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盛唐的武功
一、突厥铁勒的平定
(一)东突厥
盛唐时代的对外战争,大体可以说总是胜利的;自然其间也不免遭受若干顿挫,但不足以影响唐帝国的整个成就与荣誉。凭了多次煊赫的武功,唐帝国的版图扩展到空前的大。这些武功的绝大部分是在太宗时代完成的,加以高宗时代的踵事增华,到达版图扩展的最高峰。其后帝国的北边与东边,发生剧烈的变动,一部国土丧失,但整个帝国版图,仍然庞大得可观。玄宗接收了这片经过变动后的庞大国土,使它成为定型,并维持了四十年之久。
在初唐时期的诸外族中,唐室的最大敌人仍是东突厥。隋末唐初的几年中,东西突厥同趋于极盛,但东突厥因接近中国本部,双方的关系更为密切。当时因中国内乱,中国人纷纷逃入东突厥避难,因此它的实力大增。当时它的势力范围,东到今东北诸省一带,西到今青海省和新疆东部;东西两方的许多民族如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等,都臣属于它,国中胜战的人有一百多万。隋末中国北部起兵的群雄,连唐高祖在内,都向它称臣,因此东突厥是当时亚洲大部民族的主人。东突厥对中国也采取分化政策,它对每个起兵者都加以支持。唐的统一,不但为它所不愿,同时隋室余孽也抱着“宁赠外国,不予家奴”的心理,鼓励它予唐室以打击,此外群雄中的刘武周、梁师都等,也都向它借兵以抗唐师;为了这些原因,东突厥渐由唐室的支援者变为唐室的敌人。武德三年(620)以后,东突厥无岁不发兵入寇,每次都是饱载而归,逼得高祖几乎迁都。九年(626),太宗即位不久,东突厥的最高可汗颉利与其侄突利可汗(始毕之子),因梁师都的勾引,又领兵入侵,大军抵达长安西北渭水上的便桥。太宗冒险亲到渭水,与颉利订盟,并啖以金帛,突厥才退,这是唐室对东突厥最后一次的屈辱。
便桥会盟,辽陈及之绘。图中左侧为太宗李世民单骑至便桥桥头,与突厥军队说话,右侧为突厥人,拜服于地者为颉利可汗。
武德九年(626)以后,东突厥内因华人赵德言的乱政和贞观元年(627)的大雪灾,外因原来臣属于它的铁勒部落薛延陀的叛变,国势渐衰,对唐室的侵略才停顿下来。又因唐室离间政策的成功,颉利与突利发生冲突,突利于贞观二年(628)投降唐室,东突厥的实力,更为减损,乃授于唐室一个绝好的复仇机会。次年冬,太宗以李靖、李等率兵十余万,六道讨伐东突厥。四年(630)正月,李靖率骁骑三千突袭颉利所在地的定襄(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颉利遁入阴山,唐师奇袭擒之。东突厥的残余部落,除北附薛延陀和西奔西域的以外,投降唐室的有十余万口。唐室把这批降众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大兴区),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市)的边塞地区。并以突利和阿史那思摩(即李思摩,颉利堂叔)为都督以统理之。此外东突厥诸酋长拜官在五品以上的有一百多人,突厥人入居长安的近一万家。太宗本人好与突厥人接近,甚至以他们充当侍卫;太子承乾,也沾染了突厥习俗;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唐室中央胡化色彩的浓厚。
贞观十三年(639),突利的弟弟结社率谋反,攻九成宫(在今陕西麟游县),未成而死。唐室才感到突厥寄居中国内地的危险性,因此封李思摩为乙弥泥孰俟利苾可汗,命他率领部人,重返东突厥故地。但不过数年,俟利苾又因薛延陀的侵逼,率部南移,结果唐室又把他们安置于胜(今内蒙古托克托县西南黄河南岸)夏(今陕西横山县西)二州之间,俟利苾别入居京师。俟利苾南下后,东突厥故地为突厥酋长车鼻可汗所盗有。直至高宗永徽元年(650),唐擒车鼻,处其余众于郁督军山(今蒙古杭爱山北),东突厥可以说全部降服。同年,唐室又设立单于瀚海二都护府,管理大漠南北地区。都护府以下的组织,有都督府和州,这些府州的都督和刺史都由突厥酋长来担任,并授予高度的自治权,只有最高长官的都护由唐人出任。自此以后,东突厥未发生问题者达三十年之久。
调露元年(679),正是高宗末年武曌当权的时候,单于大都护管内的东突厥首领阿史德温傅、奉职二部叛变,诸州的突厥酋长,群起响应,众至数十万。唐出师讨之,虽将温傅、奉职或擒或杀,但突厥余众的叛乱,仍此伏彼起。天授元年(890)武曌称帝后,东突厥的势力渐强。万岁通天元年(696),武曌拜东突厥默啜可汗为立功报国可汗,命其助伐契丹。次年,又被默啜骗去突厥降户数千帐、谷四万斛和铁数万斤,东突厥的实力大增,态度又转强硬。圣历元年(698),默啜入寇,大肆杀掠而去。此后终武曌之世,东突厥连年寇边,达十余年之久。
直到玄宗开元初年,默啜因衰老昏虐,国内渐有乱象,某部众降唐者甚多。开元四年(716),默啜死,其兄默棘连立为毗伽可汗,因其知人善任,国内复趋稳定,曾于八年(720)大败唐兵。但自此以后,与唐和平相处者十余年。二十年(732),毗伽为臣下毒死,国内时有政争,日渐衰乱。天宝元年(742),拔悉密(居今西伯利亚托木斯克tomsk)、回纥(铁勒部落之一)、葛逻禄(居今新疆喀喇额尔齐斯河流域)三部,共击东突厥。三载(744),拔悉密攻杀东突厥乌苏河汗,突厥人又立乌苏之弟为白眉可汗。三部以回纥为最强,唐于是册拜回纥酋长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用以敌东突厥。次年,回纥攻杀白眉可汗,东突厥余众降唐。东突厥的阿史那王朝,至此终了,它的土地和权威都为回纥所取代。
