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1章哪个男人不吃“豆腐”?
“咱老家眉山的醋也好吃,可惜三十多年没回去了,也不知道现在的口味如何。”苏轼摸着大胡子说。
王慧乔抓了一根香蕉,撕了皮吃,“在我们那里,有些黑心厂家,不是用古法酿造的,而是用焦糖色素、防腐剂勾兑出来的。”
……
民国3年,胡博士的妻子江氏对人说,“咱就爱吃醋,你不吃醋,男人就不怕你,是不是这个道理?”
后来这话传到了胡博士的耳朵里,他说,“哈哈,咱们成立一个怕吃醋协会,好吗?也可以叫怕太太协会。”
居住在华亭筒子间的周先生,点了一支烟,悠悠地说,“何必怕?将醋坛子打翻,泼妇们将无醋可吃。”
……
【叮!有的人吃豆腐,但嫌它的味道太淡,炒的时候,总要加一些辣椒炒,放盐的时候也放得多。这样一番操作,才觉得够味。其实,这也无可厚非,毕竟每个人的口味“阈值”不一样嘛。
南方人在夏季喜欢剥了皮蛋,和嫩豆腐搅在一起,说是吃了能够解暑。我吃得下这道菜。少数人闻不惯皮蛋的浓烈味儿,皱了眉毛、捏着鼻子绕道走。豆腐的“淡”滋味,在此时,已完全不见了。
【还有一种干豆丝,即把嫩豆腐切成丝,晒干后,蘸着酱料吃,很好。就那样干吃,喝着绿茶,也很好。一些人喜欢干豆丝散发着的淡淡豆香。不管是香辣豆腐,还是成都的麻婆豆腐,其辛辣味,虽可以掩盖豆腐的清香,却无法夺走豆腐本身的细嫩和丝滑。
豆腐的“淡”滋味,犹如杯子的“空”。杯子没有“空”,压根儿装不了水。豆腐没有了这“淡”滋味,就不会有人吃了。它的淡,是搭配其它调味料的配角,若有似无,却不可或缺。
【弘一法师晚年偏爱豆腐,每隔三天,都要吃一顿,他常对弟子们说:“能从豆腐中嚼出丰腴的滋味来,才算参透了人生。”前几日,我在一家乡村饭馆,点了五盘菜,其中一盘就是白菜叶炒豆腐,其滋味淡美、绵长,吃后口有余香。豆腐,长吃不腻,来自自然,拒绝添加剂,一派天真。】
————
西汉的淮南王刘安及其一帮门客,都怒了,跳起来嚷嚷,“讲豆腐,为何不提咱们?咱们可是集体发明了豆腐!”
某女人从小说《豆腐西施》里走出来了,笑着说,“咱不在市场上出售豆腐了。咱的货,都给了社区团购的仓库,省了多少心啊。坐等收钱,哈哈。”
一名结石患者哀叹道,“我就是吃多了豆腐,得了这个病!”
一个三十多岁的抠脚大汉,笑嘻嘻地说,“我们村子里的很多人,跑到外面打豆腐,发了大财!咱也想去外头卖豆腐,顺便找一个婆娘!”
……
【明代的十几个皇帝,个个都很特别,令人过目难忘,但是你知道他们身居深宫之中,吃的都是些什么食物吗?
