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这样的强大武力,无人能够抵挡
目送着孩子平安脱险后,这位母亲耗尽气力沉沉睡去。
身旁的孩子面对外头火光滔天、人声嘈杂的景象,内心惊惶,哭喊着试图唤起他的母亲,但得到的只是一片寂静!
他还懵懂不懂为何母亲不回应,只一味地推着她,却不知废墟一隅坐着的小小孩童已和死去的母 处于恐怖的火线边疆!
战争里,承受苦难的,永远是无辜百姓!
最后一轮箭雨终于停歇,城墙的将领抽出 ,高声呐喊:”起身!反击!瞄准目标,放箭反击,要快!”
他严加指挥,对那些畏敌退缩的人毫不手软,”逃跑的人必死无疑!”
在他的督促下,齐军终于发起反击,搭箭引弦,居高临下朝着下方的秦军营寨发射。
“嗖嗖~”犹如暴雨的齐军箭矢倾泻而下,然而秦 队却丝毫不见乱序
扶苏皱眉沉思,如果城中民众发现他们在城内也无退路,加上齐军的逼迫,激起他们保家卫国的决心,齐国临淄六十万百姓极可能拼死抗争,投入到防守城池的战斗。
这样一来,围攻的秦军必须付出更为巨大的代价。
“将军,鉴于守军人数不足以抵御,宜将所有投石器瞄准城墙发射石头,火石落入城中,可能会让居民觉得绝境,激起反抗,我们不能重蹈邯郸之战的覆辙,那里就是因为全民皆兵才让大秦败下阵来。
我们应该谨慎行事。”扶苏说罢。
王贲抬起视线,凝视了一下临淄城后微微颔首。”公子分析的不错,相比于赵国都城,齐都未必有那么坚忍,然而人都会在关键时刻反击。
即使我们军队势猛,激起敌人奋起反抗也非好事。
我们应当避免再次上演全民防守的情形。”
“去通知负责投石车的军士和工匠们,瞄准了投放,尽量让火石落在城墙上,不要 到城内民众。”王贲下令道。
“遵命!”扶苏表达了谢意。
“谢什么,公子?这是你的职责所在。
你是监军,皇上有明令要纠正战场上可能出现的失误,展现我军的威严才是你的责任。
你等着看,当我们箭矢和火石的打击迫使齐军无法抬头,你会见到秦军精锐无与伦比的风貌。”
“我将拭目以待。”扶苏满怀期待地说。
箭如疾雨划破天际,火石破空而至,犹如狮吼一般震撼。
这一幕场景深深触动了扶苏的心情。
这样的强大武力,无人能够抵挡。
毋庸置疑,齐国会成为下一个目标。
然而,大秦国土的征伐结束之后,接下来需要的是如何坐稳江山。
统治江山的关键在于民心,而如今的大秦,正缺失这至关重要的一环:百姓的支持。
军事征服虽能使百姓短期内服从,但是只有得到百姓真心拥戴,才能赢得万民拥戴的江山。
如同华夏两千年历史所示,得民心者得天下!
回忆起过往的大秦,残暴苛政、沉重劳役,使得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失去了民众的衷心支持。
普通民众往往忠诚于善待自己的政权,尽管有旧贵族 对六国的记忆,也只是出于不满现状,并非真正怀念。
若能让百姓安宁,国家轻徭薄赋,民众安居乐业,又有谁会与这些陈旧贵族共鸣,追求不顺民心的做法?历史的教训再次强调了这一点:赢得民心才是长治久安的根本。
而今若依旧沿用法家思想压倒天下,一旦朕的父亲退位,必定天下大乱,这将是又一次历史悲剧的重演。
必须寻出新策略,以调和方式逐渐改革大秦的治理政策!
临淄城中,无数齐国民众已经舍弃房屋, 街头。
滞留家中犹如活靶子,随时面临飞来横祸。
听着城外呼啸的声音,他们预感箭矢又将降落,本已略显平静的景象再次陷入 动。
“轰隆隆…”城墙上回荡着震耳欲聋的声响,火石未穿透城池内部。
城中的居民长舒一口气:”感谢上苍保佑!感谢上苍!”