(二)西突厥
西突厥自射匮可汗于隋炀帝时逐处罗可汗(即曷萨那可汗)取得领袖地位后,国势甚强。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射匮死,其弟统叶护可汗继立,国势益强。当时西突厥的版图,西拒波斯(今伊朗),南接罽宾(今印度克什米尔kashmir一带地),东与东突厥对峙。它拥有控弦之士数十万,于西域石国以北的千泉(前苏联talass东)建立王庭,臣服西域诸国,并向它们征课赋税。当时东突厥也正值极盛时期,如果不受西突厥的牵制,对唐的威胁必然更大。唐高祖对西突厥甚为笼络,武德三年(620),双方曾约定于五年(622)冬合兵攻东突厥;东突厥颉利可汗大恐,因而与统叶护讲和。贞观二年(628),统叶护为其伯父所杀,此后连年内乱,终于贞观十二年(638)西突厥又分裂为东西二部,原来西突厥十个政治区域的“十箭”(又名十姓),由东西分辖五箭,以热海(前苏联issyk kul)为界。西域诸小国,也分附于两部。
贞观十五年(641),西突厥西部的沙钵罗叶护可汗为东部乙毗咄陆可汗所击杀。次年,乙毗咄陆灭西域国家吐火罗(今阿富汗北境),拘唐使者,并进寇伊州(今新疆伊吾县),结果为唐兵所败,乙毗咄陆逃奔吐火罗。他的叶护阿史那贺鲁,原居多逻斯水(今新疆喀喇额尔齐斯河)沿岸,于贞观二十二年(648)率众数千帐内属,唐室把他安置于庭州(今新疆迪化市)。高宗永徽二年(657),唐擒贺鲁,把今伊犁河、吹河(chu)流域的西突厥基本地盘,分置昆陵、濛池二都护府。以突厥酋长阿史那弥射为昆陵都护兴昔亡可汗,管理东部五箭;以阿史那步真(弥射族兄)为濛池都护继往绝可汗,统治西部五箭。至于原来阿史那贺鲁所统多逻斯水上的位落和他所役属的西域诸国,西至波斯,皆设州府,一起置于安西都护府(时设西域龟兹,今新疆库东县)的治下。
高宗龙朔二年(662),继往绝可汗和兴昔亡可汗相继死去,十箭无主,由部酋阿史那都支及别帅李遮匐收拾余众,附于吐蕃。咸亨二年(671),唐给予阿史那都支官职,以安集突厥余众。调露元年(679),阿史那都支与李遮匐连合吐蕃,侵逼安西。唐以裴行俭计擒阿史那都支,并招降李遮匐,自此西突厥日益衰落。到武曌垂拱元年(685),西突厥两部人众日益离散,唐以弥射之子元庆袭兴昔亡可汗,统东部五箭。次年,又以步真之子斛瑟罗袭继往绝可汗,统西部五箭。当时东突厥值默啜可汗在位,国势正强,西突厥十箭人众,被他侵略得死亡殆尽,最后于天授元年(690)由继往绝可汗收集余众六七万人,入居内地,改号竭忠事主可汗。久视元年(700),唐又以斛瑟罗为平西大总管,镇碎叶(苏联tokmak南)。又过三年,西突厥别种突骑施的酋长乌质勒,攻破碎叶,把斛瑟罗赶回中国。乌质勒移牙帐于碎叶,西突厥的阿史那王朝,至此灭亡,十箭故地,遂为突骑施所有。既而,唐封乌质勒为怀德郡王。
中宗景龙二年(708),乌质勒子娑葛自立为可汗,杀唐使者,唐讨之失败,娑葛遂攻陷安西都护府所在地的龟兹。次年,娑葛遣使请降,唐拜之为钦化可汗,赐名守忠。睿宗景云二年(711),守忠之弟遮弩,因怀恨所分部落少于其兄,叛入东突厥,请为向导以伐守忠,东突厥默啜可汗乃遣兵攻杀守忠。默啜兵退后,守忠部酋苏禄召集余众,自立为可汗,有众二十万人。开元七年(719),唐拜苏禄为忠顺可汗,双方大体相安者十余年。二十三年(735),苏禄大举入寇。次年,苏禄为唐兵所破,因而请降。二十六年(738),为其部下所杀,其子继立为吐火仙可汗,据碎叶城,仍与唐抗。次年,唐将盖嘉运击擒之。二十八年(740),唐立阿史那昕(斛瑟罗孙)为十姓可汗,以统西突厥余众,但不久便为将突骑施所杀。以后十余年,西突厥故地的主人是突骑施。肃宗至德(756~757)以后,突骑施因内乱渐至衰落,唐朝也以内乱无暇过问他们的事,但突骑施酋长有时尚遣使入朝。代宗大历(766~779)以后,突骑施已衰微不堪;而葛逻禄强盛,徙居于碎叶水(即吹河),突骑施乃臣役于葛逻禄,此外尚有一部归附了回纥。
(三)铁勒诸部
铁勒是突厥的北邻,它的部落达十五种之多,著名于史书的,有薛延陀、同罗、仆固、回纥、拔野古等种。它们的主要活动地区,在今西伯利亚及蒙古北部一带,突厥强盛时,它们臣属于突厥。东突厥颉利可汗时,薛延陀与回纥、拔野古等部一起叛变。当时铁勒诸部中最强大的是薛延陀,它的版图,东至靺鞨(今松花江下流一带地),西至西突厥,南接沙碛(今蒙古沙漠),北至俱伦水(可能属于今鄂尔浑河)。
贞观二年(628),太宗册封薛延陀酋长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与之共图颉利。夷男受封后,建牙帐于郁督军山(今蒙古杭爱山北),回纥诸部都臣属于他。颉利既亡,他率部落移庭至独逻水(今蒙古土拉河)南的都尉楗山(即乌德鞬山,当属今都兰尔哈拉山),有胜兵二十万,其势甚强。十三年(639),唐命李思摩率突厥降众徙居“河北”(今套外地);太宗并赐真珠可汗玺书,命他与思摩各守疆土,不可逾越。但到十五年(641),真珠可汗以三十万人渡沙漠南击李思摩,思摩率众逃入长城。唐派李等击破真珠,但李思摩终不敢再回河北。其后真珠贡献相继,并向唐求婚,结果未能如愿。
