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东征之军
三日后,职方司交了三幅图。
齐执谊将三图挂在图架之上详细的介绍道:“武州往盛京,一条水路,平江东流入南江后转广宁运河直上叶水河,再从叶水河往西溯流而上至盛京东港;一条陆路,从武州经丰水南端的河流夹谷到德安镇,再北上经灵马府至盛京;一条水路加陆路,南江前转向谷溪河湾,北上跨汝州至盛京。”
“职方司不懂行军,但应该知道路怎么走是最省时省力的。”齐执谊介绍时,脑海里全是这几日找各位同僚取的“经”。
“第一条路,以我朝飞龙舟运载力,每次可运载六七百人。粗略需时四十日。”
“四十日?这么久?”听到时日,徐仙儿插了话问。
“大船运载,武器辎重随船,兵士们相对轻松。只是入南江后北上,全是逆水行舟,重载的大船往前就得费劲儿些。”
“要想快,郡君可看第二条路,不带辎重,行军快马四日;第三条路,不带辎重六日。”
第二条路徐仙儿有些熟悉,大半的路线是当年迎周太傅一家回武州时走过的。
“各位大人,可有见地?”
兵部大会,侍郎是一直都在会上的,而齐执谊又邀了兵部司郎中秦延兴和驾部司郎中何伯横来听议。
徐仙儿提问了,下属官当然都得想法答。
很明显,职方司的图算是画出来了。
“武州往盛京的最佳路径是走陆路。”侍郎宋怀杰重复了职方司的结论,好像没有意义,又特别准确。
“郡君可是说由北陆直攻盛京?”何伯横有些激动,好像看到了何家云安军的破局之道。
“一国之战,不应该把压力只给到一方之军。如此,何将军的训练的水师可上不了头功了。”徐仙儿让何伯横的激动冷静了些。
兵力三分,各管各军,造成了大问题。
不是人人都是蒋丞稷。
这也是徐仙儿当年的错误,缺乏全局观,也低估了自然天堑难攻难克的程度。
从武州出军,若按今时的驻军划分,那便是护国军的事儿了,但显然一国的军事不能这么算。
“我该向武安伯和何将军致歉。”当年徐仙儿把新征之责派给东边,如今看来是错了。怪不得盛朝如今只剩一个半军,也不担心。
西南山岭里走出的将领,本就不善水战,更不善河道的利用。
有的路看着近,实则远。
有的路看着弯曲,实则通达无阻。
当然,第二条路也不是没有阻扰的,这条路上有多少人设的阻力需得一一排清楚。
改江战为陆战,很快就得到庆元帝的同意。
关于主将和兵力来源,却得好好商议。
徐仙儿亲自登门武安伯府致歉,武安伯也不敢全受礼。
“郡君寒碜老夫了。若郡君说布军有误,老夫我征战半辈子,不也没瞧出来。郡君无须把错都摊在个人身上。”
是的,那时,没人说宁杭府不是北上的好码头。可能也有人看出来了,但是没说,便是默认了对那时来说,已是最好的安排。
“兵部拟筹备新军东征,云安军若是愿意转投部分军力,可在东征军中占得一营,无论主将是谁,本君会尽量让他安排云安一营成为首入盛京之军。”
“诶。”武安伯抬手阻止了徐仙儿,“行军之事,多以全局、时事为重,没有谁让着谁,谁等着谁。云安军转营一事,我会跟三郎商量,至于能不能夺功,一凭本事、二看天意,过多人为不是好事。”
设东征新军,不仅是给云安军创造立功的机会,也是徐仙儿兵部改革的一步。
发现兵权分散的弊端后,徐仙儿先是把粮草权交出给户部,以减少兵部与各军之间的矛盾。
如今,趁她在各军主将面前还有些薄面,帮蒋思达集一拨兵符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军队,以防未来三军之中的叛变。
