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的荔枝树》47-48
《六祖的荔枝树》47
直指人心
(求智慧者)
师父,我心存疑惑,闻言直指人心,
此语深奥,求师释疑,
荔枝树下,心求明导,
何为直指人心,其教何在?
(六祖)
直指人心,即是直接指向你的本性,
不经由迂回的教条或理论,
直接观照自己的心,
见到本来面目,即是。
(求智慧者)
师父,若要直观本心,我应从何入手?
常被尘世所累,难觅心之所在。
(六祖)
从放下开始,放下所有偏见与执着,
在每一呼一吸中观察,无需刻意寻找,
心本自在,无需远求,只需回归。
(求智慧者)
师父,心若回归,杂念亦众,
如何在杂念如云的心海中,
寻找清明之境?
(六祖)
杂念之起,本是心的自然流露,
观其自然而生,自然而灭,
不执着于任何一个念头,
心自归于清明,这便是直指人心。
(求智慧者)
师父,修至此道,心有所悟,
然对直指人心的深意,
似懂非懂,能否再赐教诲?
(六祖)
直指人心,无他法门,唯见性成佛,
放下所有外求,回到最初的自己,
心无挂碍,即见真如,这是最高的教义。
(求智慧者)
师父,外求已放,心向何方?
在此修行的路上,如何确保不迷途?
(六祖)
心向何方,即向内观,
保持自觉,常在觉知中行动,
不为外物所动,每一刻均是修行,
如是行,不迷途。
(求智慧者)
师父,心若常观,是否就能常在道上?
在此道路上,我如何维持恒心?
(六祖)
维持恒心,要诀在于不断的实践与自省,
如荔枝日夜吸收天地精华,
终成甘甜果实,持之以恒,自有丰硕。
(求智慧者)
师父,您的指导如炬火照暗路,
荔枝树下,心得大悟,
我将以此心,以此法,持修至终,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在这段禅意的对话中,求智慧者在六祖的指导下,逐渐理解了直指人心的真正含义。通过直接观察和体验自己的心性,他学会了如何在生活的每一刻中修行,并在不断的实践中维持清明和自觉,最终朝着见性成佛的目标前进。
《六祖的荔枝树》48
见性成佛
(求智慧者)
师父,我心渴望解脱,常闻见性成佛,
此言何意?心中迷茫,希望明解,
荔枝树下,求师指路,
如何见性,如何成佛?
(六祖)
见性成佛,意指直见本心本性,
本性清净,本无生灭,无好恶对立,
直接体验这一切真实的自己,
这便是见性,便是成佛。
(求智慧者)
师父,本性何在?如何能见?
常感身心俱疲,难以触及此境。
(六祖)
本性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不显于外,唯在心中,
放下执念,心无挂碍,
自然能见本性真面。
(求智慧者)
师父,放下似易实难,
每当尝试,执念更甚,
有何方法,助我真正放下?
(六祖)
真放下,非简单的外离,
而是内心的深入理解与接受,
练习观察自己的执着,
了解其来源,逐渐放手。
(求智慧者)
师父,观察已久,心仍旧不清,
在修行的道路上,我该如何坚持?
(六祖)
坚持修行,如同守护一盏明灯,
风来不熄,保持心的清明与专注,
每日定时静坐,持之以恒,
逐步深入,本性自显。
(求智慧者)
师父,静坐之外,日常行止中,
如何实践见性成佛?
(六祖)
日常行止,皆是修行之地,
在言行之间观自心,保持正念,
处处用心,处处是道,
这就是日常中的修行。
(求智慧者)
师父,恐怕日久心衰,初心易变,
如何能维持初见之心?
(六祖)
维持初心,依靠的是持续的自我提醒与反思,
将心事归于一点,常思初心,
如此反复,心自不改。
(求智慧者)
师父,您的教导,如清泉滋润干旱,
荔枝树下,我心已开,见性之路渐明,
感恩师指,我将以坚实之步,走向成佛之路。
在这段禅意的对话中,求智慧者在六祖的引导下,逐渐理解了见性成佛的深远含义。通过放下内心的执念,保持心的清明,并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实践正念和静坐,他学会了如何在每一刻寻找和体验自己的本性,最终走向了成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