贞观十九年(645),真珠死,其子拔灼继立,是为多弥可汗。多弥猜忌好杀,不为部人所附。同年,他乘唐伐高丽而南侵,为唐兵大败于夏州。次年,回纥酋长吐迷度乘机与仆固、同罗共击薛延陀,杀多弥。回纥于是占领薛延陀的地盘,并与铁勒其他部落,相继入贡于唐。薛延陀余众七万口向西奔逃,又为唐将李等击杀五千人,俘虏老弱三万,薛延陀至此可以说完全灭亡。唐室并遣使招谕铁勒诸部,诸部酋长皆请入朝。薛延陀灭亡后,太宗曾有诗以记其事,并把其中的警句:“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刻石于灵州(今宁夏灵武市),以扬其烈。二十一年(647),唐改铁勒诸部为府州,各以其酋长为都督刺史。诸酋长并请于回纥以南,开一“参天可汗道”,(“天可汗”是太宗平东突厥后,西北诸外族君长向他所上的尊号。)置六十八驿,以便朝献,太宗许之。同年,唐置燕然都护府于故单于台(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以统其地。唐的北边,至此名义上算是完全平定。但回纥吐迷度对唐阳奉阴违,私下里自称可汗,政治组织也一律仿效突厥。
其后回纥与唐室保持了十余年的和平关系,并曾于高宗永徽时派兵帮助唐朝讨伐西突厥叛酋阿史那贺鲁和高丽。但到高宗龙朔元年(661),与唐亲善的回纥酋长婆闰死去,他的侄子比粟毒代领其众,会合同罗、仆固等部前来犯边,唐派郑仁泰、薛仁贵等伐之。次年,铁勒诸部合众十余万以拒唐师,结果大败。仁贵等并北越沙漠,追击余众,但因深入敌境,粮尽遇雪,士卒冻饿而死者甚多,仁贵等所部一万四千人,生还者仅八百人。至三年(663),铁勒诸部始完全平定。同年,唐徙燕然都护府于回纥,更名瀚海都护府,(后又改为安北都护府,其所在地约在今蒙古库伦附近。至永徽元年即650年所设的瀚海都护府,则改称为云中都护府,其所在地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境。其时永徽初所设的单于都护府已废,唐室乃于麟德元年即664年改云中都护府为单于都护府。)管理沙漠以北的所有州府;回纥酋长相继受都督官号,以统理蕃州。
武曌时,东突厥势力复强,回纥又臣属于突厥。但回纥本身的力量也颇强大,曾于玄宗开元中杀唐凉州都督王君奂,断安西诸国入长安的通路。唐派兵讨逐,回纥退保乌德鞬山。开元末,东突厥内乱,唐朔方节度使王忠嗣乃招谕回纥、葛逻禄、拔悉密诸部,共攻东突厥。天宝初,唐封回纥酋长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到天宝四载(745),回纥尽有东突厥故地,立牙帐于乌德鞬山,它的地盘是“东际室韦(今松花江上游一带地),西抵金山(今阿尔泰山),南跨大漠”,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第一强国。其后回纥与唐的邦交尚称敦睦,双方大体相安者达十年之久,及安史乱起,回纥更成为唐室平乱的一大助力。
二、西域与西南诸国的用兵
(一)西域
前面已经说过,在隋末唐初,西域诸国原是西突厥的臣属。但自贞观十二年(638)西突厥因内乱分裂为东西二部,国力大衰,因此唐室得以乘机经营西域。又因西域各国国小力分,唐室没有费多大力量便把它们收入版图。唐的经营西域,可分二期:一是太宗时代,二是高宗至玄宗时代。太宗时在西域所辟的土地,仅及今新疆的东部和中部,但开辟西域的基础,则自太宗时奠定。到高宗时,唐室向西拓展至波斯(今伊朗),直到安史之乱,唐才丧失西域的霸权。
高昌仕女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古墓出土。描绘的是高昌贵族妇女,体态略胖,有唐人风格。
太宗在经营西域的过程中,仅与其中较强的高昌、龟兹等国发生过战争,其余的可以说是望风降服。高昌本汉车师王廷旧地,在今新疆吐鲁番县一带,地当西域各国入唐的必经之路。唐初,其王文泰在位,与唐室亲善。太宗曾赐文泰姓李氏。后来文泰偶有断绝贡道的事,并勾结西突厥,企图攻击请求内属的伊吾(今新疆哈密市),因唐室的切责而止。其后又与西突厥攻破焉耆(今新疆焉耆县),焉耆求援于唐,太宗乃于贞观十三年(639)遣侯君集、薛万彻等率兵击之。次年,文泰忧惧而死,子智盛继立,向唐投降。唐把智盛君臣,皆迁至京师,而于其地设置西州,并置安西都护府,留兵镇守。最初,西突厥可汗曾遣兵屯于可汗浮图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县),与高昌相呼应,至此也恐惧投降,唐室又把这片土地划为庭州。
龟兹在高昌西,其地当今新疆库车县。唐高祖时,其王苏伐勃遣使入朝,其后他的儿子苏伐叠献马于唐,岁贡不绝,但同时也臣属于西突厥。贞观二十一年(647),苏伐叠死,弟诃黎布失毕继立,对唐渐失藩臣礼。并侵略邻国。太宗乃派阿史那社尔(突厥人)与郭孝格等将兵击之,并命铁勒、突厥等部连兵进讨。次年,阿史那社尔引兵自焉耆西部,进攻龟兹北境;焉耆王薛婆阿那支弃城奔逃,保其东境,唐师追斩之,并立其堂弟先那准为焉耆王。继而唐师攻下龟兹都城,并追擒布失毕。其相那利潜引西突厥之众及其国兵共万余人,突袭唐师,杀郭孝恪,但终为唐师击定。社尔将布失毕送至京师,而立其弟叶护为王,于是西域震骇,诸国相率奉唐。
高宗永徽元年(650),唐以龟兹内乱频仍,酋长争立,乃复以布失毕为龟兹王,命他返国抚慰其众。至显庆二年(657),唐平西突厥,于其地置昆陵、濛池二都护府;大敌既除,唐室遂独霸西域。自龟兹以西,直至波斯,皆设州府,置于安西都护府的治下。次年,龟兹内乱又起,唐再平之,并徙安西都护府于龟兹。这时唐在西域的威势,已达于极点。但好景不长,高宗末年,吐蕃(据今青藏高原)炽盛,时常寇侵安西辖区;而西方的大食(据今阿拉伯半岛)也于此时勃兴,东向发展,侵逼西域。唐在西域,开始遇见了劲敌。
