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苏妃妲己 > 第56章 血祭

第56章 血祭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瑶池紫府,蓬壶万丈,千层楼阁,朝星映月,帝辛率领众大臣列于鹿台之上,祭祀开始了!

    我们从相关考古资料来还原商人的杀俘献祭仪式,胆小人士跳过。

    这些考古资料多半来自姬昌《易经》的拆解,姬昌在殷都期间能观摩到一些商人杀俘献祭的仪式,这些恐怖的经历也被他隐晦地记入‘易经’用来研究易卦原理了。

    比如——

    夬卦曰:“扬于王庭,孚号有厉。”“扬”,是臣民颂扬王的伟大,“扬于王庭”是商周时臣下参见王的习语。“孚号有厉”意思是,有俘虏大声惨叫,说明朝见商王的同时有杀祭举行。《礼记·郊特性》记载:“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乐三阕,然后出迎牲,声音之号,所以诏告于天地之间也。”商人祭祀重视声音,所谓“殷人尚声”。献祭的牲物大声地嚎叫,是在向天界神祇报告祭品强壮、合格。所谓“声音之号,所以诏告于天地之间也”。

    观卦曰:“盥而不荐,有孚颙若。”“盥”,本意是礼仪性地倒水洗手,也指用酒洒地、告慰地神之礼。但不管是洗手还是倒酒,都是献祭仪式开始阶段的程序。“荐”是指杀人献祭,后世“荐俘”一词即从此来,如《逸周书·世俘》有“荐俘殷王鼎”。但观卦的内容有点奇特:这次在“盥”的程序后,却迟迟没有开始杀俘,所以说“盥而不荐”。这应该是周昌参加殷都的献祭仪式,不懂其中的操作原理,看到“盥而不荐”就记录了下来。“颙”,本意是头大的样子,它在这里应该是翘首观望的样子,指仪式开始后,有些俘虏在紧张地顾昐。

    萃卦:初六爻曰:“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往,无咎。”意思是说,有些俘虏精神崩溃,试图逃走,或者扎堆在一起,大声嘹叫,还有人因精神失常而狂笑。但结论是,不用担心,应当继续进行下去。六二爻曰:“孚,乃利用禴。&34;意思是说,俘虏正好用于禴祭。在商代,禴是一种在春天举行的祭祀仪式。兑卦九二爻曰:“孚兑,吉,悔亡。”“兑”,即“悦”,开心。这是说,在殷都的日子里,有些俘虏似乎看到某些生机,变得乐观了起来。但到九五爻,就是“孚于剥,有厉”,被剥皮,惨叫。

    坎卦曰:“有孚,维心,亨。”意思是说,掏出俘虏的心脏,烧熟后献祭。心脏是人体供血中枢,古人对其非常重视,认为是人的心智和魂魄集中之地,最适合敬献神灵。比如,玛雅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的人祭仪式就最为重视剖心献祭。

    艮卦的爻辞也和前述剥卦类似,列举了从脚到头六个部位:先是初六爻的“艮其趾”,趾是脚,意思是把脚砍掉;接着是六二爻的“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意为抽出肠子时,人牲的脚随之抽搐,最后腿不再动,心也停止跳动;再接着是九三爻的“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限是腰部,夤是后脊肉,意为先从背部剖开人牲,取出肌肉组织放在一边,最后掏出心脏,用火烧烤献祭。

    艮卦类似的,还有咸卦,它的爻辞中也列举了身体的各部位,如咸其拇(大脚趾)、咸其腓(肠)、咸其股(大腿)、咸其胸(脊肉)、咸其辅、咸其颊、咸其舌。

    关于伯邑考之死,有传说是姬昌被囚羑里期间,长子伯邑考在商朝担任质子,并为纣王赶马车;纣王想考验周昌:“倘若周昌是圣人,应该不会吃自己儿子的肉吧?”于是,纣王下令把伯邑考煮成肉羹并赐给周昌。结果,周昌吃了。于是,纣王说:“谁说西伯是圣人?吃了自己儿子的肉还不知道。”所以觉得周昌只是一个普通人,就把他放了。

    但此事还有其他的记录,比如定州西汉墓中出土的《六韬》竹简。《六韬》的简文有所缺失,但其记录的内容却有所不同:“······质子于殷,周文王使伯邑巧(考)·······死,有诏:王必食其肉!免其血。”也就是在《六韬》的记载中,纣王并未隐瞒周昌,周昌是知情且被迫吃下了儿子的肉。“免其血”,可能是“饮其血”的误写,饮血生吃,这在当时并不罕见,后世周人结盟也有“歃血”献祭的仪式。

    而在屈原的《天问》中,周昌吃的则是“醢”,意为肉剁成的酱,也可能是生的。“受赐兹醢,西伯上告。”字面的意思较明确,是说周昌吃下儿子的肉酱而后向上帝控诉商的残暴。

    种种传说可见伯邑考的遭遇一直在流传,在传世文献的语境中,纣王制造的杀祭伯邑考事件的野史色彩过重,很难有合理的解释。但是,根据考古和甲骨文展现的商人的宗教祭祀的了解,伯邑考被烹杀和吃掉却又是完全正常的。

    有学者认为,当时的商王把人肉酱赐给臣下,是商人传统的一种结盟(兼人祭)仪式,把伯邑考的肉酱赐给周昌,应当是认可周昌为“周方伯”的程序之一。

    在向诸神敬献后,参与献祭的人分食祭品也是分享诸神带来的福佑。因此,周昌甚至包括其儿子周发等在内的西岐族人,根本无力对抗纣王的这个决定。为了周邦的生存,他们只能接受商人的宗教礼仪,而且很可能还要尽量表现得心悦诚服和感恩戴德。

    这一段伯邑考被献祭时的历史虽不得考证,但是著名的典故‘周公吐哺’却流传千古。所谓周公吐哺,说的就是周公经常会吐出正在吃的饭。已经遗忘了真实商朝历史的后人对他进行了合理化的解释,说是周公忙于招贤纳人所致。其实,事实有可能是因被迫吃掉了兄长的肉,周公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

    我们接下来的问题是,周昌为何要在易经里记录杀人献祭甚至是自己儿子‘三人返二人’的这些卦象细节呢?

    可能是如本故事的38章里面,我们现代考古时发现的西周甲骨文记载的那般,周人非常信赖商的诸神,不惜用进献自己来获得商神明的庇佑。也可能是当时的周昌还没有否定商人宗教理论的能力,他只能接受,并认为自己的儿子被献祭给了天界诸神,也许诸神会因此开始青睐周族,转而不再保佑纣王。至少他把这种可能性,纳入了易经的推演模型当中。

    但无论怎样,伯邑考被献祭对于他的父亲和弟弟们来说是一次极为惊悚的经历。

    当时的纣王显然对此深表满意的,周方伯的家族为商朝的先祖诸神献祭了祭品,还和献祭者一起吃下祭肉,一定会获得先王诸神的护佑。换句话来说,在纣王看来,周邦正在从蒙昧走向开化,在商朝的天地秩序里找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位置。

    综合以上的种种卦象,我们不难联想到一位尊贵的世家公子被放在案板上剥皮挖心又剁成肉酱与众人分食的惨烈场景。或许当时的妲己、周昌、周公等人,是真的深信伯邑考脱离了自己的肉体去陪伴先祖们了。食他的肉,也是食下诸神赏赐的护佑,他们在吃下神明的赏赐时肯定像上面分析的姬昌祈祷的那样,每个人对‘神赏赐的祭品’有不同的祈祷吧。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