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 章 市政工程建设硬仗一个接着一个
软环境建设是软任务,但市政建设则是硬任务。市委一句话,要把某条路给修起来,什么时候竣工,什么质量标准都非常明确。但工程款在哪里,他不问。在叶育华手里,就有两淮大道,和浦路,健康西路,沈阳路,延安路等大工程,道路和桥梁建设十分繁重。叶育华一方面买了不少市政规划、建设、质量管理等书籍,恶补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局总工程师和两个年轻局长助理的作用。充分放权,他从不干涉工程招标和工程建设的具体任务。他上午八点左右,到各工地上转一圈,了解施工进度,存在什么困难,以后在项目部召开协调会,帮助他们协调施工中的难题。然后自己一个人跑到到城中公园里静静地坐在座椅上,克服内心的恐惧和不良感觉。下午午休起来(实际上没睡着),又到各工地上再跑一遍,有问题再开协调会。晚上就在项目部的临时食堂解决一下晚饭问题。
通过理论学习和一段时间的实践,加上他在大学里力学及结构学的比较好,因为道路建设和尤其是桥梁建设中牵涉到力学问题的很多。每次他总能抓住工程建设的关键问题,成了这方面的内行,使所有工程项目都能按进度推进。
健康东路是市委门前的一条东西向的主干道,车流、人流量大,两边店铺多,但道路还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堆堤上铺设的简单水泥路。十几年下来,路面大多产生了 破裂。弄得尘土飞扬,坎坷不平,经常出安全事故。市民意见很大。新来的市委书记把叶育华找去交代任务,要求在半年内把这条路修成沥青路面,而且修建时不能影响交通,不能大拆大建。并说这条路也是过渡性的,质量要求只要三年内不再裂缝就行,等将来道路大框架形成,再彻底修建这条路。
这是一个在水泥路硬性路面上加铺沥青软性路面的项目。水泥路面属于硬性路面,沥青属于柔性路面。理论上是二者结合是说不通的,也就是两者之间是捏合不起来,这是一个技术难题。
叶青华带领工程技术和施工单位负责人北上华北市政设计院,南到上海华东市政设计院请教有关专家,并去参观旧城改造比较成功的天津,宜兴,江阴等市县。最后经过研究决定,道路采用半幅施工方案。半边施工,半边让人流通过。
在工程建设应性中,叶育华提出,关键是要释放水泥路面下面的应力,避免应力反射到沥青路面,让其开裂。怎么才能释放水泥地面的应力?他们采取把原来路面所有的裂缝切开,再把缝里的尘土全部吹尽,把应力全部释放出来。然后在裂缝里洪灌薄油,把裂缝填平后,再在上面加铺尼龙网,解决下面路面的再断裂,将应力实现由点向面扩散。再在尼龙网上加铺二灰碎石,然后在上面再摊铺沥青。一边修好了,再另修另一半,这样他们成功解决了硬性路面上加铺柔性路面的技术问题,按期完成了任务。
市委书记 看到这个路面修成后的样子,十分夸赞说。他们是动了脑筋,下了功夫的,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对叶育华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大加赞赏,这条路面不仅三年后没开裂,十年后仍没有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