玄宗开元末年,大食已进据妫水(即乌浒河oxus,今amu darya)流域,吐蕃则突入印度河流域,西至妫水上流,与大食联合,打击唐室的西域霸权,葱岭以西受制于吐蕃而与唐断绝关系的,有二十余国。绝唐的诸国中,最受吐蕃亲重的是小勃律(今克什米尔kashmir的吉尔吉特gilgsit区域),它不特是唐帝国的西方门户,而且是吐蕃与大食通援的要冲。吐蕃并在小勃律西北的连云堡(今西巴基斯坦的chitral)设置重兵,以掩护这些国家。天宝六载(747),唐以高仙芝率步骑一万人伐小勃律,以保固安西,并切断吐蕃与大食的交通。仙芝自龟兹出发,经一百多天至吐蕃连云堡,遣兵击取之。乃越坦驹岭(今兴都库斯山脉(hindu kash中的dankat,海拔一万五千四百尺),进抵小勃律,虏其王而回。这次用兵路线的艰险,是中国自古战争中所没有的。因仙芝的远征,唐帝国在葱岭以外,重振声威,降附的有七十二国。
天宝九载(750),唐以石国(今塔什干tashkent)王车鼻施谋叛,再派高仙芝往讨。车鼻施约降,但仙芝把他俘献京室,因而被杀,由是西域各国对唐甚为怨恨。次年,石国王子远恩向大食借兵以拒唐,大食援兵与仙芝所率的蕃汉步骑三万人相遇于怛罗斯(前苏联talass),相持五日,仙芝部下突厥人叛变,与大食内外夹攻,唐师大败,生还者仅数千人。其后不久,安史乱起,唐帝国内部陷于战争之中,唐室的西域霸权,乃为吐蕃所攘代。
(二)吐蕃
吐蕃的国土在吐谷浑西南,主要部分是现在的青藏高原。这片土地和它的民族,因与中国本土距离遥远,同时又因吐谷浑的阻隔,在唐以前,与中国没有交通。关于吐蕃民族的来源,中国旧史的说法有二:一说吐蕃属于西羌种,它是羌族一百五十个种落之一的“发羌”的后裔。这些种落散处在长江黄河的上源以及湟水、岷江的沿岸,后来大致统一于发羌的部酋鹘提勃悉野,因为“发”字和“蕃”字声音近似,所以他们的子孙自称吐蕃。另一说法,吐蕃是东晋末年南凉国主鲜卑人秃发利鹿孤(即秃发乌孤)之后,利鹿孤的儿子樊尼因失国辗转奔窜,在羌中建国,改姓“勃窣野”,以“秃发”为国号,因语讹而称“吐蕃”。[见《新唐书》卷二一六上《吐蕃传》]据西藏人自己的历史说,他们是观世音菩萨与一女魔结婚所生的子女六人的后裔;他们的王室,则是印度阿育王的后裔。第一个王是仰赐赞普(赞普是吐蕃的王号),与中国的汉文帝同时,据说他的形貌如鸟雀。仰赐下传三十一代到弃宗弄赞(西藏人称他为松赞岗普),是吐蕃第一个与中国往来的赞普,他是陈宣帝初年到唐高宗初年一段时间(569~650)的人。弃宗弄赞时代的吐蕃人,过的是畜牧生活,他们大部还没有定居,但也有若干城郭,国都叫逻些城(今拉萨)。[参看李霖灿《西藏史》(载《边疆文化论集》下)]
吐蕃弄赞派禄东赞向唐太宗请求通婚,唐阎立本绘。
贞观八年(634),弃宗弄赞开始遣使朝贡,唐室也遣人前往慰劳,弄赞向唐求婚,唐室不许。吐蕃怀疑吐谷浑从中破坏,因而发兵攻之,吐谷浑不支,逃奔青海湖以北,人畜多为吐蕃所得。继而吐蕃又攻破党项诸羌,拥众二十万,进攻松州(今四川松潘县)。十二年(638),唐以侯君集督率诸军讨之,败吐蕃于松州城下。弄赞谢罪,并求婚,唐室始答应他。十四年(640),弄赞派他的大论(吐蕃的宰相有“大论”、“小论”之称)禄东赞献纳聘礼。次年,唐以宗女文成公主下嫁弄赞,弄赞为她另筑城郭宫室以居之。公主厌恶吐蕃人以红色涂面的陋习,弄赞下令暂时停止;同时他本人也脱去毡裘,被服中国的绸缎,渐渐染上华风。他派遣豪酋子弟,入唐国学,以习诗书,并聘请中国士人,为他典掌表疏。
文成公主进藏图,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正月十五酥油花。
高宗初即位,封弄赞为西海郡王,不久死去。其孙继为赞普,因幼弱不能亲政,国事全交禄东赞掌理;禄东赞善于用兵,因而吐蕃雄霸西土。禄东赞死后,其子钦陵等专政,与吐谷浑不和,互向唐室表奏,请论曲直,唐室不于裁夺,吐蕃乃发兵击破吐谷浑。高宗咸亨元年(670),唐以薛仁贵督师往讨吐蕃,大败于大非川(在今青海湖南,共和县境),士卒死伤殆尽。吐谷浑全境陷于吐蕃,其可汗诺曷钵仓皇内属,唐室把他迁到灵州(今宁夏灵武市)。从此吐蕃连年入寇,唐室驻兵洮河以资镇守,但无以制胜,党项诸羌遂尽为吐蕃所并,吐蕃四境开辟达万余里,时常联合西突厥来侵夺安西都护府的辖地。调露元年(679),赞普死,子器拏悉弄立,时年八岁,仍委政于钦陵。次年,文成公主死,吐蕃对唐帝国西陲的寇扰,从此变本加厉。
武曌时,吐蕃寇边,甚为猖獗。至长寿元年(692),原于高宗时沦于吐蕃的安西辖区中的龟兹、于阗(今新疆和阗县)、疏勒(今新疆疏勒县)、碎叶四镇,又为中国收复,用以牵制吐蕃。吐蕃遣使求和,请撤销安西四镇戍兵,并请分割西突厥地盘,武曌不许。不久吐蕃内乱,边境得以暂安。中宗时,吐蕃赞普弃隶宿赞请婚于中国,唐以宗女金城公主妻之。
玄宗时,吐蕃自恃强大,与唐室的函件用平等称谓,玄宗甚怒。开元十五年(727),河西节度使王君奂请深入讨伐,恰值吐蕃进寇甘州(今甘肃张掖市),焚掠而回,君奂率军追蹑,一直追到青海湖以西,击破吐蕃后军,俘获甚多。后来君奂为回纥所杀,吐蕃进寇益炽,攻陷石堡城(今青海西宁市西南),侵扰河西。十七年(729),唐军克复石堡,吐蕃又求和亲,唐室仅赐给它些诗书一类的典籍。二十九年(741),吐蕃又陷石堡。天宝八载(749),唐以哥舒翰再克石堡,但唐兵牺牲数万人,以致关中的军力大亏。天宝末年,金城公主死,而吐蕃赞普婆悉笼腊赞适于公主死后不久继立,又遣使亲唐。唐也派人答聘,但等使臣回来时,安史之乱已爆发。其后唐帝国内部陷于战乱之中,吐蕃乘机占据帝国西部的广大地区,成为中唐以后唐室的最大敌人。
