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三国:废少帝成了叛军首领 > 第36章 讨袁联军

第36章 讨袁联军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一个月前,荀谌和郭图向高干献出一条毒计,差点让刘十三全军覆没。

    到底是什么秘技,能有如此大的杀伤力呢?直到看完蔡琰写来的书信,刘十三才完全弄明白。

    当初,刘十三率军抵达邺城外围之时,因为怜恤城内的无辜百姓,所以没有采取水淹邺城之计。但荀谌和郭图却利用他的仁爱之心大做文章,反其道而为之。

    他们的计谋,首先是让高干誓死不降,坚守城门一个月为秘计的实施赢得时间,然后悄悄派死士出城向驻扎在白马津外围监视曹操动向的颜良、张郃求援,让张郃在约定的时日掘断漳河水,同时由颜良率军向刘十三的部队发起攻击,高干择机率军从城内杀出,来个绝地大反攻。

    而他们约定的时日,正是高干向刘十三递交降书的当天夜晚子时。

    彼时,漳河水将奔腾而至,将刘十三的围城部队淹没于滔滔江水中。而高干的守城军士会在城墙上举火为号,与颜良的援军来个里应外合,夹攻被困于滔天洪水中的并州军。

    但是,如此周密的计划,为何会被匈奴人获知呢?

    原来,荀谌和郭图获悉刘十三的羌胡雇佣兵回到漠北之事,便在原来的计划上,添上一条更为狠毒的做法。

    他们派秘使向呼厨泉送去书信,邀请对方派兵向并州发动进攻,事成之后不仅可以得到重金回馈,还可以共同瓜分刘十三的地盘。

    呼厨泉假意答应冀州秘使的要求,才一步步套出荀谌和郭图的全盘计谋。

    如果这个计划顺利实施,刘十三将彻底败北,在并州之内再无立身之地。

    看完从匈奴送来的加急文书,刘十三的整个背心都被冷汗浸湿,他为自己的军队差点变成鱼鳖而感到后怕。

    按照时间推算,刘十三获知荀谌和郭图的诡计之时,张郃的援军已经掘开漳水河道,两个时辰之内,水头即可抵达邺城。另一边,颜良的精骑部队,也正处于向邺城逼近的路上。

    果然不出所料,就在刘十三紧急命令部队向西撤退之时,探马就传回消息称,南边有一支骑兵队伍,星夜举火向己方部队靠拢。

    刘十三倒吸一口凉气,他已经顾不得去管那支火速奔来的敌军,只能争分夺秒地将十余万围城将士撤退到安全地带。

    “所有辎重和粮草,就地焚毁。”刘十三爬上瞭望台,向身下的将士们高声下达指令,“营帐也不要了,一切按照战败撤军的方案执行。”

    在这种形势危急的时刻,他只有怀抱壮士断腕的决心,才能尽可能地保住有生力量。

    好在刘十三向来治军有方,并州军马平日训练有素,撤退起来效率颇高。

    即便如此,刘十三在听到洪水怒号声的时候,仍有一支数千人的后军尚未完全脱离危险区,被卷进滔滔江水中,溺死、冻死者,三有其二。

    听着落水将士们的哀嚎声,刘十三泪目了。

    这种死法,在军人眼里并不显得悲壮,而更多的是让人觉得倒霉和憋屈。

    作为军队统帅,刘十三对这些无辜将士们的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认为,如果自己警觉一些,在攻城战斗中就能及时识破敌方的阴谋,就不会造成这么多无谓的牺牲。

    甚至,如果他的内心再残忍一些,早日采取水淹邺城之计,胜利的旌旗恐怕早就插上敌方城头。

    但所有的事情,都没有那么多如果。刘十三没有拿下邺城,而邺城方圆百里亦变成泥泽之地,这些都是无法更改的事实。

    在战后总结回顾时,身边的部分谋臣认为他因为内心的一丝小爱,而险些丧失对乱世天下的大爱,以此来委婉表达对刘十三性格暗弱的不满。

    但刘十三依旧不认为自己在战略和战术上存在任何过错,如果因为怜恤一城百姓,而非得承担战败的结局,那只能怪苍天不怜悯大汉子民,或者怪自己时运不济。

    能始终秉持仁心厚德,而不是动不动就大起杀戮之心,谁说这是性格暗弱的表现呢?

    在刘十三看来,对待天下苍生,就如同对待朋友和兄弟一样。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唯以心交,友不失矣。

    长期对中原虎视眈眈的匈奴人,在关键时刻还不是站在了忠义这一边,及时向刘十三送来了橄榄枝。这就是他在邺城攻伐战中得到的最大收获。

    兵家之事,胜败只在一线之间,运气和偶然,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所以,刘十三依旧还是愿意做那个最真实的自己,而不是被乱世洪流同化。既然心中有爱,那就没有大小之分。

    更何况,尽管他的并州军没有占领冀州的治所,但也给袁绍造成了重创,所以并不算吃到败仗。

    经此一役,他相信袁绍在一年半载之内,很难再次组织起力量对自己发动有力的攻势,仅仅是收拾满目疮痍的邺城那一摊事,就够对方折腾一阵了。

    刘十三只在壶关口留下一支精锐骑兵镇守,便率领主部军马回到并州治所晋阳。他手中已没有那支骁勇的羌胡兵马调度权,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吞下袁绍的冀州。

    两路诸侯陷入到战略僵持阶段,刘十三只能继续盘踞在并州积蓄实力,同时依靠大案牍之术和高效的邸报系统,寻找有利战机。

    讨袁联盟军的发起者却率先撤军。这个结局,带给刘十三最大的损失,就是颜面受到极大的折损。

    196年夏,失去并州军在西线的牵制,袁绍顺势占领蓟城,拿下公孙瓒的广阳郡,将对方驱赶到燕山山脉以东的渔阳、右北平一带,而张燕的黑山军却被驱赶至更为偏远的辽西之地,与乌丸军交媾在一起。

    整个河北,仍属袁绍的势力最为强大。刘十三想要雄霸天下,袁绍是他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拦路虎。

    刘十三分析认为,只要河北之地还未完全归于一人之手,成败胜负都还存在变数,抗袁联军虽然首战失利,但以众敌寡的局势依然没有改变,袁本初想要完整吞下河北三州,也不是易事。

    回到驻地之后,刘十三连忙遣人向公孙瓒、张燕两军送去信牍,除了总结分析之前的战斗得失,主要目的是给盟友加油鼓劲,期待随时可能到来的二次合作。

    张燕作为黑山军首领,本身的起点就不高,见到刘十三的书信,自然无话可说。

    但在联盟军首战中失地损兵、遭受重创的公孙瓒却对刘十三的提前退缩行为大加指责,明确表示不再主动出击袁绍,今后只采取深沟高垒的御敌之策。

    这个意思很明了,刘十三发起的抗袁联盟就此解体,他今后得孤军对抗袁绍的攻势。

    这种血与泪的教训,远比刘十三在那些文官们的经学课堂上得来的更为深刻:诸侯之间的盟友关系,皆是以利和势相交,迟早都会面临散去和倾颓的那一天。

    曾经的十余路诸侯,尚且对付不了一个董卓,而他主导发起的抗袁联军,又如何能掀起大风大浪呢?

    既然早晚要和袁绍来一番殊死较量,那么,这一天早日到来又有何妨?刘十三早已做好迎接下一场狂风巨浪的准备。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