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思考人生
因为去追羊羔,圆锁生日中午的羊肉莜面饸络没吃成,而是补在了晚上。家人也给元奎一份特别的祝福。
晚上戌时(七点到九点),一个庄严肃穆的时刻,全家人不论男女老幼纷纷汇聚一堂,围聚在那尊黑色的祖宗牌位前方。他们手持香火,虔诚地跪地叩头,向祖先表达着深深敬意和感恩之情。
仪式结束后,几位长辈缓缓走来,神情庄重而又慈祥。他们走到懵懵懂懂的元奎面前,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了几句发自内心深处的话语。这些话或许对于年幼的元奎来说还难以完全理解,但其中蕴含的家族情感与期望却如同一股温暖春风吹拂过他少年的心灵。
年近七旬的爷爷:好孙子,今天你圆锁,长大了。旧社会一般是年龄刚满12岁的长子搞这个事情。不过现在新社会了,家人对你的希望是一样的。你是老二,平时都是在外面疯跑,以后要想想长大干啥啊,是好好上学还是学个手艺,咱这地方太穷,你爷爷我像你这么大已经去包头当了两年学徒了,就是因为日本鬼子打仗才跑回来放羊种地,那几年兵荒马乱的活着就不错了,后来娶了你奶奶,有这一家子也不想出去了。现在开放了,也允许做出去生意了,爷爷还是希望你走出这大青山,看看外面的世界,当个走南闯北的,见多识广的买卖人,不能一辈子放羊种地啊,好好想想。”
妈妈张小梅:“孩子你12了,基本长大了,今天追羊羔的事也证明你以后会是一个男子汉,不过以后考虑事情要更周全一些,一个羊羔值不值拼命去追?想想自己的安全,想想家里人。你要是出点啥事,妈哭都没地方哭啊。以后办事一定要多想想啊”;
亲爹元大海:你妈说的没错,这次算运气好,像个男人,值得表扬,但是不鼓励你再去这样干。12岁就长大了,不能事事靠家里人了,你爷爷说的对,想想你以后要干啥,放羊种地没啥出息,是个人就能干,除了饿不死,出门求没一条。咱村里也就那几个高中生,大学生更没有,我看你念书是没啥指望了。你姐是女的,初中毕业没几年嫁出去了,你是男人以后还要养家呢,想清楚要干啥,咱就做准备,咱没力气就炼力气,没本事就学本事,初中毕业就出去学,爸爸支持你学点技术,希望咱家一代比一代强。
大家嘱托完了,大舅担任开锁人,用钥匙打开事先挂在元奎脖子上的锁,高声喊着“祖宗在上,元家后辈已长成,今天圆锁祭祖宗,保佑全家身康健,满堂富贵事业成”。
接下来的数日里,元奎总是懒洋洋地躺在那温暖的火炕上,望着窗外呼啸而过的狂风,脑海中不断思索着属于他的未来之路。究竟该从事何种营生呢?难道只能一辈子放羊吗?大人们常说这是没有前途的活计,整日奔波劳碌于野外,远远望去与乞丐无异。若是选择经商呢?首先得去给人当学徒,但即便学成之后,仍需资金投入才行;而学习一门技艺又不知从何下手……思来想去,或许宰杀绵羊倒是个不错的出路,毕竟那老回回靠这个有钱挣还有吃有喝,只是身上远远地就能闻见浓重的羊膻味儿。
或者干脆去当个工人吧!可问题是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工人呢?外面的世界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想必比起小小的县城定要繁荣许多,或许正如电视中所呈现的那般,座座都是美轮美奂的大都市。
他突然想起语文课本上的一句话——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别样的人,那不如找几个去过外面的人问问。
他首先去问了教历史的马老师,马老师是河南师范毕业的,虽然讲话有点河南口音,但是因为马老师在历史课上的故事讲的很受欢迎,元奎认为马老师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他跑进马老师的办公室,腼腆地说: “马老师,问你个问题,你说我长大以后应该干啥呢?”
“你希望自己以后干啥?”马老师反问他
元奎: “我不知道啊,我爷爷说走南闯北做生意好,我爸说学技术好。”
马老师: “听起来都不错啊 ,关键是你喜欢做什么呢?你姓元,你们这个姓的祖先是北魏时期鲜卑族 。想不想知道你的祖先都干什么啦?”
元奎: “我的祖先是鲜卑族?我家是汉族啊”
马老师: “那是后来汉化成为汉族了,这会正好没课,我给你讲讲。”
鲜卑族是发源于大兴安岭的北方少数民族,其中最有名的是拓跋氏和慕容氏两个部落。这两个部落都在历史上东晋时期建立了国家,主要就在内蒙、山西、河北到辽宁这一带。建立北魏的拓跋氏就是你们元姓的祖先,因为他们从现在的大同迁都到洛阳以后改姓元,在当时也是北魏的皇族。其中比较杰出的有两个人拓跋圭和拓跋宏。
拓跋宏你们历史书上说了,最大的功绩就是迁都,其实这个人还有一些好玩的故事。他五岁登基,在奶奶冯太后的教导下长大成人。首先呢学习不错,精通儒家经义,还跟着奶奶学了丰富的治国经验。第二呢,他性格坚忍。一直到他23岁亲政,也就是他奶奶去世那一年他真正的做了皇帝。一般的孩子十几岁就像你这么大就开始叛逆不听话了,历史上被废掉的年轻皇帝比比皆是,最近的一个就是光绪皇帝,一直被慈禧太后关到死。而拓跋宏这个人书上评语是孝敬祖母,性又谨慎,事无大小,都要禀承冯太后旨意,说明这个人很能忍;
第三呢他迁都,从大同迁到洛阳,他喜欢汉族文化,但是不直接跟大臣们说迁都,因为传统贵族的阻力太大。他以南伐的名义,就是去打仗,军令如山,谁敢不听。带着文臣武将和叔叔大爷们跋涉两个多月到洛阳以后,公开说咱不回去了,就在这定都了。
看出来这个人性格狡猾,或者说懂得变通。然后他下令全面汉化,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比如政治、教育、衣食住行,和汉族通婚,全部改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氏,拔拔氏改为长孙氏、其他的独孤、尉迟、宇文、慕容这些奇怪的姓氏绝大部分都是鲜卑族的祖先,有的改了汉族姓,有的后来又恢复了。像隋唐演义里面的独孤皇后、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宇文化及这些贵族基本是鲜卑族的后人。所以说现在的河南河北等等北方人很多都是少数民族和汉族通婚的后代。
除了这些,在佛教文化上的影响也很大,北魏信奉佛教,著名的云岗石窟就是迁都前修的,迁都到洛阳以后又开凿了龙门石窟,修建了登封少林寺、巩义市石窟寺、荥阳大海寺(代海寺),这也是见证佛教传入咱们中国的一个关键路线。
迁都改革以后,拓跋宏又平定叛乱、御驾亲征,最后33岁驾崩在御驾亲征的路上。你看看,十年干了这么多大事,多厉害。那另一个祖先更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