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固若金汤
在姐弟俩土豆粉吃过饭之后,大家从北街的南大门出发,一路走到北门,走出北门后,便是城外的宽广的天然护城河,半个小时便逛完北街了。
“往那边去是什么地方?”粉梨指着宽广的沿河大道问道,“我从来没来过这里,这里真好玩。”
路的两边一眼望不到尽头,原本竖立晚清将士们的纪念碑的地方,现在放了一个毫无灵气平平无奇的大石门。
左边一直向前走,走过城墙之后是一片规整的家属楼小区,小区楼下是一个个的小店铺,都是酒水,吃饭的小馆子之类的,没什么劲。
向右边一直走,城墙会一直延伸过去,走出沿江大道之后,面前是一大片的草坪和防风林,防风林和草坪的尽头是一个看起来很临时的休闲场所,地上铺着大理石板。
过了好几年这个休闲场所也没有被人想出来,具体可以建什么,所以临时变成了半永久,又过了两年,政府给搬过来一个卧冰求鲤的大雕像,这一小块儿地的作用算是定下来了。
再往前走人烟变得稀少了,即使在周末也很少有人来,工作日就更是了,几乎没人。
因为前面是一段更加古老的城墙,因为没有受到破坏,所以也没有人修葺它,走近这些暗色古朴的城墙似乎能感受到两千年前的气息。
这里有一扇厚重的大铁门,比小北门的那扇门更重,更有年代感,门口还有四个拴马桩,门内的地面是巨大的青石条铺成的,地面中间人门经常进出的地方,明显有一道起伏柔和的凹痕。
大家都笑道,“这是被古代来送信的人给踩得!”
大家小心翼翼的跨过小半米高的门槛,走进小门厅,沙橘还专门走在凹陷处,想感受一下古人的步调。
浣竹和高明试着关上大铁门,大铁门发出吱呀呀的声音,他们费了好大劲才把厚重的门关上了,关上门后门内的空间是一个封闭的类似天井的地方。
走出小门厅,大家来到一个四四方方的草地上,草地的周围都是两米高的围墙,有小伙伴说,这个地方是打仗前屯兵用的。
这里的城墙阡陌交错,感觉很有实用性,。
大家见无路可走便都退出来。
往后走的城墙相互间是串通的,大概是考虑到打仗的时候城墙的四周可以相互支援,方便士兵很快的到达需要支援的地方。
城墙下长满了杂草,一束束的光线错漏下来,照在野草上。
远处有一个步伐缓慢地孤零零的拾荒老太太走过来,在这种环境下,而且她又是逆着光,看不清衣着和面容,我们都静静地站在原地看着,很容易会误以为眼前走来的是一个刚从战场上退下来的衣衫褴褛的士兵。
她两手拽着背上的尼龙袋子,自若的穿过一道又一道的城门,来到我们面前时看着我们温和的笑,然后渐渐背对着我们远去。
这场景倒是很相配。
即便城墙不再作为一个重要的保护百姓的标志,它也还可以是一种坚定意志的象征,象征了永不屈服,相信没有一个华夏儿女是会对这种精神嗤之以鼻的。
当感受到这种来自远古华夏民族的意志时,血液会莫名的沸腾。
看了下时间,才一点半。大家都懊丧的相互埋怨,“干嘛走这么快呀,这么快逛完了,回去也没车练!”
不过,城墙一点也没有中断的意思,大家又沿着城墙继续走,过了一会儿,城墙分成了两段,一段往南边延伸去了,另一边继续依河而立,大家一致表决想要跟着河边的城墙继续往前走。
又走了一会儿,城内的靠近城墙的地势渐渐高了起来,城墙不再是那么高不可攀,而且年久失修,有一段城墙已经塌了,碎砖都散落在地上,大家趁机一个拉一个的从缺口爬上了城墙。
他们兴高采烈的沿着破损的城墙,稀里糊涂、晕头转向不辨方向的走,似乎城墙永远也没有尽头。
城墙的绝大部分是沿着护城河修建的,大家学着古代士兵的样子从小方孔向外看,努力试图把自己想象成古代守城墙的侍卫。
高明说那个小方孔是给敌人放暗箭的,咱们的人就藏在小方孔的后面,偷偷地观察敌人。
有一段城墙放置有烧狼烟的烽火台,还有遍布着绿色铜锈的大炮台,炮台随意地丢在地上,看着好像是上一次的战场结束时,来不及收拾的玩意儿。
其实这东西也就几十年的历史,在外面风吹日晒而已。
后来大家知道了,城墙是有尽头的,它的尽头连着一座小山坡,但是这个小山坡不是独立的,它和后面的许多大山连在一起,形成了一定地域内的无止境的鞍部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