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找机会
昨日的猎物都还没死,昨晚养在了他爷堂屋,都被关在竹筐里。
猎物活着就是新鲜的,死了就卖不上好价了。
他父子临走,杜苒之已经起来读书了,他今日起的比寻常时候早。
杜蘅之敲了他门,喊他出来嘱咐了两句。至于劝说他堂哥别起这么早读书的话,他决定过两日再说。
多说多错,他怕自己暴露自己不是原来那个嘛。
“大哥,天亮了后,你自个先去外头走走,活动活动当作锻炼,大概有个两盏茶的时间就好。要是坚持不下来,你也别勉强,咱慢慢来,总之以后会越来越好的。还有,以后我有时间就陪着大哥去锻炼,今我先去镇上一趟。”
两盏茶的时间,也就是半小时,这是锻炼身体能出效果的最短时间,所以杜蘅之才这么嘱咐他堂哥。
杜苒之是个听劝行动力强的,忙应了堂弟的话,并且之后也照做了。
杜志才路上问起这事,杜蘅之便简单解释了几句。
让杜苒之锻炼并非坏事,李氏非不明理之人,对此杜志才倒没说什么,反而夸了杜蘅之想的周到。
这么多年,他们都没看出杜苒之体弱的毛病出自哪里,也找不出解决办法。
尽管那什么锻炼的话,大夫也有大概其交代过李氏,就是说让李氏别总让孩子坐着不动,需得多动动。但李氏对杜苒之照顾得还是太细致。
基本上,大多力气活杜苒之做起来就都很容易气喘胸闷,李氏担心累病了他,让他不能再读书,便不让他做,如此反而是害了他。
儿子虽说不清堂哥身体的毛病,但却找得出解决办法,尽管这办法大夫也曾有大致交代过李氏。
这些,他们如何会想不到?只是不好一再劝李氏罢了。
如今侄儿愿意主动做,李氏总不能一直管着儿子学好不是?何况还有他大哥的例子在他们面前摆着。
村里离镇上还挺远,他父子俩走了有快四个时辰,直到快中午才到了镇上。
杜衡之病才好,他爹还半路带着他休息了一会,而牛车他们起得早,村里的牛车那时还没有,倒是没车坐的。
他真的佩服这时特别能走的古人和以前的自己,以前他跟他爹都是走着去镇上的,回来因卖了野物有点钱倒是坐车回来的。
家里昨晚吃了只兔子以及野鸡,还留了只兔子过几天吃。
杜志才没将剩下的野鸡兔子摆摊卖,他经常打猎卖东西,是有些门路的。
他带着儿子很快寻了家酒楼后头,将东西卖了,得了二百五十文。
这个数是后厨的管事看他爹经常来,为照顾他爹,这才多给了几文凑个整。
数不好听但钱香,这时贫穷的杜蘅之是不会在意得了二百五的铜钱数的。
野鸡卖的是一斤七文,兔子带皮毛一起卖,价钱好点,一斤给了十二文。
卖了东西,杜志才心情不错的问儿子:“你缠着要来镇上,这是打算去哪?”
杜蘅之想了想,请求道:“爹,去书铺子看看可好?我想去那里。”
“昨听说你跟着苒之哥儿读书了?你这不是一时的心热吧?爹不是不想你读书,可你看咱家这情况,供不起你的。”
“我知道,爹。”
“你且随意学几日,等认了字,以后也好去县城找个轻省的活计做,不用跟你爹似的,被困在地里山头,受穷受累还容易出事,也挣不来多钱。”
“爹不想我考秀才吗?”杜蘅之不解,难道家里就杜大满和大房对读书科考有执念吗?
杜志才叹了口气,沮丧道:“考啥秀才?你大伯近三十来年都没考上,最后还因此病没了……秀才,你爹不敢指望,你爹就指望你以后过得能比你爹好点。”
真是亲兄弟,杜志才和他三弟一般,对自家儿子的期望都是如此,就指望着孩子比他们过得好些。
沉默了会,对他爹这些话杜蘅之实在不好说什么,毕竟是事实。
“我不会像大伯那般病没了的,你看我身体多好!”
拍了拍儿子的肩,杜志才欣慰不已的笑,“爹不是不支持你读书,爹就是不想你和你那可怜的大伯一样,对读书考秀才有执念,最后……最后……哎!”
杜蘅之点头,“我都晓得,爹。”做不出成绩前,他无法保证什么,只能边走边看了。
杜志才只道:儿子这想读书的心思,也不知能坚持多久,先随着他心意吧,才开始读书还花不上什么大钱。
因着杜蘅之打小读书的敷衍态度,杜志才对其读书的事,并不看好。
不过,他觉得好不容易儿子有心读书,不管科考成事否,认字总是没坏处的。他倒也答应了杜蘅之的要求,带着他往书铺子去了一趟。
以往杜宏才和杜苒之抄书买纸笔等事,因着和这铺子的掌柜熟了,杜志才都帮忙送过买过,他对镇上这唯一的书铺倒是熟悉的。
到了铺子门前,杜志才并不进去,而是让杜蘅之自己去转转。
他今日不帮着买东西也不帮着送东西,还对读书不怎么有兴趣,进去了也没什么用。
杜蘅之心道,他爹不进也好,这样他便更自在些。如此,到里头他想问什么就问什么,还不必顾忌他爹。不然,他为何就突然懂那么多事,他爹可能会怀疑的。
杜蘅之一进去,就被书铺子的伙计客气询问:“客人想买些什么?”
伙计身旁一两米远的柜台处,那里有个五十来岁的老掌柜。
那老掌柜戴着个白布手套,小心翼翼的不知在翻看着什么书。杜蘅之进来后,他抬头看了眼,就又翻起了那书。
虽说杜蘅之身上的衣裳有几个补丁,可那招呼他的伙计却恍若未见。来者是客,他家掌柜可见不得他看低到店的客人。
这衣裳已经是杜蘅之现有补丁最少的衣裳了。
杜蘅之试探着问:“小哥,史书和农书都在哪里?我若暂时不买,能先看看吗?”
伙计仔细打量了眼杜蘅之,读书人因着科考需要,多少都需看史书的,他是知道的。可那农书,本地读书人就看得少了。不过,农书他家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