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 章 化被动为主动,软环境建设受书记表扬
叶育华马上找来排水科长,问这街边道路属于三米宽以上,还是三米以下?因为三米宽以上的属于市里管辖,三米宽以下的属于区里管理。排水科长告诉他,那地方属于三米以下,属于河浦区市政公司管辖。叶育华立即叫排水科、市政养护处立即到现场协助区里处理。同时向市委办书面汇报,说明这个小区的道路属于区里管辖,并说明他们正在采取的措施。他还亲自打电话给区委办公室主任,区委一把手书记,说明此事的严重性。他们接到电话后,层层下达指示。但区市政公司经理因经费问题,迟迟不到现场处置。居民打电话给市委办,市委办派一位年轻的副主任叶育华原来的市组织部的小弟兄,来建委市政局调查。
叶育华把他接到批示后所采取的措施,电话通话记录,确定这是区里的问题。调查组到区里调查后,写成调查报告报市委书记。市委书记指示要立即处理当事人,区里立即将建设局局长,市政公司经理撤职。叶育华事后真是害怕,不是自己敏感性强,这事责任就会落到建委、市政局头上,板子就会打到建委主任和他屁股上。
之后,每次遇到此类情况,两个区里都会向市里打小报告,不是这里有问题,就是那里有问题。叶育华觉得这样下去不行,被动得很。他决定变被动为主动,决定亲自写报道稿:“市政局建立为民服务迅速反应机制”。找到市委办的一帮小兄弟,请他们将其编为常委内部传阅内参。他的小兄弟很快将其编成内参,市委书记在上批示:“市政局此做法很好,希望在全市推广。”拿到此批示后,叶育华立即请市日报、晚报、市电视台的总编、记者将其登在报纸的头版头条上,两报一台都派记者来详细采访,迅速在报纸上刊登。这下好了市政公用局成了全市软环境建设的先进典型,市委书记作了充分肯定,再也没有人投诉了,两个区也不告状了。
市政道路和桥梁建设是一个技术含量高,协调面广,投入经费多,工期很对难制的任务。市里经费不到位,,还要定工期,定进度,作为局长他不太过问具体的施工细节,只要看看书就知道个大概,但最大的工作量在于协调。在修全市主干道长安路时,在施工现场的局长助理打电话给他,说:“施工现场的当地农民不让施工,他们怎么说都不行!”好在叶育华在城区任过职,在老百姓中口碑很好。他赶到施工现场,看到一大堆农民站在施工机械旁。他下车后,站到人群中。人群中有人认识叶育华,说:“叶书记来了!”他们群众都让到旁边。这时一个人过来,喊叶青华:“叶书记您来啦!”叶育华不认识此人,此人自我介绍:“我是这里的村支部书记,当年曾找过您,我的支部书记是在你手里任命的,我姓王。”这时叶育华才想起来,河浦区浦安乡最边远的一个村就是这个王庄村。当时这个村群众上访不断,换了不少支部书记还是不行,区里为该村伤透了脑筋。有一次他回到老家,去到干妈家玩,干妈本来就是一位乡镇干部,她跟他说:“你们那里有一个村叫王庄是吧!”叶育华答:“有!”“这个村很烦人!”干妈对他说:“我在那里认识一个姓王的,此人我看能当好支书记 ,你回去了解一下。”叶育华答:“好的”。
叶育华回来就到这个村专门走访了一次,了解此人的具体情况,并把他叫来,当面观察了解。此人在说话时,比较实在,逻辑性比较强,他指出了村里存在问题的症结。叶育华看出此人不错,就当面问他:“叫你当村支部书记怎样?”他说:“试试看不一定符合部长的要求!”后来部里就和乡里商量,叫此人当支部书记。他上任后,人民来信就慢慢少了下来。
叶育华看到此说:“老王,你让这帮人回去!”这个姓王的在当地还是很有威信的,他手一挥:“大家回去回去,没看到老书记来啊!”这时大家自动散去。众人走后,王书记请叶育华一行到他家吃中饭,他谢绝了。
此类的事情层出不穷。在建设河浦路时,要占用烟厂的一点土地。烟广在任何地方都是利税大户,一般人的话是不会听的。一开始,别的人包括分管副市长与厂里协调,他们都不松口。最后,叶育华上门,厂长门前站着一位女秘书,拦着不让他进。叶育华大声讲:“叫刘厂长出来,就说我是叶育华!”里面厂长听说他来了,赶紧出门相迎,上前握了叶育华的手说:“老领导您亲自来哪?不早点打个电话!”叶育华半开笑地说:“我怕你女秘书接电话,说你出差或者干什么去了!”此厂长是叶育华在市委组织部当青干科科长时,下派的33名青年干部中的一名,现在已从副厂长升为正长了,加上他在河浦区时与这些大厂的厂长老总们都很熟悉。叶育华提到道路上占土地时,对方一口答应,并留他在厂里吃饭。叶育华身体有病,不能喝酒,就谢绝了。临走时,厂长送了他们不少香烟,叶育华叫随行的人拿回去做招待烟。
人家都是公权私用,叶育华这里,却是私情公用,这样的事情,他这一辈子可没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