叛变什么的,还是以后的事儿。
当下的东征军就一个目的--拿下盛京。
“双路线进攻,设节点补给。”被召回武州的何季枫提了他的看法。
何家老二替他去驻军,何季枫带着一男一女两个副将回来加入东征军。
于他而言,首不首功不是那么重要了。
五年来,他就想赢一场。
赢一场,才对得起云安军依水操练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
“郡君,德安镇东靠汝州府,南靠黄阳府,都是盛朝的驻军重镇之地。若我们直攻德安镇,汝州府和黄阳府的援军很快就会杀上夹谷。他们洞悉我军有进军之意,只要不主动攻进夹谷,我军没有必胜的把握。”
如今回看当年忠武公引诱延平军孙和追击进九山与韶安之间的深谷夹道,那是把主将性格摸透了,算计得明明白白的,换个人都不会中计。
“所以,我们要提前从武州出发沿江而下,先攻黄阳府。”对江上作战的研习,占领下游的府城,何季枫敢拼一拼。
打过江之北,云安军是做得到的,但是如果没有补给,或是仅靠南岸江运补给,这就很容易被敌军反扑。
可若有陆上军队从东援助,那就不一样了。而且黄阳府为南江北岸的一个撕口,辎重可以从上游杨江、平江运下,军需到位,再深入便无虑了。
所以,只要黄阳府和德安镇都守住,东征就算赢了一半了。
今日的建军议题,除了何季枫,护国公蒋天佑和左卫大将军凌江到了,镇国军这边蒋天齐和蒋思远都避让了,只派了两名副将带了两万军回来。
只要组织好他们暂成一军,徐仙儿就算是功成身退了。
外行千万不要去指导内行。
徐仙儿前世中也曾为女将,但时代不同、武器不同、兵力不同、对手不同、战场不同……
她还是安心的做好这一世的自己。
何季枫提出两线进攻之后,自荐了要当以水路进黄阳府的左主将;对应的,陆上直攻德安府的右主将一职便落在蒋天佑身上。
若是蒋天齐在这儿,东征军主帅便是当仁不让,可镇国军来的是两名副将……
“王将军,可担大任否?”当年的护国军副将王平如今在蒋天齐的镇国军旗下任平西大将军。
主帅统大局,实力和威望都要考虑。
蒋天佑本也是合适的人选,但是盛年当时,他对直接上战场更有兴趣。
即使不当神武军主帅,他是护国公还有护国军,这主帅不主帅还真吸引不了他。
虽分南北,但王平早年与凌江多有情谊。六年前,在夺九山府的战役之中,他一直辅佐蒋天佑,那时也是何季枫的前辈。
论官职王平是不够格,但论资历,只要另两人认下,他任主将也还是可行的。
这是徐仙儿望了一圈,能想到的最好提议了。
王平显然有些吃惊。
“镇国公派我和雷山河来,主要是听令行事的。我镇国军尤善先锋之力,主帅一职,还得是两军主将之一担当才更合适。”
徐仙儿制止了他。
“如今新建东征军,主帅副将皆以一军论。这是头三个月你们合军之重点。”
“早年还称平江军时,我可没见你们武将如此谦虚让将的,我记得那时军里为争一个排头,士兵都要比一场。”
凌江懂老友,也懂外甥,拍了拍王平的肩,说:“郡君说得对,大丈夫,别学文臣扭扭捏捏那套。老王,你放心,你拿帅印,我们听。”
“神武大将军?会不会拔得太高了?”福宁宫,庆元帝小书房,蒋思达单独召见了徐仙儿议徐仙儿的奏折上疏。
奏折上:“置神武军,设大将军各一人,统军各一人,将军各三人。制度袭前朝羽林军。”。
徐仙儿向他解释道:“军中有一品国公、三品左卫大将军、三品云安大将军,王平这个平西大将军才四品,虽口头上都认了王平做主将,但名不正则言难顺。几位大将可能不在意,可手下的人呢?”
