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0章 高傲酸腐
夏大雨被提拔为时政部副主任,有多方面因素。业务只是其一。
本报藏龙卧虎,高手云集,干活出色的一抓一大把。
老一辈的有“四大天王”“四大名旦”;新一代的有“三剑客”“五朵花”。
老蒋就是“四大天王”之首,夏大雨则是“三剑客”之一。
同期进本报的宋瑶、王鹏、何丽芬、段庆祖、章晓秋亦是后起之秀。
因此,民间组织部分析,夏大雨之所以捷足先登,那是因为他接近高层。
这里的高层,在社外指的是市长高大德。高市长喜欢夏大雨,喜欢夏大雨的稿子,尽人皆知。
当初社里要调夏大雨去印刷厂,正是高大德让秘书胡思打了一个电话,把他从苦海里解救出来。
作为贴身记者,夏大雨相信,只要跟高市长说上一声,提拔个副科、正科那是小菜一碟。
但他从未跟高市长提过。他不屑于这样做。他骨子里还保留着文人固有的高傲和酸腐。
另一个高层,在社内,指的自然是社党委书记、社长余闻之。余闻之爱才,大家也是知道的。
但事实上,夏大雨除了在工作上,很少跟余闻之有交集,逢年过节也没有走动,礼节性拜访也不曾有过。
他认为,把工作干好就是对领导最大的支持,对领导最好的回报。知识分子就是这样迂。
因此,夏大雨获得提拔,有所意外,又在情理之中,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一提拔,他每个月收入至少要多个八百来块。
本报薪水不算多也不算少,比起同级公务员和事业人员是要高一些的。
扣除五险一金,夏大雨每月进账大约是两千来块。
年底会有两万块左右的奖金,五大节日各有五百来块补贴,时不时拿到几个小红包。
这样的收入在闲城这样的三四线中小城市,日子算是过得很滋润的了。
特别是对于那些单身汉,住在本报提供的职工宿舍里,这些钱尽够肇的了。
可以时不时请客上馆子,偶尔出入酒吧歌厅。
但夏大雨还是感觉手头紧。学车花去了大几千,又按揭了一套一百多平的房,加上装修,把口袋都掏空了。
幸好下手得早,不然房价又涨了几百,真是吓人得很。
此外,还计划买一辆代步车。还要娶妻生子。想想都头大。
并非收入不高,而是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
收入这东西,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山还比一山高。
有段时间,本报一名记者、一名编辑、一名策划先后跳槽,往更高处去了。
先后扔下三颗石子,本报这一潭原本平静的湖水,泛起了涟漪,激起了浪花。
一时人心惶惶,军心动摇,出现了不稳定不和谐因素。
这可惹急了本报高层,两正三副上蹿下跳,紧急磋商。
最后决定,改革!大刀阔斧改革!要让广大职工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日子!
社长余闻之在会议上语重心长——
“新闻味道不足,报纸就办不好;报纸办不好,发行量就上不去;发行量上不去,就没有广告收入;没有广告收入,大家的日子就过不好。”
“本报是党委机关报,搞好时政报道是本职,是立报之本。办报为了谁?当然是为了广大读者,但首先要把四大机关服务好、服侍好。把上级领导哄高兴了,我们才好开口要钱。”副总编辑秦仁说。
“钱从哪里来?这是一个问题,最深刻最现实的哲学命题。我看,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把我们扔到水里游泳。既然我们都扑腾一阵子了,党委、政府恐怕是不会再丢一个救生圈给我们的。”总编辑卢平江说。
“‘贴近读者,用心说话。’我们的报头上有这么几个字。这是本报的办报方向。要办好报纸,必须内容为王,内容至上,在‘三贴近’上狠下功夫。”副社长欧阳劲松说。
“大家都来议一议,本报兴亡,匹夫有责嘛。”余闻之敲打着桌子,鼓励大家发言。
于是,会议记录员在本子上写下了这样的字眼: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其实,大家说的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了,都是正确的废话。
一是本报症结所在大家都心知肚明,说来简单做来难;二是这场合谁愿意说真话、说实话呢,这不得罪人吗?
夏大雨不以为然地摇摇头,都是一帮瓜狸,比狐狸还要狡猾。
正想着,余闻之突然点了他的名:“大雨,你来说说。”
夏大雨沉吟半晌,说:“我说点实际的吧。我建议在本报开一个‘信生活’的栏目。”
什么?性生活?
众人哗然。
有的面面相觑,有的窃窃私语。
“荒唐,胡闹,简直是乱弹琴!”秦仁第一个跳了起来。
再看余闻之,面带微笑,示意夏大雨继续说下去。
“嗯。是‘短信’的‘信’,不是‘性别’的‘性’。‘信生活’,顾名思义,就是一块短信的内容。这可以给我们的报纸增添点有趣的东西。”夏大雨接着说道。
哦,原来如彼。大家松了一口气,饶有兴致地听下去。
“短信的内容,网上到处都是,拿来便可。也可以我们自己编,发动读者一起编。甚至可以稍微做大,比如组织一次短信大赛,找一家通信公司合作。”夏大雨说。
“这——能行吗?有文化内涵吗?”秦仁问道。
众人不语。
夏大雨有些悻悻然,说:“我也只是随便说说。仅供参考。”
“我看成!领导有要闻版忽悠着,其他版面应该放开一点。管他什么内涵不内涵,不反、不黄、不黑,娱乐一下总可以吧?” 纪委书记王爱霞索性站了起来。
余闻之喝了一口茶,咳了一声道:“既然纪委都说成,那就成。社会部细化一下,下月开始实施。我们在社会新闻上也要有大突破,这个下次专题研究。”
关于“信生活”这个栏目名称,似乎有些不雅。社会部又想了几个:“信趣”“信致勃勃”“信味盎然”,等等。最终敲定了“信情中人”。
一场以“信”发端的革命在本报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启蒙之后,本报才子佳人的创造潜力猛然爆发,亮点与萌点齐飞,金句共雷语一色。
至年终盘点,财务室提了一麻袋现金摔在会议室的桌上,一副财大气粗暴发户的嘴脸。
社长余闻之,扬眉吐气地说了一句很二的话:“分田、分地,真忙!”