(三)吐谷浑、党项和天竺
吐谷浑可汗伏允,自乘隋末之乱恢复故土,据地数千里,大致包括今青海省巴颜喀喇山以北及新疆东南隅之地。伏允从前派往隋室的质子顺,也于唐高祖即位后由江都辗转到长安。高祖曾遣使与伏允连和,要他攻打李轨,并送顺返国。太宗时,伏允屡次入寇。贞观八年(624),太宗命李靖率侯君集等讨之。次年,唐师败吐谷浑于库山(今青海湖西和硕特旗境),伏允轻兵逃入碛中,靖与君集率军分南北两路推进,搜索伏允。侯君集自南路行无人之地二千余里,追及伏允于乌海(今青海湖南),大破之,伏允远遁。李靖率军历经吐谷浑西境,时伏允逃至突伦川(在今青海省西境),靖引兵击破其牙帐,斩首数千,获杂畜二十余万,并俘伏允妻子。伏允逃走,为部下所杀。
伏允既败,其子顺举国降唐,唐立顺为可汗以统其国。顺因久居中国,国人不附,不久竟为部下所杀,国内大乱。唐又派侯君集率兵赴吐谷浑,立顺的儿子诺曷钵为可汗。贞观十三年(639),诺曷钵入朝,大宗妻以宗女弘化公主。十五年(641),吐谷浑丞相宣王专权,阴谋袭弘化公主,劫诺曷钵奔吐蕃。诺曷钵闻知,出奔鄯善。既而宣王为唐将席君买所诛,其国乃定。高宗时,吐谷浑经常遭受吐蕃的侵逼,唐室对它未能作有效的救助,大非川之战后,吐谷浑的国土乃完全为吐蕃所并吞。
党项属西羌种,魏晋以后,甚为衰落,至北周,始渐强大。它居于今四川、西藏、青海的边境交界地区,也就是今积石山黄河上源一带。其国土连亘三千里,北与吐谷浑为邻,西与吐蕃接壤。国内山谷崎岖,部落众多,不相统一,而以拓拔氏为最强。党项人过的是畜牧生活,但大都定居。他们的风俗尚武,好为剽劫,并重视复仇。他们并没有法令和赋役,也没有文字,只以草木的生长和凋谢来计算年岁。
党项自周隋以来,时叛时服,屡为边患。贞观三年(629),党项酋长细封步赖率部内附,其他酋长也相率归唐,唐各于其地设州,以诸酋为刺史。惟有诸酋之一的拓拔赤辞,因与吐谷浑可汗伏允亲善,拒不归附。李靖击吐谷浑,厚赂党项,使其为向导。及吐谷浑平,拓拔赤辞与唐将李道彦发生冲突,赤辞击败道彦,唐师死数万人。其后唐连次派人招抚,赤辞才率众内属;唐室以他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氏,从此职贡不绝。河首(黄河发源地)积石山以东地区,乃皆为唐所有。高宗时,吐蕃强盛,拓拔氏为吐蕃所逼,请求内徙,唐室把它的部落迁移于庆州(今甘肃庆阳县)。党项旧地乃陷于吐蕃,没有迁出的,都受吐蕃役使,党项之外又有黑党项、雪山党项等种落,也都沦为吐蕃的臣属。
天竺也就是汉代的身毒,现在印度半岛的北部地区,境内列国并立,不相统属。自东汉初年,佛法传入中国,双方渐有交通。和帝及桓帝时,天竺数遣使贡献。魏晋之世,双方隔绝了一个时期。从东晋末至南北朝时代,交通又趋频繁,天竺高僧来华者颇不乏人,东晋时的鸠摩罗什和梁时的菩提达摩,是其著者。中国僧侣也有远赴天竺习佛法的,晋安帝时的法显,可为代表。至于这个时期天竺诸国贡使的来华,也屡见不鲜。隋统一后,天竺复绝,炀帝曾命裴矩接待西方诸国,诱其入朝,惟天竺不至,炀帝颇以为恨。
唐时,天竺共分东西南北中五部,名曰“五天竺”,五天竺属国多至数十。中天竺都城叫茶镈和罗(在今印度西北部),国主姓乞利咥,一说姓刹利氏。唐高祖时,中天竺大乱,由嗣王尸罗逸多(siladirya,又名戒日王,在位期间为606~648)戡定,其他四天竺的君主,都臣服于他。大宗贞观初,玄奘赴天竺取经,尸罗逸多因而有朝唐之意。贞观十五年(641),尸罗逸多自称摩伽陀王,(摩伽陀magadha,地名,在恒河下流。)开始遣使朝贡,唐室也遣使抚慰之。二十一年(647),唐派王玄策使中天竺,其他四天竺也都入贡。既而尸罗逸多死,中天竺大乱,其臣阿罗那顺自立,发兵攻击玄策,玄策率从骑三十人奋战,全数被擒。玄策宵遁,至吐蕃,发精兵一千二百人,连同泥婆罗国骑兵七千余,进至中天竺国城,连战三日,大破叛众,擒阿罗那顺,叛众死者及被俘者各万余人,城邑聚落投降的五百八十余所。从此天竺震惧,直至玄宗时,仍朝贡不绝。此外位于今中南半岛一带的占婆、真腊、扶南等国,以及西南边徼诸蛮,也都归诚于唐室。
三、高丽、奚、契丹的征讨
(一)高丽
隋炀帝因讨伐高丽失败,而至国家乱亡。唐高祖时,高丽王高建武(前王高元异母弟)遣使来朝,高祖以隋为鉴,因而接受其称臣。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建武又遣其太子来朝,贡献方物。到十六年(642),高丽“西部大人”泉盖苏文杀建武,立建武的侄儿藏为王,而自立为“莫离支”(统理军国大政的官)。次年,唐封藏为高丽王。继而高丽联合百济,侵略新罗,新罗求救于唐;唐劝阻无效,因而太宗决意对高丽加以讨伐。
贞观十八年(644)冬,大宗下诏亲征高丽,以张亮、李为行军大总管,张率战舰从莱州(今山东莱州市)渡海;李率步骑兵由陆路进发,太宗也亲自率军与之会合。次年四月,李军渡辽水,攻下盖牟城(今辽宁盖县)。张亮的副将程名振攻下卑沙城(今辽宁庄河市一带),李继又攻下辽东城(今辽东辽阳县北)。六月,白崖城(辽阳县东北)降,乃进攻安市城(盖县东北),高丽兵十五万来救,为唐兵击溃。安市城的高丽军与唐兵相拒六十日,坚守不下。唐军怕饷道被截,因此不敢舍安市直攻平壤;同时天气渐寒,势难继续作战,因此太宗于九月下诏班师。当唐军撤退时,安市城主登城拜送,太宗赠绢百匹,以嘉其坚守苦战的精神。唐军渡辽水后,业已风雪载途,士卒冻死不少。如再迟些时退兵,后果将不堪设想。此役唐师虽未能灭亡高丽,但也不是毫无收获;总计攻拔高丽十城,斩首四万级,迁移其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唐军则死二千人,战马的损失尤大。