“可姑姑,王将军的实绩坐得高位会不会让军中不服。”
“不服,让副将去说服。神武军,以陛下之名、以国之名东征。他们的爱国热血可撒在征服外邦的路上,不应费在内部争名夺利之上。何况,这主将是他们各自的将军商议出来的。没有谁逼谁。”
庆元帝似乎还有些犹豫,而徐仙儿继续把她的想法告知。
“仗还没打,一下从四品升至二品。陛下,这叫什么?这叫‘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王将军,他也会知道,他配不上神武大将军的称号。可位置已经坐上去了,摆在他面前都就只有把神武大将军当好。退一万步讲,若他真的能力不够,撤换也就是陛下一句话的事情。可初设神武军,陛下要表现出你对新将和新军的信心。”
“再者,等东征归来之后。武州的京畿地区,由神武军值守。陛下要牢牢掌握兵符。”
话说到这份儿上,庆元帝似乎明白了些。
“姑姑……”
徐仙儿示意他不用说出来,古往今来,帝王永远要走上孤独者的道路。
“王将军是军中老人了,前从忠武公,后从镇国公,一直忠于蒋氏,与其他大家族也没有过多的瓜葛。背景上是合适的人选,如今就更期盼他能不负圣恩,东征得胜。陛下若得空,东征之前,多去神武军转转。
就这么,十万神武军建起来了。
这个夏日,平江河畔边、出武州的各夹谷,练兵声不断。
庆元帝亲临慰军,鼓舞士气。
全军做好了东征的准备,只待冬季来临。
武州,总喜欢冬季出兵。
似乎是因为冬季让人懒惰,受冻的手脚做起动作都会慢一分;
似乎是因为冬季让人饥饿,粮草不裕的士兵没有力气对抗劈来的大刀;
似乎是因为冬季让战争的苦痛更苦痛,贫寒者直面更贫寒;
而如同季节轮替,冬至后春才归。
只有度过足够绝望的冬,迎来的绝对是最欢欣的春。
武州往盛京一路,初冬时是不会积雪的,待到隆冬时,也只有半边冻。
路对半分,武州晴,盛京雪。
当北方沉眠于冰雪之下,南方依旧生气腾腾。
这个冬天,打下属于武州的这一半,待明年春花开始,再进盛京,时间刚刚好。
可这些美好的设想被入冬前还没落下的霜花打散。
庆元十五年秋末,太子薨,武州戒严。
严密的武州城里,满布留言。“得位不正,苍天不容。德不配位,必有余殃。”
紫宸殿中,在朝会的官员们把流言当天启议论着,徐仙儿没忍住大吼出声:“笑话!”。
“‘得位不正’?天下诸邦哪一朝不是以兵戎开国?正不正,由天下诸民定,岂由小人丢几片雪花纸、动动嘴皮子就定论了?”
“太子储君、一国副主,明明是遭奸人毒害,太医院可证。身为大臣的你们在这儿嚼舌根,说是征战杀戮的报应。哼,各位站着的土地、宫殿都是武将用血肉拼来的,怕报应都滚出去。”
徐仙儿气场全开,对着几位老臣发火。
“郡君气性大,也得看场合。这紫宸殿上,群臣论事,各有各理。一切当由陛下定夺。而郡君是臣,不能代主,驱赶大臣。”户部尚书宁允明站到了徐仙儿的对立面。
“哦?宁尚书。宁尚书是高兴这些谣言灭我出战在即儿郎们的威风,还是高兴宁妃生的二皇子成了陛下长子?”徐仙儿本就想打出头鸟,送上门的就打了。
“你……荒谬!”宁尚书不能跟着骂,不管怎么说,现在确实是二皇子需要低调的时候。
所有大臣都知道,锦安郡君是个混不吝的,可镇国公、太傅都顺着她,如今他们都不在朝上,就不知庆元帝对锦安郡君的容忍程度了。
“陛下,造谣者不敬太子、不敬皇室,其罪当诛;而传谣者,蛊惑人心,罪当以罚。请陛下下旨,大理寺稽查造谣和传谣之人。”
徐仙儿请立在大殿正中,她从不怕别人说她如何。
……
朝堂安静片刻之后,庆元帝才吐出一个“准”字。
这一声听得不那么果断,让徐仙儿有些说不上来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