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3章 远洋
裴澜数次哭晕过去。
在李向东的陪伴下,裴澜回家奔丧。
刺史府内一片哀愁,全府上下皆披麻戴孝。
裴澜失声痛哭,跪倒在父亲的灵柩前。
“女儿不孝啊!来迟了一步。父亲大人,您为何不能等等女儿,让女儿再见您一面啊!”
人群中,一位三十多岁的中年人怒声呵斥:“你还有何颜面至此?父亲是因何而死?还不是被你气死的!滚出去,从此我家与你再无任何关系!”
李向东这位国公爷,听到这话,顿时火冒三丈。
“好个大胆之人!你是何人?竟敢如此无礼!”李向东怒斥道。
“我是何人?我乃裴耀卿,父亲已逝,我便是裴家如今的当家人。国公爷请回吧!”裴耀卿脸色阴沉,说得斩钉截铁。
李向东一时语塞,毕竟对方是大舅哥,又逢丧事,自己不便闹僵。
“哥哥,你就看在兄妹情分上,让我等父亲发丧后再走,难道不行吗?”裴澜哭着哀求道。
“不行!你有愧于父母的养育之恩。从今日起,我裴家与你断绝关系!你快走吧,否则我便让家丁将你赶出去!”裴耀卿恶言相对。
“母亲,您说句话呀!”裴澜转而向母亲哀求。
“走吧,别再来了。你父亲已然离世,难道你还想让裴家再有人离去吗?”裴夫人掩面而泣。
李向东用力地拉起裴澜,缓缓地走出裴府。裴澜终日以泪洗面,竟一口饭也吃不下。
李向东找来张扬和杨妙劝解。杨妙毕竟是女人,她深知失去父亲的那种切肤之痛。两人相拥而泣,哭得如泪人一般。
“人死不能复生,澜儿,你要看开些。如今你已不再是只为自己而活。我们都怀有身孕,我们死不足惜。但要是肚里的孩子有个三长两短,那就是当娘的失职了。为了孩子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你也要吃饭,哪怕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孩子。你不吃饭,要是影响了孩子,孩子出生后不是身有残疾,就是痴傻呆滞。那可如何是好?孩子的一生岂不就毁在你的手中了,你可明白?”杨妙轻声细语,这几句话犹如一把利剑,直刺裴澜的心窝。
“我吃,为了孩子我也吃。”裴澜幡然醒悟,当下便要吃饭。
此后,裴澜虽然按时吃饭,一餐不落。但内心的痛苦,却始终难以平复。她整日如痴如呆,望着窗外默默流泪。
李向东想尽千方百计,也未能博得她一笑。
几个月后,裴澜临产,产下一名男婴,可她却因失血过多,在临产时撒手人寰。
孩子的诞生之日,竟成了母亲的忌日。
裴澜临终前,用微弱得如同蚊蝇一般的声音说:“原谅我,不能陪孩子长大了。我要去陪伴我的父亲了。”
李向东紧紧握住裴澜的双手,哭得撕心裂肺。他一直握着裴澜的手,直到它失去温度,变得僵硬如冰,才在张扬的生拉硬拽下,不舍地暂时离开。
办完裴澜的丧事,张扬让李向东给孩子起名。
李向东看着那啼哭不止的孩子,心如刀绞。
他给孩子起名李念澜,意为永远怀念裴澜。
张扬和杨妙商议后决定,先让杨妙将李念澜抚养起来,毕竟他们的儿子张逍遥一个月前才刚刚降生,这样更方便照顾。如此一来,也免得李向东见到孩子后伤心难过。
没过多久,两人便带着家眷离开了宁州城,迁居长安,以免李向东在此地因常常想起裴澜而触景伤情。
时光荏苒,三年的光阴转瞬即逝。
如今,两人的产业已经遍及大唐各地,不仅有银行、曲艺社、酒厂、饭店、打铁行,还有丝绸、瓷器、茶叶等生意。他们每年缴纳的税银占据了大唐的半壁江山,可谓是富甲天下。在农业方面,辣椒、西红柿、玉米、土豆等作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种植,老百姓从此彻底摆脱了食不果腹的困境。在军事上,大唐全军都装备了土枪,只有大唐攻击别人的份,再也没有蛮夷敢轻易踏进大唐国境一步。周边的邻邦也都纷纷俯首称臣,每年都向大唐进贡。大唐真正进入了国富民强、天下太平的盛世。
李隆基得知了两人在农业、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卓越贡献后,多次想要邀请他们入朝为相,辅助自己治理国家。然而,都被两人婉言拒绝了。
每当国家面临重大的改革和人事安排时,李隆基都会邀请两人前往朝中,征询他们的意见。
两个儿子也已经从当初的嘤嘤啼哭,成长为能说会道、活蹦乱跳的三岁孩童。杨妙的心思全都放在了孩子身上。
而张扬和杨妙两人整天无所事事,这样的生活让他们突然感到乏味无趣。
一日,李向东忽然说道:“半仙,你不是说要去探索南美洲吗?现在还有没有这个心思?”
“这些年只顾着家里的事情了,如今大唐真正繁荣昌盛,我们也该去考虑考虑未来的发展了。正好,我也在家待得有些腻了。”
次日,二人进宫觐见圣上。
“两位爱卿,今日怎有空闲前来探望朕呢?”李隆基喜笑颜开地说道。
“圣上,微臣此次前来,是有一事恳求。”张扬恭敬地说道。
“哦?何事?但说无妨。”李隆基和颜悦色地回答道。
“微臣想要组建船队,远渡重洋去经商。”张扬回应道。
“我说爱卿呀,朕可是听说,你们可比朕还要富有。还缺银子吗?”李隆基打趣道。
“微臣虽有些家财,但那也都是托大唐太平盛世的福泽所积累的。”张扬谦逊地说道。
“想经商就去做吧,我大唐广纳四海,欢迎各国前来贸易,何况是你们呢?不必告知朕。”李隆基大手一挥,爽快地说道。
“微臣此次远洋他乡,不仅代表自身,更代表大唐的国威。此行的目的,不仅是经商,更是要让更多的外邦小国知晓我大唐的赫赫威名。”张扬不紧不慢地阐述道。
“爱卿此言何意?”李隆基似有不解。
大唐对卫兵的数量有严格的限制,即便是国公,其手下也不得超过两千人。若超过这个数目,便会被视为有谋反的嫌疑。
此次远洋,途中不乏诸多外邦和蛮族,需要用武力征服,这就需要皇权特批,他们方可招募兵员、扩充军队。
“外邦局势险恶,且有未开化的蛮族。因此,我们作为大唐的代表,人数绝不能少,以防万一,避免有损大唐的国威。”张扬解释道。
“原来如此,那你觉得需要多少人呢?”李隆基明白了张扬的意图。
“至少需要两万之众,如此方能确保万无一失,扬我大唐国威。”张扬答道。
李隆基沉默须臾,心中暗想:此二人只求虚妄之名,倒也值得信赖。
“两万兵员,自是不在话下。然兵从何来?”
“只需圣上应允,我等便可招兵买马,军费皆由我等一力承担。”张扬答道。
这岂不是天大的好事?无需自己耗费一分一厘,还能彰显我大唐之赫赫国威。李隆基闻之,欣然应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