太宗回军后,高藏及泉盖苏文随即入贡,但仍侵略新罗,对唐使者态度亦甚倨慢。太宗又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及二十二年(648)遣将伐之,均无大功。及高宗即位,高丽立即入贡,但不久又与百济联合,侵新罗北境。新罗遣使求援,唐于永徽六年(655)派程名振等击之,于是战事又起。但最初唐军并未得手,其后唐室改变战略,决定先征服百济,在朝鲜半岛建立一个根据地,然后南北夹击高丽。显庆五年(660),唐派苏定方等讨百济,定方率军从成山(今山东文登县南)渡海直趋百济首都,百济迎战大败,其王义慈被擒,唐以其地设置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龙朔元年(661)百济旧将福信据周留城(今全罗北道扶安),迎义慈之弟扶余丰于日本(即倭奴,唐时改名日本),立以为王,并围唐将刘仁愿于百济都城。当时日本天智天皇初即位,想在朝鲜半岛扩展势力,因而派水师援助百济,与唐抗衡。唐派刘仁轨率水师赴援,日本也增援百济,前后出动四万数千人。三年(663),唐军大破百济余众,并大败日军于白江口(今锦江口),烧其船舰四百艘。日本准备三四年的兵力,为唐军扫荡无余,因此不得不放弃其大陆政策,而仅求自保。[参看余又荪《白江口之战》(载《大陆杂志》十五卷十期)]经此一战,百济完全底定,唐室乃进而经略高丽。
百济平定后,高丽处于腹背受敌的形势,但仍不屈服。乾封元年(666),泉盖苏文死。其子男生继为莫离支,但不久被他的两个弟弟男建、男产所驱逐。男生投奔唐室,唐以他为辽东大都督,并派李出征高丽。次年,唐军渡辽水,连下高丽十余城。总章元年(668),唐军又下数十城,进围平壤。高丽王藏投降,李将高藏及泉男建等送至京师,于是高丽悉平。当时高丽共分五部,有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余户;唐以其地设置九都督府四十二州,并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以统之。
唐室之所以屡征高丽,主要为了保护新罗,但高丽平定后,新罗却又猖獗起来,新罗王金法敏容纳高丽叛众,并占领百济故地。法敏弟仁问原在京师,唐室乃于上元元年(674)立仁问为新罗王,遣之返国。次年,刘仁轨大破新罗兵。其后李谨行继刘仁轨经营新罗,三战三捷,新罗谢罪,唐室乃复以法敏为新罗王。仁问中途而还。但唐室对整个朝鲜半岛的统治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因为吐蕃的炽盛,使唐室不能不以全力经营西北,对东北乃采取消极的维持现状的政策,新罗便在这种政策下坐大。仪凤二年(677),唐以高藏为朝鲜王,遣其返国,以统高丽余众;并移安东都护府于辽东(今辽宁辽扬县北)。那时大同江以南地区已非唐所有,唐室只保留着名义上的统治。同年,高藏因谋叛,流徙而死,高丽残余旧壤,乃渐为新罗所并。开元二年(714),唐室又连续内徙安东都护府于营州(今辽宁朝阳市)和平州(今河北卢龙县),辽水以东的地盘,至此名实均无。
(二)奚、契丹
奚为东胡别种,北魏时,自号为库莫奚。据近人考证,库莫奚乃“细沙”、“沙土”之意,大抵因其居地多沙漠,而有此名。[参看白鸟库吉《东胡民族考》(方壮猷译)页八八至八九“库莫奚”]到隋时,去“库莫”二字,仅名曰“奚”。它居于契丹西南,大致在今赤峰市以南,朝阳市以西。奚人大部过的是游牧生活,但也有极小部分的农业。其军队共分五部,每一部由一“俟斤”主之。唐以前,奚与中国甚少接触。唐高祖时,割据燕州(今北京市区西南)的高开道,曾借奚兵入寇幽州。到唐室完全统一,奚人始于贞观三年(629)来朝,其后又数度入贡。太宗征高丽,奚人从战有功。贞观二十二年(648),奚酋可度者率所部内属,唐以其地置饶乐都督府,以可度者为都督,赐姓李氏。高宗时,可度者死,奚叛,经唐室讨伐后投降。武曌时,奚酋李大酺与契丹俱叛,并与东突厥相表里;武曌讨之大败,死数万人。玄宗开元二年(714),唐封李大酺为饶乐郡王,并妻以宗女。其后奚屡与唐室的疆吏张守珪、安禄山等鏖战,后终为安禄山所击败。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叛变,他的军队中便有不少的奚人。
契丹于唐高祖武德初年,屡次寇抄边境。至武德六年(623),其酋长咄罗遣使贡名马丰貂,开始与唐建立和平关系。太宗贞观二年(628),契丹酋长摩会率部落降唐。东突厥颉利可汗遣使请唐把契丹部落让与突厥,并以梁师都为交换条件,太宗不许;自此契丹对唐感激,朝贡不绝。二十二年(648),契丹大酋窟哥等部均请内属,唐室乃以其地设置松漠都督府,使窟哥领之,并赐姓李氏。高宗时,窟哥死,契丹与奚联合叛变,为唐讨平。到武曌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因受边吏侵侮,愤而作乱。松漠都督李尽忠(窟哥孙)与契丹酋长孙万荣举兵攻下营州(今辽宁朝阳市),尽忠自称“无上可汗”,以万荣为将,纵兵略地,所向克捷。武曌发兵讨之,无法取胜。不久尽忠死,万荣代领其众,声势甚盛。神功元年(697),武曌遣王孝杰等率兵十七万讨之,结果孝杰败死,契丹遂乘胜屠掠幽州。武曌又派武懿宗、娄师德等率兵二十万讨之,并以奚兵掩击其后,万荣大败,为部下所杀,余众溃散。其时东突厥默啜可汗正强,契丹残部无以自立,因而归附了东突厥。