然而坚守城墙的将士则陷入困境,秦国的所有投石器均指向城墙,一时箭矢、火石齐降,彻底将齐军的反击力量压制。
王贲凝视着笼罩在临淄城上方的烽火硝烟,深知真正的冲突已在这一刻爆发!他一声令下:
“擂鼓!”
随之是一声声震撼军威的鼓响,身披黑甲的士兵列队而来,前面排成整齐的队伍,让这群勇士穿过阵列。
秦军军号又再次响起,城头守军紧张地看着下方,心中纳罕秦军为何暂停箭雨攻击。
城防将军奔忙于城墙上,催促着:”快!快拿起武器,敌人攻城在即!赶紧行动!”
面对面前排好的秦军甲士,王贲双目杀气毕现,高举手中的利剑,怒喝出声:”深入之决心!”
二十万秦军人数一致地回应,如雷般震撼苍穹!
“必死无疑!”
“舍身忘死!”
王贲用力划动利剑,划出冰冷的光芒,命令传开:”进攻!”
步军整齐踏出,秦国最强大的”陷阵军”走在前方,随着战鼓节奏逼近齐军箭雨区域,速度逐渐加快。
大批云梯伴随着大军冲击临淄城的高墙。
“放箭!”
齐军倾巢出动的箭矢倾泻而来,他们终于得以反击,全力射击以报秦国的压力之仇。
密集羽箭构成了一道阻挡秦军冲击的巨大屏障,短时间内便有许多秦兵倒下了,永远倒在攻城的战场上。
“防御阵型!”
健硕的盾牌兵手举重盾至头顶,多面盾牌合为一处,为后续军队提供临时庇护,一路直抵城脚。
“砰砰砰”一阵阵地之声响起,每落下一只箭矢都在盾面上弹跳出清脆声响,这些都是抵御攻势的最坚固之盾,直至到达城墙前。
“啊!”一名巨型床弩射出的箭矢瞬间贯穿两名举盾兵的腹部,二人如被穿透的 般倒下,钉在大地之上,缺口虽现,随即秦军士卒将其推散,再次高举盾牌,死亡之后紧接而来的是一波接一波的决心,秦军毫无惧色,反而带着坚决之色,毫不犹豫地前进着。
“齐射!压制敌城墙!齐发一箭”
凄厉的哀号此起彼伏在临淄城下回荡,城楼上持续传出齐军惨痛倒下的声音,他们被乱箭纷纷击落,化作满地肉泥。
每一声痛苦的惨叫都意味着又一个年轻生命消逝于眼前这场狂热的攻防交锋。
在秦军的奋勇冲锋下,他们总算逼近临淄城的外墙,最激烈的登城战就此开启。
这种没有特定策略的对抗,靠的是士兵们的勇气和士气。
秦军拼死求胜,首登城头的人直接被授予‘官大夫’封号,这样的厚赏无疑激发出他们的斗志如火。
而此刻的齐军,这里是他们守护的最后一片防线。
如果被秦军攻克,他们将会全部罹难。
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杀,他们在竭尽全力以待。
“搭云梯,冲进城墙去,冲击车!推起来!”
云梯一座接着一座,攀附向临淄城头,秦国士兵毫不顾命,犹如无数的蚂蚁般密集向上爬升。
远远看去,城墙仿佛覆盖着一片密集的黑点。
齐军不甘示弱,用滚石、檑木倾泻于城墙之上,一些沿着云梯攻下来的石头,横扫一大片;还有,直接抛掷的更是如雨点般砸倒大片敌军。
血水流淌汇聚,在临淄城脚下形成了小河沟。
扶苏回归战马,眼前所见的画面让他震惊无言。
天哪,古代的战场规模,少则数万,多达数十万,残酷的战役下,必然会有血流成河、尸山遍野的场面出现。
如今,临淄的城墙已变得深红色,两军铁血战士早已杀得眼中只有彼此。
有些秦国士兵刚有幸搭上城墙,还未庆幸就被敌刀割下脑袋,整个云梯随之崩溃。
城墙争夺进入白热化,尽管秦军登上了城墙,很快又被反击逼退。
齐军的巨石、滚木像暴雨一样落下,不求精准命中,困在城下的大量秦兵,几乎无处可避,稍有不慎就葬身于此。
在混战之际,只见巨型撞城槌逐渐逼近临淄城北门,周围簇拥着持盾士兵以及健壮的兵士群体,推举着这庞大的武器。
守城齐将浴血奋战,再度斩获一秦军头颅。
然而下方不断涌现的敌人令他心急如焚:”援军在哪?!兄弟们快要坚持不住了啊,皇上啊,我们的国快要破败!来人呐,支援我们!”
