊,要让这么一位有功的老臣致仕,弘治皇帝很不舍得。
弘治皇帝开口劝道:“爱卿啊,朕从前对你多有得罪,但是朕已经明白了,今后会重用你的,凡是你提的事情,朕都会认真考虑的。”
刘吉摇摇头,指着嘴里的牙道:“陛下,老臣今年六十有五,牙齿已经快掉光了,每日只能吃半个馒头,实在是帮不了陛下什么事了。”
“陛下不像先皇,能听臣子纳谏,又有中兴的志向,应当启用年轻有为的官员,至于像老臣这种人,早就应该回家养老了。”
弘治皇帝叹口气,摇头道:“朕以后要是做错了事,又该怎么办呢?”
刘吉严肃的说道:“陛下,您是贤明的君主,您的德行是大明诸位皇帝都不具备的,您善于纳谏,远离小人,可以和尧舜相媲美,大明一定会强盛起来的……”
刘吉这么一夸,弘治皇帝反而有些手足无措起来,他不住的看向刘吉,似乎在询问,他真的能做到吗?
从小到大,弘治皇帝就缺少安全感,他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多、不够好,想要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可是他发现无论如何努力,总是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刘吉坚定不移道:“没错,臣只是如实诉说,根本没有吹捧陛下!如今大明众正盈朝,正是中兴的气象啊!只要陛下能亲贤臣,远小人,必定能成就一番伟业!”
来自首辅的夸赞,让弘治皇帝感到前所未有的安慰。
他严肃道:“那朕该怎么做呢?今后国事有了疑问,又该问谁呢?”
“如刘健、李东阳、王恕等人,皆是忠君体国之辈;而谢迁此人,被人称为谢侃侃,谋略有余,而决断不足,陛下只能询问他的观点,而不能让他拿决定……”
刘吉认真的说着,弘治皇帝不住的点头。
或许人将致仕,其言也善,刘吉经营朝堂数十年,对每个朝臣都了如指掌,把这些全都告诉弘治皇帝,也让他心中有个大概。
最后,刘吉忽然说道:“陛下,其实要成就伟业,还需要一个条件。”
“什么?”
“酷吏!”
“什么意思?”弘治皇帝眯起了眼睛,他十分厌恶酷吏,因为酷吏们心狠手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经常不顾律法铤而走险。
“如汉景帝的郅都,汉武帝的张汤……这二人一生执法严苛,杀人如麻。有些事情陛下不好出面,就交给酷吏去执行,他们一定能完成任务。就像是先皇时期的汪直,若不是他,咱们大明的北境危矣!”
弘治皇帝固执地摇摇头,说道:“朕不会为了一时的蝇头小利,而毁坏大明的根基。爱卿啊,你不必再劝了,朕的母亲就是被酷吏活活打死的……”
刘吉低下了头,沉默片刻,忽然道:“陛下,您可以不用酷吏,但是有一人……您需要加以重用。”
“谁啊?”
“张鹤龄!”
“他?”弘治皇帝狐疑的打量着刘吉,迟疑道:“爱卿啊,朕承认,张鹤龄确实有些门道,但是他还年轻,对朝事也不了解……”
“张鹤龄行事乖张,为所欲为,又有很多新奇的想法,其实正好能弥补朝臣们的缺陷。陛下,要不拘一格用人才啊!”
弘治皇帝还是有点犹豫,他明白刘吉的想法,朝堂就像是一潭死水,而张鹤龄活蹦乱跳的,又不畏惧任何人,要是把什么事交给张鹤龄做,应该能做好。
充当了半个酷吏的角色。
弘治皇帝无奈道:“那应该让他做什么事呢?他这个人啊,惫懒性子,又听不得人骂,要是进入朝堂后,那每日朝议,还不得和别人打起来啊?!”
“可以让他做点简单的事情,臣记得,如今先皇龙驭归天四年,该修《明宪宗实录》了,臣乞求陛下,让张鹤龄负责此事!”
“不行,他学问很差的,又没有耐心,怎么能做这件事呢?”
“您对他过于轻视了,臣与他交谈过,他看人的眼光,比臣还要强一线。哎,您可以让李东阳担任总编官,他当副编官,如何呢?”
“朕考虑考虑吧。”
弘治皇帝点点头。
走出皇宫,刘吉轻笑了起来,至此……他的谋划已经全部完成,先是卖惨,引起弘治皇帝的同情,进而拍弘治皇帝的马屁,让弘治皇帝心有所感。
紧接着说一番肺腑之言,弘治皇帝必然相信他。
最后再提出目的。
其实刘吉早就猜到,以弘治皇帝的为人,绝对不愿意动用酷吏,因为他本质上,还是喜爱正直的大臣的。
可是,刘吉的目的,从来就是让张鹤龄进入朝堂。
果不其然啊,大明皇帝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等刘吉走后,弘治皇帝拿起奏章翻阅起来,可无论如何,他也看不进去,只能叹了口气,说道:“刘吉是个实在人啊,朕错怪他了。”
“其实啊,陛下才是圣明天子。”
萧敬为弘治皇帝斟满茶水,轻笑道:“成化年间,刘吉被人称作刘棉花,就是因为他无所作为,可是谁能想到,他的内心也如此火热呢?”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或许只有在陛下手中,刘吉才会是个贤臣吧。”
弘治皇帝笑道:“你啊,说话总是这么好听。朕这几日要想个美谥,以后给刘吉留着。他兢兢业业一辈子,不能寒了他的心啊。”
《明史》中对刘吉大加贬低,认为刘吉是奸佞小人,其主要原因就是他和科道言官的纠纷,其实除此之外,刘吉并没有多少劣迹。
《明孝宗实录》中记载“吉性渊毅,喜怒不形于色,遇事能断。”其实是更为准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