玄宗开元二年(714),契丹酋长失活(李尽忠堂弟)以突厥默啜可汗政衰,率众降唐。四年(716),唐复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为都督,并命其所统的八部部酋为刺史。六年(718),失活死,唐以其弟娑固代其位。八年(720),契丹将可突于叛攻娑固,娑固逃奔营州。唐边将派兵与奚王李大酺合助娑固平乱,结果兵败,娑固及大酺均死。于是可突于立郁于(娑固堂弟)为主,并遣使请罪,唐赦之,并妻郁于以宗女。十二年(724),郁于死,弟吐于袭位。既而吐于与可突于不合,于次年奔唐;可突于又立李尽忠之弟邵固为主,唐又以宗女妻之。十八年(730),邵固遣可突于入贡,唐宰相李元纮不加礼敬。可突于返国后,乃弑邵固,率其国人并胁迫奚众,投降东突厥。唐遣师讨之,争战连年,直至二十二年(734),可突于始为唐将张守珪所斩。其后契丹仍叛乱不已,但屡为守珪所破。天宝初年,安禄山出掌帝国东北方面的军政,他为了逢迎玄宗的意旨,于天宝四载(745)大举讨伐契丹,结果失败。其后屡次与契丹作战,互有胜负,直到十三载十四载(754~755)两年间,才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有了这个胜利,禄山才敢举兵南下,发动对唐室中央的叛变。
盛唐时代帝国的兵员重心,大部时间在关中地区,因此对外战争的成就,以北方和西北方为大,东北方面,则成功不巨。高丽经太宗高宗两代的征伐,始得平定,但不久失去;而奚、契丹小丑,也竟能倔强一时,这些都与帝国兵员重心距东北边疆过远有关。唐室对南方,并没有多少经营的兴趣,也可以拿这个原因来作解释。
四、帝国的版图与文化动态
(一)版图变迁与国际交通
从上面的记述看,显而易见的太宗高宗二代是唐帝国版图扩张的极盛时代。在这段时间内,唐室为了对所征服的异族土地作有效的控制,先后成立了七个都护府,即安西、瀚海(即安北)、单于、安东、崑陵、濛池、安南七都护府。(安南都护府于高宗调露元年即679年设置于交州,其地即今越南河内;统辖今越南东北沿海地区,并控制南海诸国。)到武曌长安二年(702),又于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分治天山南北路。这八个都护府所统辖地盘的广大,在中国史上是空前的。
因为盛唐时代的版图时有变化,所以颇难说出它的精确范围,这里只就高宗前期,也就是平灭西突厥、高丽后疆土扩展至最大时期的版图,作一大致描述。当时除了帝国本部(大致为长城以南玉门关以东地区)以外,边远地方在唐政府直接控制之下的,西有天山南北路和葱岭以西直到碎叶水(今吹河)的地区,西南有今青海中部、川康边区和云南东北部,东到今朝鲜半岛北部,南到越南东北部,北则有大漠南北地区。此外在唐室羁縻统治之下的,则有碎叶以西到波斯的地区和碎叶以东经巴尔克什湖(balkhash)、西伯利亚,直到朝鲜半岛南部的一片广大地区。其他邻国如吐蕃、天竺、南诏(在今云南省),以及占婆、真腊等国,也都从风向化。
但这只是唐帝国版图扩张的最高点,这个状态并没有维持很长的时间,从高宗后期起,领土便开始削减。高丽平定后不过两年,唐师便有大非川之败(670),吐谷浑、党项(今青海省一带地)均陷于吐蕃。东北方面也因新罗的兴起,迫使唐室逐渐退出朝鲜半岛。高宗以后,东突厥和回纥相继复兴,时入长城,唐室无以制之。中宗景龙二年(708),唐室在河套以北筑中、东、西三受降城,以遏其锋。(中城在今内蒙古五原县,东城在今托克托县西,西城在今鄂尔多斯右翼后旗西北。)开元二年(714),唐将安北都护府移至三城之一的中城。自此终唐之世,帝国的北疆到此为止。玄宗时的东北国界,已撤至辽水以西,西疆则没有再生多大变化,南疆则从唐初到玄宗都大致相同。总之,唐帝国的版图,时有变迁,到玄宗时才成了定型,但较极盛时期已颇有逊色。其后安史乱起,吐蕃乘机攘夺了唐帝国西域的霸权和西部的广大土地,使唐的版图,大为削减。
唐帝国的对外交通也非常便利,当时主要的国际交通线,约有九条:(一)由营州(今辽宁朝阳市)东至安东都护府(今辽宁辽阳县北),再南行至高丽国都平壤。(二)由夏州(今陕西横山县西)东北行至古云中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与近塞蕃落相通。(三)由中受降城北八十里的呼延谷,西北行二千余里至回纥牙帐。(四)由安西西北行至碎叶,然后西行经恒罗斯城,至石国、康国及波斯、大食等国。(五)由鄯州(今青海乐都县)西南行至赤岭(今日月山隘道),然后入吐蕃。(六)自安南(今越南河内)西北行至柘东城(今云南昆明市),再西行至南诏首都(今云南大理),然后西渡怒江,经骠国(今缅甸)而入天竺。(七)由登州(今山东牟平县,中宗时徙治今蓬莱市)浮海至今辽东半岛南部,再沿海至鸭绿江口,然后沿朝鲜半岛西部至日本。(八)由扬州(今江苏江都市)出长江口东渡至日本,亦有自明州(今浙江宁波市鄞县区东)、温州(今浙江永嘉县)、福州(今福建闽侯县)等地出发者。(九)由广州出海,缘今海南岛及越南东海岸南至佛逝国(今苏门答腊),东至诃陵国(今爪哇)。又由佛逝国西北行至师子国(今锡兰),再西北行至拔郁国(印度河入海处),最西可至大食(今阿拉伯半岛)。[参看严耕望《唐代篇》“八、交通”(载《中国历史地理(二)》)]