血丝充盈了他的双目,他的目光直视着临淄王宫的方向,久攻不下,救援却始终未到,他的绝望已无言以表,独自坚守,像一只孤立无助的孤狼。
此时,秦军已经紧紧包围过来。
“即便是死,我也要拉几个垫背的!”
两支长矛深深刺入守城将领的身体,他挥动手中的宝剑,最后一击怒吼道:”大齐,我已经倾尽全力!”
说完,他猛扑向那些秦军,与他们一同从城头摔落下去,场面悲壮!
“各位兄弟,加把劲!让我们拿下临淄!”
城墙上的守军人数锐减,秦军如狂潮般攀爬攻城,城门晃动,临淄城面临沦陷的危机。
千钧一发之际,齐国司马和雍门司马率领大批齐军疾驰而来,甚至其中有不少人身披布甲,是两人门客的身影。
“诸位齐国士兵,君主传令,我们要生死相随,誓死保卫临淄,守护我们的故乡,保护齐国的人民,奋力对抗秦军!”齐国司马大声激励道。
他率先投入战斗,看到这一幕的齐军士兵振奋起来,喊声震天:”援军到了,大将军亲自动手了!兄弟们,把秦军赶出城去,杀啊!”
城头激斗,鲜血四溅。
虽有增援,气势一时如虹,但也未能改变败局。
扶苏目睹秦军接踵而至,占领城池的过程艰辛无比,代价沉重,但他明白,这一切都是必需的。
“公子,你在为他们难过?”王贲轻声问道。
“不,我的将士们牺牲巨大,仅仅攻克这防守不算严密的临淄城就如此惨烈。
想象一下,灭六国的大业背后,会有多少英勇之士付出生命。”
“战场就是这样残酷,短短两个字,埋葬了无数豪情壮志的年轻人和千万破碎的家国之梦。
然而——”
“然而,为了实现天下统一,牺牲是必不可少的,我理解。”
战争推进了文明的发展,却伴随着无尽 ,而前行,就必须面对。
“将军,你认为临淄已是我们囊中之物了吗?”扶苏问。
王贲脸色深沉:”恐怕并非如你想的那样轻易。”
正在此时,斥候急报传来:
“禀告将军、公子,我军侦察得知,齐王建今天寅时乘马车离开了临淄,正往西逃离!”
“怎么,齐王居然逃跑了?”
这消息使王贲和扶苏愕然。
“临淄城内尚有数万守军,他在没有受到攻打的时候逃跑,不顾城内百姓?那些朝廷官员也纷纷趁着夜色逃散。”
“国君无法守护国家,臣子无力护卫君主,这齐国,恐怕是真到了穷途末路了。”扶苏感叹。
“确切地说,或许是到了尽头。
怪不得齐国反击如此坚决,原来他们还有一些以命捍卫的人,这些人就是他们的支柱。
等这些栋梁倒下,齐国才是真的衰败。”
若一个国家连一个硬朗的勇士都找不到,充斥着吸食人民膏脂的蠹虫和一触即溃的懦夫, 的日期就为期不远。
三十三
“看着,这将是齐国的最后一曲挽歌。”说着,他又一次挥舞长剑,下达了命令。
“大秦,进攻!”
“杀!”
第二波攻击的步兵犹如脱柙猛虎,疾冲向临淄,势要彻底扑灭火种一般的残存抵抗。
齐国司马的身上已是血迹斑斑,他的心中虽绝望但仍不甘:”王上,我齐国有这么多勇士,岂能无战而退?”他用质问来表达对当前局势的忧虑,此刻,他的心已放下个人恩怨,满腔热血只愿在战斗中激发国君的反击意志。
然而,秦军过于强大,且数量庞大,刚驱散一拨攻势,新的进攻马上紧接,连喘息之机也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