明太祖朱元璋,他是安徽人,当了皇帝后,还是很节俭。譬如他的饭桌上,经常出现的素菜有小米糕、高粱烙饼、清炒蒲公英、豆芽菜等等。偶尔为了补充营养,他还会吃卤猪蹄、炒河虾、清蒸鲈鱼等。但到了后期,他的桌子上的菜肴就很丰盛了。举一个例子吧,据《南京光禄寺志》记载,洪武十七年六月某日,给明太祖准备的早膳有炒羊肉、煎烂姜蒜、炒黄菜、蒸猪蹄肚、两熟煎鲜鱼、香米饭等。午膳有烧鹅、胡椒醋鲜虾、咸豉芥末羊肚盘、五味蒸鸡、绿豆棋子面等等。晚膳没记录。看这份日膳单,可知他的饮食不算太奢侈。所吃的都是比较常见的家畜、家禽。
【而靠着篡权夺位起家的朱棣,喜欢吃鲥鱼、雪梨、鲜菱、香油饼等。他吃的鲥鱼,是包上冰块,通过驿站的快马,从南京水域递送到北京城的。根据史料记载,他为了长期吃上一口鲜美的鲥鱼,还专门设置了鲥鱼厂,对鲥鱼进行打捞、保鲜方面的管理。隆庆皇帝的口味很奇特,喜欢吃驴肠。驴肠,又名驴板肠,自古以来为民众所食。西汉桓宽编写的《盐铁论》里,有“蹇捕胃脯”四字,其中的“蹇捕”就是驴肉及肠胃的肉干。明朝,驴肠是“爆款”美食之一。明人宋诩在《宋氏养生部》里讲了驴肠的做法:“漉汁煮熟,复沃香油,炙干。宜蒜醋。”做法和现在街头大排档的爆炒是一样的。
明朝中期,皇帝的桌上多是荤菜。搭配的主食除了米饭,还有馒头、面饼、花卷等等。那时的皇帝喜欢吃烧烤或者油炸后的食物,比如烤鸭肉、烧鹅、炸鸡腿等等,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高脂肪、高热量的垃圾食品。皇帝的口味偏重,调料撒得多,至于香油、酱油、甜酱等是大剂量地放。
【明朝末期,宫中流行吃板鸭。这道宫廷美食,还随着时间的推移,传到了民间。民间的厨师们,根据那个配方,制造出了后世所谓的“南京板鸭”。明熹宗喜欢吃的一道菜很油腻,是把蛤蜊、鲜虾、田鸡肉、鸡脯一起混炒,也没个名字。此外,云南的鸡枞菌菇也是他的最爱。
说来也好笑,素来提倡节俭的崇祯帝,竟然偏爱吃燕窝。清人王誉昌在《崇祯宫词》说:“肴分四膳味须和,翠釜朝朝沦燕窝。谁是调羹供奉手,吴梅狄酪不争多”。崇祯帝每顿饭都离不开燕窝,做菜的厨子,为了满足他的口味,只能搭配上吴梅、狄酪等调味品,满足崇祯帝的奇怪饮食口味。
【经常出现在崇祯帝的桌子上的菜有羊、驴、兔、海鲜、蒸稷粟、油糖、烫面、澄面、炒龙须菜、苦菜叶、高粱饼、仓粟小米糕等。其实,像“炒龙须菜”、“苦菜叶”这类乡下土菜,崇祯帝是瞧不上的。但是朱元璋规定的“御膳”有这类菜,不吃也得放在桌子上。朱元璋的目的是告诉后代帝王,看见这类小菜,不要忘了百姓、忘了根本。但是后世的皇帝,把这类小菜根本不当回事。这些食材都得花钱买啊,整个庞大的皇宫,仔细算一笔账,所有人员的伙食费用当然也就很惊人了。据《宝日堂杂钞》记录,皇宫每月的饮食开支为14000两白银,每年的开支平均为14万两。要知道当时,每个农民的平均年收入只有十两银子。这种浪费,令人咂舌。
【各地督抚把当地的特产,上供给皇帝,譬如橘子、漳州橘、西山苹果、大石榴等等。他们喝过的汤有鸡脆饼汤、蘑菇灯笼汤、牡丹头汤等等。在夏天的时候,他们还喝冷饮,譬如酸梅汤、灵露饮、黑葡萄汤、蒙古牛奶之类的。其中的“灵露饮”,是把糯米、老米、小米等放在水锅里煮,收集凝结出来的水滴而成的。
明代的十几个皇帝,其饮食偏好各具特色,既有“高大上”的一面,又有平民化的一面。他们对食材的选取,厨师对烹饪方法的使用,体现了皇宫内的饮食风俗、生活趣味,不管怎么说,也是古代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明成祖破防了,“咱是最高领导人,吃点鲥鱼咋滴啦?你这天幕逼逼赖赖,没完没了。惹恼了咱,咋了你这蠢犊子!”
崇祯帝的双脸鲜红,“咱吃的燕窝都是地摊货,花不了几个钱。国家的钱,都被世家大族,还有那些大地主捞走了。你怎么不骂他们?光揪着我不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