唐朝前期的武功鼎盛,国际交通又非常便利,因此外族的降附者以及来华经商或求学的,为数甚多。同时唐室“夷夏之防”的观念不深,外人的来华,更加踊跃。这些来华的外族中,因战争为唐所俘虏而被强迫迁至中国的,占一相当大的数目。总计自太宗贞观四年(630)至玄宗天宝四载(745)的一百一十五年间,外族为唐所俘或降附唐室因而入居中国的,达一百七十万人以上,包括突厥、铁勒、高丽、吐蕃、常项、吐谷浑以及西域各国的人。来华经商传教的外人也极众多,波斯人、大食人以及西域贾胡等遍及于广州、洪州(今江西南昌市)、扬州诸地,其中扬州商业尤为繁盛,此外新罗人与昆仑人则多为国人用为奴隶。当时的国际商业都市,除以上诸地外,尚有益州(今成都),其地当唐、吐蕃、南诏三国的冲要,是帝国西部的最大都会。而帝国首都的长安,尤为华夷混淆之地,当时长安城的人口约在五十万上下,四夷降人及留学生多荟集于此。至于外族的人才,为中国效力,以武功著称或以文名显的,也颇不乏人。
(二)文化的吸收与传布
由于唐室的不严“夷夏之防”,对外国文化的输入也采取放任的态度,因此外国文化在中国境内得以自由发展而不受排斥。自汉通西域以来,西域诸国所特有的音乐、技艺便源源输入中国;到唐时,胡乐更为流行,甚至开元末年,政府若干典礼所用的音乐,也以胡曲是尚。技艺方面如击鞠(又名波罗球,类似今之马球)、绳技、双陆(大食棋戏)等,舞蹈方面如柘技舞、胡旋舞等,都是唐人所普遍爱好的,也都自西域传来。以外胡食(如葡萄酒、烧饼、砂糖等)、胡服,也风靡于当时的贵族士女之间,由此可以想见唐人生活的胡化程度。
唐代外国文化的输入中国,除以上所说各项外,宗教也是重要的一项。佛教虽远在唐以前传入中国,但唐代佛教的盛行,达于空前未有的阶段,而佛教的若干宗派,也都于此时发展到极致。祆教(即拜火教)于南北朝末期传入,唐室于两京及西部诸州设庙,用以羁縻西域的祆教徒。唐代传入的外国宗教则有摩尼教、回教及景教(基督教别派),关于它们在中国发展的情形,将于别章详述。当时的长安,不特是外国留学生的荟集地,外国宗教也多在长安建寺,所以长安是当时的国际文化都市。天竺(今印度)和拂菻(又名大秦即东罗马帝国)的医学,也于唐时传入中国。当时长生术甚为流行,皇帝多征求延年之药,天竺人便是这类仙药的炼制者。天竺人并擅治眼疾,中国的眼科医学,颇受他们的影响,拂菻人则擅长外科及眼科。此外许多特产的药物自西域、波斯、大食及拂菻等地输入中国。[参看陈邦贤《中国医学史》“第六章、外国医药的输入”]
至于中国文化的输出,在商货方面,仍以丝绢为主。丝绢由中国向西方输入,有两条主要路线:一是出康居(前苏联samarkand及bukhara一带地),也是最古的一路;一是经过印度洋诸港向西行的海路。当时丝绢的顾客,多为罗马人和波斯人,而居间贩卖的则是今中亚一带的西域商胡和印度洋的商船,而波斯人又为东罗马的丝绢捐客。远在6世纪中叶,突厥攻破乌浒河(今amu darya)北的国家嚈哒而据其地,康居本臣属于嚈哒,至是移属于突厥,因此西突厥成为中国丝绢输往欧洲的陆路转运地。西突厥与波斯接境,同时在里海之北,又可与东罗马帝国交通,因此和两国逐渐发生贸易关系。其后波斯人想完全垄断印度诸港的海上丝利,妨碍陆地运丝民族的贸迁。西突厥乃鼓动东罗马,与波斯展开历时二十年(571~590)的大战,结果两败俱伤,造成大食的勃兴。至唐初,外国宗教如祆教、景教僧徒的来华,以及中国僧侣(如玄奘)的赴天竺留学,也大都经过西突厥的国境。[参看沙畹《西突厥史料》(冯承钧译)页一六六至一六八及页二一九]
除丝绢外,瓷器也是当时国际贸易的主要出口货。瓷器的制作,约始于晋,南北朝时始渐多。到唐时,瓷业成为最发达的手工业,其品质及技术的精良,均远过前代。当时中国的瓷器极为外人所赞赏,在国际市场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文物制度,也多为四夷所仿效;如新罗、吐蕃、日本、南诏以及西域诸国,莫不沾染华风。尤其是日本,其所有的典章制度,几乎完全由中国移植而去。即边远如大食,也受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同时四夷因倾慕中国文化,多派遣留学生来华,如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相继遣子弟前来,就读于国学,日本学生及学问僧(专门研究学问的僧侣)随使臣来华者尤多,其姓名事迹至今可考者尚有一百数十人,可见其国的倾慕华化。中国的书法,尤为外国所宝重,中国文字的石刻碑版,流布于朝鲜半岛、漠北以及吐蕃、日本、西域,并远至吐火罗(今阿富汗北境)及拂菻。唐代最受外人敬重的书法家则有欧阳询(高祖时人)、柳公权(穆宗时人)等。新罗、日本等国的大量吸收中国文化,是在唐室中衰以后,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具有真价值,并非完全依附国力而对外传播。
附带一提的,是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唐师与大食的怛罗斯一役,在无意中推动了中国文明的传播,那就是世所艳称的中国造纸术的西传。中国的造纸术,发明于东汉和帝时(89~105),到魏晋时代,流传到天山南北路。唐时,大食人已使用中国麻纸,但不会制造。怛罗斯一战,在大食所虏获的数千唐兵中,有一部分是造纸工匠。大食把这批唐人,集中于萨马尔干(samarkand),设厂造纸,造纸业渐成为大食人的新兴工业。从9世纪到12世纪,萨马尔干纸风行中东近东,并远至西班牙各地。12世纪以后,欧洲各国才逐渐知道造纸。[参看姚从吾《唐客卿高仙芝远征怛罗斯与中国造纸术的西入欧洲》(载《中韩文化论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